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阿育王寺佛舍利

□陈毅贤

从宁波出发,向东20公里,在青山绿水之间,隐藏着一座金碧辉煌的伽蓝古刹,这就是阿育王寺。

阿育王寺背靠太白山鄮山之麓,面向玉几山,左边为缨络山,右边为宝幢山。千百年来,这里以珍藏着佛骨舍利而名闻天下。

《印光法师文抄》中“阿育王佛舍利塔纪实”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述宁波阿育王塔:

育王之塔,晋武帝太康三年,有僧慧达,乃利宾菩萨示迹。礼拜请求,从地涌出。遂建阿育王寺,供于殿内石塔中。塔门常锁,有欲睹舍利者,先通知塔主。殿中礼佛,礼毕,跪于殿外阶缘。每有人跪,凡欲睹者,均随之而跪。塔主请塔出,先令居中跪者睹。次则遍令随跪者睹。虽一日随睹数次,亦不以为烦。其塔高一尺四寸,周围亦只尺余。塔之中级内空,中悬一实心钟,钟底正中,有一针,舍利附于针端。四面有窗,华格栏遮,手不能入。即于华格孔中睹之。其舍利之形色大小多少,均无一定。平常人睹,多见是一粒,亦有见二三四粒者。有见舍利靠于钟底不动者。有见一针下垂至寸许者。有见忽降忽升,忽小忽大者。有见青者黄者赤者白者。及一色之浓淡不同,并二色相兼之各种异色者。有见色气黯然者。有见色气明朗者。不独人各异见,即一人亦多转变不一。又有见莲华及佛菩萨像者。亦有业力深重,完全了无所见者。见其小时,每如小绿豆大。亦有见如黄豆大枣大者。明万历间,吏部尚书陆光祖,笃信佛法,极力护持。与亲友数人来睹,初看如小豆大。次如黄豆大。次如枣大。次如瓜大。次如车轮大。光明朗耀,心目清凉。时舍利塔坏,塔供库房,陆遂发心重修塔殿。彼亲友所见亦甚好,但无陆之奇特神妙耳。须知如来大慈,留此法身真体。俾后世众生,种出世根……

印光法师是近代的一位得道高僧,21岁出家于终南山莲华洞寺,专意念佛三昧,晚年居苏州灵岩寺,一生弘法利生。2005年夏,我曾于终南山参拜过他的舍利塔。他生前的一首《题佛舍利偈》一直压在我的案头:

如来无生灭,众生有罪福。

福感佛出世,罪感佛入灭。

佛虽示人灭,仍不舍众生。

故留诸舍利,作得度因缘。

当知此舍利,即是佛生身。

亦即佛法身,宜瞻礼供养。

恪遵如来教,专修净土法。

速出五浊界,期畅佛本怀。

印光法师在世时到过阿育王寺,写下了“阿育王佛舍利塔记实”。在没有参拜过佛舍利之前,我先阅读过印光法师的宏文,对宁波阿育王寺早就心仪已久。

2006年正月初五,我来到阿育王寺。阿育王寺依山而建,进得山门,就是映天鱼池,沿中轴线分别是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法堂、藏经楼,寺内有上塔、东塔、西塔。

进得山门之后,遇到一位青衣僧人,我问他:“舍利殿现在可以参拜吗?”僧人合十说∵:“可以参拜,能否拜见佛舍利,要看各人缘份。”

“阿弥陀佛!谢谢法师!”

阿育王寺的舍利殿与别处大不相同,它建于1678年,重修于1916年,仿故宫模式建造,琉璃盖顶、金碧辉煌。大殿面宽五间,重檐歇山黄琉璃顶,高15.3米,独秀于全寺建筑群中。殿门楹联写道:

轮音西震,像佛东来,赖贤皇制造,浮屠安赞善逝真灵骨;

塔聒南天,光舒北关,感胜帝之心,钦仰瞻礼迦文妙法身。

殿中有木雕舍利塔一座,高约2.5米左右,红色镏金边。正中有一玻璃劵门,劵门门楣上刻有四个金字:“舍利放光”。舍利塔前有三级台阶,台阶边铁门紧锁。

记得有一年,在保定观音寺,真广法师曾经告诉过我,在宁波阿育王寺参拜佛舍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曾经和几位同修一起想瞻礼佛舍利,未得允许。结果,当时有同去的僧人跪地不起,泪如雨下,表示不让他看到佛舍利,他就长跪不起,最后,愿望终于得到满足。

我想起真广法师的这段话,对此行能否见到佛舍利,心里没有底。于是,我就开始转塔,口中念着六字大明咒,心想见不到也不要紧,心到了佛一定有感应。

我转着舍利塔,想着这颗佛舍利的来历:

阿育王塔在中国有19座,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山西猎人刘萨河患了重病,遇一梵僧劝他出家,以消灾免难。病愈后,刘萨河到五台山出家,取名慧达。有一年,师父让他到东南方向寻找阿育王所造的释迦牟尼佛舍利塔。慧达云游到鄮山,忽听地下钟声响亮,当即祷告,果然见一座宝塔从地下涌出,塔高一尺四寸,内悬宝磬,中缀舍利。如今,在距寺三公里处有古阿育寺遗迹,为当年阿育王舍利塔涌现处,立有“涌见岩”碑。

