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和尚诗歌之“茶禅”生命意识考究

吴正荣∵冯天舂

摘要:通过对虚云和尚二十余首“茶诗”的分析,发现其中有一股独特的“茶禅”意识。首先,它折射出虚云对“禅蔡”传统的自觉接受。其次,它具体体现在虚云常以茶作为契机接引徒众,尤其是对公案“吃茶去”的挖掘。尤为重要的是,虚云生活中的“茶”已经“禅化”,茶就是“真如相”,展现着虚云世出世间的圆融生命境界。

关键词:虚云和尚:诗歌;茶禅意识;考究

虚云和尚(1840-1959),俗姓萧,世寿120龄,一生荷担曹洞、临济、法眼、云门、沩仰五宗家业。摄机禅净律密等领域。弘法之余,他“诗思飘然总不群”,吟留诗歌近400首。其中有二十余首“茶诗”,兼融禅,茶,诗三种生命元素,造成诗中独特的“茶禅”意识。因其茶的作用是“显现”禅,故云“茶禅”。具体有两种境界。教授徒众时,明显“以茶摄禅”,茶多作为善权,借以人道。而当茶作用于虚云。即是显现生命的一种媒介。“茶诗”中所寄寓的,就是虚云由禅内化而成的一种生命境界了。

一、茶禅意识之发生

从概念上辨析,“禅茶”和“茶禅”存在各自内涵,但实际中,特别对于禅者,两者是融为一体的。本质上都是将禅寓于生活,实现生活的“生命化”,以体验禅的永恒价值。虚云继承了这种传统,且将“茶”运用到了弘法中。

从大的背景看,中国的主流文化属于贵族文化,禅茶传统就是一种生活艺术化的体现。同时,文人们将茶上升到了传达生命体验。承载生命本源的高度。唐刘贞亮《饮茶十德》即点出了这种作用:“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而杜末“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哽是“以茶行道”的境界,“样意”凝于当下的“火初红”,映现出生命本源的能量。还有陆游的“青灯耿窗户,设茗听雪落”,茶已融人生命,透出“毕竟寂灭”的永恒。虚云诗中继承着这种传统。如“寸香陪客坐,聊将水当茶。莫嫌言语寡,应识事无涯”。茶一如既往地贯穿在生活中。不过重点已是“应识事无涯”,转向关怀生命。其《山居》又云:“松根聊作枕,睡起自烹茶。”更是禅的境界。现实的障碍一旦突破,有相无相都是茶,有茶无茶都是禅。

虚云诗中产生“茶禅”意识的另一原因是“以茶摄禅”,将茶作为人道善权。理论上讲,任何物相都可作为方便,只不过虚云选择了“茶”这种方式。这在虚云禅法体系中随处可见。如《除夕普茶示众》中,即由茶到禅,他告诫弟子:“总要及早努力,了脱生死,方为上计。”关于什么是禅在当下。他又解说:“吃茶便吃茶。辞年分岁莫说他。”意思是直用此心,专注于吃茶。即是内在生命状态。连《诞日茶话》中,众人讨论的也不是茶,而是透彻生死大关的“生亦不道,死亦不道”。又如,当慧焰素要茶时。虚云说:“春光富足野人家,不问优昙问苦茶。”不谈茶本身,却将茶寓予了另一层含义。意思是,就算“本地风光”已然富足,还是要主动品尝进而享受生命中的“苦茶”,以检验自己的心性。参修过程中,样容易让人觉得玄妙,但虚云通过“采茶”解释:“山中忙碌有生涯,采罢山椒又采茶。此外别无玄妙事,春风一夜长灵芽。”禅并不神秘,它就是自然造化的如实状态。

人人都可以求证生命的永恒,只要专心“烹茶洗旧愁”即可。虚云茶诗中有意识地运用茶作为人道的契机。最能体现他“借茶参修”实质的,是他对赵州“吃茶去”的活用。

二、对“吃茶去”的偏好及其实质

禅宗传统中,接引徒众方法众多,如“一指样”,“棒喝”,“黄龙三关”等。虚云尤好运用赵州“吃茶去”。《五灯会元》载:“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日:‘不曾到。’师日:‘吃茶去。’后院主问日:‘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日:‘吃茶去。’”赵州一律只回答“吃茶去”。这个公案令人困惑。禅人因此被逼迫离开固有思维而向自性无限接近。虚云常直接用这个公案截断众流。《茶次》云:“问:‘疑情不起时如何?’师云:‘吃茶去。’”这样做除却景仰祖师外。更重要的是“吃茶去”的确既雅且精,可以有效地斩断禅人的思维模式。其诗也多次提及该公案,《阅古宿语录口占》云“又来重饮赵州茶”,《大觉寺小憩》云“何劳饮我赵州茶”,《和方乃斌居士韵》云“聊献新茶学赵州”,《和刘盂涌居士韵二首》云“赵州授法唤吃茶”。虚云祖师对赵州“吃茶去”的重视可见一斑。

