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山水诗与其三教安顿思考研究

作者:∵陶玉璞

关键词:∵谢灵运∵山水诗∵三教安顿∵巧构形似∵玄学∵佛教

论文级别:∵***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论文∵2006年

论文摘要:∵本论文所讨论者皆为谢灵运、山水诗论述常见的议题,但每个议题均希望突破以往的研究成绩,今尝试就“山水诗”如何成为文类、谢灵运之佛理思考、“巧构形似”内涵、“山水诗”悟理特色与三教安顿思考……等面向发展新的论述。∵依以上几个面向,本论文尝试建构“谢灵运山水诗与其三教安顿思考”的研究脉络:首先,第一章“绪言”介绍二十世纪谢灵运山水诗之研究成果,并从“接受美学”接受的批判来凸显从文本原典入手的重要性,同时以“溷沌理论”作为本论文研究的方法依据。第二章“山水意识的构建与山水诗类型的确立”则试着补充以往山水诗研究学者漠视“山水比德”问题的缺憾,毕竟此为“山水意识”构建的重要过程,文中并借用白居易的文类观念思考山水诗“起源”、“义界”之研究是否应当调整未来的研究方向。第三章“佛教思想的转变”则尝试透过“法显西行求法”产生的蝴蝶效应切入佛教思想由“般若”转移至“佛性”的现象;并试着指出竺道生、谢灵运观点之歧异可能源于二者僧俗身分的差异,藉此凸显谢灵运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佛理思考。于第四章“山水诗的写作方法”中,析论沉约“形似”乃相对于“赋”而说,钟嵘“巧构形似”则是相对于“诗”而言,而当时诗论、画论仍是顺着“以形写神”方向发展,至于刘宋元嘉时期的“巧构形似”风潮则可能源于《佛所行赞》传入的影响。第五章“谢灵运的三教安顿思考”试图说明“三教合一”多是宗教传播者策略性运用的口号。如此,则论者当然亦可探究谢灵运本身的三教安顿思考,并指出谢灵运山水诗乃是山水玄思、宗教信仰的产物。既然如此,我们自然不能仅用纯文学观点批评其诗常常杂有“悟理”的元素,并进一步厘清谢灵运本身已试图去除此种弊病而向纯文学的方向迈进。第六章“余论”部份则总括前五章论述未尽之处,透过检视现有山水诗研究成果对“山水比德”研究的忽略情形,分析“学门分科”所带来的盲点,并且析论谢灵运诗歌评价与佛教形象不对称的原因,最后则透过“拟古诗”要求“神似”的美学取向补充论证六朝诗论、画论发展方向仍是一致的情形。∵总括来说,“佛教”可说是谢灵运心灵的依归,“山水”则可视为谢灵运眼耳鼻舌身意想望的归宿。至于谢灵运的生命本质则是一位天真、单纯的诗人,由于其佛学思想、文学观点都具有历史发展转折时期的特殊色彩,故而我们也应以特殊时代的观点体会、理解其作品──尤其是山水诗,否则终将造成与文本不相应的批评现象。∵本帖最后由∵五鹿居士∵于∵2009-6-10∵14:23∵编辑

论文目次

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二十世纪谢灵运山水诗之研究

黄节──谢灵运诗歌注解重要的第一步

叶瑛〈谢灵运文学〉的划时代意义

“谢灵运年谱”的纂修

汤用彤──谢灵运佛学思想研究的典范

“山水诗阶级性”问题讨论的干扰

林文月──***地区谢灵运研究的催生者

“文学史”对谢灵运的论述趋势

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笺注谢灵运诗歌的典范工程

“山水诗研究”的竞相出版发行

众声喧哗──谢灵运研究的多元化

小结

第二节.“接受美学”接受的批判

加达默尔、姚斯二者对“视域融合”观点的歧异

“接受美学”接受的态度及对接受态度的批判

“言意命题”基本上赋与了“作者”、“读者”永远不可跨越的鸿沟

小结

第三节.从“混沌理论”观察谢灵运那个时代的文化现象

蝴蝶效应──一篇论文与一个美丽的传说

确定性、随机性的对立与统一

小结

第二章.山水意识的构建与山水诗类型的确立

第一节.山水意识的构建

“山水意识”的构建与先秦“比德”观念的兴起

汉代山水比德观念的二种方向

〈泮水〉、〈閟宫〉、〈节南山〉部份诗句可能是汉代观点的“山水诗”

