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无法向人说;将心与汝安。∵
这是佚名题曲江县马坝曹溪南华寺方丈堂联。∵
没法向人说法;拿心来为你安心。下联“与”,某禅堂题此联改作“替”。∵
南华寺,是禅宗六祖惠能弘扬“南宗禅法”的发源地,始建于南北朝,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上联出自《金刚经·非说所说第二十一》。释迦牟尼佛告诉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如来所谓的说法,不过是假于口说,要知道真空妙理,本来就没有法,不过是为众生袪除外邪而说,是名说法而已。佛跟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一样,任运流转,绵绵无尽,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佛法的呈现。另一方面来说,禅堂所供的佛像均为泥塑木雕,所以没办法向人说法。禅师领悟了这道理,不太注重讲经说法,最多也只要门徒看《法华》、《楞严》,但一参禅时,便叫人把《法华》、《楞严》忘掉,专参一则公案。所以如果有人要求禅师说法,那可就找错对象了;要禅师传法,当然是无“法”向人说了。∵
下联出自《传灯录·卷三》。当神光因为求诸佛法印而心神不宁,求达摩帮他安心,达摩说:“将心来与汝安。”达摩的意思是“拿心来,我就为你安。”但心是精神性的东西,当然拿不来,但只要有人,就有人心;有人心,就有觉悟;觉悟的人就是佛,根本是靠自力修持,不靠他力的。∵
2台山路,两脚走去;赵州茶,一口吃干。∵
这是清代刘献廷题黄厢岭,见修和尚为路过行人奉茶的“望苏亭”施茶所联。∵
到台山的路,只能自己两只脚一步步踏实走去;赵州和尚说:“吃茶去!”吃茶,就要一口气连茶渣都吃干。∵
唐代赵州和尚(从谂禅师)(七七八——八九七)常以“吃茶去”解人迷惑。他终生致力于修道求禅,曾说:“一个三岁小孩,如果比我强,我也会请教他;但如果是一个不如我的百岁老人,我也不怕教导他。”在他立下这个心愿之后的二十年内,他遍访名僧,年约八十岁到达河北省正定府赵州观音院(今柏林寺)担任主持凡四十年。他讲禅时态度从容,堂堂说出禅的真谛,人们以“唇上发光”称许他的禅风。∵
不管走路、吃茶或吃饭,都只能靠自己完成,凡事尽心尽力,毫不敷衍,那么无论身在何处,都是真实生命的体现,所谓“路一步一步地走;饭一口一口地嚼。”赵州茶,也可说根本不是茶,而是佛的生命的滋生,禅者由于感受到其中的美,才一口气吃干,正如马祖禅师所说:“一口吸尽西江水。”正是要人们体证到佛不离万法。∵
早期***民间亦多路边奉茶,施茶者恐怕旅人因过于口渴,在长途跋涉后,喝茶太急呛到,便在茶中放入干净小段稻秆,避免一口吃干,可见仁善胸怀。∵
3识得此中滋味;觅来无上清凉。∵
这是清代佚名题某茶亭联。∵
识得这茶里的滋味,才能寻觅到真正最高境界的清凉。∵
道路上奔波,在茶亭里驴饮一壶善心人士的奉茶,即可消除口渴;但热中名利的心,焦烂五内,要熟谙世情,参悟生命的真谛后,才能得到真正的清凉。联中简单运用佛家词汇,讲茶味,也道禅机。∵
日本愚堂国师(?——一六六一)说:“佛法原来无多子,吃饭吃茶又着衣。”总持寺的开山常济大师(?——一三二五)说:“有饭吃饭,有茶喝茶。”爱喝才喝,想吃才吃并不是禅学“吃喝”的真意,禅学所谓“吃喝”,是由吃喝得当中领悟到生活方式与人生观。日本建仁寺开山始祖荣西禅师(?——一二一五)的遗训里对“茶味禅味,味味一味”至为标榜,所以江户幕府末年的松平不昧说:“知茶不知禅,如暗中睹物。”∵
茶的滋味即禅的滋味,饮茶艺术妙在无法之法,妙在乱中有序,而当禅修行到一定的境界时,也能将修行整个忘掉,到达临济义玄禅师所说“在途中不离家舍”的境地。参禅和生活实务融合无间,这也是唐代临济义玄禅师(?——八六七)所说:“随处做主,立处皆真”的义谛。∵
4一掬甘泉,好把清凉浇热客;两头岭路,须将危险告行人。∵
这是从前浙江绍兴驻跸岭某茶亭联。∵
行人上岭,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必在亭中息肩拭汗,亭旁的一捧甘冽泉水,正好把水的清凉来消解行路的烦热;山岭两头都有道路,过来人应当把陡峭危险的地方,告诉将行的旅人,作经验的传承,使人人完成安全的旅程。∵
“甘泉”,指茶水,也比喻智慧。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本来清纯洁净的心灵,会逐渐被利欲污染,借着甘泉般的佛慧,洗涤一切尘劳妄念,使自性清净心大放光明。“两头岭路”,指驻跸岭两头的山路,也暗喻夜眠日走的人生道路。人活在世上,不仅靠一己之力即得以存活,更有许多的因缘相聚,才造就了眼前此刻的生命。人生乍看之下,彷佛是孤独之旅,实际上却是众生同道,颇不寂寞。了悟世相无常,在各种因缘际会中,能自度度人,行菩萨道,彼此关怀扶持,完成既安全又丰富的旅程。∵
近代制联大家吴恭亨(一八五七——一九三八)评此联说:“着语能警觉人,旨特近佛。”∵
5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尔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
这是清代佚名题河南洛阳古道某茶亭联。∵
领悟四大皆空的道理,缘起缘灭,什么情缘都不长久,何妨稍坐片刻,不要分你啊!我啊!这样生疏;两头都有路可走,不管向前或回头,何妨好好吃一盏茶后,潇洒道别,各奔东西。∵
这联相传为一和尚与一商人,在茶亭中相饮时所对。“四大皆空”,佛教认为地、水、火、风为物象世界的四大组合成分,但这都是因缘和合的幻象,终究不免于幻灭。这副茶亭联也有作“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你我;两头是路,喝一杯各自东西。”∵
和这副茶亭联相似的另一副对联说:“四方来客,坐一阵无分你我;两头有路,喝二杯各自东西。”∵
四面八方来的客人,坐一阵后便彼此熟稔,不再分你我了;两头都有路可走,喝二杯茶后,再分道扬镳,各自东西。∵
这副佚名茶亭联写萍聚之乐,人情之美,因茶结缘,有四海皆兄弟、无路不顺畅的随意放旷。世间没有一个形体是不生不灭的,人生情缘缘起缘灭,亦复如是。但相逢自是有缘,在聚散无常中,随顺任运,也许伊人踪迹已杳,但依然有茶香,有温暖的人情留存心头。∵
6我门中缔结佛缘,岂惟在一炷清香,几声佛号;你心里能全善果,自然的秋生桂实,春茁兰芽。∵
这是明代戴仁题西湖中天竺寺观音殿送子观音佛龛联。∵
入我门中缔结佛缘,难道只是在平日烧一炷清香,念几声佛号而已?你要在心里修持,当机缘成熟了,自然像秋结桂子,春抽兰芽般,周全善果。∵
古代妇女求子心切,祈求送子观音能成全自己的心愿,作者提醒信佛真谛,不在烧香礼佛,得到佛的庇佑,而在修心行善,自我完成善美的佛缘。所谓“一点心苗须养护;十分善果好周全”观音,又译作光士音、观世音、观世自在、观自在,所谓“内观自在,十方圆明;外观世音,寻声救苦。”祂是过去无量劫前的古佛,具佛性中的无碍神通,号“正法明如来”,在娑婆世界现菩萨身救世。祂悲心无尽,慈愿莫穷,慈愿慧力随感而应,民间匿称为“观音妈”、“观音娘娘”。又称为“南海佛祖”、“白衣大士”、“观音大士”、“大士爷”、“慈航***”等。∵
台北市中正区水源里的宝藏岩,是先民移垦台北建筑的第一座观音佛寺,有一副注生殿古联说:“天上石麟来夜半;人间玉树长阶前。”∵
在半夜的时候,梦见神仙送来石麟,庇佑喜获聪颖的麟儿;人间庭院台阶前,长着英挺出众的玉树,他将成长为材质美好的子弟。∵
7一切作如是观,有即非有;众心生大欢喜,闻所未闻。∵
这是佚名集佛经经句题大陆某地戏台联。∵
一切就是眼前所看到的样子,但要领悟到肉眼所看到的剧情并非实有的东西;观众看完戏之后满心欢喜,因为开展智慧,闻见到自己尚未闻见的事情。∵
“作如是观”出自《金刚经》;“闻所未闻”出自《妙法莲花经》。舞台艺术源于生活,又具有超越性,高于于生活,所以说:“有即非有”;戏剧演出的题材,都是古往今来的事,可以使台下观众大开眼界,所以说:“闻所未闻”。佛经语皆有其特殊含义,这副对联作者信手拈来,仅用它字面的意思紧扣戏剧演出的效能,串结表达出新颖的意义,但又语带双关,借着佛理来启发当世,耐人寻味。∵
另有一副佚名戏台联说:“凡事莫当前,看戏何如听戏好;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
古人观戏,都是审听音节,非以娱目而已,所以联中说不要抢着争靠近戏台前的位置,在后面虽然看不太清楚,但远些更能听出戏唱得好不好。∵
这副戏台联借题发挥,有劝人势莫使尽之义,凡事须多留余地。这种人生智慧缘于法演禅师之说。宋代佛果圆悟禅师在舒州太平寺担任住持时,他的师父五祖法演禅师传给他《法演四戒》说:“势不可使尽,福不可受尽,规矩不可行尽,好话不可说尽。”∵
8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一介书生,攀凤、攀龙、攀桂子。∵
是明代某武官出句;苏郡蒋涛对句所写成的对联。∵
殿上有三尊大佛,分别坐在狮子、大象和莲花上;同游的一介书生,心里想着攀龙附凤及折桂及第。∵
