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诗

【文章名】:山水诗

【内容】:论谢朓山水诗的新变∵李金影∵硕士∵谢朓;山水诗;清丽;∵中国古代文学∵辽宁大学;∵该文紧紧围绕谢朓的山水诗创作展开论述,力求对谢朓山水诗新变的表现及原因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处于南朝这一文学上求新求变的时代,谢朓山水诗既受时代影响又坚持追求自己的特色,继承前人成就,把山水诗写作推向更成熟的境地,为后来山水诗的发展准备了重要条件.该文主体部分由绪论和正文组成.主要内容如下绪论主要介绍了后人对谢朓诗歌创作研究的情况,总结其贡献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简要阐述了该篇论文的观点、特色及大体结构框架.正文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共分四章.第一章界定"山水诗"的涵义,总结前人对"山水诗"概念的表述,从"狭义""广义"两方面说明"山水诗"的涵义.第二章具体论述了谢朓山水诗在内容上的新变特色.主要从新变的表现山水诗题材走向日常化、山水诗中理消情长和山水诗蕴含情感的丰富性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三章详细论述了谢朓山水诗在艺术上的新变特色.首先对谢朓山水诗的"清丽"风格的提出、作为审美理想的"清丽"的内涵及风格形成背景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清丽"特有的内涵阐述谢朓山水诗具有这种特色的具体表现,"清丽"即文辞清新华美之意,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谢朓山水诗的"清丽"风格一是明净萧散、深长细微的情思格调二是清新明丽意象的营造三是词采的圆美流转.第四章写谢朓山水诗对后世的影响.这突出表现在齐梁时代和唐代.齐梁时代山水诗的优秀之作,都是沿着谢朓山水诗的发展方向前进而创作的,这些山水诗在梁陈时期绮靡文风中含有一股清新之气.谢朓山水诗融情于景,寄意象外,俪偶颇切,音律渐谐,给唐人以很大启发和影响他所特有的清丽圆融的风格,也有助于宏丽朗润、优美自然的唐代山水诗风的形成.盛唐时代的李白、杜甫、王维和孟浩然都深受谢朓山水诗的影响,中唐时大历诗人由于生活态度颇似谢朓,在诗歌情感表达、意象创造等方面也多与小谢相类似.∵

张说研究∵方芳∵硕士∵张说;唐朝;山水诗;∵古代文学∵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学院;∵张说是初唐至盛唐过渡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诗文俱丰,现存文248篇,诗354首,残句4句.该文以张说现存诗文为基础,结合史料及相关文献,对其家世、生平、思想性格、诗文主张及其作品进行全面研究,并对其诗文中最出色的部分--山水诗和碑志文进行重点论述.张说是初唐至盛唐期间重要的历史人物.同时代的玄宗、张九龄、孙逖分别为他写过神道碑、墓志铭和遗爱颂.今人陈祖言编过《张说年谱》.该文依据古人和今人的研究成果和历史文献,再佐以张说的诗文,综合定性与定量两种分析手段,给张说在唐代文学史和山水诗史上的地位以较为精当的定位,弥补了一些张说研究中的空白.∵