同时,虚云又不是简单地复制,他是将公案的精神活化于现实。如《和刘宽涵居士句三首》曰:“曹溪水净无余味。客至赵州唤吃茶。五香本具人皆共,嚼碎虚空任吐渣。”溪水茗茶本无味,唯人自造其香罢了,世间一切日常都因人而有。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泯灭表相上的是非判断,使人通达圆觉本性。但虚云喜爱这则公案并不是迷信它,诗中说得很清楚:“小坐竹亭尘顿息。何劳饮我赵州茶。”“吃茶去”不过是一种方便法门,目的是“尘顿息”,如果目的已达到,就不必要再参“吃茶去”了。

也即,虚云偏好“吃茶去”的本质原因是用以斩断弟子的思维模式。“吃茶去”这种万能答案根本不符合逻辑。所以弟子就被迫离开逻辑去体验禅的实在。参禅难以证悟正是因禅者高度发达的意识障碍了灵性的外化,想不通、一愣的瞬间恰好是灵性呈现的绝佳时机,虚云主持各处名刹时很注重参禅打七,在特定的场合将诸人逼入绝境。前后际断。虚云自身也是在连打十二个禅七,于第八个禅七茶水溅到手上失手打落茶杯而开悟的。故而虚云很难不用这个与茶关系密切的公案。

三、虚云“茶禅”的生命境界

茶“在美学上,它有更高的境界;在文化气质上,也显得更为清高;在品位上,更讲究人品与茶品的相得。”说到底,茶有天然的灵性,但饮者有多深的心性涵养,茶才具有多少生命。《般若无知论》云:“用即寂,寂即用,用寂体一,同出而异名,更无无用之寂而主于用也。”说的就是“相”和“一”的关系,是从更为彻底的般若境界来统摄二者。同时又展现着饮者生命境界的艺术化。茶诗中所体现的生命境界主要在于“简化”和“人真如门,圆融无二”。

佛教认为生命的障碍是无明造成的,简化自己的存在形式,生命的真相就会呈现。虚云的简化实则是进入了生命中最真实的领域。他谦虚地说:“山僧也学风流事。烹茶觅句对东风。”“山僧”实质已是大智大慧,“茶”已成为超越俗世的另一种生命存在。虚云“笑我已忘烟水梦”,甘于淡薄度日。生命简化到“瓶笙初沸茶初熟,不觉人间有岁寒”,生命本源就是简单朴素的饭菜,就是微火陋铛所煮的黄芽茶。简化而深邃。这证明人其实并不需要多少生存资料,如迷于物欲,则心理坑洞永远也填不满。一旦内在生命得以超越。则“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此时,有客无客,自己都可以过得丰满充盈。有客时。可“煮茗联新句”,可“烹茶相对话无穷”,甚至“与君夜话茶饼希”,无茶也可谈禅论道,夜话一宿。无客时,“门前清浅水,风飘几片花”,“饭罢茶余无个事,白云为我掩柴扉”。哪里还有虚云和尚在修道谈茶,分明是能所无别,空有具遣了。正因为简化到“空性”,才是“无”,才可以虚含万象,“照见”万物。

总体而言,并非谁都会产生这种“茶禅”意识,虚云将茶,诗,禅三种元素合为一体。由禅统摄,达到了“用”和“体”的融合,同时展现出了他简化而深邃的圆融生命境界。

参考文献:

[1]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诗偈[MI,河北禅学研究所,2008。

[2]庄晚芳编,中国茶史散论[C],科学出版社,1988。

[3]杜来,寒夜[A],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4]陆游,听雪为客置茶果[A],严修着,陆游诗集导读[M],巴蜀书社,1996。

[5]季羡林编,虚云老和尚法汇[C],合肥:黄山书社,2006。

[6]纯闻主编,虚云老和尚在云居山(重刊)[C],南昌市百花印刷厂,2007。

[7]普济着,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卷四[M],中华书局,1984。

[8]赖功欧,茶哲睿智——中国茶文化与儒释道[M],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9]僧肇,般若无知论[A],疋续藏第五十四册[C]。

[10]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雍也[M],凤凰出版社,2005。

出自:∵《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5期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