明朝苏郡蒋涛,小时候就很聪慧。有一天,和父亲的朋友某位武官同游佛寺。武官指着殿上的大佛出句,蒋涛立刻应对。出了佛寺后,武官部卒扯着蒋涛的衣服问道:“刚才我们长官出了怎样的对子?”涛如实告诉他。又问:“你对了怎样的对子?”蒋涛改口说:“一个小军,偷狗、偷猫、偷芥菜。”两个对句,可看出蒋涛应变的灵敏,是自嘲也在嘲人,语中带着谐谑,寓有警世的意味。∵
佛教东传后,人们以文殊、普贤、观音来代表佛教的真精神。“狮子”是文殊的坐骑,代表大智。祂头戴五髻冠,表示内证五智;右手持智剑,表示智慧能断烦恼;左手执青莲华。祂的圣地是五台山。“大象”是普贤的坐骑,代表大行。祂右手执金刚杵,左手执金刚铃,头戴五佛宝冠,骑乘六牙白象,表示勇于行动作为。祂的圣地是峨嵋山。“莲花”为观音所坐,代表大悲。祂左手持莲花,表示一切众生本自清净。右手作欲打开莲花的姿态,表示解除众生迷惑。祂善观听世间百苦,使人离苦得乐。祂的圣地是南海普陀山。∵
9愿人学文殊、普贤、弥勒、观音,常依佛陀;入寺敲金磬、红鱼、晨钟、暮鼓,时发深省。∵
这是当代了空题基隆大佛禅院圆通宝殿联。∵
希望人人学习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观音菩萨的精神,常常发愿依皈佛陀;进入佛寺内敲着金色铜磬、红色木鱼、晨课敲钟、晚课击鼓,时时发心自我深省。∵
文殊代表大智,普贤代表大行,观音代表大慈。弥勒,梵文音译,意为慈氏,原名叫“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人称“笑佛”、“未来佛”。他出生于印度婆罗门,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常侍旁听法。先佛入灭,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住在兜率天说法。兜率天净土,也叫弥勒内院,人们要往生到弥勒净土,只要皈依三宝,清净持戒,如法布施,发愿往生即可。弥勒菩萨的慈悲和善巧方便,使娑婆世界的众生容易得度。∵
圆通宝殿楹柱了空又题联:“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佛智、佛慧、佛心、佛行。”∵
众生有多少心,佛就有多少法。佛以正法对治众生的尘心。菩萨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度无量众生。这四位菩萨最为民间信仰所熟悉,各自代表不同的佛陀精神。信众烧香顶礼膜拜,拜的是殿上的佛,其实也是明见自性即佛,开悟非由它力的根荄。了空禅师撰联,以修行者的体悟开导众生,用词浅显明确,对信众的叮咛亦真切有味。∵
10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这是北京潭柘寺弥勒佛殿联。∵
大肚量能包容,包容天下难包容的事;开口便笑喝喝,笑尽世间可笑的人。∵
下联首句或作“笑口常开”。∵
在中国民间,将弥勒信仰与布袋和尚传说加以结合。五代梁朝契此和尚,号长汀子,是浙江奉化的一个禅宗游僧。他身肥体胖,常以木杖背着一个布袋,行走街市,人称“长汀布袋师”、“布袋和尚”。又因他整天笑口常开,喜悦自在,所以有人称他“笑和尚”。大约在贞明年间(九一五——九二一)契此和尚圆寂于岳林寺,临终《辞世偈》说:“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人们就传说他是弥勒显化。后来庙里的弥勒就以布袋和尚的形象造型,也只有肚大如他,才能容天容地,而把欢喜和好运带给众生,所以民间又称弥勒为“欢喜菩萨”、“聚财菩萨”或“快乐菩萨”。所谓:“大肚能容天下福;笑口常开万家春。”∵
扬州天宁寺弥勒佛佛龛联:“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此联亦见于江苏省淮安县湖心寺。广州六榕寺联同上,但“慈颜常笑”作“张口而笑”。∵
11处己何妨真面目;待人总要大肚皮。∵
这是清代爱新觉罗·弘历题四川峨嵋山千佛禅院弥勒殿联。∵
处己不妨以表现真实的面目,胸怀坦荡;待人总要开阔胸襟,宽宏大量。∵
这副对联依据弥勒佛袒胸鼓肚的造型借喻,用词浅近,老妪能喻,指导地方民众,要学佛先学做人,而信佛莫先于修心。民间为何传说在五代时的契此和尚是弥勒显化的呢?大概因为五代时战乱频仍,弥勒降生的传说,可以带给当时痛苦不堪的人们一个重大的精神启示,他的降生对众生来说就是最大的礼物和财富,以“肚大能容天下事;笑口常开好运来”、“一笑世间无烦恼,肚大忧愁转眼消”来安慰人心,使人们因而能化厄运为转机,勇敢而健康地面对可以带来无穷希望的未来。∵
北京潭柘寺弥勒殿有副楹联:“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金山寺天王弥勒龛亦有此联,为吴氏伯所题。台北市大香山慈音岩为一贯道道场,后殿祀弥勒佛,大门亦题刻此联。有佚名联更探因说:“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见相亲,怎不满腔欢喜;世间尽是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弥勒菩萨的人间佛教,自古与人们最亲近。近代太虚大师(一八八九——一九四七)对此提倡最力。他说:“人成即佛成”,认为如果我们今天能够普劝众生,发菩提心,早修弥勒观行,或不待弥勒出世,人间净土即可早日实现于今日世界。∵
12笑到几时方合口;坐来无日不开怀。∵
这是山东济南千佛山弥勒殿联。∵
总是开怀大笑,到底要笑到什么时候才合上嘴巴呢!看祂坐着,没有一天不是很开怀的样子!∵
咏弥勒佛的对联,大都从弥勒的形象特点“容”与“笑”着笔。佳者如下:∵
“我笑有因真可笑;你忙无甚为谁忙。”“大肚皮包藏千古;一笑后度灭人天。”“大肚能容,包含色相;开口便笑,指示迷途。”“大肚能容,忘情岁月;开口便笑,得意春风。”“肚肠宽肥容世事,大!大!大!心肺冷净笑人生,哈!哈!哈!”“口嘴哑哑,笑这世间忙忙碌碌;腹皮坦坦,看到尘世虚虚花花。”“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四川峨嵋山灵岩寺联)“您笑他笑,笑古笑今,凡事尽付一笑;彼容此容,容天容地,与人皆能相容。”“你眉头着什么焦,但能安分守贫,便收得和气一团,常向众人开口笑;我肚皮这般样大,总不愁穿虑吃,只讲个包罗万象,自然百事放宽心。”“终日解其颐,笑世间纷纭,曾无了局;经年坦乃腹,看胸怀洒落,却是上乘。”(浙江杭州千佛禅寺弥勒殿联)“大肚皮,千人共见,何所有,何所不有;开口笑,几时休息,无一言,无一可言。”(云南纳西族自治县丽江喜祗园弥勒殿联)∵
13笑呵呵坐山门外,觑着去的去,来的来,皱眼愁眉,都是他自寻烦恼;坦荡荡携布袋中,休论空不空,有不有,含哺鼓腹,与斯世同庆太平。∵
清代王仙溪、齐学裘题扬州兴教寺联。∵
我每天笑呵呵地坐在山门外,偷偷瞧着信众来的来,去的去,脸上愁眉苦脸,都是他自寻烦恼之故;我胸怀坦荡地携着一个空布袋,不要谈论空不空,有不有的道理,每天吃饱了鼓着肚子,和这世上的人一同欢庆太平年。∵
“觑”,音qù,窥伺。“含哺鼓腹”,原指上古人民饱食以后,毫无忧虑地游玩。典出《庄子·马蹄》。“哺”,音bǔ,口中咀嚼的食物。“鼓”,凸出,胀大的意思。在天灾人祸不断的中国历史中,一般人民能吃得三餐饱饭,其实不易,撰联者借题发挥,有期盼之意。∵
另一咏弥勒佛短联说:“布袋全空容何物?跏趺半坐笑何人?”∵
“跏趺”,音jiā∵fū,佛教徒盘腿打坐。又称结跏、趺坐、跏趺坐、结跏趺坐。布袋和尚曾自咏:“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有人问布袋和尚:“年几何?”他回答说:“此袋与虚空齐年。”好肚量就像他所说的大布袋,展开要遍十方那样宽广,随时都能在静观中得大自在,所以这两副咏弥勒佛联,着笔于“布袋”与“笑容”的意象发挥。∵
14年年扯空布袋,少米无柴,只剩得大肚宽肠,为告众檀樾信心时,将何物施布?
日日坐冷山门,接张待李,但见他欢天喜地,试问这头陀得意处,着怎么东西?∵
这是明代余昂题杭州灵隐寺弥勒佛佛龛联。∵
年年背着一个空空的布袋,缺少米下锅,也没有木柴烧饭,只剩下大肚量、宽肚肠,为的是告诉众施主们信心的时候,拿什么来布施?日日坐在冷清的山门,要嘛接待张三,要嘛迎接李四,只见祂成天欢喜的样子,试着请问这行脚僧得意的时候,凭着是什么东西?∵
“檀樾”,施主的尊称。也作“檀越”、“檀那”、“檀信”。“施布”,即布(布)施,因上联末字需仄声收尾,所以颠倒次序。为佛教六波罗蜜之一,包括财施以赈济穷人、法施以度人、无畏施以救人灾难三种。“头陀”,行脚僧。这副对联以调侃的口吻,两度设问,一问檀樾,一问头陀,用语谐趣却并不辱佛,提醒在家众及出家众:要大肚宽肠,拥有慈悲心及不要有差等分别,拥有欢喜心。∵
下面这副对联是清代王廷珍依据此联,更易数字,题福州涌泉寺弥勒殿联:“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甚么来由?”∵
“供养”,信徒以香花、明灯、饮食等供给佛、法、僧。经云:“诸供养中,法供养第一。”也泛指供奉神明。∵
15青山之高,绿水之长,岂必佛方开口笑?
