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
智敏***讲
第四讲
昨天我们讲到成就威仪行,讲完了。昨天讲到“恭敬和尚及和尚同学,恭敬阿阇黎及阿阇黎同学,恭敬上下座,是名威仪行”。那么这里边就是说对和尚、对阿阇黎要恭敬,他们的同学就是同辈的也要恭敬,那么上座下座互相的关系,就是上座对下座要谦虚谨慎,下座对上座要恭敬,这两个互相关系。
那么昨天我们也讲过了,上座有几种,一个是“生年上座”,就是一般的年龄大的;一个是“世俗上座”,在世间上有“大财”、“大力”、“大位”、“大眷属”、“大徒众”等等,可以为常住出力的;那么还有“法性上座”,就是真正的戒腊又高,修持又好的。那么在这个里边,佛,这个颂是佛说的,佛说的什么叫上座,那么这个颂很要紧。“心掉多绮语”,这个简别,即使你戒腊很高,年纪也很大,但是你要是心掉的话,“多绮语”,口里尽说一些无义的话,就是冲壳子。“染意”,心里边染污,就是有烦恼,“乱思惟”,心里想的不在法上,乱想的。那这一类人呢,“虽久隐园林”,即使你在丛林里住了很久,即使戒腊也很高,不能说真的上座,真正的上座从法上的行持上看的,要“具戒”。
这个是佛教里边通的,一切善知识、上座,这个功德里边最重要的是戒行,所以说宗大师的这个善知识里边以戒为第一。我们这里的上座,佛亲口说的,也是戒为第一。那么这是“具戒”,戒要具足的。再一个就是“智”,成就智慧,还有“正念”,再是“寂静”,跟定相应的,“心解脱”,没有烦恼的。那么这个下边呢,“于法能观”,能够简择法的,就是能够法的里边可以简择,极简择,就是修观,这样子的人呢,真的上座,就是有戒定慧功德的人。
那么我们就是自己在丛林里边呢,自己要把这一些功德具备。海公***说的,不要等到十夏了,把你推上上座的位子了,再去准备那些道德的、功德的资粮,那时候就来不及了,就在自己做下座的时候,要慢慢地积集资粮,等到你积集到一定的时候,上座的资格就够了。否则的话,丛林里边混十年,那是很容易的,十年一过,夏也十个腊有了,那么你上座的位坐上了,但是没有这一些功德的话,那还不是真上座,那么下座对你还产不起恭敬心,这个是两方面对待的。你有德呢,人家当然恭敬你,要没有德的话,人家也无从生起这个恭敬心。那么***还讲这样子的,假使说你是上座,你对一切法上的事情都要做得很熟练,哪怕上个香、点一个灯等等,做个供,都要拿上来马上很快地做,否则的话你说上座,你这个十年你学了什么东西呢?十年里边一般的我们是做个下座呢,总是从下边做起,什么事情都做上去,一直做到上座,那就是什么都会的。如果你有点事情叫你做,你做不来,那么你这个上座就倒架子了,下座比你做得好些,那就是自己很不好意思的。所以说做上座呢,各方面的事情都要准备,等到十夏已满,那就什么都要搞得来。那么下座呢,当然了,对上座要恭敬,因为他……,我们说对能够发心出家的,在丛林里住得上那么长的,即使他戒定慧功德差一点,毕竟比那些东西乱跑的要好得多,也要生恭敬心,不要随便看人家过失,这是两方面对待的。
B3行己行处
C1舍离非己行处
D1六非己行处
云何己行处?有六非己行处:若淫女处、寡妇处、大童女处、不能男处、比丘尼处、沽酒处,是名六非己行处。
下边,我们今天要讲的是行“己行处”。那这个我们在《定道资粮》里也有,但是重点不一样,我们《定道资粮》五个地方不能去的,这里是六个地方。这六个地方就是说不同在哪里呢?《舍利弗阿毗昙》特别注重的是男女界限。所以我们也看得出,这六个地方都是对于男女界限有特别重要的地方,都不能去。