在历史的河道上——论孔孚山水诗对传统山水诗的继承与突围∵曹丙燕∵硕士∵孔孚;山水诗;继承;突围;∵中国现当代文学∵西南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山水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大宗,但是古典诗歌转入现代,山水诗却几乎断了线.孔孚是新诗史上致力于为传统山水诗接线的第一人,他为诗坛留下了大量现代山水诗精品和自成体系的诗论.这些诗歌和诗论证明,孔孚所做的不仅要继承传统,使其山水诗是"山水诗",而且是现代人用现代汉语创作的"现代"山水诗,即实现对传统的突围.该文把孔孚放在山水诗发展的历史链条上,从山水意识、审美观照、造境艺术三个方面来探讨孔孚山水诗对传统的继承与突围.文章由五个部分组成导言部分简单介绍孔孚出现的诗学背景以及该文的构思.第一章探讨孔孚山水意识对传统山水意识的继承与突围.传统山水审美意识是在老庄哲学和禅宗精神的相互推动下形成的,天人合一是它追求的最高境界.孔孚山水诗也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但是孔孚的山水审美意识不是源于道家的"忘忧"或佛家的"禅悟",而是物我同构的现代宇宙全息思想.在这一思想下,孔孚相信物各"有情""有理""有智慧".人的情感、智慧、理性,即是山水的情感、智慧、理性,反之亦然.所以主体就是客体,客体就是主体,二者浑融.第二章探讨审美观照的继承与突围.相对于传统诗论中"以物观物"的审美观照方式,孔孚提出了"以虚观虚",前一"虚"是主体精神,后一"虚"是经主体精神或心灵视点发现的隐藏于事物之中的客体精神."以物观物"和"以虚观虚"的主客体都是相容的,但前者是"物与我"的交融,后者是"灵与灵"的交融.在这一审美观照方式下,孔孚笔下的山水世界也呈现出不同与传统的个性化特点.第三章探讨孔孚在造境艺术上对传统的继承与突围.隐秘含蓄是古典诗歌的特点,所以古人在造境艺术上注重虚实相生,追求"象外之象".孔孚山水诗在求隐上走得更远,不仅"隐情""隐理"而且连"象"也隐了去,一切情和理都藏于"隐象"之外.为了达到这一神秘境界,孔孚倡导"减"字美学,在《谈提炼》一文中概括为"炼字、炼句、炼象".结语部分简单总结孔孚向古人挑战的勇气、默默耕耘的探索精神带给现代诗坛的启示.∵

朱熹山水诗的渊源与嬗变∵侯长生∵硕士∵理学家;朱熹;山水诗;渊源;嬗变;∵中国古代文学∵陕西师范大学;∵理学家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一向不高,往往和玄学家的玄言诗一道被视为"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文学异化现象,而理学诗和玄言诗又偏偏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玄言和山水的结合毕竟开创了中国山水诗歌的传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赋予了文学新的内容,功与过纠缠交杂在一起.理学家的诗歌在宋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环境下,"理"充其量不过是议论的一种方式,既无创新,又无特色,种种弊端反倒显而易见,其被冷落也就不足为奇了.儒释道的三教合一以及诗歌与思理的结合在宋代本身体现出一种时代特色,在宋代的几位大诗人欧阳修、苏轼等身上都可以看出这种倾向.通过对朱熹山水诗歌的渊源和嬗变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理学家兼诗人的朱熹和一般诗人的不同之处.朱熹的山水诗歌体现着儒释道的自然观、艺术思想的融合,在理论和创作上又对前辈理学家的山水诗和诗歌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继承.在立足于表现义理的前提下,将诗歌的艺术性和"理趣"结合,将"理一分殊"的哲学思想渗透到自然山水中,将"格物穷理"的修养途径扩大到书本以外的日常事物当中,使普通的山水诗歌具有了伦理道德和哲学观念的载体功能.如果仅止于此,也不过是传统文学家的"文以明道"或者理学家"文以载道"理论的延续,并不会有多少新的突破.而事实上,朱熹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主张"文道一体",文就是道,道自文流出,反对割裂开来看文与道的关系,从而使文与道成为有机的统一体.这样一来,自身的文学修养、文学积累、文学素质都在诗歌创作中与"理"具有了对等的身份,而不是屈从于"理"的指导下,诗歌的文学性、艺术性没有像其他理学家一样淹没在义理当中,同时又不像一般诗人那样一任情感的恣肆放纵,而多以理性节制.朱熹在山水诗的发展历史上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从山水娱情转变为以理节情从描摹山水并赋予山水人格美转向山水与伦理道德一体化将含蓄与畅达这一对矛盾包涵于一体.在此基础上,表现儒家诗教的同时讲求诗歌的韵味和艺术美.研究朱熹山水诗的渊源与嬗变,可以更好地认识朱熹的诗学观念和创作特点,对于全面把握朱熹的创作倾向、深刻揭示朱熹的思想世界有重要的意义.∵