徐行不困,稳地不跌,无妨人自纵心游。∵
这是明代钱泮题昆明西山华亭寺天王宝殿弥勒佛佛龛联。∵
看到高大的青山,流长的绿水,自然心生欢喜,难道必定要修炼成佛,才能开口笑吗?慢慢走,就不会困挫,站稳在地上,就不会跌倒,人们无妨在这里自在地任情游玩。∵
有别于从正面歌咏“容”与“笑”的咏弥勒佛联,这副对联用反诘的语气,充满质疑的精神,来寻找人们理想的处世态度。∵
下面对联为佚名题布袋和尚庙联,从反面抒发,仍诉诸怀疑的语气撰联,颇见气魄:“这身边一具空囊,若(若果)包得住往古来今,何不将它打开,也好教大家看看;那手中半根小杵,业已撑(撑不)起上天下地,只合(当)索性放倒,莫只顾一味哈哈。”“空囊”,即空布袋。“小杵”,即扛布袋的棍子。“当”,应。括号所示为另一种版本的说法。∵
佚名题峨嵋山华严顶弥勒殿联,也提出这样的疑问:“大弥勒拈花微笑;须菩提于意云何?”∵
如果弥勒一旦继承了释迦牟尼的佛位,在讲经的时候,也像释迦当年一样,来一个“拈花示众”,你这位“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在你的心意里,以为怎样?∵
下联集自《金刚经》。这是个有趣的问题,能加以思辨,才不会为理所障,为事所碍。∵
佚名题弥勒殿联:“笑他不干我甚:在此等个人来。”联旨也极幽默。∵
16大慈悲能布福田,曰雨而雨,曰旸而旸,祝率土丰穰,长使群生蒙乐利;
诸善信愿登觉岸,说法非法,说相非相,学普门功德,只凭片念起修行。∵
这是清代林则徐题灵岩山观音寺联。∵
大慈大悲能广布福田,求雨就有甘霖,要天晴就日出,祈祷所有的土地都能丰收,让大家蒙受庇佑,过着安和乐利的生活;诸位善男信女祈愿登上觉悟的彼岸,了悟到佛所说的法其实非法,用的名相其实非相,学习普门的功德,只凭着片断善念,就引起修持的大行。∵
“旸”,音yáng,指日出或天晴。本联从歌颂神功着笔,有别于一般咏弥勒从形象着笔。用字也较文雅,不若一般用语浅近、风趣,表现民间特有的生命活力的弥勒佛联。∵
清代诗僧贯一题峨嵋山息心所弥勒殿联说:“大肚能容,常思则古;闇修自宓,无暇求知。”∵
大肚量能包容世事,常常想要效法古人;暗自在寂静中潜修,没有空闲再追求支离的知识。∵
“宓”,音mì,指寂静。这副对联结合弥勒佛的精神和息心静修的方法来阐发。∵
清代石萍题广州海珠寺弥勒座联说:“莫怪和尚们这般大样;请看护法者岂是小人!”(一说为宋代黄蜕题杭州某寺山门联)这副对联从体型的大小来暗寓护法者同修行者一样都是具足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敬僧是恭敬高僧的德学,而不是当神道来盲目崇拜。∵
17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云:“明日扬帆离古寺”;
两木成林,林下示禁,禁曰:“斧斤以时入山林”。∵
这是山东泰山观音阁联。∵
累积寸土成了“寺”,在“寺”字的旁边加上言部就成了“诗”(又寓意:在寺庙旁边吟诗),诗这样说:“明天就启程扬帆,离开这座古寺。”重叠二“木”成了“林”,在“林”字的下面加上“示”就成了“禁”(又寓意:在森林中有一块禁令的牌子),禁令上说:“在适当的时节,才拿着斧头、柴刀,进入山林中砍伐。”∵
这副对联见《纪晓岚外传》。传说是纪晓岚陪乾隆皇帝游泰山的时候,乾隆出句上联,纪晓岚对以下联而成。撰写这副对联,用了拆合字法、类叠中的类字及用典的手法,而且寓意深刻,十分高明。∵
又作:“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双木为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另外有一个传说故事:相传有一个相国小姐,颇有文才,想要挑选一位才子作为夫婿,出了上联,徵求对出下联的男士,即嫁给他当老婆。过了三年,还没有人能对得出来,后来有一位姓林的书生进京赶考,得知此事,对出了下联。这位相国小姐对这个对句很满意,就与他结为连理。“明月送僧归古寺”是唐人诗句;“斧斤以时入山林”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18心有佛,世无佛,茹素念经,借佛洗心心即佛;
铜是钱,纸非钱,酬恩报孝,将钱买纸纸成钱。∵
这是清代某寺僧出句,李元度对句成联。∵
心中有佛,世上无佛,只有透过茹素念经,借着佛心佛行来洗净人心,人心就是佛心;铜钱是钱,纸钱不是钱,为了酬谢佛恩、报答亲恩,表达孝思,拿着铜钱买纸钱,纸烧化就成了钱。∵
清代李元度担任贵州布政使的时候,有一天出游佛寺,寺僧出上联请他作对。李元度见善男信女正在佛像前顶礼烧纸钱,就对以下联。何以说“心有佛,世无佛”呢?比如丹霞禅师经过慧林寺,因为天气严寒,竟然烧寺中的木佛取暖,丹霞禅师烧木佛,是想以非常手段,打破世人对偶像崇拜、依恋与敬畏的执念。所谓“泥佛不度水,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真佛心中坐。”“洗心”,指认识心的本质,去妄心,存真心。脾气暴躁,难以遏制是“妄心”,平静没有杂念是“真心”,同是一心。上联表达了禅宗佛在心中的思想;下联写出了人们以烧纸钱酬报佛恩、亲恩的情形。∵
焚烧纸钱是民间的习俗。相信金纸是对神明有所祈求,或是祈愿达成后达谢神明使用的。银色代表除魔或清袚,所以银纸就用来祭祖和拜鬼魂用的。佛教只相信死人的亲属可以用布施、供佛、斋僧的功德,回向亡灵、超渡亡灵。∵
19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如来。∵
这副对联截取自唐蜗寄所题庐山东林寺三笑亭联。∵
一朵花里就有一世界的愿景;一片叶子就有一如来的智慧。∵
佛陀拈花,迦叶微笑。这是禅宗最初的起源。佛陀以梵王所献,灿开的金色波罗花示法,为佛理开展无限想像的空间。足庵智鉴禅师诗偈说:“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一夜落花雨,满城流水香。”在禅的境界下,虽一滴水,而具足百川味。唐代日本道元禅师(一二○○——一二五三)说:“一花五叶开,一叶一如来。”明代石涛(一六四一——一七一八)书联:“一叶一清净;一花一妙香。”所谓“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以智者大师说:“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或语或默终是禅。”又有云:“一尘一佛国;一叶一释迦。”“华严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
尽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只在一尘中见。任何物件都可代替花来示法,即使是一粒细沙,也可以从中看出一个世界。“大小”,是相对存在的,一般人执着于事物外在形体的大小,是心眼被蒙蔽了。所以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渺小,那就是一种伟大。但是即使要知道自己的卑微与不足,仍然要付出辛苦学习的代价。∵
20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这是唐蜗寄题庐山东林寺三笑亭联。∵
小桥横跨在虎溪上,慧远大师送别儒士陶潜、道士陆修静,各自代表三种宗派,三种宗派各有它的思想源流,但三人却能相谈甚欢,笑语连连,不觉走过了虎溪;清净的莲花开放在庐山东林寺中,一朵花里就有一世界的愿景,一片叶子就有一如来的智慧,需要仔细推求。∵
“虎溪”,在江西省九江县南庐山东林寺前。溪上建一小桥,名虎溪桥。东晋时,慧远大师在这里结白莲社以论道,送客绝不过虎溪,过了虎溪,老虎就会号鸣。有天,他送别儒士陶潜、道士陆修静,三人相谈甚欢,不觉走过虎溪,直到听到老虎的叫声,才大笑而别。后建“三笑亭”纪念此事。“如来”,是佛陀的十种德号之一。上联记“虎溪三笑”的故事。三人虽然思想不同,却能欢喜论道,欣然忘我,相较之下,世人常党同伐异,甚且同室操戈,未免鄙陋。下联侧重描绘东林寺的宗法,将佛家以莲花为净土的意象,作生动活泼的表现。∵
净土宗,也名莲宗,为慧远大师创立。《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称净土三经,初学修净,必须研经。净宗念佛有四法:持名、观像、观感、实相。主张“四法念佛,带业往生极乐。”∵
21一粒米中藏世界;
半边锅内煮乾坤。∵
清代爱新觉罗·玄烨题洪椿坪庙饭堂联。∵
一粒米中藏得下整个世界;半边锅里煮得了整个天地。∵
这副对联既为山中僧人清苦生活的生动写照,也在赞扬僧人坚持苦修,虔诚礼佛的豁达态度。本联根据唐代吕洞宾(约七八○——?)诗联:“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乾坤”而改易。宋代释晋济《五灯会元·八》引用此诗联,下联“乾坤”作“山川”。凝视着一粒粟米,就可感受到宇宙中所潜藏的伟大力量;将半升粟米在锅中煮熟,好像充满所有山川的生命。∵
云南通海县海潮寺联作:“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内煮山河。”∵
在一粒米中,看到悠悠岁月的绵长无尽;在半边锅内煮进所有山河的壮盛美丽。∵
佚名题道室联:“一粒粟中藏世界;五云深处掌书图。”∵
一粒粟米中,可收藏整个世界;在层层白云遮掩的深山中,掌管图书。∵
雪峰义存禅师说:“尽大地撮来,如粟米粒大。”道无所不在,即体涵用,一粒米也令人合掌致谢。∵
《碧岩录》中有言:“一尘举而大地收;一花开而世界起。”∵
一粒小小的尘埃里,整个大地的风貌都窥见了;一朵花的开放中,所有世界的美丽都吐露了。∵
所谓“一尘才起,大地全收。”“一尘中藏大地,大地中藏一尘。”再微小的事物,也存藏着万象的意义。∵
22一灯能除千年暗;
一智能灭万年愚。∵
见《六祖法宝坛经·忏悔》。∵
只要一灯点燃,就可破除千年的黑暗;只要一智明觉,就可消灭万年的愚昧。∵
六祖,即惠能大师(六三八——七二二)。六祖降生时,有异僧到他家中拜访说:“夜来生儿,可名惠能。”惠能父亲问:“原因为何?”僧人说:“‘惠’这个字,是他将来可以拿佛法去惠施众生;‘能’是表示他能弘扬佛法。”这是他得名由来。六祖说:“道在心悟,岂在坐也。”参禅不一定要打坐,也不必靠言说。禅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心印心的。所以禅宗重视传灯,重视师传,禅师们往往只用三言两语,就可以道破千古谜底,使人从无分别的内证上,直接证悟真理,所以禅宗语录,处处带着无限的禅机和无限的幽默感。(参见《星云大师演讲集(二)》)。∵
六祖《无相颂》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泥莲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真正去体验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修炼向道之心,点亮心灯,专心于每个当下,置身红尘,就是最好的丛林道场。∵
