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顶骨事迹
释迦牟尼佛荼毗后,阿难等弟子从灰烬中得到舍利八斛四斗(《释门正统》),另说一石六斗(《毗奈耶杂事》)。从佛教典籍记载及流传至今尚可瞻仰的舍利可知,佛陀荼毗后所得的舍利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未烧尽的遗骨残片,如牙齿、指骨和顶骨等,另一种是《释氏要览》中记述的五色光莹坚固子和白色珠状物。佛牙、佛顶和佛指较为稀有,而后者,即所谓“舍利子”居多。
佛顶骨,梵文usnisa,音译“乌率腻沙”,本指释迦牟尼佛顶肉髻——佛陀三十二相之一。《无上依经》:顶骨涌起自然成髻是也。佛涅盘后特指舍利中的佛顶骨。《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卷五三一记:“佛顶骨坚实圆满”,是谓“八十随形好”之七十八好。
佛典描述佛顶骨的形质:《洛阳伽蓝记?卷五》记“方圆四寸,黄白色,下有孔”;《续高僧传?卷三》记“周尺二寸,其相仰平,形如天盖”;《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记“高五寸、阔四寸许,黄紫色”等等,可见佛顶骨不止一片。
佛顶骨在天竺
记录佛顶骨最早、最完整的资料源自东晋法显《佛国记》和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古天竺最着名的佛顶骨在那竭国醯罗城和迦毕试国。佛顶骨所在非止一处。
那竭国是梵文Nagarahara的音译,《大唐西域记》译作“那揭罗曷”,在今阿富汗之贾拉拉巴德(Jalalabad),位于喀布尔河南岸。醯罗城的本义就是“佛顶骨城”(梵文hadda即“骨”),因有佛顶骨得名,它是那竭国的都城。《旧唐书》卷一九八:那竭国有醯罗城,中有重阁,藏佛顶骨及锡杖;《洛阳伽蓝记》卷五:至那竭国,有佛顶骨,下有孔,受人手指,闪然似仰蜂窠。
历史上到过醯罗城的中国求法高僧很多。晋代的法显、南朝的宋云和法勇、唐代的新罗僧人慧超等都曾来此瞻仰佛顶骨。据传有很多国王曾经把这片佛顶骨抢走,但不久又自动回到了醯罗城。对于佛教徒来说,佛顶骨的地位至高无上。
《法显传?那竭国》记载了佛顶骨的供养仪式:
法显独进,向佛顶骨所。西行十六由延,至那竭国界醯罗城。城中有佛顶骨精舍,尽以金薄、七宝挍饰。国王敬重顶骨,虑人抄夺,乃取国中豪姓八人,人持一印,印封守护。清晨,八人俱到,各视其印,然后开户。开户已,以香汁洗手,出佛顶骨,置精舍外高座上,以七宝圆椹椹下,琉璃钟覆上,皆珠玑挍饰。骨黄白色,方圆四寸,其上隆起。每日出后,精舍人则登高楼,击大鼓,吹螺,敲铜钹。王闻已,则诣精舍,以华香供养。供养已,次第顶戴而去。从东门入,西门出。王朝朝如是供养、礼拜,然后听国政。居士、长者亦先供养,乃修家事。日日如是,初无懈倦。供养都讫,乃还顶骨于精舍。中有七宝解脱塔,或开或闭,高五尺许,以盛之。精舍门前,朝朝恒有卖华香人,凡欲供养者,种种买焉。诸国王亦恒遣使供养。精舍处方四十步,虽复天震地裂,此处不动。
法显是从键陀卫国(亦作犍陀罗国,今巴基斯坦北部白沙瓦一带)看了着名的佛钵后,独自来到那竭国醯罗城,专程瞻礼佛影、佛齿和佛顶骨。这一珍贵资料翔实再现了公元五世纪初天竺国王供养佛顶骨庄严神圣的场面。
此后二百多年,唐玄奘来到醯罗城。《大唐西域记?卷第二》记:
有重阁,画栋丹楹。第二阁中有七宝小窣堵波,置如来顶骨。骨周一尺二寸,发孔分明,其色黄白,盛以宝函,置窣堵波中。欲知善恶相者,香末和泥,以印顶骨,随其福感,其文涣然。
《大慈恩寺玄奘法师传》还详细记述了玄奘在佛顶骨上“取印”之事:
度沙岭十余里到佛顶骨城。城有重阁,第二阁中有七宝小塔,如来顶骨在中。骨周一尺二寸,发孔分明,其色黄白,盛以宝函。但欲知罪福相者,摩香末为泥,以帛练裹,隐于骨上,随其所得,以定吉凶。法师即得菩提树像,所将二沙弥,大者得佛像,小者得莲华像。其守骨婆罗门欢喜,向法师弹指散花云。师所得甚为希有,是表有菩提之分。
