吃点啥好

吃点啥好:食品安全催生餐桌生存狂

在问题食品层出不穷以及健康日益受到威胁的今天,人们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餐桌内容:究竟吃什么才是安全和健康的。

一些人早就开始关注饮食安全与健康问题了,他们身体力行,为自己的餐桌做着精心的挑选。这其中有健康专家,有营养师,有环保工作者,也有的是学医出身,还有的则是在身体患病之后开始潜心研究饮食。

对其他还没有足够重视这个问题或面对这个问题比较茫然的人来说,这些“过来人”的经验也许值得参考,当然最终每个人都要视自己的身体情况而定。

工业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食物富足,但也导致了无所不在的食物污染,这可能是个可怕的宿命。但我们当然不能坐以待毙。一些更早进入工业社会的国家在经历了一系列污染事件之后,逐渐建立了趋于完善的监管体系,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有必要汲取教训,尽量将这个痛苦的过程缩短。

饮食“注意,而不节制”

-本刊记者/王晔

“越简单的饮食越健康”

对生活的基本要求而言,饮食即便不是非常讲究,也要认真对待。这是高尚男性杂志《GQ》中国版的第一任主编王锋对待饮食的态度。

他自认是时尚圈中欲求较少的人,尽管身边充斥了对新鲜东西充满热忱的时尚中人,他却似乎经常“懒得出去寻找美食”。在去《GQ》之前,他先后担任时尚集团《时尚财富》、《时尚健康》(男士版)和《时尚先生》的主编。在时尚集团的6年,他基本上就在公司附近解决吃饭问题。时尚集团搬到世贸天阶后,“两年时间里,我都从来没有想过除了世贸天阶的那几家餐馆,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约朋友吃饭。”谈到自己的“懒惰”,王锋会无奈地笑笑,说他绝对是个非常“boring(乏味)”的人。

经常和他一起吃饭的人,都会记住他点餐的特点:一份青菜和一份汤是必需的,从来不会点肉。对此,王锋的解释是:“不是觉得肉食不健康,而是到现在为止,我没有找到合适的肉食。”李宁公司的品牌公关负责人王世永多次约王锋吃午饭,9月23日,午饭选在《GQ》所在的华贸中心一家上海餐厅,王锋只点了一份空心菜。在王世永看来,王锋平常吃的很少,也很少说话,一如他穿衣的低调。

王锋的确说话不多,也不愿意抛头露面,听说要采访他,他先是坚持用电子邮件的方式,而且每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寥寥数语。在后来的补充采访中,他也谈的很少,因为他说自己是个对饮食“没多大兴趣的家伙,所以也不知道该怎么说美食经”。话虽这么说,他还是有一套自己的饮食逻辑。因为工作的关系,他从来不会做饭,但每天早上都会在家煮粥,而且选用的食材也必定是有机食品,甚至煮粥用的水也是矿泉水。虽然他不可能完全拒绝酒精,但绝对不会喝可口可乐等碳酸饮料。因为平常基本上都是吃素菜,高糖、高脂肪和高盐食品基本上都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当然,他并不是天生对肉类不感兴趣,在时尚集团,尤其是担任《时尚健康》男士版主编的那段时间,让他开始过“注意,而非节制的生活”。之所以说是注意而非节制,是因为他会注重养生,但绝对不是素食主义者。一次,王锋去听中国医科大学的老先生讲《黄帝内经》。听了两天后,他记住一个观点,那就是:顺应身体的需要和四季变化,让自己尽量处于自然的状态,其实没什么不可以吃,荤和素,咸和淡,多和少,温和凉,饮食健康,关键就是要掌握好它们之间的平衡。这种平衡,在他的理解,就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尽量注意,多吃蔬果,只喝脱脂牛奶,经常补充维生素,一周只有一两次放纵。他的放纵,就是在遇到做得比较好的扣肉或粉蒸肉时,也会放开吃。只所以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是因为他认为美食和健康不可兼得:“基本上,越健康的东西就越不好吃,但是出自养生的态度,还是会坚持。”在他看来,对吃太过放纵的人,就是对自己的健康不负责任。