23普令众生得法喜,犹如满月显虚空;
今生深信入佛智,普现明灯照世间。∵
这是台北市西宁南路法华寺录弘一大师《华严经集解》题柱联。∵
普遍让众生因听闻或体味佛法而心生喜悦,就像一轮满月照彻无尽的虚空;今生深信能体悟佛陀的智慧,普遍显现破除无明的般若智慧,就像明灯照亮娑婆的人间。∵
法华寺修净土宗,让念头全部归到净念,不起妄想。以“忆佛念佛”为净念的方法,起心动念都是阿弥陀佛,一心不乱。口里念佛,心里想佛,心在佛上,心即是佛。净土法门,专念一佛,而六方恒沙诸佛,一时顿现,能省心力,又节时间,便能于无量千万佛所,福种善根。所谓:“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
寺中楹联言及念佛妙处的有:门联:“欲往莲邦,须凭三业清净;勤持圣号,定获六时吉祥。”“三业清净”,指“身”不干杀盗淫;“口”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妄语;“意”不贪嗔痴。三业修善,就拥有清净心。寺内右室当代净空法师题联:“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庭院左边有保安塔联:“念佛方能消宿业;竭诚自可转凡心。”右边有净修园联:“念佛清净得自在;信愿坚固见弥陀。”∵
24愿将佛手双垂下;
摩得人心一样平。∵
这是佚名题峨嵋山万年寺弥陀龛联。浙江白云庵亦有此联。∵
愿将一双佛手向下界垂放;摩挲得人心一样地平贴。∵
峨嵋山万年寺的前身,是由净土宗创始人之一的慧持和尚在东晋时建立,所以寺内供奉有阿弥陀佛。愿无古今,发愿是一次,但数数成就。愿从心发,心遍十方,愿亦遍十方。从愿起行,由行得力。这副对联从阿弥陀佛的悲愿着笔。∵
寺中弥陀殿联:“灵光被域中,问游人遍历名山,何如接引群生,迢迢一路神仙掌;秀色传天下,愿过客高登极境,勿负阐扬众妙,叠叠千峰永佛头。”《观无量寿经》说:“以此宝手,接引众生。”佛菩萨皆因愿力而成佛,自己开悟得道了,因为不忍众苦,而重回到生命的沟渠浊水中,将受苦的灵魂一一济渡,也想一切人成佛。∵
阿弥陀佛,自性是弥陀,见自性时,自性光明照十方世界,无有障碍,便是无量光;自性不生不灭,便是无量寿;自性本来清净,使众生离一切恶行烦染垢染,便是无量清净,所以阿弥陀佛又称“无量光佛”、“无量寿佛”、“无量清净佛”。《阿弥陀经》说:“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极乐世界,纯乐无苦,佛教徒相信只要平日专心念佛名号,并修善行,临终时将被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所以阿弥陀佛又称“接引佛”。∵
25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
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
这是清代王剡题天台万年寺联。∵
自身好比悠闲的白云,在天空舒卷自在,倒映在水中的月影和溪上的清光都能够证明自性本空,所以能映现万有;本心如同湍湍不止的流水,流转林间的松涛和青青碧绿的竹色,都共同陶然忘机,远离颠倒妄想的烦恼。∵
天台万年寺在唐代太和中建立,原名平田禅院,后改今名。弘一大师(一八八○——一九四三)遗墨有言:“与世为依怙,如日处虚空。”、“涵养冲虚,便是身世学问;省却烦恼,何等心性安和。”禅悦之来,必须破执、荡相、无住,才能自觉、自悟、自度。∵
有佚名题联说:“不与物违真道度;每随缘起自禅深。”∵
不和外物相违逆,随顺任运,便能真切体会佛法而得到度化;常随顺诸缘兴起,不受缠缚,自然能了悟深沉的禅境。∵
闲云与月影、溪光同证;流水和松声、竹色共乐,处处都有禅悦,都是了脱烦恼的契机。∵
但佚名题甘肃省兰州市浚源寺话月园联却说:“且随机种竹栽花,长倩菩提开口笑;倘有意贪山恋水,也成魔障扰禅心。”∵
姑且随顺机缘种竹栽花,不必拘泥,重要的是请您发菩提心,像菩萨一样,开口长笑;倘若执意贪恋好山好水,不肯重回纷扰人间过活,那么山水清景,也将成为扰乱禅心的魔障。∵
26青青翠竹,尽是法身;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这是僧肇之语。∵
青青翠绿的竹色,都是佛陀清净法身的显化;郁郁繁茂的黄花,也莫不是佛陀般若智慧的流布。∵
“法身”,指佛的真身。是无色、无形、无相,庄严而不见,以正法为体,而证得的理体。“般若”,音bō∵rě,佛家称能了悟一切事象的无上智慧。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三种。以文字的般若而生出来观照的般若,由观照的般若才契合本体的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叫究竟的智慧,又叫妙智慧、彻底的智慧,也就是佛的智慧。“翠竹”、“黄花”等外物,是开悟的契机,本身并不是道,只是般若法身的应身而已。∵
这副对联经常被引用或改作。如:“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真如”,指永恒常在的实体实性。有佚名题禅寺联:“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吴擎题四川峨嵋山报国寺联:“翠竹黄花皆佛性;白云流水是禅心。”∵
佛陀在灵鹫山会上拈花示众,只有迦叶***破颜微笑!佛陀乃当众宣告:“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一切妙法以心传心,尽在不言中,这是禅宗最初的起源。悟道的心因无法形诸文字,而称为“妙心”。妙心就是涅盘心,也就是禅心。∵
宇宙万象,都如释迦手拈的金色波罗花,让人在盎然生机中领悟般若妙谛,而会心一笑。∵
27法藏圆融,翠竹黄花无非般若;
藏经方广,青山绿水尽是禅机。∵
这是台北市阳明山法藏寺山门嵌名联。∵
佛法妙藏圆满通达的智慧,不管是翠竹或黄花,都可使人证入般若,到达涅盘彼岸;藏经所含摄的佛理方正广博,无论是青山或绿水,处处都是禅机所在,使人有所会心。∵
人的根机不同,如来对机说法,所以有三藏十二部经,度众生的妄想执着,使众生转凡入圣,离生死苦,得涅盘乐,乃至修因证果,究竟成佛,与佛看齐。三藏指经、律、论。经藏诠释定学,明心得定;律藏诠释戒学,修行以戒为本;论藏辨别邪正,断疑生信,是菩萨所造。“藏”也是存包容的意思。经藏藏定学,律藏藏戒学,论藏藏慧学,修行不离戒定慧三无漏学。所以说要勤息经藏,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楞严经》说:“诸法所生,惟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禅不立文字,直指本心,但不等同于不用读经、不用思考,而是反对对语言文字的沉溺、迷执和误解,把经典上的语言文字代替生命直接的体验,而误以为那是生命的真实。∵
参禅的终极目的,是使人断除烦恼,知道如何去面对虚空,切实的活在当下。一旦会悟禅机,契入生命的真实,那么大自然的翠竹黄花、青山绿水,以至一桌一椅、一虫一豸,都是佛法的显示。∵
28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这是吴忠礼题南京燕子矶弘济寺联。∵
松涛声、竹篁声、钟磬声,每一种声,都传达出清净自在的境界;青山色,绿水色,烟霞色,每一种色,都显现出空相的智慧。∵
上联末字“在”,或作“应”。“自在”,是一切一切都很快乐,无愁,无碍,也无挂,没有妄想。“色”,佛家泛指一切物质的存在。色和受、想、行、识五者,称为“五蕴”。色是色法,受、想、行、识是心法。不只有形的色法是空的,无形的心法,也是空的。这副对联在提醒世人,在声闻色相中,不执着声色,而领悟清净自在,离一切相的般若佛智。∵
佚名题贵州黔灵山尼庵依此联改作:“松声、磬声、鼓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物色,色色皆空。”∵
明代顾宪成(一五五○——一六一二)也以此联为蓝本,题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转原联出世的思想为入世的志业,激励当时被魏忠贤阉党所迫害的读书人,期盼他们关心时局,学以致用。∵
佚名题浙江天台山方广寺联演绎成:“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合三百六十天钟磬声,无声不寂;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
29灭却心头火
剔起佛前灯。∵
这副对联见《增广昔时贤文》。∵
熄灭心里的怒火;点亮慈悲的佛灯。∵
“剔”,音tī,剪除。“剔灯”指剪去已燃成灰的灯心,使灯光更加明亮。“灯”,指信徒供奉佛前的明灯,也比喻佛法。《增广昔时贤文》中与这副对联可以互相发明的文句有:“点灯七层,不如暗处一灯。”一个佛教徒把七层宝塔的灯都点燃,以为是很大的功德。但是,这只是外在的表现,不如点燃自己的心灯,不欺暗室,和气生祥,这才是真正的功德。∵
同书又说:“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奉劝世人,不论什么事都不可欺心瞒性,你以为可以欺瞒过别人,但是只要把头抬起来,三尺不远的地方就有神明存在,祂会知道世人所做的一切。只要不欺骗自己的良心,留得一方福田,让子孙继续耕种行善。∵
“方寸地”,指心地。清代石韫玉题祖坟联也说:“有地在心,不求风水好;无田亦祭,只要子孙贤。”只要有福田在心,不必求风水要好;没有祭田也可缅怀祖德,只要子孙贤良。修养心地,从灭却心头火下手。正如《无量寿经》所说:“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永离热恼,心得清凉。”∵
有联说:“道如明灯辉暗室;理如宝筏渡迷津。”是说佛法即修心的宝筏。∵
30是鳏寡孤独外别一种无告穷民,我只当儿女看来,欲供慈航渡孽海;
于罟擭陷阱中开这条放生大路,愿都把繁华唤起,不留地狱在人间。∵
这是清代吴恩棠代某县令题扬州济良所联。∵
是鳏夫、寡妇、孤儿、独夫之外,特别一种哀哀无告的穷苦人民,我只当他们像自己的儿女一般来看待,想要提供像佛菩萨一样的慈航,普渡众生过孽海;于网罟、机擭、陷阱等种种人间互相算计、伤害之中,开启这条放生的大路,希望能把所有繁华都唤醒起来,不要留任何悲惨苦难的地狱在人间。∵
“鳏”,音guān,指老而无妻的人。“寡”,指丧夫的妇女。“孤”,指死去父亲的人。“独”,指老而无子的人。“慈航”,佛家称佛以慈悲心度人,使脱离苦海,有如航船之济渡众生。“孽海”,指一切孽障。佛家称前世所作的恶果成为今生的障碍为业障,后用以骂人,讹为孽障。“罟”,音gǔ,网的总称。“擭”,音huò,古代用以捕兽的机槛。“陷阱”,诱捕野兽的深坑。也比喻陷害人圈套。∵
清代潘达徵题广州花棣孤儿院联:“好容易吃得一顿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惕勉受社会照顾的孤儿要能惜福,并及时努力向上。有佚名题孤儿院联:“树人兼树木;怜子更怜花。”因为院中有花园,花木扶疏,且办理完善,重视生活教育。∵
