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俯仰悲身世”句的赏析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人们敬仰他,尊他为“诗圣”。他一生贫困,饱经乱离,常常居无定处,最后死在了湘江的客船上。他在十分艰难与困苦的境况中,写下了1.4万余首辉煌诗篇,留下《杜工部诗集》25卷。《秦州杂诗二十首》是他诗歌创作的高峰,其中“山头南郭寺”一首是他的佳作之一。诗中写到:“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这位饱经忧患的伟大诗人,在前六句中对自己的“身世”没有片言涉及,而在第七句中突然用了一个“悲”字。这“悲”字貌似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但是在南郭寺游览时这样一个特定的时空环境中却是一字千斤!而后笔峰一转又去写“溪风为飒然”的景物情态。这在世人看来,诗人应当多写几个字的,却只写了一个“悲”字就把自己的身世交待过了,用淡化的方法处理对待自己,把自己所承受的一切苦处,把千言万语,坎坷经历仅用一个“悲”字概括了。这也许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他心中的悲痛,更多的是人民的悲痛,对自己个人的不幸遭遇的悲痛似乎不值得用浓墨去抒写。

南郭寺是佛教胜地,一切都是那样的安详、寂静。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几朵秋花在“危石”底下开放,这便是触动诗人灵感的情景。联系到他自己的身世,便有感而发,把压抑在内心深处的精神桎梏释放出来了,使诗人松了一口气,才吐露出了一个“悲”字。“秋花”不正是诗人“身世”的写照吗?尽管危石悬顶,花仍然要开放,花必然要开放,决不为“危石”所威胁。这就是诗人人格力量的写照,这就是“山头南郭寺”这首诗的底蕴。“秋风为飒然”总是一个气候物相的反映,只要跨越了冬天,春光明媚就会来临,温暖和煦的阳光就会洒满大地。酷暑与严寒都是暂时的!诗人此时可能想到,尽管在自己的前半生荆棘丛生,障碍诸多,坎坷多难,生活穷迫甚至到了只有“一文钱”可看的困境,他都顶得过来,而这种危石般的困难、挫折又算得了什么?这时,诗人借助南郭寺佛光宝地的景物舒展了筋骨,吐露了真情,把他的情感融进了南郭寺慧音山,写成了“山头南郭寺”这首着名的诗篇。

杜甫经历坎坷,可以说是在离乱流寓中度过了他的一生。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因房王官事被罢官,这年关内大旱,饥饿威胁着他和家人。秋初,已是48岁的杜甫,因避祸乱和灾荒,弃官携眷西迁,由华州来到秦州(今天水)。诗人在秦州寓居三个多月,踏遍了秦州的山山水水,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秦州杂诗20首以及由陇入蜀的纪行诗12首,在陇右期间一共写诗117首之多。这一时期是诗人政治生活上的重大转变时期,他审视了自己的前途命运,放弃了对统治阶级的希望与幻想,平静地回顾了前些年战乱给他带来的创伤,借怡情山水消除压在心底里的伤痕。

当时秦州并不富庶,但诗人在秦州寓居期间得到过亲友的许多帮助,虽然亲友也都不很宽余,无力给他以更多的资助。杜甫后离开秦州,又辗转同谷成都、菱州、湖南等地,59岁那年病死在赴郴州途中的湘江客船上。“俯仰悲身世”既是他前半生写照,也是后半生的预兆。一个伟大的诗人在贫困、离乱、漂泊中度过了他的一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