佛顶骨“取印”故事较之法显时代之圣物崇仰似趋世俗化。玄奘还在迦毕试国(梵名∵Kapisa。印度西北古国,今阿富汗王国之喀布尔谷地)看到一片佛顶骨。《大唐西域记?卷一》:
迦毕试国(旧王及旧王妃伽蓝)王城有一伽蓝,亦名旧王。有如来顶骨一片,面广寸余,其色黄白,发孔分明……每至六斋,王及大臣散花供养。
此骨在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也有两处记载:
卷上?玄明传:
渐至迦毕试国,礼如来顶骨,香花具设,取其印文,观来生善恶。
卷下?道琳传:
次往迦毕试国,礼乌率腻沙(佛顶骨也)。
之后一百余年,唐天使车奉朝(后取法名法界、悟空)入竺。唐圆照《悟空入竺记》:
法界出迦湿密国(迦湿弥罗)入乾陀罗(犍陀罗)城……此寺复有释迦如来顶骨舍利。
犍陀罗与迦毕试为邻,佛顶初不在犍陀罗,法界所见或为迦毕试后来分出之一份?殊有可能。
佛顶骨在东土
佛顶骨初入东土约在唐代。《法苑珠林》卷二九:
至大唐龙朔元年(公元661年)春初,使人王玄策从西国将来(佛顶骨),今在宫内供养。
公元657年,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取道吐蕃、泥婆罗,到婆栗阇国。公元660年十月一日启程返回,走迦毕试道,并从迦毕试古王寺取佛顶骨一片,于公元661年春回到长安,把佛顶骨供养在宫内。此为唐天使取迦毕试国佛顶骨来东土的记录。
唐道宣《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记: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春三月,下敕取(佛指骨)舍利往东都入内供养。时周(周王李显,高宗第七子)又献佛顶骨至京师,人或见者,高五寸、阔四寸许,黄紫色……敕以舍利及顶骨出示行道……皇后舍所寝衣帐直绢一千疋,为舍利造金棺银椁,数有九重雕镂穷奇。
周献顶骨事语焉不详,似非王玄策所取者。大唐皇帝供养佛骨,较之天竺国王更显大国奢华。皇家供养规格之高、崇事之重,可谓空前绝后!
此时献佛顶骨者络绎不绝。《法华传记》卷第五: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正月,有西域僧献三道佛顶骨。
韩国江原道北部地区的乾凤寺,据说安置有佛牙和佛顶骨,是新罗时期慈藏法师从唐朝长安求得。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三月,慈藏等人自唐取得《大藏经》一部四百余函,及佛舍利、佛顶骨、佛牙、袈裟等返回新罗。事见《三国遗事》卷三。
唐室以佛骨为国礼,颇有外交意味。
以上唐代佛顶骨四事,前后时隔二十年,可知佛顶骨信奉之一时之盛。此后有西夏国皇太后建承天寺瘗藏佛顶骨舍利事。
李元昊幼子谅祚继位后,谅祚母没藏氏好佛,为贮宋仁宗所赐《大藏经》和西天高僧所进的佛手、佛中指骨、佛顶骨舍利,于天佑垂圣元年(宋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为“幼登宸极”的小皇帝毅宗谅祚乞求“圣寿以无疆,俾宗祧而延永”,“建塔之晨,崇基垒于珷玞,峻级增乎瓴甋。金棺银椁瘗其下,佛顶舍利閟其中。”以金棺银椁装“佛顶骨”舍利埋于塔下。又于福盛承道三年(1055年)冬十月,“役兵民数万,相兴庆府西城西偏”,“大崇精舍,中立浮图”,建“承天寺”。见《夏国皇太后新建承天寺瘗佛顶骨舍利碑》。
又,辽道宗大安八年(公元1092年),河北涿州云居寺释迦佛舍利塔建成,供奉佛顶骨舍利。(杨卫东《涿州云居寺初考》,见《文物春秋》2007年第3期)
佛顶骨的发现