31佛祖以亿万年作昼,亿万年作夜;
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这是佚名题峨嵋山洪椿坪联。∵
佛祖,以亿万年当作白昼,以亿万年当作黑夜;大椿,以八千岁当作一个春季,以八千岁当作一个秋季。∵
“佛祖”,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即佛陀,简译为佛,是人间的觉悟者,自觉觉他觉性圆满。佛已入涅盘——不生不死的境界,所以能以亿万年作昼,亿万年作夜。在三界的众生,未了生死前,最短的寿命短到即生即死,最长的寿命长到八万四千劫。在佛眼看来,八万四千劫,也仅刹那而已。下联出自《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庄子引用这棵峨峨千寻、耸立云表的大椿,来和天阴时生在粪土上,看见阳光就枯萎的朝菌,作一强烈的对比。大椿和朝菌虽然年岁相差悬殊,但只要彼此不以大欲小或以小羡大,那么就能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务,万物齐同,同入逍遥适志的境界。因为庄子笔下的大椿如此长龄,古人便用“椿龄”来称人高寿,后又以“椿庭”、“椿府”做为父亲的代称。这副对联巧妙运用典故,嵌入昼夜春秋四字,推敲联意,疑是信徒为父亲祝寿而布施寺院所题。∵
洪椿坪,古称千佛庵,清乾隆时峨云禅氏重修,因寺前有大椿古树而易今名。∵
32丘壑定禅心,泉水出山独自冷;
烟云空变态,峰峦何处更堪飞。∵
这是清代郭昆焘题西湖飞来峰下冷泉亭联。∵
丘壑安定禅心,泉水流出山后,还独自保持清冷;烟云因空变态,还有何处峰峦能继续飞去。∵
印度高僧慧理登上灵隐寺,见峰岩奇兀,惊叹道:“此天竺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所以名飞来峰。明代董其昌(一五五五——一六三六)题冷泉亭联问道:“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郭昆焘的题联以禅机妙答。∵
清代同治七年,罢官后在杭州讲学的前翰林院编修俞樾,一天带着家小到灵隐寺游玩,看到董其昌题的对联。俞夫人石治棠说:“这副对联所提的问题,相公可否作答?”俞樾说:“这有何难,只需改一字就可以了!”于是题联:“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夫人石治棠也题联作答:“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次女绣孙看到父母对这副对联兴味浓厚,就凑趣说:“依女儿之见,还不如明明白白地回答说:“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俞樾一时会意不过来,便问道:“禹乃治水神王,泉自彼时冷起还说得通,但‘项处’指的是什么呢?”绣孙说:“《史记》不是记载说项羽垓下被围,与虞姬诀别时曾歌:‘力拔山兮气盖世’,不是项羽将这座山拔起,这山峰怎么能飞到这里来呢?”∵
33泉水澹无心,冷暖惟主人翁自觉;
峰峦青未了,去来非佛弟子能言。∵
这是清代金安清题西湖飞来峰下冷泉亭联。∵
泉水澹冷,本来出自无心,是冷是暖,只有自己掬饮泉水才能觉知;峰峦青翠无尽,何时飞去、何来飞来,不是佛家弟子,无法说个明白。∵
“冷暖”,出自唐代希运黄檗禅师之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主人翁”,唐代瑞严彦和尚(?——八八七)之语,原作“主人公”,指自己。瑞严彦和尚每天都要自己出声警告自己说:“主人公。”复自答:“在这儿。”“清醒!清醒啊!”希望不要被自己所瞒。“去来”,是对立的观念,佛家认为把相对的认识舍弃,“无所从来,亦无所去”(《金刚经·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才可体证不生不灭的涅盘境界,所以说“非佛弟子能言”。∵
除了董其昌、俞樾等人的题联外,更有妙对,融通佛理巧答:佚名:“泉冷几时?问孤松而不语;峰来何处?输老鹤以长栖。”杨叔择:“南高峰,北高峰,世事尽傥来,莫问峰来何处?在山泉,出山泉,人心先耐冷,才知泉冷何时。”赵铁山:“山峰且有飞来悔;泉水偏从冷后传。”黄霦:“常恐峰来更欲去;不愁泉冷无热时。”范抡选:“涤热肠,泉是冷好;洁净土,峰特飞来。”祝庆年:“洗热肠泉是冷;护净土峰故飞。”升泰:“泉在山中,自是清流甘冷落;峰飞世外,孰从飞处悟来因。”“世出世清一泉水;住无住心半峰云。”左宗棠:“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
34山僧活计茶三亩;
渔夫生涯竹一竿。∵
这副对联见《四朝高僧传》。∵
山僧只要三亩茶园,就可以维续生命的存在;渔夫只要一根钓竿,就有自足的生涯。∵
物欲太高,反而患得患失,徒添烦恼,于生存本身并无益处;把物欲降低,心灵才有更大的空间飞翔。就律制规定,出家人不得私有财产,因为出家人已入非家,当然用不着财产,但佛教却不能没有财产:比丘可以树下坐,林中宿,岩间居,佛教却需要有其中心所在。如果佛教道场有其生产事业,便能自己自足,无求于在俗的居士,且能弘扬法化,普济人群。∵
学禅,并不单靠坐禅就可达到最高境界,必须要有活一天就修行一天的心意——没有佛作佛行,就不算是禅的生活。所以唐代百丈怀海禅师(七四七——八一四)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庭园打扫、砍柴、耕田、种茶等云水要务,就是佛法,所以住在山上的禅僧种茶维生,也寄托禅僧佛作佛行的心愿。∵
茶是禅僧的饮料,也用来供佛。吃茶在丛林里被仪礼化,成为茶礼。《百丈清规·卷七》说:“丛林以茶汤为盛礼。”丛林中有茶头,是特别的役僧,专司佛祖灵前献茶及众生供茶、来客飨茶。∵
35茆檐唤客家常饭,
竹院随僧自在茶。∵
这是宋代陆游《南堂杂兴》诗联。∵
在茅檐下,僧人呼唤客人吃家常饭,在竹院里,喝僧人煎煮的自在茶。∵
“茆”,音máo,通茅。“家常饭”,指家中日常的饭菜。“自在茶”,陆游《剑南诗稿》中注解说:“绍兴初,僧唤客茶各随意多少,谓之自在茶,今遂成俗。”传说,南朝梁普通八年(五二七)来到中国的达摩祖师(?——五三六),在嵩山少林寺面壁打坐九年期间,时常因打瞌睡而苦恼,于是将自己的眼皮撕下,丢在地上,不久长出绿色植物,将叶子放在热水中煮开饮用,达摩祖师坐禅时就不再打瞌睡了。∵
唐、宋禅寺僧侣体认到茶有澄神湛虑、畅心怡情、提神醒脑的功能。饮茶使人进入平静、和谐、专心、虔敬、清明的心灵境界,可以做为学禅的助力,因此禅寺普遍设茶堂,禅的理趣结合了茶的特性,对饮茶文化的提升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宋理宗开庆年间(一二五九),日本佛教高僧大□禅师到浙江省余姚径山寺研究佛学,修业五年,于景定四年(一二六三)回国时,带回蒸碾焙干研末的抹茶饮法、茶宴及天目茶具,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兴起。∵
36从来名士能评水,
自古高僧爱斗茶。∵
这是清代郑板桥诗联。∵
从来名士就能评出水的来处及高下;自古高僧便爱斗茶以利禅修。∵
下联“爱”也作“擅”。古人评水、斗茶(也叫点茶、茗战),注重闲逸与精神境界。∵
茶的特性,必须依靠好水才能显现出来;好水也能增益茶的味道。古人评水经验的累积,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好的水质的特徵和产地。斗茶在五代时已经出现,北宋中期以后,风靡全国,从名流高僧到一般平民,无不以斗茶为乐事。斗茶最起码的要求是茶末必须浮在水面,而非沉淀在碗底;其次斗茶要比茶色,在茶面泛出的汤花,最好的是纯白色。建盏的胎体较厚,能够长时间保持茶汤的温度,所以碗宜用黑色的建盏。宋代斗茶用的茶瓶,鼓腹细颈,单柄长流,瓶嘴要呈抛物线状,不能歪斜,瓶嘴末的出水口要圆而小,注汤于茶盏时,水柱要有力,落水点要准,不能有零星滴淋沥不止,否则就会破坏茶面,影响斗茶的艺术效果。∵
文人士夫讲究品茗、论器、试水的风尚与当时硕学鸿儒谈性论道相为表里,成为精神风貌的一种写照。有人说“名寺出好茶”。自古寺庙大都建于名山之上,而庙里的寺僧除了必须的修行功课之外,也要从事生产劳动,负责种茶、制茶的工作,而在品饮茶叶之余,往往以诗文来咏茶、评茶。∵
37一壶茗茶品禅味;
半榻茶烟养性灵。∵
这是台北市木栅某茶坊门联。∵
泡一壶茗茶,品饮出茶中禅味;半榻茶烟,就足以涵养性灵。∵
饮茶,最早是在汉代西蜀地方兴起。隋、唐以前人们的“茗饮”是药饮、解渴式的粗放煎饮;到唐、宋及其以后才成为细煎慢啜式的品饮。茶味即禅味,是中国茶文化中的重要特质,茶与禅合一,透过饮茶,进入平静、和谐、专心、虔敬、清明的心灵境界,所以茶不仅为诗客所慕,也为僧家所爱。∵
唐宋饮茶时,将茶饼炙烤成深红色,再碾成茶末,拌上葱、姜、橘皮、薄荷、枣、盐等调料煎煮。因为茶饼煎煮前必须把茶叶碾碎,不容易保持茶叶原有的风味,所以元代以后,条形散茶的瀹饮法开始流行,直接用焙干的茶叶煎煮,不再加其他调料。∵
明太祖朱元璋于一三九一年废团茶改为散茶,终结了中国将近六百年饼茶的风骚时代。明代普及炒青绿茶的产制,并发明了以香花及芳香果皮窨制花香茶。∵
***当今茶品主流是攫取清香、菁华和甘醇喉韵为主的炒青散茶。民间以茶为中心的艺术活动,称为“茶艺”。茶有着清净纯和、淡朴高洁的美质,虽能给人刺激,使人兴奋,但人们对它是乐而不乱、嗜而敬之的。饮茶使人在冷静中对现实产生反省,在沉思中产生联想,在联想中把自己带到心灵的彼岸。∵
38早年读诗知茶苦;
晚岁诵经悟茗香。∵
近代溥心畲(一八九六——一九六三)自题画室联。∵
年轻时爱读诗,为诗情所苦,也常为世情所恼,何尝有心领会茶香!总觉得茶味苦涩;待得阅历多了,年岁有了,能沉静下来诵读佛经,才领悟到喝茶可以清净心魂,使齿颊留芳。∵
有佚名题联说:“书浓人品逸;心静茶味香。”∵
涵泳出浓郁的书味,自然能修养出隽逸的人品;拥有清净没有杂念的心境,便能品味出苦后回甘的茶香。∵
智慧因寻常事理而发生,胸襟由寻常道理而开阔,气象更是从寻常人事中表现,如此方能在书味、茶香中,修养人品、冶炼心情。∵
有佚名题联:“芳香清意府;疏瀹涤心源。”这副对联依据唐、颜真卿《月夜啜茶联句》诗联:“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源”而改作。茶可以疏瀹涤洗心灵,在清芳的茶香与隽永的茶味中,使人尘虑暂忘,而在喝茶的当下,完成自我身心的升华。∵
佚名集钱起《效古秋夜长》;李洞《赠曹郎牛崇贤所居》诗句联:“白玉窗中闻落叶;茶铛影里煮孤灯。”孤灯下,闻落叶声,倍增寂寥之感,但诗人以“白玉”写窗,正见窗中人甘于寂寞;孤灯影入茶铛共煮,正见温热之心因茶而起。“铛”,音chēng,指古时一种有脚的锅。“茶铛”用来煎茶。∵
诸联皆见因为心好,所以茶好、人好、境好。∵
39客至莫嫌茶味苦;
僧居惟有菜根香。∵
某高僧自题僧舍客厅联。∵
客人来到不要嫌弃茶味苦涩;僧人的居所中只有菜根的清香。∵
