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涉佛诗中佛教词语诠释

唐明生

内容摘要:孟浩然诗歌中有许多涉佛诗,对涉佛诗中的佛教词语进行诠释有助于理解孟浩然涉佛诗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孟浩然∵涉佛诗∵诠释

孟浩然的涉佛诗,主要是指孟浩然寻访、寄赠山人、游历、题写兰若与山房的诗歌。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此类诗共有25首,约占孟浩然诗歌的十分之一。通过考察这类诗歌,不难发现这类涉佛诗以佛理入诗、融山水于佛、触景而悟道的特点。这些特点是通过涉佛诗中大量的佛教词语表现出来的,因此对孟浩然涉佛诗歌中佛教词语进行诠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孟浩然涉佛诗的风格特点是很有必要的。

在孟浩然的25首涉佛诗中,孟浩然使用了大量的佛教典故,其中语典近八十个,事典十几个。语典涉及了出自佛经和佛书的方方面面的用语。

一.诸如佛的名称,如“释子”、“弥勒”等;

弥勒:佛名。相传释迦在世时,常侍旁听法。佛经言其为继释迦而起之佛。

二.佛寺的名称,如“兰若”、“度门”等;

兰若:即佛寺。《释氏要揽》:“兰若,梵云阿兰若,或云阿练若,唐言无诤。《四分律》云空净处,《萨婆多论》云闲静处,《知度论》云远离处。

度门:普度众生之门,指佛寺。《楞伽经》:“无量度门,随类普现。”

香界:指佛寺。《维摩诘经》:“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其国香气比於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其界一切皆以香作为楼阁。”

精舍:本为讲学、读书之所,《后汉书·刘淑传》:“淑少学明五经,遂隐居,立精舍讲授,诸生常数百人。”自晋孝文帝“初奉佛法,立精舍於殿内,引诸沙门以居之”,遂亦用以称佛寺。

青莲宇:佛寺之异称。

招提:梵语拓斗提奢,唐言四方僧物。后人传写,以拓为招,又省斗、奢二字,遂误为招提。北魏太武造迦蓝,创招提之名,遂成为寺院之别称。

不管是佛祖的名称,还是佛寺的名称,都表明了孟浩然涉佛诗对所游历的佛教寺院的关注,而见佛如见其心性、观寺融寺院之清静诗人之心静于一体的人生态度。

三.佛教境地的名称,如“沙界”、“香山”等;

沙界:指佛教所谓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为佛所居之处。王屮《头陀寺碑文》:“演无照之明,而鉴穷沙界。”李善注:“《金刚般若经》曰:‘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兜率:为梵语,亦作兜率陀、兜术、都使多等。《大藏发数》:“梵语兜率,华言知足,谓其於五欲境知止足。”佛经以为兜率天为欲界六天之第四天。《普曜经》:“其兜术天有大天宫,名曰高幢,广长二千五百六十里,哥萨希生为诸天人数演经典。”

“沙界”、“兜率”在浩然《陪张丞相祠紫盖山途经玉泉寺》诗中是用来比喻玉泉寺及其感召力。

香山:佛教以为是阎浮提洲之最高中心。《南山戒疏》:“俗云昆仑者,经言香山。”

铁围:佛经言南瞻部洲等四大部洲之外有铁围山,其中心为须弥山,外有七山八海,铁围山围绕其外。

“香山”、“铁围”在浩然《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诗中是用来借以描写石城的山寺的形式。

四.佛家观念或佛理名称,如“观空”、“无我”、“迷心”、“真如”、“禅寂”、“寂乐”等。

观空:佛家称观照诸法空相为观空,以为因缘所生之法,究竟无实体,故谓之空。

无我:佛家语,又曰非我。佛教之“我”系指实在自体,小乘认为人身并无恒常自在之主体,曰人无我;大乘认为一切事物亦无恒常坚实之自体,是为法无我。

迷心:佛家称转倒事理之妄心为迷心。

有形:佛家称欲界、色界之有情为有形。

以上四个佛家词语在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诗中表明的是诗人领会了“无我”的佛理,就厌倦了以“有形”的眼光来看本来有假的世界,迷惑的思想应该有所觉悟的理念。

尘念:佛家指人世之俗念。在浩然《云门寺西六七里闻符公兰若最幽与薛八同往》诗中指孟浩然抛却了人世的杂念。

四禅:即四禅定。佛家有所谓色界初禅天至四禅天四种禅定境界,能达到断绝一切妄想、思念彻底清净者称为四禅天定。《楞严经》:“有所得心,用功纯熟,名为四禅。”

真如:佛家用来指不受外因干扰,永世不变之内心平静境界。《大般若经》:“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惟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己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惟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说假如无实也。”

