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舍利塔下铭》全称《隋仁寿元年青州胜福寺舍利塔下铭》(下称《塔铭》),该铭系隋仁寿元年,隋文帝下诏全国三十州起舍利塔时所刊刻。是非常重要的佛教文物,其书法端庄典雅,也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目前为止,相同内容的《塔铭》,有两种石刻,一为青州市博物馆藏石,一为清末端方所藏。两者孰真孰伪,容下文详辨。

《塔铭》全文为:

舍利塔下铭

维大隋仁寿元季岁次辛酉,十月辛亥朔,十五日乙丑。皇帝普为一切法界幽显生灵,谨於青州逄山县胜福寺奉安舍利,敬造灵塔。愿太祖武元皇帝、元明皇后、皇帝、皇后、皇太子、诸王、子孙等,并内外群官,爰及民庶、六道三涂、人非人等,生生世世,值佛闻法,永离苦空,同升妙果。

敕使大德僧智能、侍者昙辩、侍者善才,敕使羽骑尉李德谌。长使邢祖俊、司马李信则、录事参军丘文安、司功参军李俈。孟弼书。

青州市博物馆藏石及着录

青州市博物馆藏石为两枚,青石质,其中“舍利塔下铭”分两行刻于箓顶石盖上,正文内容则刻于另一块方形石上。这种形式与同时期的墓志刻法完全一致。两块石刻的尺寸均为长、宽83厘米,厚18厘米。

《塔铭》最早着录,见于明成化十二年《重修广福寺记》,碑文中提到:

广福寺在青州城外南十里劈山口口(之中),始建无考,惟旧石志有“大魏武定二年,蒙诏板补齐郡太守刘世明敬造石像,为国王帝主祈福”之说。口口口(又有石)刻记“大隋仁寿元年于青州逄山县胜福寺奉安舍利,敬造灵塔”,亦微寓祈祝之意。二刻见存于寺。

以上这段文字提到的第二种石刻,文字内容为“大隋仁寿元年于青州逄山县胜福寺奉安舍利,敬造灵塔”,并非《塔铭》全文,“于青州逄山县胜福寺奉安舍利,敬造灵塔”却是完全引用《塔铭》,由此可知,《重修广福寺记》所提及的这块石刻,即《塔铭》,因记载时省略全文,只择其中的一些重要信息叙述。

此后,清代阮元《山左金石志》载:

仁寿元年十月刻,并额俱正书。碑方广二尺五寸,在益都县城南广福寺。

右刻额题舍利塔下之铭凡二行径三寸,文十一行,行十二字,径一寸八分。有敕使等题名八人,分上下两层,字径一寸。下刻孟弼书三字。段赤亭益都金石记云寺在隋时名胜福寺,内有宋残石幢作广福。其地在隋属临朐,齐乘云汉置临朐县,属齐郡,以县东朐山取名。晋省入昌国县,隋开皇六年改为逢山县,大业初仍改临朐,碑铭曰逢山即临朐也。今隶益都安丘。张杞园谓此碑虽佞佛祝厘之辞,而文颇雅驯,字秾劲饶有古意,非篆非隶,真八分也。新城王阮亭采入居易录,今验此碑,特正书稍兼隶法耳。钱辛楣少詹金石文跋尾载仁寿元年六年十三日立舍利塔诏书可与此刻互证也。

段松苓《益都金石志》载:

右铭及孟弼书三字径二寸,题名差小,额及舍利塔下之铭六字差大,俱隶书。李南涧先生于乾隆甲戌读书僧舍,将铭嵌东屋北壁,额仍在大门内。案寺在隋时。。。。。。王劭撰舍利感应记云青州于胜福寺起塔掘基,深五尺遇磬石,自然成大函,因而用之,及舍利将入瓶内,有光乍上乍下,即谓此塔也。

由此可见,从明成化十二年到清代乾隆十九年,《塔铭》一直存放于青州广福寺。李文藻当时并未新发现,而仅将其移置东屋北壁。

之后《塔铭》的历史,据李森先生《青州隋仁寿元年〈舍利塔下铭〉石刻考鉴》记载:

光绪年间‘(塔铭)几为寻人购去,邑庠生时鸿章等力阻之,幸无恙、’。清末民初邱琮玉《青社琐记》载:此后,塔铭‘遂移(青州)城内’,暂置于旌贤书院。解放前,《舍利塔下铭》石刻被存放在城内民众教育馆。1960年,交由今青州市博物馆收藏。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