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诗偈一

偈语是佛经中的唱辞,属于诗体,故又名诗偈。布袋和尚善作偈语,《宋高僧传》、《契此传》中记载:布袋和尚有偈云:“弥勒真弥勒,时人皆不识。”《景德传灯录》把此偈扩充为:“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皆不识。”成为弥勒化身的辞世偈。又补充了长达20句、140字的“只个心心心是佛”偈语和4句20字的“一钵千家饭”偈语。清康熙十年(1671年)弘赞编辑的《兜率龟镜录》又增加了两首偈语:一是“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肠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征得六波罗”。二是“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滴灰泥,无一点色彩。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静非拂拭。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布袋和尚偈语流传于民间的更多。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插秧偈》:“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静方成稻,退后原来是向前。”这首偈语,语言通俗,含意深刻,把插秧与学佛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布袋和尚的智慧和才能。偈中的“福田”,既是民间的良田,又是带有佛教色彩的福地。偈中的“天”,既是人间的自然空间,又是佛教的理想世界。“六根”在佛教经书上是指眼、耳、鼻、舌、身、脑人体6种产生各种欲望的器官(眼嗜看,耳喜听,鼻嗜闻,舌嗜食,身嗜娱,脑嗜想),佛门要求出家人去除一切私心杂念,静心修行,才能得道升天。插秧也是每行6株,而且要求去除秧根污泥,正好与佛教“六根清静”一语双关。“稻”与“道”谐音,“成稻”与“成道”一语双关。最后一句“退后原来是向前”,插秧是边退边插,而所植的秧却是在不断向前,所以后退即为向前。这句话不仅如实地描写了插秧动作,而且包含着辩证的哲理。∵

有一则描写布袋和尚与一位居士对话的故事,充分反映了布袋和尚运用偈语表达思想的深厚功底:∵

居士:和尚有法号否?∵

布袋和尚: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码。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

居士:和尚有行李否?∵

布袋和尚: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在,问路白云头。∵

居士:弟子愚顽,如何得见佛理?∵

布袋和尚:即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居士:和尚此去住宿何处?∵

布袋和尚:我有三宝堂,里空无色相。不高亦不低,无遮亦无障。学者体不如,求者难得样。智慧皆安排,千古无一匠。四门因果生,十方尽供养。∵

居士异之,复作礼,留斋宿,布袋和尚书偈于门曰:“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滴灰泥,无一点色彩。工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静非拂拭。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这些回答,风趣幽默,机智含蓄,内藏玄机,生动地体现了布袋和尚的独特个性。

布袋诗偈二

老拙穿衲袄,

淡饭腹中饱,

补破好遮寒,

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

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

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

随他自干了,

我也省气力,

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

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消息,

何愁道不了?

也不论是非,

也不把家办,

也不争人我,

也不做好汉,

跳出红火坑,

做个清凉汉,

悟得长生理,

日月为邻伴。

布袋诗偈三

我有一布袋,虚空无偏碍。

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

吾有三宝堂,里空无色相。

不高亦不低,无遮亦无障。

学者体不如,求者难得样。

智慧解安排,千中无一匠。

四门四果生,十方尽供养。

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

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

无一滴灰泥,无一点彩色。

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

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拂拭。

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布袋诗偈四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

从来物理有循环,天地仁慈信可攀。

不测风云来顷刻,吾僧今日露机关。

布袋诗偈五

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

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腾腾自在无所为,闲闲究竟出家儿,∵

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见纤毫也大奇。∵

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

心王本自绝多知,智者只明无学地。∵

非圣非凡复若乎,不疆分别圣情孤,∵

无价心殊本圆净,凡是异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无量清高称道情,∵

携锦若登故国路,莫愁诸处不闻声。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