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僧宗杲∵

焦正达

两宋之际,禅宗临济宗杨岐派出了一位提倡“看话禅”的着名高僧、沙门诗人,他就是大慧禅师宗杲。

宗杲(公元1089-1163年),俗姓奚,字昙海,号妙喜,宁国人。十二岁出家,曾修宣城景德寺(开元寺),十七岁受具足戒。宗杲参学时,先拜曹洞宗元老,但其不满曹洞细密禅风,再投临济黄龙派湛堂文准,然久未开悟,文准指其“病在意识领解,则为所知障”,文准圆寂前嘱宗杲参圆悟克勤。宗杲拜谒丞相张无尽(张商英),请他为文准撰写塔铭。张无尽很欣赏宗杲,与他朝夕交谈,称其“英爽衲子”,并荐于克勤。到天宁寺见克勤后,一日开堂,宗杲听法,克勤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云门答‘东山水上行’”之例,说要是我就答“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宗杲一听,忽有所悟。有一次宗杲问克勤,他在五祖法演门下参问“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时,法演如何回答?克勤说法演答“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成”;克勤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法演说:“相随来也。”宗杲于此大悟,说:“我会也。”克勤大喜,又举几个大德因缘考问,宗杲酬对无滞。克勤便着《临济正宗记》赠之,让其掌管记室,并“与吾分座说法”。宗杲声名渐起,贤士大夫争相与其交往。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宗杲受赐紫衣及“佛日大师”称号。

靖康二年,金兵攻陷汴京,宗杲避难于江苏、浙江、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其时福建正盛行“默照禅”,宗杲“力排之”,他说:“而今诸方有一般默照邪禅,见士大夫为尘劳所障,方寸不宁,便教他寒灰枯木去,一条白练去,古庙香炉去,冷湫湫地去,将这个休歇人。尔道,还休歇得么?”宗杲提出了自己的“看话禅”之法,不必默照,也不必参究整个公案,只要时时参究公案中关键话头,天长日久就能开悟。他广收弟子,说法教众,推行“看话禅”,名动朝野。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宗杲应诏主持杭州径山能仁院,弘扬宗风,盛于一时。他常举“狗子无佛性”中的“无”字来开导弟子,云:“只看个古人入道的话头,移逐日许多妄想的心来话头上,则一切不行矣!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只这一字,便是断生死路头的刀子也。妄念起时,但举个无字,举来举去,蓦地绝消息,便是归家稳坐处也。”宗杲的看话禅与重禅定的默照禅相比,则是更重智慧,还具有怀疑精神,“千疑万疑只是一疑,话头上疑破,则千疑万疑一时破。”参破疑团要亲证,不只亲证,且要“舍得性命。”具体方法是“提撕”,除却一切妄念,“心头恰如顿一团热铁相似,那时便是好处,不得放舍,忽然心华发明。”还须有“决定信、决定志”,不能有功利主义思想。宗杲的看话禅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禅家的基本法门之一。

宗杲虽身入空门,但并未高蹈远引息影山林,却颇具爱国精神。他独具智慧,对南渡之初的政局有清醒的认识,力主抗金图强,与岳飞、张九成翁婿“暗通声气”。率众弟子四处说法,宣扬抗金,其法席中亦颇有主战派朝臣,他也曾因此致祸。高宗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秦桧疑宗杲与礼部侍郎张九成等为党,遂借“谤讪朝政”之由放逐宗杲,先往湖南衡阳,后到广东梅州,直至绍兴二十六年才遇赦复籍,驻阿育王山(今宁波境内)一年多后复归径山。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六月,孝宗即位后赐封他“大慧禅师”。次年宗杲辞世,谥号“普觉”,其生前所居的径山明月堂更名为“妙喜庵”,其塔名为“宝光”。临终前宗杲因僧徒之请遗一偈:“生也只么,死也只么,有偈无偈,是甚么热?”

宗杲善作禅诗点化世人,时出警语,亦成诗句。他与敬亭山广教寺住持交好,曾作《广教长老》一诗赠之:“浮云散尽无凝碧,春色消融山更青。我爱禅翁淡如水,时来相伴度残龄。”他的《赠友》诗流传颇广:“桶底脱时大地阔,命根断处碧潭清。好像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其《古体诗》道:“潇潇洒洒,有取有舍。藞藞苴苴,无真无假。客来须看,贼来须打。一条竹篦,天上天下。背触当锋,任人酬价。咄哉村僧,少说大话。龟年收取挂高堂,从他赞叹从他骂。”另作有长篇赞佛诗《入定观音赞》等。宗杲弟子蕴闻、道先等将其说教汇编为《大慧普觉禅师语录》等计四十余卷,宗杲还着《宗门武库》、《临济正字纪》、《正法眼藏》等书,堪称一代诗僧。∵∵∵∵∵∵∵∵∵∵∵∵∵∵∵∵∵∵∵∵∵∵∵∵∵∵∵∵∵∵∵∵∵∵∵∵∵∵∵∵∵∵∵∵∵∵∵∵∵∵∵∵∵∵∵∵∵∵∵∵∵∵∵∵∵∵∵∵∵∵∵∵∵∵∵∵∵∵∵∵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