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原文|著作∵

本心的觉悟

指月不二

吴言生

[***]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语》,2002年11月初版

第165-169页

无言童子,妙得不言之妙

∵裴休相公有一次在法会上问看经僧:“你看的是什么经?”

∵僧人说:“《无言童子经》。”

∵裴体问:“这部经有几卷?”

∵看经僧说:“两卷。”

∵裴休说:“既然是无言,为什么还有两卷经?”

∵看经僧哑口无言。

∵后来有位禅师听了这则公案,代看经僧回答说:“如果是无言,岂止是两卷!”(《传灯录》卷二十一)

∵《大集经》卷十二说,无言童子本是王舍城中师子将军之子,生时禀受神谕应慎言少语,以为将来宣示佛法作准备。无言长大了,喜欢默默地听人宣讲佛法。后来无言随父母礼见佛陀,佛的弟子舍利弗问佛陀:“这位童子一言不发,是不是作了什么恶业,而丧失了说话的功能?”

∵佛陀说:“你不能这么说。他其实是一位大菩萨!”

∵这时,但见无言童子低头合掌,口称皈依佛陀,并且跃上虚空,宣讲佛法。

∵南朝•梁武帝《金刚经忏文》:“无言童子,妙得不言之妙;不说菩萨,深见无说之深。

∵禅宗认为语言文字有很大的局限性,仅凭语言文字是不能圆满地领悟真理的,因为真理是“不可思议”,它存在于用语言文字去表达之前。因此,为了避免“口是祸门”的语言的危险,禅师在回答学人时往往说:“叮咛损君德,无言最有功。任从沧海变,终不为君通!”(《古尊宿语录》卷四十)

指月不二

∵佛教用“指”比喻语言文字,用“月”喻佛法真谛。

∵《楞严经》卷二:“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运用语言宣说佛法,如同用手指指月亮。手指是语言,月亮是真理。痴迷的人,却把手指当成了月亮的本身,岂非大谬不然。明代瞿汝稷曾搜集了大量禅宗的公案、语录,汇编成巨着《指月录》,至今仍是了解禅风禅法的重要参考书。

∵《楞伽经》卷四说:“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计着名字者,不见我真实。”愚人只看到指头,而看不到月亮。执着于语言文字的人,怎能看到真理的本身?《大慧语录》二十说:“古人云:‘见月休观指,归家罢问程。……归家到了,自然不问途程;见真月了,自然不看指头矣。”

∵但禅宗富有创造性地提出了“指月不二”的命题,使它成为富有禅门特色的语言观。禅宗指出,超越了指月的分别,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同样可以传达出禅的至深至妙之境。语言有时不但是工具,而且本身也可以获得本体的意义。

羚羊挂角

∵为了对治学人执着语言的迷失,禅师在说法时使用玲珑剔透、不落痕迹的语言,这就是羚羊挂角:

∵“我如果说东道西,你们就会寻言逐句。我如果羚羊挂角,你们还向什么地方摸索?”(《景德传灯录》卷十六)

∵传说羚羊晚上睡觉时,将两只角挂在树上,足不着地,这样一来,纵是嗅觉灵敏的猎狗也找不着它的踪迹了。

∵羚羊挂角的妙喻,被宋代的严羽用来评论诗歌中含蓄有韵味的作品。他推崇盛唐王维、孟浩然等人的作品,说它们“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以境象玲珑、言近旨远作为诗中极品。

∵“羚羊挂角”的句子就是活句,即超出逻辑思维、意路不通、无意味的语句。禅宗将能通过逻辑思维来理解的语句称为死句。禅宗主张参活句而不要参死句。对微妙精深的道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旦用语言文字来表示,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了。参活句而开悟,才有真正的受用。

释迦掩室,净名杜口

∵《肇论•涅盘无名论》:“释迦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须菩提倡无说以显道,释梵绝听而雨华。斯皆理为神御,故口以之而默,岂曰无辩?辩所不能言也。”

∵佛陀在摩竭陀国说法,众生不肯奉行,佛陀遂于石室中坐禅三月,不使一切人天入室(《诸佛集要经》上)。

∵净名杜口,即维摩默然。《维摩经》中,三十二位菩萨各自解说什么是不二法门,后来文殊师利问维摩诘什么是不二法门,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遂赞叹他真正得不二法门的三昧。

∵须菩提有一次在岩室中禅坐,帝释天称赞他善说般若,散花供养。须菩提说:“我并没有讲过什么,怎么说我善说般若?”帝释天说:“***无说,我亦无闻。无说无闻,是真般若。”于是天旋地转,花雨飘落得更多。

∵禅不可说,语言文字皆空,故释迦掩室,净名杜口。须菩提岩室坐禅,帝释天雨花赞叹。

∵真如自性超绝思量,可以用言说来表达的早已成了概念化、对象化的东西,而不再是禅。《景德传灯录》卷十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僧问:“除去上下之类的相对概念,请师父开示禅法。”

∵大悲禅师说:“我一开口就错了。”

∵学僧听了,高兴地赞叹道:“您真是我的好老师。”

∵大悲说:“今日我败在弟子手里了!”

∵“上下”是相对的认识方法,一开口即落入相对,所以大悲指出开口即错。可当他说出“开口即错”这句话时,他也就错了,他并没有除去“上下”。学人立即抓住把柄,明扬实抑,大悲只得承认落了下风。在禅宗看来,“口是祸之门,舌是斩身斧。”真如非语言文字所能表达,一落语言即违背了真如大全,这时最好的办法自然是杜口。

∵虽然掩室杜口成为禅宗内证忘言的范式,但切不可拘泥于此,否则它又成了新的思量概念。为避免执着,禅宗随说随扫,对它予以铲除:“释迦掩室,过犯弥天。毗耶杜词,自救不了。”(《五灯会元》卷十八)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