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鸿踏雪泥∵诗风慕禅意(二)

戴玉霞∵杨跃

摘要:苏轼一生涉猎佛禅佛典,佛禅思想对其文学创作影响较大。其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这首词,以其超逸绝尘的文笔,匠心独运的选材,法旨甚远的寓意,为人们广为传诵。全文字字珠玑,读来金石掷地;气势磅礴;豪迈奔放,但细细品来,可见其中禅意的超旷与飞扬,概括起来,主要体现了人生如梦的佛禅范畴。因此,在翻译苏轼这首词的过程中,应力图解读并再现其诗词中的禅意、禅境,达到准确的传译目的。

关键词:苏轼与禅宗人生如梦

一、苏轼与禅宗

苏轼一生精于佛、老,倾心佛教,对禅宗更有深刻领会。他虽然屡次遭遇坎坷,却能包容一切,沉醉于自己的天地,连远谪谵州也旷达自若,实因为参禅有得。东坡曾有诗道“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可见,禅宗对其诗歌影响极为明显,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禅入诗和风格上的禅风禅骨。

以禅入诗的表现手法,表面上根本无意表现为禅悟、禅机,绝不刻意说禅,禅意不在字面上,而在境界中。也就是所谓的“绕路说禅”的阐释方法。如他的《定风波》一词所言“一蓑烟雨任平生”,文中不着一个禅字,但其精神意趣则是最透彻的禅,诗人已把对尘俗生活的认识和体悟提高到了“圣境”。在现实与理想的二元对立中回复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态度上来。继而我们再看苏轼禅风禅骨的体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有田不归如江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从诗中可看出,苏轼认为人生行无定踪,四方漂泊,如飞蓬一样不可把握,有如雪泥鸿爪一样极易消逝,其绝美的意境,寂寥的感觉,深刻的禅意,直抵人心。其境界与“色相俱泯”的般若“空”观不谋而合。正所谓“飞鸿踏雪泥”之禅境而后能“诗风慕禅意”之静境。本文意图从意境入手,来论述苏轼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翻译中禅意之体现。

二、英译《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禅意之体现

“人生如梦”是佛教核心教义之一。在佛教经论中,以梦为喻者,不可胜数。苏轼参究佛乘,深受影响。“人生如梦”、“如梦人生”便成了苏轼对人生哲理的界定,也成了苏轼人生哲理的核心。下面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来分析词中蕴含“人生如梦”之禅意。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元丰五年,正是苏轼因“∵乌台诗案“释狱后,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使的名义贬谪黄州。苏轼游黄州赤壁时,看到美好的景色,情绪激荡,所以把景色写得豪迈雄伟。苏轼当时年岁已高,不仅没有建树,反而待罪黄州,这和风华正茂,卓有建树的周瑜形成鲜明对照。作者怀古思今,不禁感慨万千。在这里,作者那种积极进取的愿望和经历坎坷所致的消极情绪,很自然地交织在一起了,“人生如梦”正是由这种复杂感情凝结而成。所以,“人生如梦”应包含这样的含义:一、人生像梦一样短暂,转瞬即逝,自己年近半百,却一事无成,可悲。二、人生既然像梦一样,在梦里,是非生死都可以等同,那么有功无功,有所成就无所成就,也就无所谓了,这正是苏轼摆脱烦恼的自我解脱。因此“人生如梦”在这里既有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的失意,又包含着其受道家、佛家思想影响而自我解脱,安然对待挫折,超然物外的情怀。在苏轼的思想中,佛家思想不再是像陶潜那样消极的归隐,而更多的是苏轼对人生道路的思辩,这使他能够站到比同时代人更高的层次上俯瞰社会和人生。纵观其一生,苏轼一方面追求政治理想,积极进取,另一方面在早年得志,仕途顺利时并不沉醉,忘乎所以,而是“旧夜励精”。在晚年屡遭挫折,心灵痛苦时,不是怨天尤人,而是总能保持一种超然豁达的心境。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的交织,使苏轼超脱而又离不开现实,这就形成了苏轼矛盾的人生观和矛盾的作品主题,而“人生如梦”正是这种矛盾思想的反映。下面我们以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为例,来分析译文是如何传达原词中深刻内涵的词者“人生如梦”的感喟的。

Charm∵of∵a∵Maiden∵Singer

Su∵Shi

The∵endless∵river∵eastward∵flows;

With∵its∵huge∵waves∵are∵gone∵all∵those

Gallant∵heroes∵of∵bygone∵years.

West∵of∵the∵ancient∵fortress∵appears

Red∵Cliff∵where∵General∵Zhou∵won∵his∵early∵fame

When∵the∵Three∵Kingdoms∵were∵in∵flame.

Rocks∵tower∵in∵the∵air∵and∵waves∵beat∵on∵the∵shore,

Rolling∵up∵a∵thousand∵heaps∵of∵snow.

To∵match∵the∵land∵so∵fair,∵how∵many∵heroes∵of∵yore

Had∵made∵great∵show!

I∵fancy∵General∵Zhou∵at∵the∵height

Of∵his∵success,∵with∵a∵plume∵fan∵in∵hand,

In∵a∵silk∵hood,∵so∵brave∵and∵bright,

Laughing∵and∵jesting∵with∵his∵bride∵so∵fair,

While∵enemy∵ships∵were∵destroyed∵as∵planned

Like∵castles∵in∵the∵air.

