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反映到他的山水诗中往往包含深远的禅意。他的诗“由禅意入诗入境”。确有出神入化的感觉。

在诗艺上,有静美、澄旷、寂悦美感享受。刘大杰先生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认为,王维的作品是“画笔禅理与诗情三者的组合”。

先说画笔。王维的诗的语言,象浮雕式的,独具匠心。如在《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通过“空山不见人”的静态主观事实,映托出“但闻人语响”的动态趣味,一静一动映衬出了“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自然寂静美景。在他的山水诗中,经常看到“空山”这个意象:“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淄。”(《积雨辋川庄作》)“空山”,从客观看,应理解为茂盛、清空、空灵、寂静的山;从主观看,王维内心描写的情境跃然纸上。

再看禅理。他的诗专说佛理的极少,但处处都流露一种禅趣禅理。山水诗中既构成了“禅”的意象,也在山水景物中形成了极为优美深邃的禅境。无论从审美的角度,还是诗艺角度都达到了一个炉火纯青的层次。对于自然美有着超过常人的敏锐感受力,对艺术美又着力于自然景物声色光态的呈现,通常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禅意体现。

在《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诗中,最后一句“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尤有禅意,有一种“水流花开”、“青云水飘”的意味,让读者心境瞬间沉入了幽冥禅境。

在《书事》:“轻阴阁小雨,深院昼庸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片刻间转入了超凡禅境。宗白华先生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

王士祯说王维的五言绝句:“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诗人正是通过这种“虚空中有妙有,妙有即是虚空,空寂中见流动,流动中见空寂,理即是事,事即是理”的艺术境界来表现其禅意的。

后说诗境。王维的山水禅诗,不仅是寓含了深妙禅理,而且由禅理蕴含了禅趣,由禅趣蕴含优美山水诗境。如:《鸟鸣涧》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渗透了禅理、禅趣、禅境。由清闲无为桂花飘落的人的主观禅理寓含了夜静山空的客观事物反映出禅趣,从而蕴含出了“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万籁无声胜声的美妙禅境。如《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首先由“空山”道出了“寂静”的禅意,“晚秋”衬托心境“清新”禅趣,然后欣赏到明月、青松、清泉、修竹、莲花、渔舟、浣女的幽闲诗境,因此,道出诗人不愿离去心境。如《竹里馆》是王维贬官永州时所作。诗中虽不见“空山”二字,而是用“独坐”道出禅意,表达此时此刻诗人心灵的平静,然后临听“弹琴复长啸”禅趣,静观“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诗境。

如《终南山》一诗:“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用“近天都”,“接海隅”夸张的手法联想终南山虚实,然后勾勒出山上的茫茫云海,云虚无飘渺,捉摸不定的禅理,这与佛教的“非有非非有”、“空有空无”完全能挂上钩。接着写阳光或浓或谈,或有或无,若隐若现来表现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的禅趣,最后道出诗人留恋要投山住宿,再观终南山的美景。

事实上,王维的诗,“入禅入诗入境”,是难以分得开的,是一种高境界的融合。举《辛夷坞》诗来说吧。“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诗中描写的是辛夷花初开,尽管很美,但由于生长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这里与尘世的喧嚣恰恰相反,只有一片自然的静寂,所以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自开自落,没有生的喜悦,没有死的悲哀,而诗人也似乎忘掉了自己的存在,与辛夷花合为一体,不伤其凋落,又不喜其开放。艺术境界都是非常美,这种美的创造源于诗人参禅悟道,山水与心灵的沟通。

我们现在读王维诗,应该取他积极意义的一面,感受他澄旷、寂悦的美感,展示人性之纯朴。∵∵∵∵∵∵∵∵∵∵∵∵∵∵∵∵∵∵∵∵∵∵∵∵∵∵∵∵∵∵∵∵∵∵∵∵∵∵∵∵∵∵∵∵∵∵∵∵∵∵∵∵∵∵∵∵∵∵∵∵∵∵∵∵∵∵∵∵∵∵∵∵∵∵∵∵∵∵∵∵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