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喻为「摄影界的费里尼」,又让美国摄影杂志《American∵Photo》选为「全球最重要的10大摄影师之一」的大卫·拉夏培尔(David∵LaChapelle),∵4月初将在台北当代艺术馆举办个人的世界巡回亚洲首展。而展览尚未开始,去年12月在台北国际会议中心的暖身演讲中,即吸引了超过3000位听众涌入。

许多人好奇,大卫·拉夏培尔究竟何许人也?让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人为其作品疯狂?

独特创意反映社会议题

这位美国超潮摄影师的作品,几乎代表了整个90年代的文化缩影,跨越了时尚与艺术、广告、纪录片、乃至明星MV。许多知名艺人指定他拍照,并视为一项荣宠。曾在他镜头前展现姿态的知名人士包括玛丹娜、贝克汉、芭黎丝、希尔顿、卡卡女神等。而他拍的不只是肖象照,同时也是充满创意与观点的艺术照。例如,女明星穿着俗艳地呈现奔跑状,背后是大批的速食图象,正是表达大卫本身对于速食的厌恶,及吃素食爱护地球的理念。

此外,他镜头底下的「维纳斯」,穿金戴银,但拯救她的却不是传说中上帝派来的战神,而是时下的大企业,在资本主义的游戏里挖尽金矿钻石,以成就这个时代的「维纳斯」。他更擅长用超现实的艺术表现,以其独特强烈的鲜明色彩,创造一个又一个艳俗无比的情色世界,反映这时代的诸种病态:名人崇拜、好莱坞奢华、消费文化、毒品上瘾、性爱泛滥和拜金时尚。

2∵0∵0∵5年后,他的作品更转向心灵宗教层面,为弱势族群、战争,甚至是更严肃的议题发声。

面对摄影,他曾说:「我希望我的作品是视觉的飨宴,它们能抓住你的注意力,拥有海报般的张力。」他拥有高级商业摄影的水准,却不只听命于杂志,只拍一些好看的肖像照,而是不断思索:透过摄影可以做些什么?每幅作品背后都有当代艺术中的人文批判。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数位时代,他却坚持不做合成技术,强调现场拍摄,而他的作品场景,通常声势浩大,像拍电影一样,例如,作品《大洪水》中,他想再现一种洪水场景,需要1、20位老老少少的演员,同时扮演落难家属,每个人都要摆出不同且合适的姿态,一次到位。这相当不容易,一旦有人眼神或角度不对,就要重来,但,他坚持传统摄影不输给数位;而有趣的是,他的作品,却被喻为极其「新潮」。

一个逃学少年的学习生涯

是什么样的学习生涯,让大卫拥有如此与众不同的摄影观点与技法?也许从青春年少时期,可以窥见这位当代摄影师的艺术观养成。

大卫在15岁以前,他还是个在学校总被排挤、没有朋友的无名小卒。15岁,他毅然逃学,在中下阶层的纽约市郊、毒品大麻、次文化中度过他的年少岁月。意外地,他发现了自己对摄影的兴趣,他的第一张相片是站在家中阳台上,拍穿着比基尼、手拿酒杯的妈妈。这张照片,充份反映了大卫习以充满层次感的环境为中心,把看似破旧、俗不可耐的东西,变得美丽而饱含观点。

而也是在纽约,他因缘际会认识了当代普普艺术大师──安迪沃荷。年少的他,给沃荷看了他拍的裸男朋友的照片,居然立刻被雇用。此后,他拥有了第一份令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工作──《Interview》杂志的摄影师。

一直到20岁出头,他利用朋友在纽约的公寓,合开「艺廊303」,自己接案。安迪曾告诉大卫:「想做什么就尽量去做,但过程要让大家觉得开心美好。」这个想法影响大卫至今,对他而言,拍摄的过程、价值与结果同样重要。摄影生涯一做25年,他开始在谋生之馀,以摄影的力量传达他信仰的价值,如「环保」和「和平」。他的时尚摄影,常也是一幅救世与醒世的图腾,深刻地记录了这个荒唐年代的颓丧:性、毒品、金钱、贪婪、名品时装、过度消费和过度颓废。