“云何己行处?”这个我们比丘应当走的地方。那么是什么呢?应该什么地方去走呢?就是活动在什么地方场合呢?那么这个反过来,有六个“非己行处”,把这个除开,那就是“己行处”了。那么哪六个“非己行处”呢?“若淫女处”,那就是妓女之类的;“寡妇处”,寡妇也是危险的;“大童女处”,就是说虽然是没有成家,但是年纪大了,这一些人也是淫欲心重的;“不能男处”,那是那些二根、黄门之类的,这些人淫欲心特别重的;“比丘尼处”,比丘尼跟比丘的界限要清楚,不然,最容易讥嫌,他们广东、云南这些地方比丘跟比丘尼是一个庙子的,这个人家在家人说起来是非常难听的;“沽酒处”,吃酒的地方,卖酒的地方,这六个地方都是“非己行处”。那么这里我们就看了,这六个地方有五个都是与男女的界限有关的,最后“沽酒处”,吃了乱性的。
那个就是重点都在把男女界限搞清楚,所以说《舍利弗阿毗昙》跟一般的五个地方不一样,哪五个地方呢?有国王大臣处,屠儿魁脍地方,等等,这些各方面都照顾到。这里六个地方,主要是对男女的讥嫌的地方,不要去。那么“沽酒处”,是去了之后乱性了,那就是要容易犯戒了,所以这些地方都不要去。
己者,比丘身也,此六非己行处,比丘不应轻往亲近,应当远离。细则在辨识阿含中,应善学。
“己者,比丘身也”,这个“己”是比丘,那么当然了,比丘尼也可以说是对比丘尼来说,那么对居士呢,也可以自己想,自己出家的身份来想,这些不是该自己走的地方。“此六非己行处,比丘不应轻往亲近”,这六个地方,比丘不能够随便地去亲近,就是接近他们,“应当远离”,不能接近,应当远离。就是这六个地方应当远离的。“细则在辨识阿含中”,戒律里边我们说《辨识阿含》就是二百五十条戒的戒相,这里边讲得很仔细,这里当然了因为四众弟子都有,不能详说。那么我们要就是说受过大戒的,这个戒相要好好学。《辨识阿含》我们前面讲过的,不单是二百五十条戒相,就是戒相的辨识,就是环境来了之后,在没有犯戒之前就可以看出来,这是有犯戒危险的,就要避免,这叫“辨识”。那么这一些戒律,都微细的戒律都要仔细学好,学好之后才能应付,否则的话环境来了,不知所措,那就容易犯戒。所以要环境一来就能够看到,这个有犯戒危险的,马上避开了。那么这六个地方都是比丘不能去的。那么这是一个。
D2他国非己行处
又如佛说:比丘,莫至他国非己行处,若至他国非己行处,魔得其便。比丘,何谓他国非己行处?谓五欲也,是名至五欲非己行处。
第二个,“非己行处”,“又如佛说”,那把这些除开就是佛的比丘的应当走的地方了。那这个非己行处很多,第一个是六个地方不能去。第二个,“又如佛说”,佛又这么说,“比丘,莫至他国非己行处”,“他国”就是不是我们自己的国家。那么哪一个“他国”呢?他就要说了,下边说“五欲”。“非己行处”,“他国”就是不是我们该去的地方,这个“非己行处”,也不能去。“若至他国非己行处,魔得其便”,假使你到这些地方去的话,这是不该去的地方,不是我们自己的应当去的地方,就是“他国”。那么这个你要去的话,“魔得其便”,魔就可以乘你的空子来害你。“比丘,何谓他国非己行处?谓五欲也”,五欲——色声香味触、财色名食睡,这五个欲不是我们的国土,就是我们是修行的地方,是不要这些东西的,所以也不是我们该去的地方。“是名至五欲非己行处”。到“五欲非己行处”呢,“魔得其便”,所以说这个地方不能去。
此六非己行处,应作远离。若亲近之,纵不堕落,亦招世间讥嫌,魔得其便。又他国者,五欲也。三界五欲,色声香味触;欲界五欲,财色名食睡,应当远离,对境辨识。
