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名山僧占多”,佛国多处于山水名胜之中,山水风光等自然景物,是释诗中经常运用的意象。自南北朝的支遁、谢灵运,至唐的王维、孟浩然、柳宗元,一脉相承,历代不衰。诗人模山范水,闲云孤月,深潭飞泉,松风竹影,翠微碧峰,无不成为释意佛性的外化。这是释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色。请读下面一些诗句: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
只是山寒清到骨,也无霜雪也无风。
——杨万里《宿灵鹫禅寺二首》
万松岭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
——僧显万《庵中自题》
一公栖太白,高顶出云烟。
——王维《投道一师兰若宿》
这种客体山水风光与人类社会宗教混而化一,是释诗的一种风气。
释诗由于诗人的艺术个性的不同,呈现出多种的风格。元好问在《木庵诗集序》中指出:“诗僧之诗,所以有别于诗人者,正以蔬笋气在耳。”这“蔬笋气”,指的是山林气,超脱气。这是释子用自己清净之心观照宇宙、世界、人生的结果。诗人固然也追求闲适潇洒的禅心,而在进行创作时他首先是诗人,他们追求的更多是士大夫式的闲适和超脱,作品中常表现出对人生、世界的热爱和执着之情。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