除了出自养生的需要,王锋个人也觉得对吃的兴趣并不大。以前在时尚集团时,即使是同事聚会,也只会选择公司附近的几家固定餐馆。同事们有时候会抱怨,但他觉得其实吃基本上就是一件保持身体运转的事,“花样再多,也没有多大乐趣”。而且,在他的朋友中,基本上男性大多都对吃非常随意,不会为了吃顿大餐跑遍整个城市。王锋之所以觉得吃没有乐趣,是因为现代人有很多获得乐趣的途径,不像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吃是头等大事。现在好玩有趣的东西很多,注意力自然就会分散到别的东西上面。

在王锋的饮食观中,越简单的饮食越健康,这也是他为什么平常习惯点青菜的原因。当然,出自平衡的需要,他也会偶尔放纵一下。在他看来,吃就是“随性、随机和随口”的事,不可以安排,同时美食远没有养生重要,也没有拥有一颗健康的心,和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来得重要。

嘴巴的要求必须让位给身体的要求

颜思健开始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是在2004年:1月份时,每半年一次的例行体检发现他的肺上有一个直径4厘米的肿瘤。10天以后他动了手术,因发现较早,癌细胞并没有扩散,只是切除了右肺上叶。

照例应该跟上六个疗程的化疗,但主治医生一句“也可以不化疗,你们自己考虑”让他开始设想其他的治疗方法。颜思健那一年已经67岁,觉得能不折腾就别折腾,老年人的免疫力本身就不是很强,化疗固然能够杀灭癌细胞,但同时也会使大量正常细胞遭受池鱼之殃,他担心化疗后反而容易受到疾病的侵害。经过三家医院的专家会诊,也认为他这样的癌细胞尚未扩散的早期患者可以不进行化疗,而通过吃药等方式来控制。

虽然还是有些忐忑,但颜思健还是没有化疗,相应的,出院之后,他想尽办法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与自我修复能力。除了遵照医嘱,持续吃中药以及注射白细胞介素之外,他还买了很多保健类书籍自行钻研,而他的食疗之路,正是这样边学习边实践地走出来的。

生食更要注意卫生

对一个真切感受了死亡威胁的人来说,他对健康的追求会远高于对口腹享受的追求。所以当颜思健看到“素食在各方面都更有利于人体健康”的观点,他会立刻打消“明天买一客王家沙的蟹粉小笼当早点”的念头,并从此开始茹素;而当他接受了食物在煮熟时会失去大量营养物质的说法,那么从2007年开始,他由素食更进一步,直接生食各种蔬菜瓜果,也在情理之中。

刚开始食疗的颜思健可谓是众叛亲离。没有人能理解他在大病之后,不抓紧进补,反而只肯吃些瓜果蔬菜的行为。曾经当过医生的女儿告诫他,这样下去会营养不均衡,但这位老父亲居然挑战权威,开出种种书目,告诉她这一类观点早就过时了;而退休之前在乳品厂工作的妻子,虽然每次都对他“牛奶不是人喝的”这一类的奇谈怪论嗤之以鼻,但也没有办法说服他恢复以前的喝牛奶、酸奶的习惯。

而到了2007年的时候,颜思健更加大胆地尝试了另一种食疗方法:生食。生食不是茹毛饮血,而是将多数瓜果蔬菜不加烹饪地食用,旨在最大程度地保留其中的营养价值。虽然两三年下来,见他健康状况只好不差,家人已经接受了他的素食观,和他一起食素,但进一步发展到原生态的生食,心里难免犯起嘀咕:“这也是人吃的吗?”

为了扭转家人的观念,颜思健说起书上的理论头头是道,身体力行也是毫不含糊。灯笼椒直接切圈,拌上一勺豆瓣酱;鸡毛菜棵棵洗净,调以香油和盐;山药去皮切片,浇点糖浆,再洒上几朵干桂花——颜思健都直接搛起来放进嘴里。他吃得香,然而旁人看了却很疑惑:“真的好吃吗?”