明清两代,寺殿数度倾坍。现存寺庙是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由住持法钟重修。据说唐代僧人所列出的十九座阿育王寺,完整保留到至今的不多,宁波阿育王寺乃其中的一座。在这座寺庙的舍利阁上,珍藏着一颗绿豆般大小的舍利子,色白略黄,供万人瞻仰,可称是镇寺之宝。

南北朝宋元嘉二年(405年),宋文帝下诏建造寺庙。南北朝梁普通三年(522年)梁武帝赐寺额“阿育王寺”。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皇帝朱元璋赐名“阿育王禅寺”。舍利殿内,有宋高宗的匾额“佛顶光明之塔”,殿前有宋孝宗题书“妙胜之殿”。可以说,舍利殿是皇袍加身,处处充满着皇家的气派。

我转着佛舍利塔,想起了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四月十五,虚公来到宁波阿育王寺,参拜舍利,燃指供佛,超度母亲。能想象得出当年四月十七日那天,舍利殿前僧人云集,虚云和尚拖着病体,在礼佛九拜之后,跪在释迦牟尼佛像前,伸出左手无名指,在佛号声浪之中点燃自己的手指。后来,虚云和尚留下一首《礼舍利塔偈》:

药王夙世自焚身,奉献如来授记因。

三善觅来何所得,假名一指叙功勋。

……

“你怎么还在转塔呀?拜见到佛舍利了吗?”青衣僧人不知什么时候跟在我的身后。

我笑笑说:“正在想象之中。”

他说:“大家都去做晚课了,我给你开个方便之门吧。”

“阿弥陀佛!”我高兴地连声道谢。

僧人再三打招呼,不要拍照,然后一转身把时间留给了我。

我快步走上台阶,贴近舍利塔,只见塔内有一宝龛,舍利置于宝龛中,只有绿豆大小,呈黄白色,圆润而光泽,据说此为佛头顶骨舍利。

《法苑珠林》中说:

阿育王所造东方二塔:一为西晋会稽鄮县塔,一为东晋金陵长干塔。西晋会稽鄮县塔就是今天的宁波阿育王寺塔。东晋金陵长干塔中的佛舍利后来移驾到镇江甘露寺铁塔。

……梁祖普通三年,重其古迹,建木浮图。堂殿房廊,周环备满,号阿育王寺。

……寺东南三里,山上有佛右足迹。寺东北三里山头,有佛左足迹。二所现于石上,莫测其先。

这些佛迹,是真是假,很难辨别。不过清朝八指头陀寄禅提醒我们:“佛身无去亦无留,那有行踪在石头,想是山神嫌寂静,装成圣迹引人游。“

关于阿育王寺塔佛舍利的灵异,不少书中都有描述,最经典的是发生在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的一件事:

当时有一位法师,带着数百徒弟来寺一月敷讲经论,士俗咸会。夜中有人见有一百多个胡僧绕塔而行。第二天就告知寺僧,寺僧说,此事常有,不足为怪。从古到今,常常夜中能见到胡僧绕塔行道、诵经赞呗等相。

阿育王寺有三座宝塔,上塔、下塔和东塔。上塔建于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元代重建。民国时曾遭雷击,1990年重修。塔高30米,六面七层,塔中旋梯,登塔远眺,可饱览阿育王山美景。下塔又称西塔,与上塔为姐妹塔,楼阁式砖木结构,也为元代重建,可惜,我去参拜期间,此塔正在重修,绿网罩住了塔身。东塔为1995年新建,高53米,也为楼阁式砖塔,高耸入云,十分醒目。

阿育王寺的建筑确实非同等闲。四周群山环抱,古木参天,寺内殿宇巍峨,回廊曲折,宝塔耸立,雕梁画栋,妙胜庄严,古朴之中透着皇家豪气,宁静之中显着佛家灵气。

一千九百多年来,阿育王寺迎来多少帝王将相,送走多少高僧大德,因为珍藏着佛舍利,而成为古今中外人们的朝圣之地。

对于一个寺庙来说,所供奉的对象应该具备三德,即佛身、佛言、佛意。而佛像、佛经、佛塔象征着佛陀身口意三德。如果有佛舍利,更是殊胜非常。“见舍利如见佛”,佛舍利本身就具足身口意三德,是佛陀三德的凝聚结晶。

一个普通的修行者,如何做到三德具足,如何修持身口意?用星云法师的话说是:身常行慈,不杀不盗不淫;口常行慈,不妄不假不骗;意常行慈,不贪不瞋不痴。心中充满慈悲,眼前都是甘露圣景。

参拜佛像时,我们可以用佛的镜子照耀自己,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够慈悲,诵读经书时,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口是否够慈悲,礼绕佛塔时,我们可以检查自己意是否够慈悲。参拜佛舍利时,我们可以检查自己身口意三德是否够慈悲。

当初,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开悟,悟道之后第一句话是:“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也就是说,每个人原来都具有佛性,只不过成为凡夫之后,为痴愚所遮盖,因为心有烦恼而出现了迷乱,忘却了佛性。其实,佛性人人都有,不因为是凡夫而减少,不因为是圣贤而增加,也不因为轮回而丢失。

多少高僧大德在世时参拜佛舍利,精于修行,圆寂后留下了舍利让人参拜:鸠摩罗什、玄奘、鉴真、印光、虚云……他们告诉我们∵:佛是已经觉悟的人,人是没有觉悟的佛。当我们有一天看到了自身的佛性,找到了解脱之道,真正觉悟,我们一定会成为佛。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