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馆藏文物:金轮寺舍利塔下铭碑

金轮寺舍利塔①下铭碑

碑文:

维大隋仁寿二年,岁次壬戌,四月戊申朔八日乙卯,皇帝普为一切法界②,幽显生灵,谨于信州金轮寺,奉安舍利,敬造灵塔。愿太祖武元皇帝,元相皇太后、皇帝、皇后、皇太子、诸王子孙等,并外郡官员及民庶,六道三途③、人、非人等、生生世世,值佛闻法,众离苦因,同升仙界。大隋皇帝舍利宝塔下铭。

题记

同治癸酉,监修夔城,十月六日掘土获石佛一,妙篆庄严。越日,复得石二方,纵横广二尺许,中底平凹,刻正书十一行。四边凸,宽寸余。周列小五铁钱七十二枚,上覆石,内贮铜方盒,嵌木,安放金瓶,凝松脂封固。匠氏误启之,泄赤水荧荧三粒如豆,飞去。剔碑谛视,乃隋仁寿年金轮寺舍利塔下铭也。字兼初唐人笔法④。爰移植置白帝城庙壁,而供佛于龛。

署奉节县事永城吕辉记∵∵万县刘家谟书

题记文

此隋金轮寺内石佛像也,不知何岁淹没。同治十二年十月六日掘地出土。爰商之邑宰吕公,供置白帝城庙内之文昌殿。时同观者蒯君德桐、薛君镳、郭君全仁、张君夔廷、邢君明元。

合肥孙绍烈记,李树书。

据文献记载,佛祖释迦牟尼涅盘后,其身化作八万六千四百枚舍利,为天下万国供奉。隋仁寿元年(601),隋文帝杨坚将其供奉的佛舍利,诏令天下三十一州建灵塔供奉。1998年10月20日,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周至县仙游寺法王塔下发掘,从地宫石函中起获鎏金桐棺,铜棺内一个精致的琉璃瓶,瓶内装着十枚佛舍利。同时出土的一块80厘米见方的石碑,阳面是“舍利塔下铭”,阴面是唐开元十三年(725)撰刻的“仙游寺舍利塔铭”。铭文如下:

维大隋仁寿元年,岁次辛酉,十月辛亥朔十五日丁丑,皇帝普为一切法灵,幽显生灵,谨于雍州周至县仙游寺,奉安舍利,敬造灵塔,愿太祖武元皇帝、明元皇太后、皇帝、皇后、皇太子、诸王子孙等,并内外郡官,众多民庶,六道三涂,人、非人等,生生世世,值佛闻法,永离苦空,同升妙果。

按西安隋属雍州,夔州隋为信州,信州州城即今之奉节老县城,城南原有光孝寺,晋时名铁佛寺,隋唐名金轮寺,宋改为光孝报恩寺,寺久废,其址在大南门城墙一带。

对照金轮寺舍利塔下铭和仙游寺舍利铭,行文格式和内容基本相同,只是个别字词稍有差异,这证明信州和雍州同是隋文帝令天下各州建塔分藏舍利的三十一州之一,也就是说金轮寺和仙游寺都是分藏佛舍利的所在。遗憾的是金轮寺舍利由于“匠氏误启”而随着“飞去”的三粒荧荧如豆的赤水流失掉了,而当时根本没有被人们察觉。所幸金轮寺舍利塔下铭和石佛像尚存。仙游寺所藏佛舍利现世举世瞩目,但是金轮寺的发现则比仙游寺要早125年。

金轮寺舍利塔下铭碑和石佛,现存白帝庙东碑林,碑高0.7米,宽0.68米,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刻制。清同治十二年(1873)整修夔州府城时出土,碑框左侧刻奉节知县吕辉题记。石佛像在五十年代初,头和手被毁,然犹见其造型古朴,线条流畅。

金轮寺舍利塔下铭碑刻制时间比白帝城所藏“龙山公墓志”碑晚两年。其书法笔画劲健,结体疏朗洞达。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初唐楷书的渊源所在,开欧、虞、褚、颜先河。

注释:

(1)舍利塔:舍利是佛骨。《魏书·释老志》:“佛既谢世,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大小如粒,去之不坏,焚亦不焦,或有光明神验,……谓之舍伸。弟子收奉,置之宝瓶,竭香花,致敬慕,建宫宇,谓为塔”。

(2)法界:佛教指整个宇宙现象界。界、分界、种类,有时又指现象界的要质。义同真如、法性。

(3)六道三途:佛教用语。六道,指天道、人道、阿罗修道、饿鬼道、地狱道。《法华经·序品》:“六道众生、生死所趣”也叫六趣。三途:佛教指地狱、饿鬼、畜生。

(4)字兼初唐人笔法:虞世南、欧阳询、让楮遂良和薛稷都入唐的书法家,称初唐四家。这里所说的“初唐人”,当指初唐四家,就其笔法、风格来看,主要是指欧阳询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