“汉代观点的山水诗”说法似乎并不符合现今学者对“山水诗”的定义

“山水意识的构建”与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淮南小山〈招隐士〉

汉武帝〈秋风辞〉或可视作一篇山水诗

小结

第二节.“山水诗”的“文类”概念

“山水诗起源”的九种说法

“山水诗义界”的六种说法

“山水诗研究”专论文献的看法更为分歧

“山水诗”文类正名的历史过程

“山水诗”乃是从历时角度所形成的类别

“山水诗”或许只能找到类型,无法找到共同认同的义界

“类”概念与“山水诗”的起源

小结

第三节.山水诗类型的确立

谢灵运“山水诗”、“山水癖”乃是明、清时期各种文献共同称许的对象

谢灵运乃是当代学者“山水诗”举例的最大公约数

谢灵运诗歌可视作游观山水革命性推展的重要代表

小结

第三章.佛教思想的转变

第一节.“法显西行求法”所产生的蝴蝶效应

《高僧法显传》展现的法显西行求法成果

法显携回佛典及梵文直译之时代意义

《大般泥洹经》可能不是法显译经

法显西行求法间接地促成了“佛性”的思考

小结

第二节.佛教思想的转移──由“般若”至“佛性”

“孤明先发”与“客观文献”二种不同的经典接受方式

竺道生以“激励”说法来解释佛经内“除一阐提”之语

竺道生以另一种“言意之辨”之玄学观点来突破佛经译文问题

竺道生另一种“言意之辨”可能源于鸠摩罗什的译经方式

《佛性论》以“权宜说法”来调合佛经前半“除一阐提”观点

竺道生的“先知”色彩带动了佛教社群对“佛性”观点的关注

第三节.孔释折中──顿悟成佛

谢灵运孔释折中式“顿悟成佛”说

谢灵运所认识的乃是“玄学化的儒家”

竺道生、谢灵运观点之歧异

竺道生、谢灵运二者观点之差异可能源于僧俗身分的不同

小结

第四章.山水诗的写作方法──由宗教思想与形神论争谈起

第一节.“言、意”与“形、神”──稳定的二层结构关系

六朝“言意之辨”多采二层结构关系

六朝“形神问题”亦采二层结构关系

小结

第二节.巧构形似与以形写神…………………………………………92

宗炳〈画山水序〉多层次绘画理论的观点

宗炳〈画山水序〉多角度的关键地垃

当代学者对“巧构形似”的不同看法

小结

第三节.“巧构形似”与“逸荡过之”──谢灵运山水诗的写作态度

“巧构形似”或许并不能等同另一种形式的“以形写神”

