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远的《庐山东林杂诗》管窥
中国的山水诗因位几位诗僧有了明晰的源头,对于我们这个诗歌大国来说,似乎有些难以令人置信。但是,事实就是如此。这三个人一个是康僧渊,一个是支遁,另一个就是我们要谈到的净土宗大师慧远。三个人都是晋代人,高僧传中有他们的生平记载。不过,无论诗歌艺术、宗教成就,还是他们的声名,慧远胜另外二人数筹。慧远上承康、支二人,下启谢灵运,为中国的山水诗歌文化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可惜的是,他流传下来的作品并不多,还有相当一部分诗作和谢灵运、刘遗民等人的纠缠不清,由于年代久远,真正的归属已经无法判断。但是,这首《庐山东林杂诗》,不仅被公认为慧远大师的作品,而且也被历代诗评专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被认为是他在诗歌艺术上取得了较高成就的代表作。
这首诗和慧远的其它作品,大都收于《庐山志》和《广弘明集》等史集中。题目中的杂诗,并不是慧远大师的独创。∵“杂诗”这种名称最早见于《昭明文选》,也就是编集的人把一些失题的作品排在一起,统名之曰“杂诗”。从这个角度来说,最初的杂诗接近于现在的“无题”诗。但是,后来的三国曹氏父子、陶渊明等人都写过以“杂诗”为题的诗。以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为例,∵这组《杂诗》即属“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所云:“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这样说来,互有关联的内涵又使杂诗更接近于我们现在的“组诗”。但是,这并不是说,慧远的杂诗的题目就可以这样来理解。事实上,在晋代,杂诗在慧远前后,已经具有了十分丰富的内容。这种题目已经被陶渊明、谢灵运等更多的诗人所运用。不论它在音韵、声调和节奏上,都具有一定的律诗的部分特征,这为五、七言律诗后来在唐代的成熟与发展打下了丰厚的基础。所以,我们与其说“杂诗”二字是一个题目,不如说是一种文体更为合适和准确。它比五七古更要讲究格式,但和律诗相比,却自由得多。
关于庐山。庐山古称敷浅原,大禹时所作的《禹贡》有庐山古称的记载。《尚书·∵禹贡》曰:“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明末名士,着名文学家夏允彝断言敷浅原即庐山,“敷浅原之为庐山审矣”。有人认为∵“庐山”最早∵见之于现存的古籍,应当是战国末年、魏国史官于公元前229年至225年所着的《竹书纪年》:“(周康王)十六年,王南巡狩,至九江庐山。”周康王钊,约于公元前11世纪在位,是西周的第三位君主,故庐山之名最早起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战国末年的《山海经》等书又称庐山为天子都、天子障、南障山等。《山海经·∵海内东经》中亦有:“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一曰天子障,又曰三天子障,山在闽西”之语。∵与魏国史官《竹书纪年》相隔一百年,西汉司马迁又将“∵庐山”之名载于《史记》。《史记·河渠书》中有“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之记载,“庐山”之名始见于此。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登上庐山的文人。∵
距司马迁四百多年后,慧远走上了庐山,不仅开始了他的弘法活动,也留下了“庐山东林杂诗”。这首诗的题目,显而易见是,并不是慧远大师自己所留下的,它一定是后人收集时添加的。这有些主观臆断之嫌。但这个题目还是让后世的诗话写作者曾相信:慧远为庐山写诗的第一人。但事实是,在慧远之前,已经有人留下了笔墨,而且还是一位女子。虽然留下的不是什么优秀之作,但却是一首严格意义上的诗。∵从现在能查找到的古籍看,最早题咏庐山的诗应为东汉顺帝建康元年(公元144)“庐山君”之女“婉”所作的《琴歌》:“登庐山兮郁嵯峨,唏阳风兮拂紫罗;招若人兮濯灵波,欣良运兮畅云柯;弹名琴兮乐莫过,云龙令兮登太和。”但“庐山君”究竟为何人?转载此作的晋代祖台之《志怪》,只说是庐山的一位神仙,实名未有,其女——“婉”,就更虚缈了。∵今本《搜神记》卷四《建康小吏》条亦有曹着的简单记载:“建康小吏曹着,为庐山使所迎,配以女婉。着意不安,屡屡求请退。婉潸然垂涕,赋诗序别,并赠织成裈衫。”∵如此看来,这个名“婉”的女子确有其人。
下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慧远诗中都写下了哪些优美的句子,渗透着他怎样的思想和情感。也许能够帮助我们穿越时空,去接近这位悟透生死、贯穿古今的智者的情怀。
“∵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这是这首诗的前四句,全部是写景。高∵山上空气清明,山洞里神仙的踪迹∵,稀有的∵天籁之声,∵溪流∵在∵滴滴流溢……∵我们应当知道,这是在谢灵运和陶渊明二位山水诗大师之前写下的作品,它所能包孕的审视客观外在的方式是有着首开先河的作用。这是我国山水诗童年时代的作品,却能达到这样成熟的高度,足以让后人惊叹。
