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大云寺:尘尽光生舍利塔

钟楼、碑亭、舍利塔

石函、舍利套函。(翻拍)

从舍利塔上俯瞰农田环绕的大云寺博物馆

院中小景

说起佛祖舍利,人们首先会想到陕西省的扶风法门寺。很少有人知道早在法门寺地宫被发现的23年前,我省泾川县就于1964年发现了唐代大云寺地宫,出土了14粒佛祖舍利和珍藏舍利的金棺银椁、鎏金铜匣、石函。大云寺地宫佛宝的现世,曾经轰动当时的佛教考古界,成为上世纪我国佛教和唐代考古的重大发现。可惜,这次重大发现因为种种原因被历史尘封了整整40年,直到2005年才广为人知。

10月23日下午,记者前往泾川县,探访在建中的大云寺博物馆。

采访车在秋意已浓的田野间行驶,透过车窗远远望去,大云寺博物馆宽阔的广场、恢宏的殿堂和高耸入云的舍利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大云寺博物馆建委会主任杨宏举说,泾川县居丝绸之路要冲,为西出长安的第一个门户重镇,汉设安定郡,北魏置泾州,是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和佛教文化中心之一,在这里发现唐塔地宫和佛骨舍利应在情理之中。

细心的观众会注意到,早在2005年,央视《国宝档案》就披露了佛骨舍利发现的秘闻:1964年10月的一天,正逢秋收秋播的时节,泾川县城关公社水泉寺大队的社员在泾河川里集体劳动。一名姓乔的社员在铲草堆时,铲出了一个洞口,并发现里面有东西,就报告给生产队长乔万春。乔万春立即派人到泾河对面的县文化馆(博物馆)报告。当时的文化馆长张怀玉得到信息后,马上向县上有关部门汇报,并派工作人员亲临现场进行详细勘查。

村民说,发现东西的地方自古是一个杂草乱石堆起的墓堆(其实是舍利塔的塔基),耕地时很不方便,所以年年生产队叫人把面积很大的墓堆从周边往中间铲,墓堆慢慢地就变高变小。这次他们在铲土时却无意间铲出一个洞口,洞口有石门,洞内石砖铺地,中间放一个斗大的石盒(石函),重约40公斤,洞壁有少量的图画。

借助阳光人们才看清,石函上刻有花纹和铭文,揭开函盖,里面有一口鎏金铜匣,铜匣下面压着一枚鎏金铜钥匙。石函由质地坚硬的灰色大理石制成,方形覆斗顶,长50.5厘米,宽49.5厘米,高42.5厘米。顶上正中刻一方框,框内刻有铭文:“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16个字。函身四周铭文有建塔官员和僧众的姓名,纪年为“延载元年”(公元694年)。

县文化馆的专家随后赶到现场,小心翼翼地拿起鎏金铜钥匙,一层一层轻轻开启。首先揭开鎏金铜匣,鎏金铜匣内为银椁,银椁里面显现一方金棺,金棺内置琉璃瓶,瓶体白色透明,长颈,圆腹,平底形,瓶高2.6厘米,腹部直径2.1厘米,口径0.5厘米。内装白色晶体佛祖舍利14粒。舍利形如米粒,质似珍珠。这些出土宝物除石函外立即被悉数运往甘肃省博物馆珍藏。

1971年9月19日,79岁高龄的着名史学家郭沫若陪同柬埔寨王国首相宾努亲王来兰州参观,在甘肃省博物馆里,郭老一一鉴定了泾川金银棺、佛舍利等珍宝,由于没有看到刻有铭文的石函而无法判断舍利出处及时间,故说道:“舍利石函、贵在石函。”因为郭老这一句点评,当时尚留在泾川县的舍利石函很快也被运到了省博一起保存。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习俗最不常用的数字是14,泾川大云寺的佛骨舍利为什么是14粒,成了人们最感兴趣的谜题。当地学者张怀群做了这样的分析:

