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的诗僧,嘉兴的僧诗∵(下)

■裘樟鑫

近、现代嘉兴着名的诗僧及其诗词

《选》中入选近、现代诗僧7人,诗词

236首。这是嘉兴籍诗僧最辉煌的时期。佛教界现代三位大师中嘉兴籍的有两位,一是祖籍平湖的弘一大师,一是桐乡、海宁的太虚大师。

现代高僧弘一大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祖籍平湖,生于天津。李叔同早年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集诗、词、书、画、金石、音乐于一身,在多个领域有丰硕的成果。他的书法朴拙圆满,浑若天成。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洋音乐的先驱,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不衰。他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他中年出家,苦心向佛,精研律学,弘扬佛法,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为世人留下了许多精神财富。

弘一大师在诗、词、歌词创作诸方面造诣都很深。

诗方面,比如晚年写的两首菊花诗。一首写于1935年:“我到为植种,我行花未开。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是年4月,弟子广洽法师陪弘一大师到净峰寺,11月离开。所以是到时种植,去时花未开。虽有对种而未见花开的遗憾,但更多的是对后来者的殷切期待,反映出一位高僧为世界创造美、为后代造福的思想境界和宽广胸怀。另一首写于1941年10月初:“亭亭菊一枝,高标矗晚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以此表明自己出家是为了保持高尚的晚节,像流血的红菊花一样,为宣扬普度众生的佛教献身,是他的人格和美德的写照。

弘一大师的词,主要写于出家前。着名的如《金缕曲·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1905年秋,李叔同赴日留学,出国前填写了这首词:“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枝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忍得离人消瘦,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愁黯黯,浓于酒。漾情不断淞波溜。恨年年絮飘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肚剖?是祖国,忍孤负!”

这首词意境阔大,激情豪迈,抒发了目睹山河破碎的悲愤心情,表达了对友人的情谊以及“度群生”、不辜负祖国的决心。上半阕,暮鸦、衰柳、西风等意象叠加,烘托出离别的萧瑟气氛;下半阕明志:决不孤(辜)负众生,决不辜负祖国的期待,不惜肝脑涂地。

弘一大师创作的歌曲代表作是《送别歌》。歌词是:“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送别歌》流传广,影响大。《送别歌》被电影《早春二月》选为插曲,被影视剧《城南旧事》、《北平往事》选作主题歌后,更是家喻户晓。

弘一大师创作的最后一首歌是《厦门第一届运动会会歌》(1937年)。歌词如下:“禾山苍苍,鹭水荡荡,国旗遍飘扬。健儿身手,各献所长,大家图自强。你看那,外来敌,多么狓猖!请大家想想,请大家想想,切莫再彷徨!请大家,在领袖领导下,把国事担当。到那时,饮黄龙,为民族争光!”这是一首把体育与振奋民心、团结抗暴结合的激昂慷慨的壮歌。

现代高僧太虚大师(1890—1947),俗姓吕,崇德县梵山乡(今桐乡骑塘)斗富兜人,生于海宁长安镇。由外祖母抚养成人。外祖母喜修道念佛,受其影响,他16岁就去江苏平望小九华寺出家为僧。他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委员、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佛教总会机关刊物《佛教月报》总编辑,主编《觉社丛书》、《海潮音》月刊。为革新佛教,培养骨干,先后创办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汉藏教理院等僧侣教育机构。曾去英、法、德、荷、比、美等国宣讲佛学,为中国僧侣去欧美传播佛教之第一人。抗战时期,他数次致函日本佛教徒,向其***抗议、停息侵略;劝勉国内佛教徒参加抗战救国事业;遍访缅甸、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新加坡等国,争取国际佛教徒对我国抗战的同情和支持。

太虚大师的诗词收在《太虚大师全书》之中。太虚诗词中与嘉兴有关的有16首:《嘉兴游踪六首》;平湖两首,《登平湖报本塔》、《当湖泛舟》;桐乡四首,《崇德访古华禅兄咏福严寺四景》;嘉善一首,《嘉善东园张天放坐》;与弘一大师有关的三首:《与转逢弘一芝峰之小雪峰》、《三宝歌》(弘一作曲,太虚作词)、《赠弘一大师》。

太虚大师写了不少自述诗。1939年,出访期间,过50岁生日所作的诗偈《菩提场谭院长访问团员等祝生日书示并序》,诉述了自己的经历及抱负。

太虚大师是个社会活动家,有许多诗是写他在国内外的见闻。大师重视佛学教育,《赠国际大学中国学院》诗曰:“中华孔老释三家,次第曾开福慧花。好译大乘还梵土,菩提树再茁灵芳。”大师反侵略,祈求“安生乐业戒相侵”(《丙戌元旦试笔》)。他揭示日本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灾难:“不幸中华被寇侵”(《桂林各界公宴》),“灾难遍全国,杀机充五洲”(《题湘乡佛学社》),“人间阿鼻苦熬煎”(《乙酉元旦试笔》)。他赞誉抗敌将领:“曾提一旅居鸿猷,立马淞滨报国仇。不计勋名聊适志,抗心霞表托缁流。”(《巨赞征题柱石将军抗敌图》)他传承“非攻”的宗旨:“古所谓攻非攻,即侵略反侵略。墨耶兼爱为宗,佛孔爰其先觉。”大师曾提出佛教教理、教制、教产革命的口号,他的禅诗,不但近似白话,还写有现代诗,如《宇宙人生》等。