或许“以形写神”仅是谢灵运独特的文学追求

“形似”、“巧构形似”之差异

沈约、钟嵘二人私怨问题的再思考

“巧构形似”或许是《佛所行赞》佛教典籍所促成

“宗教转向”或许也是“文学转向”的重要动力

小结

第五章.谢灵运的三教安顿思考

第一节.三教安顿思考源起

“老子化胡”的三教安顿思考

《牟子理惑论》的三教安顿思考

王弼以玄学方式来对孔、老进行安顿思考

小结

第二节.魏晋六朝三教安顿思考的策略性思考──三教合一

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所谓“三教合一”观点仅不过是论辩策略而已

宗炳〈明佛论〉对于“三教合一”的轻蔑态度

陆修静以强加比附方式言“三教合一”观点

顾欢、孟景翼、张融之“三教合一”说法乃是暗中诉求着民族主义观点

小结

第三节.对“道”的追寻──“三教合一”思考下的谢灵运山水诗

仕、隐与家族荣耀的继承

谢家荣耀的想像与山水遨游造成的意外收获

谢灵运山水玄思与玄学思想

魏晋南北朝“阶梯式文学自觉”与观察谢灵运山水诗之应有观点

“山水诗”的倾向与谢灵运的挑战

从“道”的追寻思考谢灵运山水诗安顿三教的方式

谢灵运〈登江中孤屿〉的宗教性思考

谢灵运〈佛影铭〉、佛理本位认知及佛经典故误用

小结

第六章.余论

山水比德、山水意识、山水诗与学门分科的省思

从读者对四种典籍的接受情形来看谢灵运诗歌评价、佛教形象的不对称现象

巧构形似、三教安顿与谢灵运山水诗

参考书目

后记

参考文献

第一部份──重要原典

.《谢康乐诗注》(黄节注。台北:艺文印书馆,1958年)。

.《谢灵运诗选》(叶笑雪选注。台北:汉文出版社,未注明出版年代)。

.《谢灵运集校注》(顾绍柏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台北:里仁书局,2004年)。

.《谢灵运集》(李运富编注。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

.丁成泉辑注《中国山水田园诗集成》(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定州汉墓竹简──论语》(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孟子正义》(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荀子柬释》(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1974年)。

.《三国志》(新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晋书》(新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宋书》(新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刘义庆《世说新语》(余嘉锡选注。台北:仁爱书局,1984年)。

.《世说新语汇校集注》(朱铸禹汇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俞剑华注释。九龙:香港南通图书公司,1973年)。

.《唐钞文选集注汇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增补六臣注文选》(台北: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0年)。

.《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冯惟纳《诗纪》(《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册1379)。

.白居易《白居易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老子化胡经》(《诸子集成补编》,册9。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法显(旧传)译《佛说大般泥洹经》(《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卷12)。

.昙无谶译《大般涅盘经》(《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卷12)。

.慧严、慧观、谢灵运改治《大般涅盘经》(《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卷12)。

.僧佑《出三藏记集》(苏晋仁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僧佑《弘明集》(《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卷52)。

.慧皎《高僧传》(汤用彤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法显《高僧法显传》(《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卷51)。

.道宣《广弘明集》(《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卷52)。

.克罗齐(B.∵Croce)《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傅任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柯林乌(R.∵G.∵Collingwood《历史的理念》(陈明福译。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82年)。

.姚斯(H.∵R.∵Jauss)《走向接受美学》(《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加达默尔(H-G∵Gadamer)《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洪汉鼎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3年)。

.加达默尔(H-G∵Gadamer)《真理与方法──补充和索引》(洪汉鼎等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5年)。

.罗兰.巴尔特(Roland∵Barthes)《罗兰.巴特随笔选》(怀宇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

.朱立元《接受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劳伦兹(E.∵N.∵Lorenz)《混沌的本质》(刘式达等译。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年)。

.格莱克(James∵Gleick)《混沌──开创新科学》(张淑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葛雷易克(James∵Gleick)《混沌──不测风云的背后》(林和译。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

.迪亚库(Florin∵Diacu)、霍尔姆斯(Philip∵Holmes)《天遇──混沌与稳定性的起源》(王兰宇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年)。

第二部份──重要论着

.林文月《谢灵运及其诗》(《***大学文史丛刊》。台北:国立***大学文学院,1966年)。

.钟优民《谢灵运论稿》(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

.陶玉璞《谢学史论──试论历史如何安顿谢灵运》(台北: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6年)。

.李雁《谢灵运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林文月《谢灵运》(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1977年;台北:国家出版社,1982年)。

.小尾郊一《谢灵运──孤独の山水诗人》(东京:汲古书院,1983年)。

.船津富彦《山水诗人谢灵运》(谭继山编译。台北:万盛出版公司,1983年)。

.王国璎《中国山水诗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年)。

.丁成泉《中国山水诗史》(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李文初等《中国山水诗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胡晓明《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

