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
【文献属性】[***]静宜大学,中国文学系,1998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1999年
【文章标题】六朝汉译佛典偈颂与诗歌之研究
【英文标题】A∵Research∵to∵Chinese-translated∵Buddhist∵scriptures,Chin-Song,and∵poetry∵of∵the∵Six∵Dynasties
【文章作者】王晴慧∵
【指导教师】李立信
【文章页数】545页
【中文关键词】六朝|汉译佛典|偈颂|六朝诗歌|佛教文学|宫体诗|山水诗|佛理诗∵
【英文关键词】Six∵Dynasties∵;∵Chinese-translated∵Buddhist∵scriptures∵;∵
Chih-Song∵or∵Chant∵or∵Hymn∵;∵Poetry∵of∵the∵Six∵Dynasties∵;∵
Buddhist∵Literature∵;∵Gung∵Ti∵Shi∵;∵Landscape∵Poems∵
【中文摘要】
∵汉译佛典偈颂与六朝诗歌的关系,历来在诗歌史上为人所忽略,就文学史而言,亦少见全面性论述。然综观汉译佛典中的偈颂,将会发现其数目何其繁多,且表现出自身特有的文学风采,这不仅是佛典的文学特色之一,亦是一历史现象;如此的现象,置于中土文学、乃至思想、文化间考虑,实值吾人重视彼此间的共性与别性之交集面貌。再者,这些汉译偈颂“近于诗”的面貌,及其尚未汉译前,本就是“诗”的性质,更进一步使我们对它与中国诗歌的关系,引发探究的兴趣。本文范畴锁定六朝时期,乃因此时期,佛教隆盛,为佛典翻译的鼎沛时期,在译经史上,有其深刻的代表性;而中国诗歌类型,亦大多建基于六朝时期,可以说,在诗歌史上,六朝诗歌有其承上启下的象征意义。故本文遂将此一研究路向,设定为六朝时期,期能藉由此研究,明了六朝汉译偈颂与诗歌间的关连性与否,并进而补益二者关系在文学史、诗歌史上的阙如。故凡《大正藏》之六朝佛典中,出现偈颂者,皆为本文研究范畴;而比对此时期的经、律、论三藏,由于并未发现各藏之间的偈颂形式或内容有何特异之处,且此经藏部分已占五百余部,相当于六朝汉译佛经的五分之四,故拟以三藏中最为一般人重视的经藏,为本文汉译佛典偈颂的索引范畴。
∵本文开展前,先将《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册∼第廿一册经藏偈颂,予以地毯式搜索,作成统计表格,以求初步了解汉魏六朝时期的汉译偈颂,究竟为何型态及其数量多寡,再比较分析其与六朝诗歌的关连性。并藉由佛教经典目录,如《佑录》、《房录》、《内典录》、《开元录》等,对当时的佛典进行一番基础考定,以求所引数据能臻于信实。此外,并参考梁《高僧传》、唐《续高僧传》、《弘明集》、《广弘明集》等原始资料,以明六朝佛教译经者及其时代概况。
在章节安排上,第一章“绪论”乃是说明本文的研究进路与章节架构。第二章“东汉至六朝汉译佛典概述”分二节概述:第一节为东汉至六朝汉译佛典背景介绍,主要是将六朝译经盛况作一剖析,以明当时佛教译经之盛况,及朝野间释教风行的氛围,并以此作为本文主题之一--汉译偈颂--的背景了解;第二节则陈述汉译偈颂的定义、种类及其作用,以明本文所引汉译偈颂为何,并以之作为开展第三章的前置作业。第三章“六朝汉译佛典偈颂之文学特色”则衔接第二章基础,分析六朝汉译偈颂的文学特色,分别由其“形式”、“内容”及“文字”三大方面着手,探析汉译偈颂于此方面所展现之面向。