以上两个词语在浩然《云门寺西六七里闻符公兰若最幽与薛八同往》诗中表明除“四禅”的境界符合“真如”的理论以外,其他的一切欲望、杂念都是虚假不实的,表明了浩然对佛家境地的向往。

甘露:指佛家教法。佛家以甘露比喻解救人类苦难之物。《涅盘经》:“我今身有调牛良田,除去株杌,唯悕如来甘露法雨。”

无生:佛家以为涅盘之真理无生灭,故曰无生。孙绰《游天台山赋》:“散以象外之说,畅以无声之篇。”李善注:“无生,谓释典也。”《涅盘经》:“涅盘亦名无生,亦名彼岸。”

苦海:佛家以为人世苦难无涯际,故以海为喻。

方便:佛家谓随方因便,以为利导,使领悟佛之真义。《景德传灯录》:“帝问曰:‘何为方便?’对曰:‘方便者,隐真实相,权巧之门也。被接中下,曲施诱迪,谓之方便。’”

迷津:即迷途,即佛家所谓迷妄之境界。

微妙法:佛家以为理趣幽玄曰“微”,迥绝思议曰“妙”。《无量寿经》:“普为十方说微妙法。”

清净因:佛家以远恶行,离惑垢为清净。《俱舍论》:“远离一切烦恼垢故,名为清净。”

业:业因。佛家称造成结果的原因为业。

明灭:“明”为佛家“真言”的别名,佛家以“真言”能破“烦恼之闇”,故曰明。“灭”为灭生死因果之义,即涅盘,故佛家以明灭喻生死。

功德水:即八功德水,佛经所谓西方极乐世界八功德池中之水。《称讃净土经》:“何者名为八功德水?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转,五者涧泽,六者安和,七者饮食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

劫:佛家以世界由形成至毁灭为一劫。以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为一小劫,合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合四中劫共十三万四千四百万年为一大劫。

初地:佛家所说十地之第一地为欢喜地。

功德:佛家称有善行者曰功,有善心者曰德。泛指诵经、布施等事。《大乘义章·种庄严》:“言功德者,功为功能,善有滋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

诸天:佛经以为欲界有六天,色界之四禅有十八天,无色界之四处有四天,总此三界二十八天称之为诸天。

闍黎:梵语“阿闍黎”之略称,原意是指德行可为僧众规范之高僧。《释氏要揽》:“梵语阿遮黎耶,唐言规范,今称闍黎,盖梵音讹略也。”

八解:《维摩经》:“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华,浴池无垢人。”

三明:王屮《头陀寺碑文》:“气茂三明,情超六入。”李善注:“《维摩经》曰:‘佛身即法身也,从六通生,从三明生。’僧肇曰:‘天眼、宿命。漏尽为三明。’”所谓天眼明,指知自身他身之未来世生死相;宿命明,指知自身他身之宿世生死相;漏尽明,指知现在之苦相,断一切烦恼之智。

玄悟:指理会事物精义。《楞严经》:“於精明中玄悟精义,得大随顺。”

禅寂:思虑寂静之意。《维摩诘经》:“一心禅寂,摄诸乱恶。”

莲花净:佛家常以青莲喻目。《维摩诘经》:“目净修广如青莲。”僧肇注:“天竺有青莲花,其叶修而广,青白分明,有大人目相,故以为喻也。”

不染心:《华严经》:“不染世间一切法,而不断世间一切所作。”

谈玄:指谈论佛家玄妙深奥之玄理。

寂乐:《无量寿经》:“诚谛以虚,超出世间,深乐寂灭。”指佛家超脱一切烦恼之最高境界。

一灯:指佛法。佛家以灯喻法,故谓传法为传灯。

悟道:谓参悟禅理。佛家以证悟菩提之道为悟道。

法诞:佛家说法之坐席。

五.僧人使用的法具的名称,如锡杖、竹如意等。

竹如意:如意为僧人使用之僧具。《释氏要揽》:“如意之制,盖心之表也,故菩萨皆执之,状如云叶。”其材料多用骨、角、玉、石、铜、铁之类。亦有以竹、木为之者,如齐高帝曾赐明僧绍竹根如意。

锡:锡杖;僧人手中所持禅杖。杖头安环,圆如小杯口,震动时发出响声。

六.对僧人的尊称,如上人、法侣等。

上人:佛家分人为四等,上人为其中之一。《十诵律》:“人有四种:一、麤人;二、浊人;三中间人;四、上人。瓶沙王呼佛弟子为上人。古师云:“内有智德;外有胜行,在人之上,名上人”。后人以为对僧人之尊称。