但在谋生之间,他也曾极度迷失,例如,他从15岁开始成为一个素食主义者,却因在纽约生存不易,接下了速食店「汉堡王」的广告。他深知速食对孩童及人类有负面影响,却一度因为现实而向自己的信仰低头。这件事影响他至今,从他近期的作品《大洪水》中,表现出:当人们在洪水中受尽苦难、等待救赎,脚底下居然是破碎的汉堡王招牌。由此便可窥见此事对他所造成的强大震撼,显见大卫对于速食主义的厌恶及恐惧,至今未曾熄灭。

聆听自己的声音、逃离世俗眼光

对于自己的摄影,大卫曾幽默地说:「人们说照片不会说谎,但我的会。」他的美学世界极其独特,他说,美就是一切的重点。然而,他的美却包藏了无数赤裸的真相。

当人们以为大卫让偶像名模穿着华丽的高级订制服,以为他支持拜金物质主义时,再往前细看,却可强烈感受到名模有如塑胶人偶般,耸立在人群之中,他们跟整个环境无关,周围的人们似乎也看不见他们。交相的冷漠与消费,就这么一代复制一代,而这才是大卫想表达的深层意涵。

「要聆听自己的声音、要逃离世俗的眼光,」是他在摄影生涯中一再自我提醒的想法。而对这样一个真诚的摄影师而言,被选为「美国摄影界的10大重要人物」时,似乎也是他决意归零的好时机。那一年,他放下了所有的身分与期待,毅然选择到夏威夷毛伊岛买一块地,他以为,自然就是他最终的归所。

然而,隐居的生活里,他仍旧感受到自己想摄影的欲望,于是,一段时日后,他重返摄影界,只是,这次的复出,他的作品多了一分对地球的关怀,他以一幅幅模拟圣经的图像,关怀地球暖化、强蚀非洲、冰河瓦解等议题。以一个物质美女站在残破家园前的符号,批判因地球暖化而引起的飓风,提醒人类应为家园离碎负起一份责任。

近年,大卫在世界各地演讲时,总不忘以提到他的偶像麦可杰克森做结尾。他为麦可拍下一张着名的作品,照片中,麦可是长出两只翅膀的天使,脚下踩着象徵人言可畏的魔鬼。他认为:「麦可是饱受磨难的殉难者。他在世时,不论多么强力地向这世界宣告爱与纯真,媒体和人们却以践踏他为乐。∵……麦可的死,也许只是在提醒我们:不要随便以言语杀人,不要轻易评断别人。」

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找到自己的天命

大卫同时也是知名的电影导演,作品《街头舞魂Rize》,讲述的是一位有心人士在洛山矶的黑人贫民窟里,教孩子街舞。这群原本被视为没用的孩子,因此有了精神寄托的对象,将那不知往何处发泄的体内能量,升华为一种与艺术相关的活动;他们在街头上斗舞,展现身体与意志的结合,并被充分鼓励发展自己的舞姿。黑人小孩的害羞自卑,在舞蹈中渐渐融化,原本充斥黑暗与暴力的社区,也因而获得很大的改造。

会拍摄这样教育议题的作品,与大卫本身的成长经验与关怀息息相关。大卫说:「有多少在监狱里的人应该是个艺术家?他们只是从来未曾被给予适当的机会,不适应社会的人,也许适合当一个艺术工作者,而我们往往只看到他不适应的那一面。」他认为,社会应该塑造一个好的环境,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找到自己的天命,找到自己为何而活,每天确实反省,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回顾起自己从一个叛逆又自卑的少年,到现在的地位,他说,常有年轻人问他:「如何成为一位好的摄影师?」他认为,最好的老师就是艺术史,要当一个摄影师,最重要的,或许不是跟老师学,而是要去艺术史里看,因为摄影是一种呈现的、再现的艺术,角度太客观有时就失去了个人想法,他鼓励年轻人要在拍摄过程中,大胆地把自己的观点及感受加进去。这就是超潮摄影家大卫.拉夏培尔的影像观点。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