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王维禅诗中的特殊意象
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受佛学影响非常深的大诗人,诗作颇丰。他的诗描绘形象、气韵生动,往往在短小的篇幅中借助特殊的意象显示出浑然的意境与隽永的诗意。其诗中常见的几个特殊意象使他的禅诗具有一番独特的审美韵味。∵
(一)云∵
王维特别喜欢在诗中使用“云”的意象,作为世事人事变幻虚无的象征。如:“天路来兮双黄鹄,云上飞兮水上宿”(《双黄鹄歌送别》),“入云中兮养鸡,上山头兮抱犊”(《送友人归山歌二首》其一),“素怀在青山,若值白云屯”(《瓜园诗》),“西岳出浮云,积雪在太清”(《华岳》)等等。王维描写景物时,注重探究外在形式所蕴涵的意味,从而写出实际事物虚幻的特质。而“云”这一意象正能极巧妙地取得这一效果,如《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终南山高耸入云,连绵千里,那似是而非、似有而无的白云和青霭给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虚幻的轻纱,即使云雾消散,终南山呈现出来的本来面目仍是变幻多端、捉摸不定。终南山的崇高与虚幻,使人不由自主地感到人的渺小与孤独,感到人世的虚无与变幻。∵
唐代许多诗人也很注意“云”这一意象的使用,从而赋予诗歌以独特的美。如:“浮云几处灭,飞鸟何时还。”(王缙《同王昌龄、裴迪游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和兄维》);“霏霏云气重,闪闪浪花翻”(杜甫《望兜率寺》);“高歌如云中,芙蓉满清池。”(储光羲《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首》);“归路去看飞鸟外,禅房空掩白云中”(刘长卿《长沙赠衡岳祝融峰般若禅师》)等。由于“云”的意象的使用,一种静谧、缥缈的境界跃然纸上。∵
(二)月∵
王维禅诗中常运用“动”来表现“静”,以动写静,动中求静,喧中得寂,表现充满禅意诗情的境界。而这种静的境界王维诗中经常用“月”的意象来表现,例如《鸟鸣涧》中写道:∵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此景此情,何等静谧,前面两句即刻画出一个静寂的氛围,第三句中极静的境界使鸟也受不了,随着升起的月亮而飞起,末句的鸟鸣声则使本已寂静的境界愈加静谧。再看王维的另一首诗《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中那与世隔绝的、超然物外的主人公在竹林深处,独自弹琴,口中不时长啸。对于他而言那个外人所知的世界是不存在的,只有天上那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跟他能“心有灵犀一点通”。∵
王维诗中用到“月”的意象的又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酬张少府》)等。王维还常用日影、落日来衬托静寂的禅境,如:“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木兰柴》),“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山中即事》)。∵
(三)钟∵
王维禅诗中,钟声(尤其是暮钟、晚钟)可以说是所有声响中最能体现禅意诗思的声响了,它使静谧的禅的世界变得更空灵、更悠远。如《香积寺》:∵
不知香积诗,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诗人无心访寺而深入云峰,云雾缭绕之处,忽闻钟声而始知有寺。这飘忽而来的钟声似乎蕴涵了某种神奇的召唤与暗示,而山则显得更清幽、更寂静。∵
其实,钟的意象在唐诗中并不少见。如:“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林端远堞见,风末疏钟闻”(裴迪《青龙寺昙壁上人院集》);“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这平缓而悠扬的动听的钟声,似乎将宗教感情转化为一种审美感情,将禅意转化为诗情,而悠远无穷的禅意又在这袅袅不绝的余音中回荡,直至不可预测的远方。这在静寂中响起、又在静寂中消失的钟声,传达出来的是永恒的静。同时又似禅家欲向世人敲响警钟:世间万物皆是虚幻的,必将归于空无。从而把读者引入“空无合一”之境。∵
当然,这三种特殊意象并非完全独立的,它们在王维的诗中往往相互交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从而创造出清幽、空灵的境界,闲澹冷寂、悠然自在的情趣,共同构成王维那富于哲理意味和艺术情趣的禅诗世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