“此六非己行处,应作远离。若亲近之,纵不堕落,亦招世间讥嫌”。这就是说前面的六个“非己行处”,你就是不能亲近了。假使我们说,有一个比丘他经常往比丘尼庙里走,或者经常往淫女家这些地方走,不要说进去那个屋子,就是那条路经常走的话,人家都会讥嫌,你这个比丘干什么的?那么吃酒的话,有的人他说“我陪客,我不吃,我是陪人家”,也不行,你坐在那个酒店里边,人家看到了你了,认得到你是个出家人,衣服不一样么,就要说话了,就说你吃酒了。那么我们在昭觉寺住的时候,有人就跟我告状,他说什么什么人,看到他在馆子里吃火锅。这个,那就是你穿了比丘衣服,你做一些不如法的事情,人家都要很注意的,所以不要去。那么这个是即使你自己不做,还是有讥嫌,就不好了,讥嫌就是犯戒,就是魔了,我们说魔的事情很多就属于讥嫌而来的。“魔得其便”,那么你这样子做的话,魔就可以乘你的空子,来害你。
那么第一个,六个地方不能去。第二个“非己行处”就是“他国”,就是五欲。五欲里边分两种五欲。“三界”的“五欲”是“色声香味触”,好的色、好的声、好的香、好的味、好的触,都不能去接近,一接近的话那就是说要受欲了,那就是要“魔得其便”。“欲界”里说呢,“财色名食睡”,这地狱五条根,财、色、名、食、睡。在我们儒家里边好象是财色是看不起的,食睡也感到这是庸俗的,那么名呢却是很尊重。“贪夫徇财,烈士徇名”(注:文见《史记伯夷列传》)好象名是很高贵的,但是佛教里边对名也要放下,如果名放不下的话,那还是要做了很多不如法的事情,不能进道,而且“魔得其便”。在这几个五欲里边,魔都可以乘你的空子来害你的。我们说内有烦恼外有天魔,自己内部没有烦恼的话,魔就不能得他的便。所以说小止观也好,其他的书也好,当碰到魔来害的时候,你只要坐起来念戒本,念戒本就是离开五欲的,那是说清净的,只要戒本一念的话,一诵的话,他魔就走了,可见得这个离欲威力极大,单是念一道的话魔就害怕就跑了,何况你行持呢?所以说真正你行持戒律好的,魔是害不了你的。《楞严经》里边五十阴魔,都是你坏了戒之后才可以得逞。那么五欲是不能亲近,亲近之后,那就是“魔得其便”,就是容易着魔。“应当远离,对境辨识”,应当远离,那么你假使这个环境,看到来的时候,要有认识到,有些地方就是要先有看到这个苗子呢,就不要去了。如果你开始认不到,人家把你拉去,酒铺子,看到了,拉进去了,那就来不及了。看了样子不对头,就不要去了。那么这是第二种,五欲是“他国非己行处”。
D3非威仪行
云何己行处?若彼非威仪行,此非己行处,舍离,正舍离,缘舍离,不亲近,正不亲近,缘不亲近,是名己行处。
那么把这些除开,还有什么是“己行处”呢?“云何己行处?”,还要除,“若彼非威仪行,此非己行处”,还要除掉非威仪行。那么这三个一除,除开的话,那留下的己行处就是很严格的,是真正正规的地方了,这是比丘该走的地方。所以还要除一个“非威仪行”,一切非威仪行都是非己行处。“舍离,正舍离,缘舍离,不亲近,正不亲近,缘不亲近,是名己行处”。那么所谓己行处,要把非威仪行也要离开。
正舍离者,以理以法,应即舍离;缘舍离者,藉方便而舍离也;不亲近等亦尔。舍离行,即己行处,最上最妙无过之总持法门也。
要舍离它,“正舍离”,是正面的舍离,就是说,“正舍离者,以理以法,应即舍离”,那么就是自己正面地去对付,舍离它。“缘舍离者,藉方便而舍离也”,就是不是正面地舍离它,藉一些因缘,可以远离这些。那么海公***举的例,就是说新戒假使要到外边去的话,一定要有一个人陪了去,陪了之后,有两个人的话,一些坏事就做不起来了。我们假使要到俗家去,决定要带一个,沙弥也好,两个比丘也好,两个人进去,那没有讥嫌的。如果你一个人进去,即使没有做坏事,人家看见你从在家人的屋子里出来了,对你有怀疑了,你赶去干什么去呢?可能做坏事了,这个。