宁波鄮山阿育王寺珍藏有佛顶骨舍利。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僧慧达在此山乌石岙结茅修持,“至诚感应,地涌舍利宝塔一座”。此宝塔相传为“释迦佛真身舍利塔”,是阿育王所造八万四千塔之一。“塔高一尺四寸,宽七寸,塔刹为五重相轮,四面有雕刻,塔内空虚,内悬宝罄,中辍舍利,可从透雕小孔仰视‘舍利珠’(佛顶骨)”。舍利殿悬宋高宗御书“佛顶光明之塔”匾额。
河南邓州福胜寺塔始建于北宋天圣十年(公元1032年),1988年修复时,发现塔下4.5米处地宫,出土金棺银椁及佛骨、佛牙舍利等。金棺前面放“顶骨”一尊,后边放“佛牙”一支。
山西临猗双塔寺于1995年4月清理西塔地宫时,发现有《大宋河中府猗氏县妙道寺创建安葬舍利塔地宫记》,石碑记述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瘗藏佛骨。地宫出土的石函中有“诸佛灵牙、顶骨、指骨等舍利”,数量极大。反映了宋代民间对佛骨的信仰状况。
2008年8月,南京大报恩寺(长干寺)地宫神秘铁函的开启,将向世人再次展示佛顶骨舍利的神奇!
附:唐僧顶骨劫余录
佛顶骨舍利之外,又有高僧顶骨舍利存世。最着名的要数唐僧顶骨。
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唐僧玄奘圆寂。高宗赐葬铜川玉华宫,三年后赐迁白鹿原,后又奉旨葬在樊川平原的兴教寺。
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入关,兴教寺的三藏舍利塔被毁,唐僧顶骨暴露。一僧人发现后拾取顶骨,移至终南山紫阁寺,建塔供奉,刻碑记之。
《景定志》卷四十六:“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僧可政往终南山,得唐三藏大遍觉元奘大法师顶骨,为建塔归瘗于(长干)寺。”
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唐僧顶骨被迁葬在天禧寺之南,建三藏塔供奉。明成祖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天禧寺毁于大火,成祖再建大报恩寺,并继续供奉玄奘顶骨。
清朝末年,大报恩寺毁于太平天国内哄。1942年日军在南京中华门外雨花台旁建神社时,无意挖掘到地宫,从中找到密藏唐僧顶骨的锦盒,发现众多佛像、法器及珠宝,石函两侧刻有唐僧顶骨迁徙的记载。日军将唐僧顶骨打碎成多份掠至日本,经南京***交涉,日方私留1份,其余归还中国。
唐僧顶骨初分为6份:广州、天津、北京、成都各得1份,南京2份。南京分得的2份分别供奉在玄武湖和保存在南京博物馆。上世纪80年代初灵谷寺开放,将保存在南京博物馆的顶骨移至灵谷寺供奉,顶骨置于真空玻璃器皿中,外罩佛教协会赠送的“佛牙塔”(此木塔原为北京广济寺供奉佛牙所用)。
1955年,郭沫若率中国文化访问团出访印度,将天津的顶骨赠予印度,至今供奉在印度那烂陀寺;日本的顶骨后来分成3份。五十年代初,***僧俗向日本争取,其中1份送到***日月潭玄奘寺供奉。日本留下的两份分别供奉在奈良市的药师寺和琦玉县的慈恩院。
1999年,供奉在南京灵谷寺的顶骨又分出1份给***,供奉在***新建的玄奘大学。
北京的顶骨在“文革”中流失;广州的顶骨也下落不明;成都的顶骨1966年后移送到成都文殊院,至今无损。
唐僧顶骨舍利历1340余年,几经迁徙,劫波之余,今世存9份:成都1份、南京2份、***2份、西安1份,以及日本2份、印度1份。(汪海波2008-8-6)∵∵∵∵∵∵∵∵∵∵∵∵∵∵∵∵∵∵∵∵∵∵∵∵∵∵∵∵∵∵∵∵∵∵∵∵∵∵∵∵∵∵∵∵∵∵∵∵∵∵∵∵∵∵∵∵∵∵∵∵∵∵∵∵∵∵∵∵∵∵∵∵∵∵∵∵∵∵∵∵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