但慧远并不以一个诗人自诩,他是一位僧人,是一位传道者,一位想参透往生与现世的宗教家。把景色写得再美,在成就上即使会超过谢灵运,也绝不是他想要做的事情。他牢记自己发下的弘愿,知晓自己肩上的重任。所以,他接下来写了这样四句:“∵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这四句的大意是:慧远独自一人在山中漫游竟然忘记了自己要去什么地方。在云门曲的节奏中抚动着双手,思考着参修佛法、突破关隘的路径。他这是在写自己。他写的是自己沉思与修法时的姿态。冥游的“冥”字一下子让我们进入到一种深邃而孤独的世界当中,看到一个清瘦而沉迷的智者。
向来诗无达诂,对一首诗的理解各有各的角度,各有各的道理。但是,我还是觉得一些选本里,把“云门”解释为山门是不妥的。根据净土宗杂志主编大安法师的考证,云门二字应当为∵乐曲的名称。即我国古乐∵“六大舞”中的一部。“六大舞”代表六个朝代,为首的就是《云门》(又称《云门大卷》、《咸池》和《承云》),据传是黄帝所作。余下的依次是尧帝传下的∵《大章》(又名《大咸》),舜帝的《大韶》,夏禹的《大夏》(又称《夏龠》),商汤《桑林》,然后反映武王伐纣功绩的《大武》。《云门》的内容据说是歌颂黄帝创制万物,团聚万民,盛德就像天上的祥云一般。又有人说,由于黄帝功德普照天下,天之所生,地之所载,世间万物没有不受到他的恩泽的,所以这个乐舞也叫《咸池》,“咸池”也就是“咸施”。根据这些记载,可以设想这一乐舞原是黄帝族祭祀云图腾的一种图腾舞,以后又用来讴歌黄帝的功德,作为祭祖和祈求丰收的祭祀舞蹈。
那么,慧远为什么自己在庐山上会用手掌拍击这样的节奏呢?对于一个略知佛教音乐文化的人来说,这十分简单。《高僧传》卷十三曰:“自大教东流,乃译者众,而传声盖寡,良由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迫,若用汉语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是故金言有译,梵音无授。”中国佛教音乐,最初起源于陈思王曹植的“渔山梵呗”。后又有支谦制作的“连句梵呗”。其余有康僧会造“泥洹梵呗”,帛尸梨窟多罗造的“高声梵呗”,支昙龠所作“六言梵呗”。如此说来,音乐是用来唱经的。至于慧远是不是真的像他所说是用“云门大卷”来诵经,我觉得并无深究的必要。慧远学贯古今,才显左右,他用黄帝的曲子来作比,也许更能说明佛法的庄严吧。
接下来是这样几句诗:“∵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这是诗的最后六句。这也是慧远想写这首诗的目的所在,他想要说什么,表达什么,都在这六句话里。其中“感至理弗隔”这一句最值得玩味。慧远在另一首庐山石门诗中曾写有“∵理感兴自生∵”之句。以至于后来有人针对晋代的诗歌提出了诗歌的“理感说”。那么什么是理感,二者关系是怎么样的呢?说得白一点,我认为理感就是理性与感惦性的有机结合,或者是说对哲理的一种感性的把握。当然,这种交融与感知是瞬间的,是玄冥的,具有玄学诗的特征。但是,理感二字放在慧远这里,还应当有另一个可能,那就是佛理与心性的交融。只有在心性中找到与佛理相通的小路,才能和大法合二为一,最终达到“畅佛本怀”的目的。
“∵妙同趣自均∵”的妙字也很值得讨论。可以说∵佛教之∵“∵妙∵”∵字∵意味∵精微无穷。《法华玄义》中说:“妙者,褒美不可思议之法也。”∵趣应当同取,而均则是平正、均衡之意。慧远用了这么多的佛徒用语,结尾却是一句“一悟超三益”来结束全诗,也很耐人寻味。慧远早年通学儒教,后来在∵太行山聆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悟彻真谛,∵虽然∵感叹说:“儒道九流学说,皆如糠秕”。∵但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还是在他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痕迹。可以说,他后来的佛教的中国化的做法,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吸收了儒、道二家之长,才让净土宗得以发扬光大。另外,虎溪送陆静修和陶渊明的传说不管是真假,都在说明一个道理:慧远的思想和胸怀能够包容中国当时任何一种学派的所长。积细流以成江海,慧远在以后的日子里才得以成为一代宗师。
不难看出,诗中不仅充溢着儒家的思想的痕迹,也弥漫着道家的那种遁迹山林、崇尚自然的隐逸之风。一首山水诗发端时的作品,竟有这样丰富的内涵,实在不是这篇小文章能够讨论得清的。
下面,笔者冒昧地将这首诗译成白话诗,以供大家欣赏。诗的翻译是无法传达作品本身的神韵的,笔者深知这样的道理。但是,此诗还算古奥,把自己的理解拿出来,同大家一同商榷,也有助于我们洞悉慧远大师包容各方文化的胸怀。
附原文
庐山东林寺杂诗
慧远
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
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
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
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译文
高高的山岩上空气多么清明,幽深的山洞里有神仙的踪迹。
稀有的声音奏出了天籁之声,∵像山中的溪流一样滴滴流溢。
有一位游人在这里快意漫游,直直地走着忘记了要去哪里。
挥手拍击云门曲美妙的节奏,思考突破险关的路怎样开辟。
自由的心性造访奥秘的佛门,∵能感的心才和理体合二为一。
怎么样才能不展开冲天之羽,却又可以奋飞于九霄云天呢?
向往的妙境来源于平正的心,开悟时一定会胜过拥有“三益”。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