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云寺佛舍利套函
大云寺佛舍利套函是承载佛舍利的一套棺,由金棺、银棺和铜匣组成。是我国的国宝之一。
金棺
装饰得精巧华丽,棺盖和棺身通体用金片、珍珠与绿松石镶嵌成一朵盛开的莲花,周围又饰以金片组成的6朵小莲花,莲蒂、莲花和莲叶都相互对称。在每一莲瓣和莲蒂内都镶有白色透明的石英石,莲叶内镶绿松石,在石英石与绿松石正中,又都各刻两道深印,表示花叶的基脉。
银椁
前后两面作上圆下方形,银椁两侧前高后低似卧梯。整个椁形与敦煌莫高窟第322窟内北壁盛唐壁画“涅◇变”中所绘棺形完全相似。银椁通体錾刻着缠枝忍冬,两侧各安两圆环,底座呈长方形,四面有勾栏平座一周,空间镶有菱形花纹,花纹布局严谨,生动自然。
铜匣
为方形,铜匣装银椁,银椁装金棺,一切和真品别无二致。
泾川发现的佛舍利金棺银椁套函,其价值在于最早将中原传统的棺椁葬制纳入佛教,改变了印度用罂坛盛放舍利的方式,开创了用棺椁瘗葬舍利的先河,反映了唐代在舍利瘗葬制度上的划时代变革。∵作为国宝级文物,佛舍利金棺银椁套函曾多次漂洋过海,赴日本、新加坡、法国、英国、美国和瑞士等国展出。
背后的故事
1971年9月,79岁高龄的郭沫若先生陪同柬埔寨王国宾努亲王一行来到中国西北进行友好访问。在访问的行程中有一项是接待方特意安排的,就是参观甘肃省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说:我们这里还有一批1964年甘肃泾川县大云寺地宫出土的珍贵文物,请您看一看。郭老一听,立刻来了兴致,跟随工作人员来到这批文物的前面。郭老首先看到的是一个鎏金铜匣,铜匣上刻有忍冬花花纹,外挂一把金锁,在灯光的照射下格外显眼;接下来是一个套在铜匣中的银棺,银棺前高后低,通体浮雕刻纹,精致的护栏围绕一周,整个银棺肃穆典雅;再往下是一个套在银棺中的金棺,绿宝石组成的莲花朵朵绽开,刻金花纹的莲叶茎脉分明,白色珍珠镶嵌其间,最里面一个葫芦形的琉璃瓶出现在了郭老的面前。琉璃瓶有拇指般大小,从外表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郭老此刻却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看着。工作人员急忙介绍说:“这是一组泾川县出土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宝函,瓶内装的是释迦牟尼真身舍利!”郭老一听,不由得心里一惊!问身边的工作人员:“此次发掘过程中,还有别的发现吗?”工作人员急忙回答:“还有一个石函。”郭老一听问道:“什么石函?”工作人员解释说:“地宫里盛放金银棺椁的石函,上面刻有唐代的铭文和题记,现在还存放在发掘地泾川。”郭老听后,又将这批文物仔细地看了一遍,沉吟良久,说道:“舍利石函!贵在石函!”。∵1971年79岁高龄的郭沫若先生在参观甘肃省博物馆时,并没有见到泾川大云寺地宫中出土的石函,但他断言,石函上的唐代刻文是解开这批文物历史之谜的关键。很快留在泾川的舍利石函被运到了省博物馆,当人们再次看到它时,石函依然完好。研究人员迫切地想通过石函上的刻文破解这段历史之谜。
石函为灰色大理石制成,顶部刻有“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十六个字。函身四周刻有唐人孟诜撰写的铭文。研究石函上的刻文,研究人员并没有找到问题答案!
查阅《广弘明集》揭开了这个谜底。《广弘明集》中记述:大兴国寺起塔造函时,有人争献“旧磨好石”,乃世间罕见,“固而用之,怡然相称”。这样看来,今天地宫中出土的这个石函应是隋朝的遗物,只是唐人重新刻写了铭文。然而,不幸的是,战火使得这座大兴国寺变成了残垣断壁的废墟,供奉佛祖真身舍利的隋塔也只剩下了塔基。∵到了公元689年,武则天掌权。一些佛门弟子称《大云经》上说:有一位天女下凡主宰世界,这位天女便是武则天,若登上皇位,乃是顺应天意。这正中武则天的下怀,她遂即诏令全国,兴建大云寺,广传《大云经》。泾川作为当时京城的门户,自然也不例外。事出巧合,在泾川兴建大云寺时,隋朝塔基下意外地发现了佛祖真身舍利。武则天听说此事后,非常高兴,并下旨,斥巨资兴建泾川大云寺,以最隆重的礼遇供奉舍利。从此,泾川大云寺香火顶盛,佛事繁忙。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到了明朝初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水覆没泾川古城。自商周以来记载古泾州3000多年历史的所有典籍化为乌有,大云寺也被冲得荡然无存。
就这样,佛祖真身舍利在大云寺的地宫里静静地躺了400百多年。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大云寺遗址已经变成了一片耕地。每当拖拉机犁地的时候,碰到地宫顶部的石板都会发出刺耳的响声,但谁也没有在意,直到1964年12月的一天。这一天,一个名叫乔碎成的村民正在田里平整土地。忽然,插入地中的铁锨陷了进去,他觉得奇怪,用力一翻,一个黑乎乎的洞口露了出来。乔碎成哪里知道,他这一掀正挖在了大云寺地宫的上面。就这样佛祖真身舍利及宝函在沉睡了400多年后,终于与世人见面。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