下联首二字有人改作“茅屋”。生活在矮屋竹篱下、青灯古佛前,尽管清苦,但自有心安理得的悠然、与道同在的陶然。∵
在苗栗三义见有木匾题刻“菜根香”三个大字,旁并以小字注解道:“菜根有味,茶苦余甘;人生随缘,喜乐何难。”∵
咬得菜根,清淡有味,茶韵耐品,回甘在喉;人生能随顺诸缘,喜乐之心常在。∵
不嫌茶苦的义蕴,有佚名题茶联说:“色到浓时方近苦;味从回处有余甘。”写茶汤、茶色和茶味,实兼写人生由色悟空,苦处回甘的况味以自励。∵
坊间多见“菜根香”的字画,在淡淡乏味的菜根中,有着无限真味的存在,自古为人咏颂。宋代汪信民说:“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黄庭坚(一○四五一一一○五)说:“不可使士大夫一日不知此味,不可使小民一日有此色。”清代愠寿平借上句题《蔬果园》画,提醒士大夫要清廉自守,以民生疾苦为念。∵
清代郑板桥题四川青城山常道观膳堂联:“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闲扫本体空虚,萎落随缘的竹叶烧茶,已见清幽;又以高洁的松根烹煮菜根,见道观中修道者清简生活,也暗示知识份子自甘恬淡,不与世苟合的坚持。下联“劈”或作“磨”。∵
40心安茅屋稳;
性定菜根香。∵
这是佚名题精舍联。∵
心安了,就是住的是茅屋,也觉得安稳无比;性定了,就是吃的是菜根,也觉得十分清香。∵
这副诗联不只在写生活清苦的现状,更进而道出安贫的原因。全诗尚有两句:“世事静方见,人情淡始长。”∵
有禅堂联作:“社修莲品味;性定菜根香。”自从初祖达摩(?——五九三)指示二祖慧可安心之法,靠自力,不假他人后,唐代临济禅师(?——八六七)也曾对修行者说:“随处做主,立处皆真。”瑞严彦和尚每天都要自己出声警告自己说:“主人公。”复自答:“在这儿。”又说:“清醒清醒呀!”随时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心安性定,觉知自主性,有了真正的智慧,生命的当下,不论处富贵或贫贱,都能泰然自得。∵
自从宋代汪信民说:“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接受艰困生活的磨练,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后来“菜根香”就成为历代文士咏赞的主题。明代洪自诚以《菜根谭》为书名,汇通儒释道三家思想,找寻自我生命安顿之道。寓居台阳的某义士,住在某山下,自撰门联:“挖来野菜连根煮;拾得茅柴带叶烧。”挖来连根的野菜,用拾来的茅柴烧煮,淡泊之乐,意在言外。近代张大千题《青菜萝卜》画:“开门学种菜,识得菜根香;撇却荤腥物,澹中滋味长。”∵
41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天。∵
这是宋代雷庵正受的诗偈。见《嘉泰普灯录》卷十八。∵
江里有水,天上有月,只要千江里都有水,千江上便都有月;天空有云,云上是天,只要万里天空都无云,那万里天上便都是青天。∵
原文此两句。有的书写此诗联前尚有二句:“千山共一月,万户尽皆春。”月如佛性,千江如众生;江不分大小,有水即有月;人不分贵贱,是人便有佛性。无明烦恼尽去,佛心本性自然显现,所谓“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千江水月,如意清妙。”掌管好自己的一颗心,心清意定,那么良心、道德与真善美的世界俱足。一颗富足的心,无须向外攀缘;不攀缘的心,静定安详,如意清妙。∵
星云大师认为此诗偈最能表达求法的功能。他说:“我们的心本来像一尘不染的明月,因为种种的造业,使这轮明月,蒙上灰尘。我们求法就是要以佛法的般若智慧,去除我们的愚痴,使我们证得真如自性,就好比朗朗无云的晴天一般,再也没有丝毫的污染,再也没有任何的牵挂。好比明月映在千条江水之中,洁白无瑕,遍照十方。又好像虚空一样,不但没有乌云的遮蔽,也没有白云的沾黏,但是却不妨碍云朵的自由飘游,这就是华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参见《星云大师演讲集(一)》∵
42片月影分千涧水;
孤松声任四时风。∵
这是宋代僧润《赠禅客》诗联。∵
天际只是一片明月,却能将月影,分别映落在千条的涧水中;山上孤高的松树,任凭四时的清风吹拂,瑟瑟作响。∵
全诗为:“了妄归真万虑空,河沙凡圣体通同;迷来尽似蛾投焰,悟去皆如鹤出笼。片月影分千涧水;孤松声任四时风。直须密契心心地,休苦劳生睡梦中。”∵
灵台的开悟,不管是豁然顿立或薰习渐生,契机往往都在心里迷失空茫的时候。凡圣同体,飞蛾投焰与灵鹤出笼是迷与悟、凡与圣,两种迥然不同的生命姿态。人人心中自有灵台,自能有真正身心内外的圆融豁悟,凡圣之别,只在迷悟之间。超凡入圣,须要实修实证,去迷证悟,不要让自己在尘牢关锁、幻梦迷睡中,度过此生。在凡人的眼中,水就是水,月就是月,松就是松,风就是风,没有其他可能;但在开悟者圆鉴灵照的心中,就算是最平常的事,也能令人耳目一新。千江水月,四时松风,都是大千世界生灭不已的现象,是无常,也是空相,但世间万物,是平常,也是实相,了妄存真,万虑皆空,以无执无系,不住不滞的心情,任外物自来自去,不会贪念执取,才能直契佛地,无人我之分,随缘自在。∵
43佛即是心心即佛;
人能弘道道弘人。∵
这是佚名题佛寺回文联。∵
《无量寿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人若在心里不住地想佛,整个心就会充满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心想佛时,佛定会出现,这种心就是佛。∵
北朝傅翕大士(四七九——五六九)《心王铭》里说,禅者是“是心是佛,是佛是”、“即心即佛,即佛即心”的,在达摩未传禅法于南朝前,他已经显示悟心成佛的禅意。唐代马祖道一禅师(?——七八八)也常说:“要相信自心是佛,这心即佛心。”因而大力提倡即心即佛和即心是佛。马祖弟子法常,就是靠着老师的“即心是佛”一句话而大彻大悟。下联借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的话:“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去掉“非”字,来强调佛道可使人去惑解缚,不必另外求佛,佛自在我心中。《论语》原文的意思是说,人能使道发扬光大,不能凭藉道来弘大个人。孔子以人本为中心,主张人必须在生活日用中去实践仁德,才能弘扬人道。∵
万法唯心造,因此,众生的无明,多由心病而起,佛法即在对治人的种种心病。一切众生佛性俱足,皆可发心为善,断除烦恼,证道成佛。禅师更以为道不离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一举一动,都有至道存焉,人道的完成,便是佛道的完成。∵
44即心即佛,但从彼岸问迷津,渡头宝筏开时,慈航有路;
是色是空,诚向兹山瞻法相,洞口祥云护处,变化无方。∵
这是清代叶赫实诚题浙江省普陀山前寺联。∵
人心就是佛心,只从涅盘的彼岸来指点陷溺迷津的人,等到渡头的宝筏启程后,驾着以大慈心为怀的船帆,就可找到觉路了;是色相都具空性,虔诚地来到这普陀山,瞻仰观世音菩萨的法相,在洞口祥云簇护的地方,显示千变万化的佛法。∵
“即心即佛”,出自北朝傅翕(?——五六九)《心王铭》。意思是说,不必另外求佛,佛自在我心中。《华严经》诗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一切如来,都是由心所造。“彼岸”,指了脱生死,到达得证正果的涅盘境界。“迷津”,比喻为烦恼所系缚而流转于三界六道中的众生界。“宝筏”,比喻引导人脱离苦海,到达彼岸的佛法。“是色是空”,色是妄想所成,在色上要明白空理,无所执着。《般若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祥云”,观世音菩萨以大慈心说法,如云覆虚空,普荫一切众生,使得吉祥。∵
这副对联,运用经典文字,结合普陀山地景来阐发佛心佛愿,造境清雅。台北市景美观音阁佛堂楹联:“佛海无边超苦海;众生有愿渡慈航。”联旨相似,用字则较为简明易懂。∵
45野寺多情留客住;
青山无语看人忙。∵
这是佚名题青城山银杏阁联。∵
野寺多情,留住前来礼拜佛祖的香客;青山无语,只是静静地看着众生奔波忙碌。∵
这副对联不说寺僧留客,而说野寺留客;不说山景清幽,游人如织,而说游人忙碌。反说正着,十分有趣。和这副对联相类的有:佚名题江西泰和郊外茶亭联:“天地有情容我老;江山无语看人忙。”∵
天地是有情的,容受年华老大的我,在欣赏自然风光中得到安慰;眼前的江山不言不语,只静静看着人忙忙碌碌,来来去去。∵
风云万幻的人间,既然韶华不为少年留,至少让老去的我,留住与天地相亲相融的情意;为生活奔波赶路,在善心人士奉茶的茶亭里喝杯茶,暂时止住心头热恼,但不如及时洗心求道,得无上清凉。有人说:“只要一点美好的心愿,就足以撑起全宇宙的重压。”明代憨山大师(一五四六——一六二三)说:“舍人道无以立佛法。”许下美好心愿,先把人做好,然后始能证悟佛理。∵
清代纪晓岚《如是我闻》记载,有孤松庵门联作:“白鸟多情留我住;青山无语看人忙。”“白鸟”对“青山”,造境优美。清代杨应琚题广东罗浮山苏醪联:“小楼容我静;大地任人忙。”近代曼殊大师(一八八四——一九一八)题普济寺僧舍联:“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
46大人、大人、大大人,大人功德高升,升到三千界天堂,为玉皇上帝高祖盖瓦;
卑职、卑职、卑卑职,卑职罪该万死,死在十八层地狱,替阎王老爷玄孙挖煤。∵
这是清末佚名题嘲讽官场卑躬屈膝恭维上司者联。∵
大人、大人、大大人!大人您善待下属,积累无量功德,可以高升,高升到三千界天堂之中,为玉皇上帝的高祖盖瓦;卑职、卑职、卑卑职!卑职我罪该万死,只合死了,死了堕入十八层地狱,在十八层地狱之下,替阎王老爷的玄孙挖煤。∵
清末,州县官署内有佐贰、首领、杂职等助理官吏,统称佐杂。因为官阶卑下,每谒见督抚,卑恭之态,难以形容,有人戏作此联调侃。三千界天堂,已是最高处,他还要祝祷他的大人,升到玉皇高祖的房顶上去盖瓦;十八层地狱,已低得不能再低,可是他还要到地狱之下去替阎王老爷的玄孙挖煤。这种谄媚阿谀、自我作贱的样子,令人悲怜,但撰联者夸张无比的手法,又令人捧腹。这副对联也作:“大人、大人、大大人,大人一品高升,升到卅六级天宫,与玉皇大帝盖瓦;卑职、卑职、卑卑职,卑职万分该死,死落十八层地狱,为阎王老子挖煤。”“大人、大人、大大人,高升,升到卅六天宫,为太上老君盖瓦;卑职、卑职、卑卑职,该死,死入十八地狱,替夜叉小鬼挖煤。”∵
47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客人上“天然居”饮宴,居然就像天上的贵客;游人经过“大佛寺”,看到寺中的佛像比人还大。∵
传说,乾隆皇帝有次微服出访,来到北京城中“天然居”酒楼,用当句回文的手法,题了上联。本想自对下联,但久思不得,只好下令群臣属对,群臣也对不出来。后来纪昀经过浙江新昌县郊南明山大佛寺,看到寺中大佛高达丈余,于是得句,对出下联。这个对句传到纪昀的家乡献县后,举人张琏认为“寺佛大过人”对“居然天上客”,不够工整,于是重对以下联:“僧游云隐寺,云隐寺游僧。”∵