尤其是清晨,一早从在家人家里出来,人家决定怀疑你晚上做了坏事了。所以说是两个人进出的话,那就人家没有怀疑了,两个人一起的,那个有人旁边监视的,不会做(坏事)。所以说这个是“缘舍离”。比丘尼也一样,都是走路出门要两个人的,不能一个人,一个人就是有讥嫌,同时也可以给那些坏的人有机可乘,你有两个人的话,有些事情就害不了,他就没有办法了。所以说“缘舍离”就是靠其他的因缘把这些非威仪的事情舍离掉。那么“不亲近”,不要亲近,舍离就是远离,不亲近就是说比远离更进一层,不要去粘附他,这主要在心里边的事情了,不要亲近他。那么正面的(不)亲近,藉因缘的(不)亲近,不亲近,正面的不亲近他,藉缘来不亲近他,这两种方式,都叫这个……。能够做到“舍离,正舍离,缘舍离,不亲近,正不亲近,缘不亲近”,这就是余下的就是“己行处”,那就是“威仪行”,就是“己行处”。“最上最妙无过之总持法门也”,那么这个是海公***赞叹,你是总持法门呢,就是说要去舍离,把那些五欲、那些不威仪的一切、不如法的,都舍离了,不亲近了,那就是己行处了,这是最妙的总持法门,把这个记住,就是一切可以舍离了。
C2己行处
又如佛说:行于自国己行处。若比丘自国己行处,魔不得便。比丘,何谓自国己行处?谓四念处也,是自国己行处。若以此威仪行,起、正起,受、正受,是谓威仪己行处成就。
那么下边就是说把那些该舍离的、远离的都讲完了,那么真正我们的比丘己行处,该走的,该走的地方是什么呢?“又如佛说:行于自国己行处。”他国不能去的,“己国”,该我们自己的地方,可以我们行动的地方,这是什么?“若比丘自国己行处,魔不得便。”假使比丘在“自国己行处”,该走的地方,那么魔对你是没有办法的。所以着魔,都是走了“他国非己行处”,如果你在“自国己行处”的话,不会着魔的。所以说我们要避免魔呢,要从因上下手。“比丘,何谓自国己行处?”那么“自国己行处”到底是什么呢?最扼要的就是“四念处”。真正打开地说,三宝的地方,有三学的地方,持戒的僧团,真正行持的地方,都是“自国己行处”。那么最扼要的就是“四念处”,你修了四念处就保险的。所以说真正的重点佛就指出是四念处也,真正的自国己行处是四念处。只要你能修四念处的话,那你不会走上那些不该去的地方,那也不会着魔了,所以说“是自国己行处”。“若以此威仪行,起、正起,受、正受,是谓威仪己行处成就。”那么这个四念处是修的重点,那么在行动上就是威仪行,离开非威仪行么就是威仪行,那个威仪行就是很细致的,离开非威仪行之外,余下的就是威仪行,这个是我们比丘该做的事情。对这个威仪行,“起”,把他生起来,“正起”,不断地生起来,“受”,把他领受下来,不断地领受,就是不要断掉了,这个就是“威仪己行处成就”。你这样子做的话,那我们比丘的己行处的就成就了,这是威仪方面成就。那么在心里边用功呢,四念处;行持上呢,是威仪行。
若比丘不往六非处,或舍离者,是行己行处,所以魔不得便。又四念处者,是自国己所行处,于身、受、心、法,四处存念,令心行于四正念处,不入非己行处,为最上妙。
“若比丘不往六非处,或舍离者,是行己行处,所以魔不得便”,就是前面的六非己行处,五欲,非威仪行,这些都离开了,那么这个余下的就是己行处。在这些地方,魔不来害,害不了你的。“又四念处者,是自国己所行处”,重点的来说就是修四念处,这个四念处是我们比丘的自国,就是我们自己该走的地方,己行处。“于身、受、心、法,四处存念,令心行于四正念处,不入非己行处,为最上妙”,修四念处的话是最保险的己行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