.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

.朱德发主编《中国山水诗论稿》(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4年)。

.王玫《六朝山水诗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章尚正《中国山水文学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

.朱新法《山水风度──六朝山水田园诗论》(南京:南京出版社,1998年)。

.戴钦祥《山水田园诗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

.田望生《空山诗魂──中国古代山水诗的世外味》(北京:华文出版社,2004年)。

.陶文鹏等主编《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

.朱晓江《山水清音──晋宋山水诗的艺术世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

.《文赋集释》(张少康集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文心雕龙注释》(周振甫注。台北:里仁书局,1984年)。

.张文勋《文心雕龙研究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张少康等《文心雕龙研究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钟嵘诗品集校》(陈庆浩编。巴黎:东亚出版中心,1978年)。

.《诗品》(廖栋梁撰述。台北:金枫出版有限公司,1986年)。

.《钟嵘诗品笺证稿》(王叔岷笺证。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2年)。

.《诗品集注》(曹旭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张伯伟《钟嵘“诗品”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曹旭《诗品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曹旭选评《中日韩“诗品”论文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年;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民国丛书》三编,册10)。

.横超慧日《涅盘经》(京都:平乐寺书店,1981年)。

.赖永海《中国佛性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蒋述卓《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屈大成《大乘“大般涅盘经”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黄节《读诗三札记》(萧涤非笔记;《乐府诗词论丛》,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

.王瑶《中古文学风貌》(总名《中古文学史论》。台北:长安出版社,1975年)。

.林文月《山水与古典》(台北:纯文学出版社,1976年)。

.王文进《论六朝诗中巧构形似之言》(台北:国立***师范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78年)。

.王文进《南朝边塞诗新论》(台北:里仁书局,2000年)。

.陈传席《六朝画论研究》(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4年;台北:***学生书局,1991年)。

.蔡英俊《比兴物色与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蔡英俊《中国古典诗论中“语言”与“意义”的论题──“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与“含蓄”的美典》(台北:学生书局,2001年)。

.陈昌明《从形体观论六朝美学》(台北:***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2年)。

.陈昌明《沉迷与超越──六朝文学之感官辩证》(台北:里仁书局,2005年)。

.郑毓瑜《六朝情境美学综论》(台北:***学生书局,1996年);《六朝情境美学》(台北:里仁书局,1997年)。

.郑毓瑜《文本风景──自我与空间的相互定义》(台北:麦田出版,2005年)。

.胡适《白话文学史》(台北:胡适纪念馆,1969年)。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上海:上海书店,1996年《民国丛书》五编,册52)。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民国丛书》二编,册58)。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叶庆炳《中国文学史》(台北:***学生书局,1987年)。

.曹道衡、沉玉成编着《南北朝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台静农《中国文学史》(台北:国立***大学出版中心,2004年)。

.吴云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吴云编着《二十世纪中古文学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第三部份──重要论文

.丁陶庵〈谢康乐年谱〉,《京报.文学周刊》41、42期(1929.11)。

.郝立权〈谢康乐年谱〉,《齐大季刊》1935年6期。

.郝昺衡〈谢灵运年谱〉,刊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1957年3期(1957)。

.杨勇〈谢灵运年谱〉,收入《饶宗颐教授南游赠别论文集》(饶宗颐教授南游赠别论文集编辑委员会,1970年)。

.叶瑛〈谢灵运文学〉,《学衡》33期(1924.9)。

.骆玉明、贺圣遂〈谢灵运之评价与梁代诗风演变〉,《复旦学报》1983年6期(1983.11.20)。

.王国璎〈谢灵运山水诗中的忧和游〉,《汉学研究》5卷1期(1987.6)。

.钱志熙〈谢灵运“辨宗论”和山水诗〉,《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5期(135,1989.9.20)。