乾隆皇帝另外有个传说:乾隆皇帝经常巡幸江南,除了欣赏江南美丽的风光之外,也在发掘人才、探访民隐。有一次,乾隆皇帝在扬州遇到神童阮元,于是出句:“阮元何故无双耳?”嘱咐他作对。面对皇帝,阮元不慌不忙地吟道:“伊尹从来只一人。”乾隆接着又出一对:“十方亭望十方,十方亭上望十方。”原来当地有一处名胜叫十方亭,登临亭上,四面八方的胜景都可一览无遗。地方上的人士见皇帝用当地名胜为题,一句中又有四个“十方”,不禁为阮元担心。没想到阮元只是稍加思索,脱口便道:“万岁台拜万岁,万岁台前拜万岁。”∵
又有佚名用庵寺名类叠题联云:“水月庵前观水月;江天寺外看江天。”∵
48心关天下苍生,忧乐为怀,便铁马驰疲,也能成佛;
目视手中黄卷,兴亡不管,纵木鱼敲破,何得登仙。∵
这是当代熊东熬题普陀山普济寺精舍联。∵
关心天下苍生,以百姓的忧乐为怀,即便是整天骑着战马,疲累奔驰,也能修成佛果;整天看着佛经,不管国家兴亡,纵然把木鱼敲破,也登不了仙界。∵
“忧乐为怀”,本于《孟子·梁惠王下》:“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黄卷”,指佛经。在家做济世事业,出家何尝不可以无比愿力,利益大众?近代弘一大师说:“学道之人,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心宜虚、言宜实。”对日抗战时更说:“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当代证严法师禀承师训“为佛教,为众生”,带领慈济人,发挥“慈济情,世界爱。”投入每个灾难的现场,抚慰遭遇不幸人们。圣严法师以“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为悲愿,“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做为努力的目标。净空法师学佛五十年,修净土,勤布施,断恶念,体悟“三轮体空”的重要,渡化世人。星云大师以“弘法利生”为念,提倡“人间佛教”,希望“觉岸同登,渡出迷津攀佛手;世风共整,宣扬正道挽人心。”***出家人担起的是佛陀慈悲济世的志业。∵
49浅深绿树藏茆屋;
开落红花荫草篱。∵
这是明末清初天然和尚(一六○五——一六八五)行书联。∵
或浅或深的绿荫覆盖的树林,深藏着一间茅屋;或开或落的朵朵红花,映衬着芳草围篱。∵
茅屋虽被树荫遮掩,但茅屋仍在,有如自性本来清净,只要拨开隐蔽便得。飘落的红花,点缀草地,盛开的红花,含笑围篱,是真实的存在,但度脱生死,证悟不生不灭的空慧,则是佛智。南朝范缜说:“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散,或拂帘幌,坠茵席之上;或关篱墙,落粪溷之中。”下联意象似本于范缜之语,但取意不同。范缜曾着《神灭论》,驳斥形亡神在的思想,主张偶然论,否定因果说,独自与众僧辩难而不屈。∵
宋代苏轼说:“柳绿花红真面目。”柳绿油油的,花红艳艳的,好一片美丽的春光,是自自然然、明明白白就在那里的。山河并大地,都是真理的朗现。明代洪自诚《菜根谭·二九一》说:“心地上无风涛,随在皆青山绿水;性天中有化育,触处见鱼跃鸢飞。”心身能清静安稳,则万象皆春,本性具化育的仁爱,则万物欣然。“青山绿水”,出自《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六·杭州光庆寺遇安禅师》:“青山绿水,处处分明。”。“鱼跃鸢飞”,出自《中庸》。儒者澡身浴德,以参天地化育为志,让万物各得其所,自得其乐。∵
50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唐代鸟窠道林禅师告诉白居易(七七二——八四六)之语。见《五灯会元·卷二》。∵
所有的恶念都不要起动,所有的善法都要修持。∵
元和年间,白居易出守杭州时,有次,向鸟窠道林禅师请教:“如何是佛法大意?”道林禅师回答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就这样简单吗?这道理连三岁的小孩都知道。”道林禅师说:“三岁小孩知道,七十岁老翁做不到。”白居易听了,感到非常惭愧,行礼告退。∵
此联原自《增一阿含经·序品》。道林禅师更改一字,后遂通行。迦叶问道:“什么样的偈颂能阐发出三十七道品及诸法呢?”***阿难说:“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恶莫作为诸法的根本,由此便衍生出一切善法;因生出善法,所以心意随即清净,便能灭除邪妄颠倒的念想,这才是诸佛所传教义的总括。佛法重视真知力行,信解行证。佛陀制戒即在于引导众生去恶行善、破迷起信。魏晋宋齐时的佛学专重玄谈。达摩西来,特传不立文字的宗门禅,树立面壁九年,终日默然的风范。唐代,不识字的惠能也说万法在人性中,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强调自修心、自修身、自性自度的法门。净土行,也是向性中作,忆佛念佛,自净其意;念佛往生,是得道的捷径。∵
51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已了如来真实意;
四大本空,五蕴非有,是为波罗蜜多心。∵
这是绍诚题河南开封大悲院联。∵
所有的恶念都不要起动,所有的善法都要修持,这样就已经了悟如来智慧的真实意义;四大本是真空,五蕴也非实有,能证悟到彼岸的般若妙智,这就是波罗蜜多心。∵
修行的主要内容,不外净心第一和利他为上。诸恶莫作,即是戒,净心第一;众善奉行,即是教,利他为上。若能好好的守持“教”和“戒”,就可净化人心,这样社会也祥和,世界的灾难自然就会减少。诸佛菩萨都因愿力而成佛,礼拜诸佛菩萨,以诸佛菩萨的所行、所修为榜样,也是一种修行。开悟了,还要实证实修,所谓理虽顿悟,事须渐修,借空修有,人人都可和诸佛菩萨一样,得到真实的智慧、波罗蜜多心。“四大”,指地、水、火、风。四大因缘和合而有,因缘分离而灭。佛家以缘起法论生命的同体共生。“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色”是色法,“受、想、行、识”是心法。“波罗蜜多”译为度,就是到彼岸的意思。用般若的妙智才可以度脱一切苦厄,到彼岸。“波罗蜜多心”,波罗蜜多是法,心是比喻,人心是一身的主体,所以是绝对待、超对待的。波罗蜜多心指到彼岸的法是一个绝待的法,没有对待法,超过对待而到绝待的境界上,才是真正如如不动的心。∵
52诸行无常一切空;
即是如来大圆觉。∵
这是唐代玄觉禅师(六六五——七一三)《永嘉证道歌》诗联。∵
世间一切法,因缘和合而有,生灭迁流,自性本空;这就是乘真如之道,由因来果,而成正觉的佛陀广大圆满的智慧。∵
“行”,迁流。由因缘而生,迁流于三世,叫作有为法,这法数量很多,所以叫“诸行”。世间一切法,生灭迁流,刹那不位,谓之“无常”。无常有二:一是刹那无常。谓刹那刹那之间,有生、住、异、灭的变化。二是相续无常。谓一期相续之上,有生、住、异、灭四相。因缘所生之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究竟无实体,所以叫作“空”。“如来”,佛十德号之一。“如”,真如。乘真如之道,由因来果,而成正觉,谓之如来。“大圆觉”,广大圆满的觉性,指佛智。佛陀即指能自觉觉他,觉性圆满的觉者。体会到“诸行无常一切空”的道理,就能证悟“如来大圆觉”的智慧。所有玄觉禅师说:“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永嘉证道歌》以形象生动的语言,颂扬惠能禅宗的顿悟法门。自性即佛性,众生皆有“藏”,修行要在“顿觉”,重在实证,只知研习经典,积累学问,并不能修成佛果。这篇诗歌对当时僧俗界及后代影响极大。∵
53无情岁月增中减;
有味佛法苦后甜。∵
这是流传民间的佛联。∵
岁月是无情的,对凡夫而言,年岁不断在增加,相反的,寿命却逐渐减少;佛法是滋味浓酽的,对学道者而言,修行虽然清苦,相反的,却有证悟后法喜充满的甘甜。∵
寺院中学道者过着极尽简朴的生活:“衣单二斤半,洗脸两把半,吃饭三称念,过堂五观想。”学道者拥有的衣物,加起来不过二斤半重;洗脸所使用的水,刚好可以弄湿两次脸;吃饭是重要的功课,在一饮一酌间称念观想,藉假修真。饭后,或禅堂静坐前后要跑香,用以舒松筋骨、训练定境及长养威仪。∵
佛教以大悲、自觉、利他为宗旨。在佛门中,所有的佛菩萨都是从发愿中,成就自己的道业。阿弥陀佛以四十八大愿庄严了西方净土,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的十二大愿,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佛法说:“诸佛以苦为师。”、“当思地狱苦,恒发菩提心。”学道者,以诸佛菩萨为师,胸怀佛法,悲悯众生,不忧虑年龄的增加,流光的消逝;而要以慈悲喜舍的菩萨心,广结善缘利人天。做一座桥梁与人方便,化一滴甘露与人解渴,成一棵大树与人乘凉,当一根蜡烛与人光明。一法的成就,除个人善根福德、因缘深厚,尚须加诸时间,方有所成。∵
54云深自宿听经鸟;
坡冷长鸣镇钵虬。∵
明代王元正书赠峨嵋山雷音寺《解脱稿》诗联。∵
白云深处,自然住宿着静听诵经声的鸟儿;在清冷的解脱坡,一直鸣叫的是被镇压在钵中的虬龙。∵
这副诗联紧扣声音来发挥。“云深”“坡冷”,香客罕至,自有山鸟随缘听经,自在飞舞;而偃伏佛,时时长鸣的龙,想要兴云布雨,似乎表露出朝山者勇猛精进,斩断妄念的向道心。寺名雷音,本自《地藏菩萨本愿经》:“云雷音”。佛身像云,佛说法像雨,佛的声音如雷远震,众生听了,猛然警悟,生欢喜心。∵
佛发出的种种声音,都为着感应众生,随顺叹说妙法,将常在五欲六尘里染着,业识不断的人心,偃伏在三界本空的佛智禅境里。佛声佛音,无时无刻不在济度苦难。传统寺院早晚各敲钟一百零八下,听说是为地狱受苦的众生敲响的;佛堂不断的梵呗声,是为人间迷惑的众生而诵念的。∵
明代袁子让《游大峨山记》提到,传说峨嵋山白龙洞,从前有妖龙作祟,后来被神僧所制服。《白蛇传》一书的作者因此附会峨嵋山是被法海和尚镇压在西湖雷峰塔下的白娘子,出身和修行得道的地方。大概因为深山大泽,总有龙蛇出没的关系。王元正诗中被镇压在中的龙,大概也受到传说故事的影响,借用作为文学的象征笔法。∵
55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这是清末何元普题四川新都宝光寺联。∵
出家人知道世间法是变化无常的,然后知道非法也是法;天下的事情看似了结,其实因果循环,尚未了结,在时机还没成熟前,何妨暂时把没有了结看做了结了。∵
释迦牟尼佛也对阿难说:“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初祖伽叶临终前也告诉二祖阿难说:“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于一法中,有法有非法。”(《传灯录·卷一》佛家把一切事物都叫做“法”。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说“无定法”。一种事物消失了,就是“非法”,但消失也是事物的一种存在方式,因而也是“法”,所以说“非法法也”。“了”,了结。了结是有条件的,条件未成熟,不可强求,应听其自然,等到时机成熟再作了结,这就是所谓的“不了了之”。∵
