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西元68年)传入中国,便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经历了依附适应融合渗透的过程。有寺即有塔似乎形成了寺院固定的格局,这是什么原因呢?还须从舍利说起。

“舍利”是梵语的音译,指死者火葬后残余骨灰。佛教经典中谓舍利子,有两种,一为法身舍利,即佛所说的经典——包括典籍法物法器等物;二是释加牟尼火葬后,遗留下来的一种固体结晶体的特殊物质——舍利子。舍利分白色的骨舍利、黑色的发舍利、赤色的肉舍利。圆明晶莹,坚硬异常,击之不坏,焚之不焦。此外菩萨罗汉也有舍利,惟其坚固,不如佛陀。

佛教认为舍利的形成并非生理上的关系,也非食物结构的原因,只要虔诚信佛,终生修善,功德昭着,就会自然而然的结晶舍利。也就是说戒定慧所重修,甚难可得。历史上佛、菩萨、罗汉的法身出现舍利,大德高僧和居士也出现过舍利,现代呢?也不乏其人。小的拿名闻山东的济宁籍清净僧宗全法师身后出现了四十多粒舍利,2004年正月中旬济宁八十八岁的大德钟慧慎居士圆寂后也出现了白色的骨舍利,这在佛教界成为欢欣鼓舞的大事,曾被多种报刊报道。

舍利非凡情所能测度,有人认为出家人长年茹素,多吃豆制品等钙质沉淀积聚而生,还有人认为是由精气神所炼成的丹。但史载舍利多有不可思量之处,且不是身体内部的产物。释加牟尼佛示寂后其身竟化作八斛四斗舍利。宋朝长庆闲禅师圆寂梵化时正值刮大风,烟被大风吹出四十余里,凡烟所到之处,屋上、树上、草上都有舍利,收集起来竟有四十之多。另外宋朝的吕元益居士刻《龙舒净土文》时,版中曾三次出现舍利。有人念佛念经时口里得到舍利,在灯花上得到舍利。等等。

由于舍利是至高无上的神圣物品,信徒为了表示对佛教的虔诚和信仰,争相寻觅和供奉,这样专门保存或埋葬舍利的建筑物“塔”便应运而生。

“塔”有三个含义:方坟、灭恶、生善处,译成中文时有按其形状而译,有按其意或音所译,例如:佛图,方坟、圆冢、灵塔等等。晋宋时,译经人遂造了一个“塔”字为译名,之后“塔”自然成为中文保存埋葬舍利的专用名称。

中国的佛塔始于何时何地何人,历史众说纷纭,但多以汉明帝永平十年(西元68)年,建白马寺为始,安奉佛舍利的塔则以孙权在建康所建的阿育王塔为始(240年),为江南佛塔之始也。至于舍利的瘗埋方式,葬具以及随同舍利的供奉品也有很多的讲究。舍利的安置有的在塔上,刹中和塔基等形式。葬具一般用瓶或函。供养品主要以金银、琉璃、车渠、珍珠、玻璃、琥珀等七宝。随着佛教的传入,舍利的瘗埋也随之而来,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已发现的塔基大都是有记录的,若按年代和地区顺序应为陕黑吉辽内蒙晋冀鲁予甘苏浙京沪等省市,且不断发现舍利塔基。

1973年在济宁市清理了建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崇觉寺的铁塔,在第一层塔内天宫中发现了置舍利的石函、瓷函和木函,还有铜佛铜镜铁牌佛经石碑等物,石函内依次置木函银函。崇觉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元年(560年),是一处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刹。北宋崇宁四年,郡人徐永安三妻常氏随夫愿出资于崇决寺内铸造释家塔。建寺时由于战乱,仅建七层而停工。到了明代,地方官署士绅及民众都以铁塔“夭项未尽美”,又把铁塔“譬佑伟丈夫佩剑巍峨可惜冠冕不饰“矣,因之于万历九年由河道分府龚勉同郡守箫公倡议集资聚众动土,亦用铁汁浇铸使铁塔高二级塔顶,又冠以铜质鎏金天门,计塔共十一级,通高23.8米,呈八角形,自下而上逐层递减。阳光下,金色的塔顶,玄色的塔身,紫光吐辉,斗拱雕花的平座围栏,犬牙交错的飞檐及金光闪闪的天门,堪称设计精明,构筑严谨,浑然挺拔、蔚为壮观。它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冶炼技术和建筑工艺,为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座铁塔,是我国珍贵的范铁艺术遗产。随后,寺院也俗称为“铁塔寺”了。1988年,寺内铁塔及周围古建筑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存单位。

现在游览这名胜时看到塔底座上的“徐氏还夫徐永安愿”时,不禁感叹,这是怎样的一位常氏和徐永安已无从查考,但可以想象,宋代有一位女子在杨柳依依的京杭大运河畔,不知经历了怎样的幸福和艰辛,最终把自己的情和爱,心和愿铸成了这铁质的塔。这仅有的八个字,表达了她对佛的虔诚和信奉,也让塔身更为凝重,让古迹有了更为鲜明的主题。铁塔寺多年来明明灭灭的香火,时时点亮另一种情怀深处的光芒。可以想象,从南北朝以来的一千年中,铁塔寺也和其他寺院一样终年钟声不断、香烟缭绕、佛号悠扬,在庄严神圣的佛像下气氛压抑且肃穆,身披袈裟的和尚和在六道轮回无边苦海中滚爬煎熬的芸芸众生,叩拜在佛脚下虔诚地祈祷,为自己寻找精神的寄托和灵魂的归宿。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