.王文进〈谢灵运诗中“游览”与“行旅”之区分〉,第二届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学术研讨会(台南:成功大学,1993.4.17),《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辑)(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范琦〈论晋宋佛学对谢灵运山水审美观的影响〉,《中州学刊》1994年5期。

.郑晃升〈谢灵运童年期的人格发展〉,《国文天地》10卷10期(1995.3)。

.王邦维〈谢灵运“十四音训叙”辑考〉,《国学研究》3卷(1995.12)。

.朱新法〈谢灵运的性情与其山水诗的成因〉,《江海学刊》1995年6期。

.陈桥生〈病患意识与谢灵运的山水诗〉,《文学遗产》1997年3期。

.孙兰〈谢灵运文论述评〉,《淄博学院学报》1998年4期。

.赵海岭〈论谢灵运山水诗的济世意识〉,《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2期。

.普慧〈大乘涅盘学与谢灵运山水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4期。

.陶玉璞〈“莲社十八贤”观念发展与谢灵运历史形象之斫伤〉(未刊稿)。

.廖蔚卿〈晋末宋初的山水诗与山水画〉,《大陆杂志》4卷4期(1952.2)。《汉魏六朝文学论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

.廖蔚卿〈从文学现象与文学思想的关系谈六朝“巧构形似之言”的诗〉,《中外文学》3卷7、8期(1974.12、1975.1)。《汉魏六朝文学论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

.朱光潜〈山水诗与自然美〉,《文学评论》1960年6期(1960.12.25);《朱光潜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卷10。

.福洛沁(J.∵D.∵Frodsham)〈中国山水诗的起源〉,邓仕梁译,《英美学人论中国古典文学》(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973年);〈山水诗的起源〉,蔡振念译,刊于《中国文化复兴月刊》19卷7期(220/1986.7)。

.王文进〈“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解──兼评J.D.Frodsham“中国山水诗的起源”一文〉,《中外文学》7卷3期(75/1978.8.1)。

.郑毓瑜〈由“神与物游”至“巧构形似”──刘勰的“形神”说及其与人物画论“形神”观念之辨析〉,“以文心雕龙为中心的中国文学揩评研讨会”,台北:***师范大学,1987年12月12、13日。《文心雕龙综论》(台北:***学生书局,1988年)

.廖栋梁〈论钟嵘的形象批评〉,《古典文学》8期(1986.4)。

.廖栋梁〈滋味:以味论诗说初探〉,《辅仁国文学报》7期(1991.6);《中国文学批评》1集(1992.8)。

.施逢雨〈陶渊明隐居生活中的困逆与感慨〉,《大陆杂志》79卷2期(1990.8)。

.施逢雨〈单句律化:永明声律运动走向律化的一个关键过程〉,《清华学报》29卷3期(1999.9)。

.柯庆明〈从“亭”、“台”、“楼”、“阁”说起──论一种另类的游观美学与生命省察〉,《台大中文学报》11期(1999.5)。《中国文学的美感》(台北:麦田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初版1刷)。

.朱晓海〈魏晋时期文学自觉说的省思〉,《中文学报》9期(2003.12);《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2辑(2004.12)。

.陈寅恪〈童寿喻鬟论梵文残本跋〉,《清华学报》42号(1927);《金明馆丛稿二编》(《陈寅恪先生文集》册2,台北:里仁书局,1982年)。

.汤用彤〈竺道生与涅盘学〉,《国学季刊》3卷1号(1932.3)。

.汤用彤〈谢灵运辨宗论书后〉,《大公报》文史周刊(1946.10.23);《汤用彤全集.卷4》(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谭世保〈牟子“理惑论”撰年新探〉,《汉唐佛史探真》(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

.刘屹〈敦煌十卷本“老子化胡经”残卷新探〉,《唐研究》卷2(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释恒清〈“大般涅盘经”的佛性论〉,《佛学研究中心学报》1期(1996);《佛性思想》(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97年)

.傅伟勋〈创造诠释学及其应用──中国哲学方式论建构试论之一〉,《从创造的诠释学到大乘佛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0年)。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