“二张”山水诗论∵于展东∵硕士∵张说;张九龄;山水诗歌;∵中国古代文学∵陕西师范大学;∵张说、张九龄是唐代文学由初唐转入盛唐过程中的两位关键性人物.从唐人开始,他们二人已被并称.张说、张九龄均经科举入仕,以文才为唐玄宗所重.开元年间,他们二人先后为相,执掌集贤院,长期主持朝廷的政治、文化大局,为开元政治与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当时文坛上,张说、张九龄也是硕果累累,称得上为一代宗主.显赫的政治功绩、杰出的文学成就、正直的人格风范,以及广泛的延纳后进,使张说、张九龄二人博得了时人和后世的激赏.令人遗憾的是,尽管"二张"在当时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歌,但关于他们山水诗歌的研究却显得不够深入.因此,作者不揣浅陋,拟较为细致考察二张的山水诗歌,以期对"二张"的研究能更进一步.拙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诗人生平入手,来考察张说、张九龄二人不同时期山水诗歌的创作情况,希望以之作为了解其二人山水诗歌内涵的契机.并且在该部分也谈到了张说、张九龄二人在文化事业方面的贡献.继而在第二部分详细论述了二张山水诗歌共同的内容风貌.作者认为二张的山水诗歌表现了诗人贬谪时期的羁旅之思,渲泄了诗人贬谪时期内心的苦闷、孤寂表现了诗人不计浮沉得失、进退从容的豁达襟怀表现了二人的习禅之趣和出世情结,并在最后谈到了二人一些可以称得上是较好山水诗歌的应制之作.第三部分主要评述了二张山水诗歌的艺术风貌.据作者考察,二张的山水诗歌呈现出多样化的风貌,如张说山水诗歌既有清丽自然的一面,也有气势壮大的一面张九龄山水诗歌既有清淡的一面,也有古雅的一面.这与诗人不同的文学主张和人生境遇是分不开的.另外,张说、张九龄二人在山水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诗境的开拓,以及诗体形式的开拓诸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使山水诗歌一步步向盛唐风格迈进.最后一部分略谈了"二张"及其山水诗歌在当时文坛上的影响,以终兹篇.∵

山水诗的形成及其与佛教的关系∵李蕊梅∵硕士∵山水诗;审美观;玄学;佛教;∵中国古代文学∵青海师范大学;∵本文以山水诗作为研究对象,欲对山水诗形成过程中审美观的变化和社会思潮的变化等独特现象作一尝试性分析在关注山水诗纵向的发展和新变的同时也对山水诗作了横向的考察和对比,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山水诗形成过程的脉络∵本文由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扼要概述了关于山水诗形成的研究现状和特点,说明了关注山水诗嬗变的缘由和思路,此亦为本论题的意义和价值所在∵第一章对山水诗的定义作了探讨,为山水诗的评判界定了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追寻了山水之变——先秦至魏晋山水自然审美观的嬗变山水的审美情趣的形成是山水诗发展的基础,在山水诗形成之前,山水一直是作为诗歌的附庸而非主体存在的,或者用于比德,或者用于比兴、象征、衬托,或者是畅玄的工具只有到了佛教的传入,为玄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才催化了人们的审美观,山水始入诗人眼帘,成为审美主体这一过程实质上反映了人类对于自然审美的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之间的密切联系∵第二章论述了山水诗的成因此章是对传统观念的回顾和整合,也是进一步申明一己之见的基础将山水的形成放置于大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发现山水的形成除了人类对于山水审美观的变化,还与社会的动乱、隐逸的兴盛,地理环境的变化有关与文学自身的发展,如文学意识的觉醒,前期创作经验的积累,社会思潮的变化和玄言诗的衰落等密切相关∵第三章论及了佛教与山水诗的因缘佛教传入中国,并且与中国传统文化玄学逐渐合流,对山水诗的影响可谓深远世人崇佛推动了名士与僧人的密切往来,也改变了士人对山水的态度佛教与山水的天然联系导致了佛理入诗、僧人作山水诗,也改变了当时的诗风在佛教审美观的潜移默化之下,谢灵运“借空王之道助”,促成了山水诗的蔚为大观∵山水诗的成熟与佛教中国化的过程相辅相成,故在余论部分论及了山水诗在佛教影响下的流变——以禅为诗在佛教的影响下,山水诗意象开始哲理化,山水诗开始转向对心灵及精神世界的探索,而且开拓了追求神韵灵趣的诗歌美学境界诗、禅相喻,进而形成了中国美学所特有的意在言外、耐人寻味的“意境”∵