以此作为探勘六朝汉译偈颂与中土诗歌,彼此间是否有所寖染、借鉴、影响之立论基础。第四章“六朝诗歌之佛教文学特色”则探揭六朝诗歌中的佛教文学特色,亦即将那些洋溢浓厚佛教文学特色的诗歌(例如佛理诗)、带有佛教色彩的诗歌(例如山水诗、玄言诗)及取材于佛典文学,而并无完全表现佛教思想之诗歌(例如永明诗、宫体诗)列入讨论;故是章并非陈述六朝诗歌的文学特色,仅是针对六朝诗歌中带有佛教色彩者,作一探讨,计分三节:首节拟先由时代背景切入,以说明诗歌的外缘因素;后二节则分别说明诗歌于形式、风格及内容上染有佛教因子的文学特色。第五章“六朝汉译佛典偈颂与诗歌之关系”则藉由前二章(第三、四章)的铺叙,分析、比较六朝汉译偈颂与诗歌之关连性与影响,归纳二者间相互影响、彼此浸润的风貌所在;是章计分五节,首节主要说明六朝汉译偈颂与诗歌间于形式上的相因相承;其后四节则由内容、修辞角度、写作精神上,分别说明六朝诗歌中的“玄言诗”、“佛理诗”、“山水诗”、“宫体诗”等,与汉译偈颂间的关系。第六章“结论”则总结各章之研究成果;将六朝汉译偈颂与诗歌的关连性,概括为几个方面:一是形式上的会通;二是内容上的寖染;三是修辞风格上的借鉴。兹归纳各项大要于下。
∵一、∵形式上的会通
∵六朝汉译偈颂与诗歌在“形式”上,彼此浸润、互有影响,其关连性可分述为下列二点:
∵(一)汉译偈颂取鉴于中土诗歌形式综观本文表14,我们可发现汉译偈颂的体制形式,基本上是脱胎于中土诗歌形制的,试看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等偈颂的形式呈现,皆为中土诗歌中本有的形式。此系因外国译经僧至中国翻译佛典时,为求使所译经典深入人心,达到传教的目的,在翻译“伽陀”或“只夜”(即本文之偈颂)时,遂以当时已普遍流行于中国的诗歌形式,去诠释、翻译所持原典中(或所默诵经文中)诗歌之部分。我们之所以认为汉译偈颂是采用当时中土所流行的诗歌形式,除了偈颂的言数形式与中土诗歌的言数形式相同外;另一理由是:偈颂于形式上的主要类型,与中土诗歌互相吻合。例如四、五、七言在中土诗坛中,向来占较大市场,而当代译经者亦广泛延揽这几种言数形式于翻译过程中,使汉译偈颂于每一时期中,几皆出现四言、五言、七言的偈颂形式,此无疑说明了偈颂形式借鉴于当代诗坛之形式。一方面,由汉译偈颂的形式中,我们亦得以探析汉魏六朝的诗歌发展:东汉时的汉译偈颂,已有许多完整且篇幅甚长的七言偈颂,可见七言诗于东汉译经僧翻译佛典时,似应已是一种普为大众应用的诗歌体制,故为译经者加以运用,以收传教时普及人心之效。统合汉魏六朝的偈颂观之,其中以“五言偈颂”最受译经者青睐,表现最频繁,此正可相应汉代以来五言诗于诗坛流行的趋势。由附录表14中,可知七言偈颂于六朝每一时期,亦皆有之,且数量上,似仅次于四言偈颂,并且随着朝代更迭、时间推移的过程中,七言偈颂有愈来愈多的趋势发展,这与中土诗歌中的七言诗歌发展,不啻遥遥相应。
∵(二)中土长篇叙事诗的形式借镜佛典中的偈颂汉译之后,所采用的文体乃是以中国当时本有的诗歌形式作为基础,并据以发挥之,以符合所需。故我们可发现汉译偈颂的形式,虽近于诗,但却不囿于一般我们所理解的诗,因其句数多寡并无一定规则,少则三句,动辄百句以上,甚且千句以上者,所在皆有,且长篇偈颂的数量,于六朝佛典中,占极大份量。