56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这是佚名题成都文殊院宝光寺联。∵
见了该行的道,便去做了,做好了便放下,斩断一切虚妄执着,有什么斩不断的呢!智慧生于觉悟,觉悟生于自在心,生起智慧觉悟心,还是无生。∵
文殊菩萨,侍奉于佛祖的左方,主思智。手里拿着智慧剑,驾驭狮子,以表示智慧的勇猛精进。他的地位仅次于释迦佛祖,为诸菩萨的首座。祂的道场在五台山。这副对联。是根据禅宗的十二字真言:“斩无明,断执着,起智慧,证真如”而作,极言佛的智慧。上联说的是“斩无明,断执着”:下联说的是“起智慧,证真如”。据《六祖坛经》载,五祖弘忍法演大师传顿教及衣钵于六代祖惠能时,道一偈颂:“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对于有情含识的众生,应播下成佛种子在他们八识心田中,使他们萌生觉悟的芽来接续佛种;众生因下种于识田因地中,都有下种得果的益处。除非像木石般无情识的死物,无佛性便不能播种;既然无佛性,自然也不期待生成佛果的希望。所以不要看低自己,每个人都有顿悟的可能,具足的佛性是不分高下的。∵
57心田不长无明草;
觉苑长开智慧花。∵
这是元代石屋清珙禅师《闲咏·十二之一》诗联。∵
心田洁净不长贪嗔痴三毒的杂草;觉海宽广常开戒定慧的般若妙花。∵
原诗共八句。首联是:“竞利奔名何足夸,清闲独许老僧家。”竞相奔求名利,有何可夸的呢?要说清闲当首推山野的僧家。有云:“富贵如同三更梦;荣华还似九月霜。”富贵荣华不仅如三更梦、九月霜,转瞬即逝。平日要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让心田生长善法,根除恶法,体证“寸心不昧;万法分明”的美好境界。正是明代陆绍珩《醉古堂剑扫·卷一醒》中所载:“剖去胸中荆棘以便人我往来,是天下第一快活世界。”有人题写此联,下联改作“觉苑常开自由花。”∵
这副诗联用正反映衬笔法,也有从此联转出,但全从正面描写者。如祝寿联:“心地静开仁寿镜;福田遍种吉祥花。”书斋联:“心地果栽三岁熟;福田花放四时春。”自己的真心佛性是宝藏,要靠实证实修,才能春花长开、佛果永结,心里充满禅悦法喜。∵
近代冯玉祥(一八八二——一九四八)题杭州市西冷桥畔秋瑾(一八七九——一九○七)墓前望柱联:“丹心应结平权果;碧血常开胜利花。”也从此诗联衍出。先烈的丹心,终于结出了男女平权的果实;先烈的碧血,终于催开了民主胜利的花朵。∵
58宁可永劫受沉沦;
不从诸圣求解脱。∵
这是唐代石头希迁禅师(七○○——七九○)之语。见《传灯录·卷五》。∵
宁可生生世世受到沉沦之苦;不向诸圣求取解脱之道。∵
“解脱”,的梵文是Moksa,指众生摆脱了烦恼、贪欲、业障等的束缚,不为尘世所累的一种精神自由的宗教境界。从弘忍、神秀以来,都认为佛性乃是真心、清净心,成佛便是修得这清净心。百丈怀海(七七九——八○三)以为只要不执着外境,也不执着知解,便是“自由人”。他说:“不求佛,不求知解,垢净情尽,亦不守此无求为是,亦不住尽处,亦不畏地狱缚,不爱天堂乐,一切法不拘,始名为解脱无碍,即身心及一切皆明解脱。”他不立佛殿,唯树法堂,反映了禅宗对他力信仰、佛祖崇拜的着意否定。并制定《禅门清规》,建立禅僧自己的生活方式,使禅宗的体制更加中国化。∵
怀海的弟子黄檗希运(七七六——八五六)更强调说:“我此禅宗,从上相承以来,不曾教人求知求解。”禅僧应该是“绝学无为闲道人”。同为怀海传人的石头希迁也认为修持应落实于此生此世此时此地,不慕圣希贤,不重视自己的永生与否;重视的是先把自己本有的佛智找出来。如果阅藏读经,孜孜不倦,谈及佛法,滔滔不绝,而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住尘生心,这样想要寻求解脱是没有用的。∵
59山河天眼里,
世界法身中。∵
这是唐代王维《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诗联。∵
山河大地全展在天眼里,大千世界显现于法身中。∵
“天眼”,指能见远近内外前后上下之眼。《法苑珠林》:“昔佛在世时,诸弟子中阿那律天眼第一,能见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微细,无幽不睹。”“法身”,指佛之真身,是无色、无形、庄严而不见,以正法为体而证得的真身。佛身有法身和生身的二身论,以及法身、报身、应身三身论这二种说法。∵
这副诗联所写以天眼洞察山河大地,认为大千世界即是佛的法身的显现,主要在阐明佛性和色界的关系为一体。开悟的禅师都认为宇宙万象,处处是佛性的显身,佛性无所不在。宋代洪寿禅师《闻堕薪有省偈》:“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空与色、净与秽、凡与圣均是不一又不异,但如果本身缺乏探求法身的心,那么即使眼睛再观察,也看不到任何东西。如果自己太过骄傲,那么即使真理摆在眼前,也无法发现真理的存在。有诗偈云:“山也空来水也空,随缘变现体无穷;青山绿水依然在,为人疑嫉难相容。”,宇宙有虚空的本体,森罗万象才能尽在其中;不疑嫉他人的人,拥有虚空的心灵,才能融摄万有。觉者要能随顺缘生之理,又不被外境迁动心源,精诚专一的修道。∵
60心不齐,百跪千拜何益?
意既诚,一杯一炷亦香。∵
这是佚名题某寺庙联。∵
自心不修持平齐,那么对诸佛百跪千拜又有何益处?心意既然虔诚,那么供奉佛前的虽只是一杯茶、一炷香也是馨香的。∵
有云:“心不明来点什么灯;意不平来诵什么经。”人一天当中,无数的念头旋起旋灭,这些念头有善也有恶,有染也有净,也有非善非恶的,礼拜佛前,正可检束心性,将妄念变为净念。如果只以明灯、清香、饮食等供奉佛前,而不能时时观照,自净其意,也是徒劳。礼佛重在学佛的愿行,而不是空发议论。凡夫谈论佛法的时候,彷佛个个是开悟的圣者,真正境界现前,就跟着境界跑了,所以说:“说时似悟,对境还迷。”有诗云:“若能转物即如来,春至山花处处开;自有一双慈悲手,摸得人心一样平。”∵
佛向性中求,莫向身外求。礼佛不单求佛祖庇佑,而是找到本心,以全新的角度去看待事物,能悲智双运,就不会被自己的成见所迷。有联说:“蠹鱼枉食神仙字;海鸟空知山水音。”∵
研读经卷,不能领悟神仙的道妙,与蠹鱼无异;倾听山水清音,不能由色悟空,跟海鸟无别。∵
清凉大师说:“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行无解,增长无明。”学佛得过程有信、解、行、证四种方法。否则便像蠹鱼、海鸟一般,身在宝山清境中,却徒然辜负了。∵
61白鸟忘机,任林间云去云来,云来云去;
青山无语,看世上花开花落,花落花开。∵
这是佚名题甘肃兰州五泉山浚源寺联。∵
白鸟忘了机心,任凭树林间的云朵去了又来,来了又去;青山不发一语,看着世上的花朵开了又落,落了又开。∵
此联原自明代洪自诚《菜根谭》:“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清代张英(一六三七——一七○八)题安徽桐城县故居双溪草堂联:“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
白鸟忘了机心,看着天上的云朵舒卷自在;青山不曾老去,任凭庭前的花朵落了又开。∵
近代刘海粟改成“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增广昔时贤文》中说:“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云任卷舒。”水高水下、云来云去、花落花开,都是物质的现象,以平常心看待,对人情冷暖,宠辱去留,坦荡以对,就不会为世态无常所苦。张英又为草堂题联:“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宋代苏轼说:“江水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需要修持知足的心,才能闲得下来,否则整日栖遑难安,如何享受闲适之乐?∵
62意静不随流水转;
心闲还笑白云忙。∵
这是佚名题峨嵋山洪椿坪千佛寺联。∵
意果能平静,念头就不会随着流动不止的水转折缠绕;心真能安闲,还会偷笑舒卷不定的白云太忙碌了。∵
宋代王安石集南朝陈谢贞《春日闲居》;王籍《入若耶溪》诗句联:“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风定止不吹,花还是飘落;鸟啁啾鸣啼,山更显幽静。∵
对联中集句成联,始自王安石。此联集自不同诗篇,但语意对偶。上句写视觉,乃静中有动;下句写听觉,乃动中有静。全联透过入山客的感官世界,呈现落英缤纷、鸟鸣山幽的美。然而,看到花落而不感到神伤,听到鸟鸣而不感到吵嚷,正是佛家所说:“境由心造”、“万法唯识”的道理。∵
八月某一天,修行僧问师父:“槿花带露,桐叶舞秋风,如何从其中了悟人生的真实?”禅师回答说:“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不下雨,花仍凋落;没刮风,絮亦飞扬,相对于槿花被深浓的秋露水沾湿,桐叶随猛烈的秋风乱舞,都是秋天的景致。花开柳绿之时,就已踏向花落絮飞之途了,花落絮飞是必然的结果,秋雨秋风只不过是间接表现这个事实罢了。人心自然会为无常的世相而动念,先有“犹落”、“自飞”的凄怆不已,再有“不随”、“还笑”的憬然醒悟,不忘人性,又超乎人性,这才是大自在。∵
63慈悲筏,济人出相思海;
恩爱梯,接人下离恨天。∵
见明代陆绍珩《醉古堂剑扫·卷二情》。∵
以慈悲为筏,济渡人出离相思的孽海;用恩爱筑梯,接引人走下离恨的情天。∵
人不能免于情爱,有情爱,定有相思,有相思,定有相思不得的离恨,以至相思如海阔,离恨比天高。众生藉着佛家予乐拔苦的慈悲宝筏,修菩萨道,将来自六根六尘的意念完全去除成空,心中自然澄净;虽然了解诸法空相的真理,“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更要惜缘、惜福,因为“一日夫妻,百世姻缘;百世修来同船渡,千世修来共枕眠。”以恩爱到白头的善愿,做为走下离恨天的梯子。∵
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叙述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见“孽海情天”宫门题联:“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整部《红楼梦》,曹雪芹营造了一个大观园,做为众多年轻男女经历人间情爱的乌托邦,但作者对笔下人物随着情爱必然而起的种种怨怼愁苦,又不能不寄与同情与悲悯。有言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