按史料记载,公元601年,隋文帝杨坚颁下《隋国立佛舍利塔诏》,在全国30个州建30座舍利塔,供养佛骨舍利。时称泾州大兴国寺的泾川大云寺也奉旨兴建了供养14粒舍利的舍利塔和地宫。诏书开篇,一一列出了30个州寺院全称或州名,泾州大兴国寺排序是第14位。

诏书中说“僧多者三百六十人。其次二百四十人。其次一百二十人。若僧少者尽见僧为朕皇后太子广诸王子孙等及内外官人一切民庶幽显生灵。各七日行道并忏悔。”其这段话是说,让这些僧人为朕与皇后及太子杨广、各位王子和他们的子孙;为京城内外的一切官吏,为天下一切黎庶,为万物生灵,各州分别作七日佛教法事,拜忏诵经,净化灵魂,改恶向善。

舍利共14粒,14中的第1个7应是一个组合,即为隋文帝、皇后、太子杨广、各位王子和他们的子孙们祈福。14中的第2个7又是一个组合,为京城内外的一切官吏、天下一切黎庶、万物生灵祈福。

也有人问,为什么不分21粒、28粒及更多7的倍数?这当然受限于佛骨舍利的总数,也可能是我们永远无法知晓的隋文帝内心深处的秘密。不幸的是,隋末连绵的战火使得大兴国寺变成了残垣断壁,供奉佛祖真身舍利的隋塔在初唐时只剩下了塔基。

泾州大兴国寺在武则天时期在一片废墟上得以重建,但却易名为大云寺,这是什么原因呢?公元690年,武则天借《大云经》中“弥勒下生作女王,威伏天下”等语,改唐为周,做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女皇帝,此后诏令两京各州修大云寺,诵《大云经》,宣扬“君权天授”全国各地纷纷修建大云寺,广传《大云经》(以上事见《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泾川大云寺是在一个特殊年代,因为一个特殊事件而产生的一座特殊的寺院。当时的工匠把原塔基下的石函、舍利瓶和舍利取出,用琉璃瓶盛装14粒佛祖骨舍利再配以石函,于公元694年重新瘗葬放入地宫,在地宫上建舍利塔、大雄宝殿、钟楼等建筑,这比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要早180年。

大云寺地宫的发现意义非凡,它首先将中原传统的棺椁之制纳入佛教,改变了印度用罂塔盛放舍利的方式,开创了用棺椁瘗葬舍利的先河,反映了唐代在舍利瘗葬制度上的划时代变革。

从此泾川大云寺香火鼎盛,佛事繁忙。

天有不测风云,到了明朝初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水覆没泾川古城。自商周以来记载古泾州3000多年历史的所有典籍化为乌有,大云寺也被冲得荡然无存。就这样,佛祖真身舍利在大云寺的地宫里静静地躺了400多年。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大云寺遗址已经变成了一片耕地。每当拖拉机犁地的时候,碰到地宫顶部的石板都会发出刺耳的响声,但谁也不知道地层深处隐藏的巨大秘密,直到地宫1964年又重见天日。

2005年以来,泾川大云寺珍宝代表中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曾多次在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瑞士、新加坡等国家展出。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甘肃日报》、新华网、光明网等国内外重要媒体作了专题报道,大云寺文化遗产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反响和广泛关注。2005年4月,在中华世纪坛国宝展上,这套舍利首次在国内公开展示,每位参观者仅限时30秒,足见它在人们心中倍受尊崇的地位。

遵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大云寺博物馆的修建按设计要求精心布设舍利塔、钟楼、鼓楼、碑亭大门等建筑的方位和体量,全方位体现“巨墙大柱、高大开阔、气势恢宏、立意深远”的盛唐建筑风格。有专家认为,这里将成为陇东又一处重要的文物景点,如果从省博迎还佛骨舍利供奉,有被称谓“世界之宝”的佛舍利在,慕名前来的游客与信众一定络绎不绝,千年古刹大云寺将会重现昔日辉煌。

文/图∵本报记者∵刘小雷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