大抵而言,汉译偈颂的篇幅较为长卷者,其内容性质多半为“叙事性”,此可说是其特色。可见佛典偈颂中,叙事内容好以长篇形式搭配之,以达铺陈效果。而中国诗歌中,无论是古体诗或近体诗,篇幅渝越百句者,并不多见。再者,中国诗歌的叙事性色彩向来不发达,长篇叙事诗更是零星,要寻找如《孔雀东南飞》及《木兰诗》的长篇叙事诗,实极罕见。在此二篇之前,几乎除了先秦时的《离骚》及东汉时的《悲愤诗》之外,再无其余。然自东汉以至六朝,汉译偈颂往往有长篇巨制的形式,几至不胜枚举。那么,在《佛所行赞》的汉译本出现后,及六朝其它汉译佛典中,常态性频繁展现的长篇叙事偈颂下,我们实很难否定在这些大量的长篇叙事偈颂环绕中,《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等长篇叙事诗的成型,完全没有受到汉译长篇偈颂、乃至汉译长篇叙事偈颂丝毫的影响。但必须说明的是,长篇叙事偈颂与中土长篇叙事诗的关连性,与其说是内容上的转移,倒不如说是形式上的转移,更具文学史上的意义。
∵二、∵内容上的寖染六朝诗歌于“内容”上,某些诗歌类型,受到汉译偈颂的影响,综合言之,分述为下列三点:
∵(一)汉译偈颂对玄言诗兴盛的推波助澜玄言诗通篇说理的呈现方式,使锺嵘形容它为“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亦即缺乏艺术感染力。然而,形容玄言诗的“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实际上,亦适合于形容大部份的汉译偈颂。因为汉译偈颂本就是以宣说佛理为目的,故蕴含“说理性”当然是其特色,其与玄言诗之间的“理性诉求”,容或显示出彼此间的关连。
再者,玄言诗诚然是建基于对老庄玄学的阐发上,然此诗歌所呈显的说理风味,在其前的诗歌中,无其因循来源;而自晋以来,玄言诗人与僧侣相与交游的社会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加以当时译经事业的蓬勃发展,亦为佛教史中确然之事;由《世说新语》《文学》门中,我们可以得知当日玄言诗人与名僧交游频繁,且好以玄佛互参、读诵佛经及研讨佛理,而这些佛典皆有许多偈颂,其间纯属说理者诚多,而含藏说理者,亦不乏列举。试问,这些说理偈颂在文学社会学角度下观之,是否对“玄言诗”完全无意义?
∵综上所论,汉译偈颂近于诗的形体表现,及其以“理”敷陈全篇的表现,本是中土诗歌中未曾有的现象。而玄言诗所呈现的“理过其辞”,在其前的诗歌中,亦无此种风格。那么,玄言诗借鉴于此种“近诗”偈颂的“说理精神”,或亦有其可能;抑或汉译说理类偈颂的存在,对于玄言诗的兴盛,有其推波助澜之效。
∵(二)佛理诗的偈颂颂于内容上的表现,无论是说理、励志、劝诫、赞颂及宣誓等,皆可于佛理诗中,见其仿效。可以说,六朝佛理诗,不仅在“说理精神”上与汉译偈颂相通,在内容、形式上,亦皆与之密切相关。
∵总体而言,六朝佛理诗,或径以佛教名相入诗、或援引佛教典故入诗,这些现象,都与汉译偈颂不谋而合。且此种兴发佛理的诗歌内容,在东晋以前,几乎不见于书面。可知诗人们创作佛理诗,主要仍是在佛教传入后,方有如此形貌出现于诗歌中,这在中国本土文学中,亦可说是纯然中国佛教文学的创举。而受时代风气的影响,我们于东晋佛理诗中,仍可看出其玄、佛交糅的面貌。除此之外,南北朝的佛理诗,则与汉译偈颂惯以佛教名相充斥于字里行间的风格,紧密重迭,此正说明汉译偈颂中,通篇陈述佛理的内容特质,对中土佛理诗偈颂化的面貌,具有显着的的催化作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