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品禅诗

郑晓錀

禅诗,据有关人士统计,已有三万首之多了,但多是僧道所写,也有颖悟禅机的文人所写的。闲来品味,能使人耳目一新,顿悟空灵之境界。

禅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是人与万物在这种大和,大自在的空灵境界中所流溢出的最为纯正的生命气息,是人和万物“如其本来”佛性的自然流露。正是这种生命气息的充溢,流贯,方使得整个世界禅机盎然。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动静不二,直指生命的真如。一花一叶,一山一水,无不从佛性中自然流露,一色一香皆能指示心要,妙语禅机。它只能有活生生的生命来证明,非文字语言所能表示,认为一切言说,皆离性相,禅宗讲“不立文字,见性成佛。”

???∵什么是禅?一尾小鱼向大鱼道:“我经常听人说起大海的事情。可是海是什么?它在哪里啊?”大鱼说:“你不但在海里生活,在海里自由快活游动,而且把生命也放在海里。海在你的里面,也在你的外面,况且,你生于海,终于海。海包围着你,就像你自己的身体。”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写的一首诗:“水底罘罳出,萍间反宇浮。风生色不坏,浪去影恒留。”这首诗看起来平淡得很,但平淡中却让人回味无穷。从表面上看,是写楼影倒映在水面,清晰可见,交疏的窗棂荡漾水底,水中萍荷与楼影交错其间,仿佛楼影也漂浮在水面。风吹波动,水流浪溅,但楼影摇曳水中,流水并不能将其冲去。倘若仔细品味,在这日常事物的描绘中,我们何尝体味不出一点禅味呢?

唐代诗人鲍溶写的一首禅诗:“风行露宿不知贫,明月为心又是身。欲问月中无我法,无人无我问何人。”它形象而生动地将高僧的空无虚静融入了大自然之中。从有形文字转换到了无形的禅意中。同样,也从有言的思考进入到了一种无言的境界之中。这是对禅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一种感悟,其实已达到一种圆融的“真空妙有”之境了。

又如唐代诗人王绩写的一首禅诗:“故乡行云是,虚室坐间同。日落西山暮,方知天下空。”此诗炼字了无痕迹,阐理而不艰涩,语似行云流水,写来毫不费力,真可谓得禅之妙谛,诗之妙语!顿使人有一种质朴、淡泊、宁静致远、青松明月之意境。

唐代诗人,韦庄的一首禅诗:“何用辛勤礼佛名,我从无得到真庭。寻思六祖传心印,可是从来读藏经。”此诗道破了修炼佛法的关键是在自悟,并非表面的佛法,只要破悟这一关,其他均可迎刃而解,否则,纵是破读千万卷佛经,也是枉然。若能悟之,则心如明镜,就能进入空明境界,惟有如此,方能悟得真如本性。佛是直指人心的一种大智慧,当年禅宗六祖惠能是一个目不识丁的粗汉子,因听人家讲念《金刚经》心有所悟才出家访师的,后来得了五祖的心印,成为南宗开山之祖。对于佛经上的文字来说,他一窍不通,但他心空如镜,一悟之后,便一通百通。读经是小乘,悟法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一切无杂,离开法相,作无所得,是最上乘。佛祖说过,佛法千万,万法归一,而禅宗就是佛教里最上乘的。真修禅者,当抛开一切,包括佛在内,更何况佛经佛名呢!

禅诗能如此地了悟人生,调整最佳的心态,能度人至超脱自在之境,这和构建和谐社会有内在的一致性,的确值得静品。

柳绿花红,一派大好春色,只要顿开心眼,生活的真谛就在眼前。赋诗一首与大家共品:

闲坐小窗品禅诗,不知春去已多时;

性中自有大光明,禅意悠悠无穷尽

广东佛教2006年第2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