Should∵their∵souls∵revisit∵this∵land,

Sentimental,∵his∵bride∵would∵laugh∵to∵say:

Younger∵than∵they,∵I∵have∵my∵hair∵turned∵grey.

Life∵is∵but∵like∵a∵dream.

0∵moon,∵I∵drink∵to∵you∵who∵have∵seen∵them∵on∵the∵stream.

(Translated∵by∵许渊冲)

词一开始就展示了大自然的魅力。首句“大江东去”领起全篇,而“大”字正是突出这个意象的重要字眼。许译endless∵river正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江水的绵延不绝,以摩天之笔勾勒出浩浩荡荡的江水,其滔滔莽莽之势和一泻千里的状貌,引发读者与原文同样的想象。“千古风流人物”指的是古代众多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许译“Gallant∵heroes∵of∵bygone∵years“,∵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集中紧缩在三国风流人物身上。让人们联想到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谨……“一时多少豪杰”。原文下一句“三国、周郎、赤壁“,包含三个意象。了解历史文化背景的中国读者都知道这三个意象之间的关系。当年,年少有为的周瑜领兵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明白这一点,也就能理解在下阕词中苏轼对周瑜的赞叹之情和对自身处境的感叹了。许译“Red∵Cliff∵where∵General∵Zhou∵won∵his∵early∵fame,When∵the∵Three∵Kingdoms∵were∵in∵flame.“,不但包含了三个意象,而且将三者的关系明确的表述出来。对于不太熟悉中国文化背景的英文读者来说,有助于读者更好的理解原文的意境。接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其中“穿”、“拍”二字,以动态的美感,打破作者置身古战场的宁静与沉寂,把人们的思绪又引到风起云涌,战火连天,短兵相接的赤壁之战。许译用“tower”一词译出“穿空”,用动词词组“beat∵on∵the∵shore”表示“拍岸”,用现在分词“Rolling∵up∵a∵thousand∵heaps∵of∵snow.”表示“卷起千堆雪”,让读者感到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紧接着,“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许译巧妙地用了“match”一词,把滚滚的长江和具有卓荦气概的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融合广阔的空间背景和悠久的时间背景,气魄极大,笔力遒劲。

下阙开篇,译文以“I∵fancy……“开始,轻而易举地把读者带入想象的境界。“with∵a∵plume∵fan∵in∵hand,∵In∵a∵silk∵hood,∵so∵brave∵and∵bright“一句,描绘了周瑜当年意气风发的风爽英姿,刻画了词人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同时也将周瑜的成功与词人的失意进行了对比。一个雄姿勃发,一个壮志未酬,意象鲜明,含义深刻。接下来,原文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风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否则难免出现如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此句描写当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是“谈笑间”,在这里并不是表面意思上的有说有笑,而是说毫不费力、轻而易举的击溃敌军。许译用∵laugh和jest两个词准确的译出“谈”和“笑”两个意象。词的最后两句由回忆回到现实中来,词人感叹自己的境况。古人经常对月饮酒,抒发自己的情怀,这可以说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词人虽然人生失意,但仍然像月亮一样孤高悠远。这层含义如果仅仅把月亮这个意象直译出来,英文读者是很难明白的。在这一点上,许译处理得很好,用了一个感叹句“O∵Moon,∵I’d∵drink∵to∵you∵who∵saw∵them∵on∵the∵stream“万千感慨,尽现其中,读者可以想象词人对月敬酒的豪迈。另外,对“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的处理,许先生一反传统解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此句译为:古代英杰们在返回故地神游与诗人相遇,美丽多情的小乔见到诗人,含笑问他“你年纪并不大,为什么反而生了白发?“真是妙趣横生。译文以should开头,体现为虚拟语气,更提供了一种想象的契机。

总之,许先生在进行艺术再创造时融入他丰厚的文学功底和美学修养,在深刻透彻地理解原诗词的基础上,用他的生花妙笔表现出只见天籁、不见人籁的艺术境界。

三、结语

苏轼的超然自适,融合着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有着几分儒家济世之苦心,几分道家的“逍遥”,又有着释家的睿智和空灵。形成了苏学士独具特色的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的个性。虽然现实难尽如人意,但苏轼并非一味浩叹,而是把佛禅思想作为创作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在佛家的“四大皆空”、“五蕴非有”的世界观的影响下,苏轼摈弃世间的物质欲求,以平淡之心对待浮沉荣辱,随缘任远,安闲自适,任“花自飘零水自流”,“我心依旧平静如水,不起波澜”,即“朝开暮落关何事”的境界。其诗词更是寓意高远空灵,“极虚极活,极沉极郁,若远若近,可喻不可喻”(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因此在翻译苏轼诗词时,就需要译者与诗人一同进入禅的境界,赏析原诗之禅意,从不同角度再现原诗的禅境,从而使传译达到与原作貌合且神不离的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人间词话》王国维,[M]∵济南:齐鲁书社,1986.

[2]∵杨直.∵王维的禅境与意境理论[J].∵文艺理论研究,2007(3)

[3]《禅诗百首》,姜剑云着,[M]中华书局,2008年版。

[4]陈廷焯《白雨斋词话》[M]∵中华书局。

(戴玉霞,杨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出自:∵《大家∵》∵2010年4期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