当然没有煮出各种花样来好吃,可是,对他来说,嘴巴的要求必须让位给身体的要求。“一开始吃的时候我也不大习惯,但总归比药好吧,所以一直坚持。吃了一年多,现在觉得有些东西生吃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像灯笼椒,不蘸任何调料都非常好吃。”

一开始的不习惯不仅是口味或心理上的,更是身体上的。颜思健刚开始生食的时候,一直觉得人不大舒服:容易疲劳,常常头涨,还伴随有大便稀薄、轻微腹泻的情况。妻子很担心,毕竟他当时已经是70岁的人了,经不起折腾,劝他不要继续了。但他查阅了相关书籍,知道这是因为食物由熟到生,肠胃一时难以接受和吸收,必然会产生的反应,并且这一阶段不会持续很久,所以依然故我。他身体上的这些不适状况,大约在两个月后就自行消失了。

这个过程更提醒他,因为缺少烹饪过程中的高温杀菌,生食的东西格外需要注意卫生与安全。在颜思健家,菜买回来以后,先在清水里浸泡半个小时,流水冲洗干净后,再用臭氧发生器消毒。相比洗菜阶段的漫长,做菜却只要两三分钟,等到饭差不多好了才开始做菜:把菜切成适当的大小,浇上一些酱汁、调料,直接装盘上桌。

另一个关键词“杂”

不过虽然已经适应了生食,颜思健倒也不是每样东西都生着吃。五谷、豆类、菌类、部分豆制品和面制品,他都是煮熟了再吃,对于有些拒绝一切烹饪的生食主义者来说,这样不彻底的方式或许违背了他们的宗旨,但颜思健也有自己的考虑:“有些东西生吃,倒会破坏人体对某些元素的吸收,或者直接含有毒素,比如豆类就是绝对不能生吃的。像面筋、素鸡、腐竹这一类的东西,不做熟也是没办法吃的。外国人提出生食主义的时候,恐怕也不会想到中国还有这么多不能生吃的素食。我年纪这么大,也不想赶时髦去做什么‘生食主义者’,自己感觉吃得舒服、吃得健康就行了。”

所以他每天的早饭,还是一碗温热的五谷杂粮粥。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在一天开始的时候,先得把他的肠胃调理得舒服妥帖。配粥的小菜是一碟坚果,杏仁、小核桃仁、松子、花生等干果的混搭,和他那碗有不下二十个品种的八宝粥同样的驳杂。这些扫荡干净后,再吃一个水果,早餐三部曲才算完成。

“杂”是颜思健饮食中的另一个关键词。老年人吃得少,但是一定要注意品种丰富。他现在以水果替代点心,饿了或者馋了就吃一点,但是一定会保证每天吃三种以上不同的水果。菜也是一样,中午和晚上吃的就绝对不同;有一个绿叶菜的话,他会考虑再配个豆腐或者是胡萝卜,“总之一句话,就是要翻着花样吃。”

颜思健说,想尝试生食,其实可以从吃蔬菜沙拉起步:“大多数人其实都能接受生食某些菜,比如紫甘蓝、生菜、番茄等等,在这个基础上,沙拉里再加进一两种没有尝试过的材料,沙拉酱也可以多加一点。不论是口味还是心理都比较能适应。”沙拉酱这一类的调料,在他接受生食的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他现在的一大爱好,就是在厨房里研究各种调料的搭配比例:“尽量做到美味和健康都能保证。”∵

按照颜思健的观点,正是因为素食、生食和杂食的三管齐下,他的身体才调养得甚至比生病之前还要好。他把自己描述为:“面孔红通通,鼻头油光光,身上脸上一个老人斑都找不到。”

他的家人倒对这“三食”的功效尚有所保留。虽然在他的影响下,妻子也开始生食,但她还是不无保留地将各种维生素、鱼油、钙片等等,一小份一小份地配好,装在小碟里,要求俩人每天各吃一份。当然,颜思健对这样人为添加的营养素不以为然,在他看来,他的食谱安排就已经够完美的了,总是要被逼无奈的时候,他才让步式地吃下去。他现在已经有自己研制的“天然补品”了:将生的枸杞、香菇、绿茶、黄芪混合,用食品粉碎机打成粉末,装在密封罐里,走过路过的时候,他就忍不住舀一勺吃。比起妻子配出的花花绿绿的小药丸,这一勺干粉才使他吃得窝心:无论如何,这至少是他自己的发明。∵