法侣:梁武帝《金刚般若忏文》:“恒沙众生,皆为法侣。”指尊法之徒侣,即僧侣。

禅师:对僧人之尊称。

缁徒:缁衣之徒。指僧侣。缁为黑色,僧侣皆穿缁衣,故以缁衣作为僧侣之代称。

法师:本之精通佛法为人之师者。后作为对僧人之尊称。

龙象:佛家用以指出类拔萃之僧人。《大智度论》:“那伽或名龙,或名象,是诸罗汉中最大力以是故言如龙如象。水行中龙力大,陆行中象力大,故负荷大法者比之龙象。”

这些佛家使用的法具的名词在浩然诗中都是用来代指佛家。

以上是关于语典中涉及到的与佛有关的词语的诠释,在事典中,有修道成佛的故事,如“入鸡山”;有佛教法师谈道的情节,如“谈柄”;有凡俗归佛、请佛的故事,如“给苑”;有佛教法师坐禅、双虎相陪的传说,如“绳床见虎眠”;有寺僧诵经、池鱼出听的传说,如“戏鱼闻法聚”;有雁鸟入堂、伏地听法的传说,如“闲鸟诵经来”;有佛以身影荫蔽怖鸽,鸽怖即除的传说,如“禅林怖鸽栖”。下面分别诠释之。

鸡山:印度有鸡足山,为迦叶***入寂处。相传***持如来金襕袈裟,以待弥勒佛出世而授之。《新婆沙论》:“***大迦叶波入王舍城乞食,食已登鸡足山。山有三峰,如仰鸡足,***入中结迦趺坐,作诫言曰:‘愿我此身并纳钵杖久住不坏。’时彼三峰,便合成一,掩蔽***,俨然而往。”在浩然《游景空寺兰若》诗中指圣地、仙境。

谈柄:《传灯录》:“栖云寺大朗法师每谈论,手执松枝,以为谈柄。”在浩然《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诗中是谈讲的意思。

给苑:即给园;给孤独园之简称。佛经言给孤独为舍卫城长者,好施孤独,故得此名。在王舍城听释迦佛说法,深依归之,因请佛来舍卫城,愿建精舍居佛。以舍卫国太子只陀园地爽垲,预购之。太子戏言布金满地,乃卖;给孤独如其言。因立精舍,曰只陀给孤独园,省称祗园,亦谓之祗树园。在浩然《来闍黎新亭作》诗中表佛地。

绳床见虎眠:《续高僧传》:“(晋)释法聪至襄阳繖盖山白马寺,筑室方丈,置兰若舍。初晋安王来都襄雍,承风来问,将至禅室,马骑将从无故却退,王斩而返。王乃洁斋,躬尽虔敬,方得进见。堂内所坐绳床两边各有一虎,王不敢进。聪乃以手按头着地,闭其两目,召王使前,方得展礼。”在浩然《陪李侍御防聪上人禅居》诗中意在夸耀聪上人的法力。

戏鱼闻法聚:《蜀普录》:“东川解魔寺僧吉祥,魁梧多力,受饭五钵,日夜诵经九函。池中鱼知其数,以名召之,皆出水面;使去,则皆没。”

闲鸟诵经来:《法苑珠林》:“齐邺东大觉寺沙门僧范,姓李,平乡人也。善解群书,时称府库。晚年出家,经论谙委,言行相辅,祥徵屡降。尝有胶州刺史杜弼于显邺寺请范东讲,至《华严》六地,忽有一雁飞下,从浮屠东顺行入堂,正对高坐,伏地听法。讲散徐出,还顺塔西,乃而翔逝。”

以上两个典故在浩然《来闍黎新亭作》诗中表佛法的感召力。

禅林怖鸽栖:禅林即寺院。怖鸽,《法苑珠林》:“舍利佛从佛经行,是时有鹰逐鸽,鸽飞来佛旁住;佛影覆鸽上,鸽身安稳,怖畏即除,不复作声。”在浩然《夜泊庐江闻故人在东寺以诗寄之》中表明诗人把佛地视为正义之境而加以崇尚,是可以作为庇护所的。

通过以上的诠释,我们可以发现在孟浩然的诗集中存在大量的涉佛诗歌,这些涉佛诗歌中有的直接引用佛教词语;有的化用佛教词语,有的使用佛教中间的典故。从这些佛教词语中,明显的感觉到孟浩然的生活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所以他的大量的游历诗中有很多就是访名山,名寺,拜访僧人的,孟浩然思想中受到佛教的影响,用佛教思想影响自己的生活情态也就显而易见了。

※∵文章来源:湖北省教育厅项目:中国古代文化论着中宗教术语诠释研究(2009q154)、襄樊学院地方文化研究创新团队阶段性成果。

唐明生,文学博士,襄樊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文学、文论。

出自:∵《文学教育∵》∵2010年10期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