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形态】硕博文库

【文献属性】浙江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2006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转型中的唐五代诗僧群体

【文章作者】查明昊

【指导教师】束景南

【中文关键词】唐五代;∵诗僧群体;∵转型;∵佛教;∵世俗化;∵文人化;

【英文关键词】Tang∵Dynasty∵And∵the∵Five∵Dynasties;∵the∵poem∵monk∵community;∵assimilation;∵Buddhism;∵secularize;∵the∵scholar∵turn;

【中文摘要】唐五代处于从以门阀士族知识分子为代表的贵族社会向以庶族出身的官僚知识分子为代表的庶族社会转变的转型期。“安史之乱”后,庶族知识分子逐渐取代此前的士族知识分子,成为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中心。较之士族知识分子,庶族知识分子一方面丧失了与以皇权为代表的政治势力相抗衡的资本,另一方面由追求形而上的理论性转向追求形而下的实用性。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是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佛学理论的中国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士大夫们的态度,因而知识分子的转型,必然带来佛教的转型。知识分子中的居士阶层和失意科场、遁入佛门的知识分子分别从外部和内部影响了唐代佛教,使其由此前追求化外独立而逐渐屈服于皇权,由注重义理的研求转向注重对心性的体悟。∵

∵在这个转型的时代,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诗僧群体。这一群体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共同影响下的产物:一方面,唐五代诗僧群体尝试着将佛教融会于儒学、书、诗、画等当中来化导众生,以扩大佛教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们在学习儒学、诗、书、画等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向士大夫阶层靠拢。有唐一代,诗僧们挣扎在“入世”与“出世”、“佛学”与“外学”之间。他们不像魏晋六朝的诗僧那样,严格恪守佛门的教律,于外学只是偶尔为之;也不...

【英文摘要】Tang∵Dynasty∵And∵the∵Five∵Dynasties∵is∵a∵period∵that∵the∵society∵of∵nobles∵is∵placed∵by∵the∵society∵of∵commoners.∵After∵the∵turbulent∵period∵caused∵by∵An∵Lusan∵and∵Shi∵Siming,∵the∵intelligentsia∵of∵the∵family∵of∵the∵power∵and∵influence∵is∵gradually∵placed∵by∵the∵intelligentsia∵of∵the∵family∵of∵commoners,∵the∵intelligentsia∵of∵the∵family∵of∵commoners∵is∵becoming∵the∵centre∵of∵the∵social∵political∵and∵cultural∵life.∵In∵contrast∵to∵the∵intelligent∵of∵the∵family∵of∵power∵and∵influence,∵the∵intellige...

绪论∵8-18∵

∵一∵概念之梳理∵8∵

∵二∵研究综述∵8-15∵

∵(一)∵“单兵作战”阶段—上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初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9-12∵