食素后身体变好

-丁先明

食素后,身体的耐受性增强了,灵敏度也提高了

23岁的刘佳,清新安静,与同龄女孩不同,她对逛街并不热衷,“这种变化是食素带给我的。食素不仅仅是饮食的改变,而是整个生活方式的改变。”事实上,食素之前,逛街对她来说不是“不愿”,更是“不能”,她的体力甚至承受不了两个小时的步行。

两年前的刘佳,身体虚弱,抵抗力差,感冒、发烧经常找上门来。开始尝试吃药进补,但身体依然时好时坏。“那会儿我并没有太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还是随心所欲地吃,吃药的效果可能受饮食影响了。”刘佳说。

刘佳是一名中医硕士,她在医院实习的见闻印证了自己的想法。刘佳看到很多病人,特别是肝胆类疾病患者,病因都缘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医院的老师告诉她,病从口入,这些病都是吃出来的。这对她的触动很大,刘佳决定加入素食主义者行列,希望藉此改善自己的体质。

之前喜欢吃肉的刘佳,经过半年的反复克制后,慢慢远离了肉食。这半年里,她吃肉逐步减少。如果要吃,一定吃放心的,几乎不在外面吃来历不明的肉。

从肉食动物转变成素食者后,刘佳并没有固定的食谱,也没有去查资料、按照别人说的做。她只是在自己身上体会。“每个人都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食物配比,慢慢试,找到这个平衡点,就进入最佳状态了。”

“吃素食会饿得比较快,所以主食一定要多吃,这样菜和饭的比例才比较合理。菜最好品种多一点,不过还是以常吃的菜为主,大白菜、萝卜什么的。”刘佳说,“我一般不吃稀奇古怪的蔬菜,比如不当时不当令不当地的菜。违反时令的菜是不自然的。”

如果和朋友一起在外吃饭,她吃的某种蔬菜比例过高,回家后就会避免再食用这种蔬菜。否则,某段时间内,一种蔬菜的比例摄入太高,她的身体会有反映。

在刘佳看来,食素后,身体会和自己对话,二者之间形成默契。一旦饮食配比失衡,这种默契被打破,身体就会有感觉。

一般人认为,素食主义者因为不进肉食,抵抗力下降,身体会逐渐虚弱,而刘佳身体的变化证明这是一种误解。“我是食素前比较虚弱,食素后反而强壮很多,耐受性也增强了。”刘佳说。

对刘佳来说,食素为她开启了不用于以往的、全新的生活方式。

食素让她渐渐改掉不按时吃饭的毛病。“素食容易消化,我是到点就饿,必须按时吃饭才行。吃饭有规律对身体的益处太大了。”

食素后,刘佳不仅不喝酒,连饮料也不愿意喝了。“远离肉食后,我心里清净很多,这会提高身体的灵敏度。再喝饮料时,因为里面含有添加剂,我的身体会产生兴奋、异样的感觉。吃鸡精或其他含激素的食物时,身体也会有反映。没吃素食前,我是没有这种灵敏度的。”

在她学中医的同学当中,素食者的比例偏高。中医文化崇尚“天人合一”的自然状态,讲究“恬淡虚无”,欲望应尽量减少。在刘佳来说,素食主义就是很遵循中医文化的饮食方式。

“对于大众,吃素是一方面,摄入天然健康的食品才是最重要的。现在动物的饲养、蔬菜水果的种植绝大部分都太不自然了,人吃了这样的食物怎么会不得病呢。”刘佳说。

刘佳惊喜地发现食素在克制物欲方面的作用。长时间不吃肉后,渐渐会丧失吃肉的欲望,也不忍心再吃肉。一方面出于对动物的怜悯之心,另一方面也不忍心去打破坚持了很久的食素。

这种情绪会扩展至饮食以外的生活领域。之前爱逛街的她,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一般会买下来。现在,即使碰到符合自己爱好标准的东西,她更多时候会觉得这是件多余的东西,可有可无。渐渐地,爱好的标准会淡化,物欲减少。

尽管食素给自己带来很多益处,但刘佳并不打算去游说别人食素。“我觉得食素和生活方式以及内心选择有关,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方式,不必去勉强别人。自己做了觉得好,继续下去就行了。

[1]∵[2]∵[3]∵[4]∵[5]∵[6]∵[7]∵下一页∵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