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开元寺舍利塔∵

桂林开元寺舍利塔∵我国开元寺有多处,这里介绍的是位于桂林南门桥外的开元寺。它是桂林最古的佛寺,始建于隋,唐称善兴寺,宋称宁寿寺、水宁寺,元顺帝曾为该寺赐书“圆觉”两个大字,明称宁寿寺,清改名万寿寺,民国后书“开元古刹”∵于山门,遂恢复最初之名开元寺。寺内原有许多苍松和菩提树,环境清幽,为旧时桂林八景之一,名为“青碧上方”。直至抗日战争时期,前方难民涌入桂林,寺舍辟为保育院,收容失散的难童。但不久,敌机狂轰滥炸,这座着名的寺院倾刻间焚于火海,只留下耸秀的舍利塔掩映在绿树白云之间,记录着开元寺的兴衰。∵开元寺的舍利塔始建于唐代,原为七级砖塔。塔内藏舍利石函一个,上刻《舍利函记》云:∵维大唐显庆二年,岁次丁巳十一月乙酉朔十三日丁酉,于桂州城南善兴寺开发建立此妙塔七级,耸高十丈。显庆四年,岁次己未四月了未朔/\日甲寅,葬佛舍利一十粒、东去大。三十步,舍利镇寺普共法界一切,含识永充供养,故立铭记。∵这篇记确切记载了原塔建于显庆二年,即公元657年,并说明了塔的最初形制。现存之塔为明洪武十八年(1335)重建。塔分三级,高13米,基层为四方形,边长约7米,四面以券门贯通。南面刻“舍利宝塔”,其余三面用汉、藏文刻“南无阿弥陀佛”,门上额两旁分刻八大金刚之名。中层为八角形,每面一个佛龛。上层呈圆柱体,设孔放置舍利函。顶端有相轮五层,冠以宝珠形铜宝顶。塔的整体造形很独特,古朴端庄,具有***建筑风格。∵桂林开元寺有过辉煌的历史。唐代着名高僧鉴真第五次东渡日本失败后·大约于天宝九年(750)辗转来到桂林,受到数万名僧徒百姓的隆重欢迎,下榻之所便是开元寺。他在这里住了一年的时间,不少官员显贵和平民都来向鉴真法师学佛受戒,香火集一时之盛。宋代诗人张釜在登寺内慈氏阁时作诗赞曰:“千年佛阁与云齐,足力穷时目力移。堪笑痴儿夸壮丽,那知芥子纳须弥。”宋代另一诗人刘克庄亦云:“吾行半区中,巨丽莫能比、”明清数百年间,凡遇节令,地方大小官员都来开元寺告天祝福,演习礼仪。据明徐淮《重修宁寿寺碑》载,经过三年修葺后,“赭垣四立,金碧交辉,殿宇廊庑,晔然焕然”,“凡有事于庆祝,鸣者如鸿胪,奏者如仙乐”,真可谓热闹非常。∵经开元寺废址∵巨赞∵空王原不计行藏,种福元田实可伤。∵舍利幽空秋露冷,金刚碑仆月华凉。∵难凭胜侣穷生死,孰认残灰体断常!∵极目神州无限泪,枝江日夜泻汪浪。∵巨赞(1908—1984)是我国当代着名法师,俗姓潘,名楚桐,江苏江阴人。∵1931年在杭州灵隐寺出家,对佛学很有研究,曾任杭州武林佛教学院院长。抗日战争时期曾来桂林,主持超度阵亡将士祭典,宣传抗日救亡。他目睹了开元寺在日寇轰炸下的毁灭,愤然写下了这首七律。∵首联是说对佛教的研究并不计较寺庙的有无,但这样一座可利用的名刹被战火焚烧了,毕竟是件可悲伤的事。作者采用了退一步的说法,对日寇的侵略行为进行了谴责。颔联紧扣开元寺本身的事物,那个盛佛骨舍利的石函在战乱中遗失了,寺中石碑也遭破坏,战争不仅给寺宇带来创伤,也给中国人民的心灵带来创伤,“秋露冷”、“月华凉”便是这种内心伤痛的流泻。舍利塔前原有《金刚经碑》,相传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书,可惜于清乾隆年间毁坏了。现存经碑为五代时马宾所书,虽字迹模糊,碑石断裂,仍为难得的历史文物。颈联很富哲理,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生死”、“断常”本是客观规律,但问题是要认识到其原因,不该死而死,不该断而断,则是不正常了。所以这两句中饱含着悲愤,抒发了诗人对侵略者的仇视。最后一联极悲痛,表达了一位爱国僧人赤忱之情,他眷恋的不止是一座开元寺,而是整个“神州”。∵桂林不仅有甲天下的秀丽山水,也有丰富瑰丽的人文景观。当游人凝望开元寺舍利塔时,也当深悟这一文物的内涵,触发悠悠之思。∵∵∵∵∵∵∵∵∵∵∵∵∵∵∵∵∵∵∵∵∵∵∵∵∵∵∵∵∵∵∵∵∵∵∵∵∵∵∵∵∵∵∵∵∵∵∵∵∵∵∵∵∵∵∵∵∵∵∵∵∵∵∵∵∵∵∵∵∵∵∵∵∵∵∵∵∵∵∵∵∵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