论山水诗与山水画的意象比较∵邱巧∵硕士∵山水诗;山水画;意象比较;∵外国哲学∵西南大学;∵诗与画的关系是中国古代艺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追溯过往可以发现,早在战国时期这两种艺术就已萌生关联,而两者超越艺术界限参融整合的过程更是一部庞大且绵延的历史鉴于山水画以及山水诗这对姐妹艺术各自的重要性——要把握中国绘画艺术的精神实质与深刻内涵就必须正视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以及在我国这个以文为本、以诗为本,或者说是以“诗”的艺术效果作为最高艺术准则的国度,诗的引领作用与影响力是很大的,同时也鉴于二者的互相生发汇融对于丰富中国艺术精神的非凡作用,本文立足于山水诗画的作品,并结合诗论、画论,分析比较中国古代山水诗画共有的重要构成要素“意象”,以期山水诗与山水画的意象比较研究更为深入∵论文细致地分析比较了意象在山水诗和山水画中的形态与作用,以及山水诗与山水画的意象特征之差异性与同一性总的来说,意象的差异性决定了山水诗与山水画的不同表达方式,同一性决定了山水诗与山水画都以境界为最高其中,对双方意象的同一性方面作比较,是本学位论文的研究重点前者主要围绕着艺术媒介的不同分析山水诗画中“叙述的意象”与“视觉的意象”的差异性后者基于中国古典艺术家总是企图超越媒介的制约以求得艺术属性的宽泛性和自由度的这一事实,阐述共通的山水意识中山水诗画双向运动的遇合,即山水诗朝着画意以及具象性方向移动,山水画则朝着诗意以及抒情性方向发展而在这共趋合流的走向中,纵观山水诗与山水画作品中的意象的同一性不难发现,山水诗画都以大自然作为“意象”创作时取象的现实土壤,而大自然在古典艺术中从来就没有真正独立过,而是作为一种知觉对象被命定上引发、寄寓主观精神的文化内涵同时,本文具体地将山水诗画中的意象归纳为这样两个大类“第一自然”以及“第二自然”,并分别进行阐述紧接着在此分类基础之上,分别细致地揭示山水诗画如何经由意象的显现意境实现内在精神层面的契合以达到更高的同一,以及两类意象在共同致使山水诗画达到最高境界同一的过程中各自起了什么作用鉴于宋代在诗画关系史上的特殊地位,这一部分主要是从这个时间段的具体作品以及理论贡献来予以探讨∵

柳宗元山水诗文及创作的美学解读∵王超∵硕士∵柳宗元;山水诗文;美学解读;∵文艺学∵辽宁大学;∵柳宗元是唐代着名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是后人永远也发掘不完的源泉.本篇论文以他的山水诗文及创作为切入点,试着从文艺美学的角度对它们进行具体分析.本篇论文分五个部分对柳宗元的山水诗文及创作进行论述,希望这仅只是概览的方式,能对了解柳宗元的山水诗文还有其创作有所裨益.一、山水诗文的创作起点二、悲凉心境与山水的异质同构三、美是物我交融的统一体四、佛禅对柳宗元山水诗文创作本体论的影响五、柳宗元山水文学的美学史意义∵

芝兰玉树∵山水清音--谢氏宗风与山水诗的传承∵郁慧娟∵硕士∵两晋南朝;谢氏子弟;仕隐;山水诗;∵中国古代文学∵内蒙古大学;∵两晋南朝是山水诗的正式成立期,在此进行式中,谢混、谢灵运、谢眺这递为叔侄的谢氏子弟具有里程碑意义.他们创获的山水诗派,代表了六朝文学的一个高峰,是其他家族无法与之抗衡的.而谢氏山水之恋与其宗风有着内在联系.该文试图从谢氏一以贯之的宗风里,探寻他们观照山水的态度方式,系统地论述山水诗在谢氏手中的演时与特点,从而了解家族传统的可取之处.∵

大小谢比较论∵赵厚均∵硕士∵谢灵运;谢tiao;谢氏家族;山水诗;∵中国古代文学∵陕西师范大学;∵山水诗作为中国诗苑的一枝奇葩,萌芽于晋宋之际而迅速绽放,并产生了两位成就卓着的名家——谢灵运和谢tiao.该文的目的即在于以二谢的身世和山水诗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命运的悲剧和才性、诗歌的抒情以及诗歌艺术的沿革和诗风加以考察,以期发掘出二谢身上不同时代风貌的遗迹,梳理清二谢诗歌之间的脉络,进而窥见各自所属时代的诗歌的某些特质.∵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