∵(二)∵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到现在∵12-15∵

∵三∵诗僧作品的校辑与整理状况∵15-16∵

∵四∵当前唐五代诗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6-18∵

∵(一)∵对诗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16∵

∵(二)∵研究资料的匮乏,作品亟待整理∵16∵

∵(三)∵亟待“复合型”学者的出现∵16-17∵

∵(四)∵重个体研究而轻群体研究,且基本局限在诗僧诗歌领域∵17-18∵

第一章∵转型中的唐五代诗僧群体∵18-31∵

∵第一节∵唐宋社会转型与佛教转型∵18-20∵

∵第二节∵转型中的唐五代诗僧群体∵20-24∵

∵第三节∵唐五代诗僧创作的兴盛及其成因∵24-26∵

∵第四节∵唐五代诗僧对文人的影响∵26-27∵

∵第五节∵唐五代诗僧的时空分布∵27-31∵

第二章∵唐五代宫廷诗僧群体∵31-41∵

∵第一节∵唐五代宫廷诗僧群体活动背景的历史演变∵31-35∵

∵一、佛道之争与政治斗争的纠葛∵31-34∵

∵二、贯穿佛道之争始终的“三教论议”∵34∵

∵三、三教争斗中的儒教∵34-35∵

∵第二节∵唐五代宫廷诗僧群体诗风的流变∵35-41∵

∵一∵前期宫廷诗僧—继承与新变∵35-37∵

∵二∵中后期内供奉诗僧—与文人的同质化∵37-41∵

第三章∵江左诗僧群体∵41-48∵

∵第一节∵初唐至中唐前期—名士型诗僧∵41-42∵

∵第二节∵中唐—文人化诗僧∵42-44∵

∵第三节∵晚唐五代—“干渴型”诗僧∵44-48∵

第四章∵敦煌诗僧群体∵48-54∵

∵第一节∵陷蕃时期—沦陷区文学∵48-50∵

∵第二节∵张氏归义军政权时期—光复期文学∵50-53∵

∵第三节∵曹氏归义军政权时期—孤岛文学∵53-54∵

第五章∵唐五代还俗应举诗僧群体∵54-69∵

∵第一节∵唐五代佛门与科举之交涉∵54-60∵

∵一∵文人因科举而逃禅与僧人因科举而还俗∵54-55∵

∵二∵僧道还俗后仕途之比较∵55-56∵

∵三∵僧道还俗应举政策之变迁∵56-57∵

∵四∵僧人影响科举之方式∵57-59∵

∵五∵试经度僧与科举∵59-60∵

∵第二节∵还俗应举诗僧群体及其文学∵60-69∵

∵一∵初盛唐还俗应举诗僧—宫廷酬唱的富贵祥和∵60-63∵

∵二∵中唐应举诗僧群体-科场蹉跎的哀歌∵63-66∵

∵三∵唐末五代还俗应举诗僧—关切民生的悲悯∵66-69∵

第六章∵唐五代通俗诗僧群体∵69-81∵

∵第一节∵通俗诗僧群体的形成及其群体特征∵69-71∵

∵一∵通俗诗僧群体的形成∵69-70∵

∵二∵通俗诗僧群体的群体特征∵70-71∵

∵第二节∵通俗诗僧群体的演变∵71-78∵

∵一∵早期—以三卷本《王梵志诗》为中心∵71-74∵

∵二∵中后期—以寒山诗为代表∵74-78∵

∵第三节∵通俗诗僧群体的影响∵78-81∵

∵一∵王梵志诗、寒山诗在文人中的影响与传播∵78-79∵

∵二∵王梵志诗、寒山诗在诗僧中的影响∵79∵

∵三∵王梵志诗、寒山诗对禅宗僧人的影响∵79-80∵

∵四∵王梵志、寒山诗在海外的影响∵80-81∵

第七章∵朝鲜、日本来华诗僧群体∵81-94∵

∵第一节∵朝鲜、日本来华僧人概况及其与汉文学圈形成之关系∵81-82∵

∵第二节∵朝鲜来华诗僧的创作及其与中国僧俗的文学交往∵82-85∵

∵一∵初盛唐时新罗诗僧(尼)与中国文人文学交往∵82-83∵

∵二∵中唐时期朝鲜来华诗僧群体的创作—∵以金地藏为中心∵83-84∵

∵三∵晚唐五代时期朝鲜来华诗僧与唐代僧俗的文学交往∵84-85∵

∵第三节∵日本来华诗僧的文学创作及其与中国僧俗的文学交往∵85-91∵

∵第四节∵朝鲜、日本来华诗僧群体之比较∵91-94∵

第八章∵中国赴印僧人群体与西域入唐胡僧群体∵94-103∵

∵附:∵唐代中国赴日诗僧群体∵94∵

∵第一节∵中国赴印求法诗僧群体∵94-97∵

∵一∵唐五代中国僧人赴印求法概况∵94∵

∵二∵西行僧人的求法生活及情感世界∵94-96∵

∵三∵西行赴印求法诗僧的文学活动及其影响∵96-97∵

∵第二节∵唐五代胡僧形象及其诗歌创作∵97-101∵

∵一∵唐人诗歌中的胡僧形象∵97-99∵

∵二∵胡僧的诗歌创作∵99-101∵

∵附:中国赴日诗僧群体∵101-103∵

第十章∵初盛唐诗僧诗学理论研究∵103-110∵

∵附:∵《文镜秘府论》研究∵103∵

∵一∵慧净的诗学理论∵103-104∵

∵二∵上官仪的声律、对偶思想及元兢对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04-106∵

∵三∵玄监与摘句评诗∵106-107∵

∵附:《文镜秘府论》研究∵107-110∵

第十一章∵中唐诗僧文学理论研究∵110-123∵

∵第一节∵统合儒释—中唐诗僧文学理论创作的思想背景∵110-111∵

∵第二节∵由盛唐向中唐诗风转变的枢机—皎然的文学思想及其《诗式》研究∵111-123∵

∵一∵以释统合儒道和以佛释诗的努力与其间的矛盾∵111-114∵

∵二∵诗学审美观的最高范式—“中道”观与以禅论诗∵114-115∵

∵三∵以诗境说为中心的文学思想∵115-120∵

∵四∵《诗式》及其对诗话体例的贡献∵120-123∵

第十二章∵晚唐五代诗僧文学理论∵123-141∵

∵第一节∵晚唐五代诗僧文学理论创作的背景∵123-124∵

∵第二节∵晚唐五代诗僧的诗禅观及其影响下的文学观∵124-126∵

∵第三节∵“以禅喻诗”道路的开创∵126-129∵

∵一∵以禅评诗—南北二宗的引入∵127∵

∵二∵以禅拟诗∵127-129∵

∵三∵以禅参诗∵129∵

∵四∵以禅论诗∵129∵

∵第四节∵晚唐五代诗僧句法理论及诗僧诗格著作对宋人诗话的影响∵129-141∵

∵一∵对初盛唐近体诗论研究的深化、细化∵130∵

∵二∵注重炼字∵130-131∵

∵三∵晚唐五代诗僧诗格著作体例之创新∵131-141∵

附录一:唐代诗僧作品辑佚∵141-154∵

∵第一部分∵诗歌∵141-150∵

∵第二部分∵散文及其他∵150-154∵

附录二:唐代诗僧艺文志∵154-157∵

∵一∵总集∵154∵

∵二∵别集∵154-156∵

∵三∵诗文评、诗格∵156∵

∵四∵其他∵156-157∵

附录三:唐五代功德使补考∵157-167∵

∵一∵形成期∵157-160∵

∵二∵使职的固定化时期∵160-162∵

∵三∵唐末五代∵162∵

∵四∵宦官与朝官围绕僧道事务管理权的争斗∵162-167∵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