现代嘉兴籍高僧还有印顺导师,浙江海宁人。1906年农历三月十二日出生,俗名张鹿芹。导师于年轻时,曾追随太虚大师办学。1952年赴台后,历任善导寺、福严精舍、慧日讲堂、妙云兰若住持及导师,暨福严佛学院、华雨精舍、妙云讲堂导师。其于印度佛学之厘清与判摄,于中国禅宗史之疏解,见解独到,迥异流俗。印顺导师曾说:“我与艺术是没有缘的。我也学过诗,诗韵、诗法懂一点,可是哼出来的,是五言或七言的文章。”

此外还有古华。古华(1871—1964,一作1868—1964),舟山人。先后任桐乡福严寺、上海吉祥寺、普陀法雨寺方丈。建国后,古华一直住在福严寺。有《老松受灾,百鸟受害》一首:“寺前老松百尺高,久与贫僧作故交。只望枝条千载茂,谁知刀斧一旦抛。从此不见龙蛇影,屋畔无闻风雨号。最苦飞去白鹭鸟,晚归难觅旧时巢。”

嘉兴僧人禅、诗、画(曲)三合一的杰作

嘉兴僧人还创作有禅、诗、画三合一,禅、诗(词)、曲三合一的杰作,在中国佛教文化中具有显着的地位。

在禅画中,禅僧的画甚少,而诗僧的画更少。在嘉兴的禅僧居士中,禅、诗、画三合一的,有四人,值得提出来说一说。

普明禅师的《牧牛图颂》,是禅、诗、画三合一的代表。

有关普明禅师的资料不多,现查《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崇祯)嘉兴县志》,有以下珍贵的记载:“普明禅师,唐季人。后晋天福年间(936-943)移锡嘉禾,建普明寺。有《牧牛十颂》,复系之以图。明云栖袾宏禅师为之序。”《牧牛图颂》流行较为广泛的有两种,一是廓庵禅师所作,一为普明禅师所作。就禅修的次第而言,普明禅师的更能表达禅修的历程。

普明禅师的《牧牛图颂》,十图十颂,每一颂,包括序(解)和诗。十图十颂依次为:未牧第一,初调第二,受制第三,回首第四,训伏第五,无碍第六,任运第七,相忘第八,独照第九,双泯第十。从表层看,写的是一条黑牛逐渐地变成白牛,先头角,次牛身,最后是牛尾。从深层看,实际上是揭示禅修的历程。作者把本觉的佛性被迷障,比作“心牛”未牧。初调,牛初穿绳,是修行发心,犹如孩童读书发蒙,俗说“穿牛鼻子”。受制、回首、训伏、无碍、任运,揭示修禅者从初级到高级的次第,也就是从初禅到四禅的历程,犹如现代人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受教育的历程。相忘,是禅修达到的目的,达到“牛之劣性全消”、“山童之恶念泯绝”,让“白云明月任西东”。独照,是禅的运用,达到圆融活泼的禅悦境界。双泯,图画是一个空白圆圈,以喻人我双忘。“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含万象空。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

元代梅沙弥,即吴镇。吴镇晚期以“梅沙弥”署名的画有四幅,题诗三首。一是《草亭诗意图卷》题诗:“依村构草亭,端方意匠宏。林深禽鸟乐,尘远竹松清。泉石供延赏,琴书悦性情。何当谢凡近,任适慰平生。”二是《高彦敬云山卷》题诗,有“空山兮寂历,石气蒸兮茏葱。人家兮木木,望鸡犬兮云中”等句。三是为松岩和尚作的《竹卷》题诗:“竿竿有参差,叶叶无量限。不根而自生,换却诸天眼。”

弘一大师和婴行(丰子恺)的《护生画集》,共六集,从1929年至1973年,历时40多年,450幅画,450首诗,是佛教文化中禅、诗、画三合一的杰作。

禅、词、曲三合一的杰出代表是弘一大师和太虚大师合作的《三宝歌》。1930年初,弘一大师和太虚大师正好同在福建南安小雪峰过年,诸法师就请两位大师合作,于是,太虚大师写词,弘一大师作曲,创作了《三宝歌》。

太虚撰的歌词分三段,各有归旨,再现佛教徒皈依时的宽宏心境和坚定意志。三段歌词的结尾相同:“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这似乎是在宣告,大彻大悟、济世利生的生命诞生了。

弘一大师的曲共24小节,音调平和,节奏方整、徐缓,以大调式的旋律激起人们庄崇的心情。曲尾是在高八度的主音上终止,以抒发内心的感化。

《三宝歌》一经创作,即为泉州慈儿院儿童早晚礼佛时的赞歌。太虚大师为此题赠一偈:“圣教照心,佛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三宝歌》已成为广泛传唱的弘法歌曲。

此外,还有弘一法师的禅、诗、曲三合之一的《护生歌》。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