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作为佛教界的圣物,自古以来就受到广大佛教信徒的崇拜敬奉,故有必要将佛顶骨之传承作一梳理,以正源流。中国佛教协会理事、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王孺童专门撰写了题为《佛顶骨舍利源流考》的文章,对佛顶骨舍利的传承做了详细的梳理和介绍。
顶骨中国供奉
佛顶骨的六次流布,均在西域地区,其时还未传入中国。
1、入传中国
唐道世《法苑珠林》卷二九〈感通篇〉第二十一〈圣迹部〉第二〈迦卑试国〉:“又此东南往古王寺,有佛顶骨一片,广二寸余,色黄白,发孔分明。至大唐龙朔元年春初,使人王玄策从西国将来,今现宫内供养。”
南宋志磐《佛祖统纪》卷三九〈法运通塞志〉:“龙朔元年,王玄策进西天所得佛顶舍利。”唐龙朔元年,即公元661年。可知安置于迦毕试国之“小块”佛顶骨,此时被王玄策带回中国,并供奉于长安皇宫之中,故当为第七次流布。自释迦牟尼佛入灭毗荼后,其顶骨流布清晰者,至此而止。为重述源流,列表如下:
拘尸那揭罗国入灭→八王分舍利→摩揭陀国阿育王集合再分→安置东方兜沙罗国→那揭罗曷国醯罗城→迦毕试国旧王伽蓝→王玄策带回中国长安乾陀罗国罽腻咤王演提洒寺。
2、来华贡献
在迦毕试国旧王伽蓝中供奉之佛顶骨,被王玄策带回长安供奉于皇宫之后,就不知所踪,史籍无载。此后,又有中国赴西域求法僧,或西域来华传法僧,向朝廷贡献了诸多佛顶骨。然诸多顶骨均为携者自称为“佛”顶骨,其传承源流均不清,故只能列出备考。
(1)唐西域进献佛束顶骨
唐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周岐州岐山南塔缘〉:“时周又献佛顶骨至京师,人或见者,高五寸,阔四寸许,黄紫色,将往东都驾所。时又追京师僧七人,往东都入内行道,敕以舍利及顶骨出示行道僧曰:‘此佛真身,僧等可顶戴供养。’经一宿还收入内。皇后舍所寝衣帐,直绢一千疋,为舍利造金棺银椁,数有九重,雕镂穷奇。以龙朔二年送还本塔,至二月十五日,奉敕令僧智琮、弘静、京师诸僧与塔寺僧及官人等无数千人,共藏舍利于石室掩之。三十年后,非余所知,后有开瑞,可续而广也。(中略)其佛顶骨,国用珍宝赎之,计宝约估评绢直四千疋。遂依其数,以蕃练酬之。顶骨今仍在内云。”
唐道世《法苑珠林》卷三八〈敬塔篇〉第三十五之二〈故塔部〉第六〈感应缘〉:“时西域又献佛束顶骨至京师,人或见者,高五寸,阔四寸许,黄紫色。又追京师僧七人,往东都入内行道,敕以舍利及顶骨出示行道僧曰:‘此佛真身,僧等可顶戴供养。’经一宿还收入内。皇后舍所寝衣帐,准价千匹绢,为舍利造金棺银椁,雕镂穷奇。以龙朔二年,送还本塔。至二月十五日,京师诸僧与塔寺僧及官人等无数千人,共下舍利于石室掩之。俟三十年后,非余所知,至后开瑞,冀补兹处。(中略)其佛顶骨用珍宝赎之,计直四千匹绢。遂依其数,以彩练酬之。顶骨今现在内供养,即是螺髻束发小顶骨,然大顶骨犹未至此。”
此佛束顶骨,为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时由西域进献。该“螺髻束发小顶骨”,尺寸为“高五寸,阔四寸许”,故知非王玄策带回之迦毕试国佛顶骨。
(2)唐西域婆罗门进献佛束顶骨
唐道世《法苑珠林》卷八五〈六度篇〉第八十五之六〈智慧部〉第六〈利益部〉第三〈感应缘〉:“麟德元年,有西域四婆罗门来,献佛束顶骨。”此佛束顶骨,为西域四婆罗门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进献“∵“麟德元年”,案明弘赞《六道集》卷五:“麟德二年,有西域四婆罗门来,献佛顶骨。”
(3)唐新罗慈藏梦感佛头骨
高丽一然《三国遗事》卷三〈台山五万真身〉:“按山中古传:此山之署名‘真圣住处’者,始自慈藏法师。初法师欲见中国五台山文殊真身,以善德王代贞观十年丙申入唐。初至中国太和池边石文殊处,虔祈七日,忽梦大圣授四句偈。觉而记忆,然皆梵语,罔然不解。明旦,忽有一僧,将绯罗金点袈裟一领,佛钵一具,佛头骨一片,到于师边。”
(4)北宋中天竺法贤进献佛顶骨
北宋赵安仁、杨亿《大中祥符法宝录》卷一一:“(咸平三年)是年秋八月四日,三藏沙门法贤顺化,临终召其门人谓曰:‘佛言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汝等观念无常,各勤精进。’言讫而逝。法贤初被疾,上遣中使护国医霍炳等三人诊视。及以不起,闻深嗟悼之。复遣中使冯仁俊监护襄事,所须官给。法贤以西域所得佛顶骨及道具等奉遗表以献,诏道具回赐本院供养,仍别颁赙赠。赐谥曰‘慧辩’,令僧录司具威仪,十月十六日葬于京师祥符县郑当里。建塔葬毕,法天、施护同诣便殿称谢,上抚慰之。诏度法贤童行二人为僧。”
(5)北宋法遇进献佛顶舍利
南宋志磐《佛祖统纪》卷四三〈法运通塞志〉:“(太平兴国八年)沙门法遇自西天来,献佛顶舍利、贝叶梵经。法遇化众,造龙宝盖,金襕袈裟,将再往中天竺金刚座所供养。乞给所经诸国书,诏赐三佛齐、葛古罗、柯兰诸国敕书以遣之。”南宋志磐《佛祖统纪》卷五二〈历代会要志〉:“沙门法遇自西天还,贡佛顶舍利、梵经。”
此佛顶舍利,为法遇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自西天带回。法遇,乃北宋时赴西域求法僧,曾游历东南亚诸国,且深得宋太宗赏识。南宋志磐《佛祖统纪》卷四三〈法运通塞志〉:“(端拱二年)上谓近臣曰:‘我宿世曾亲佛座,但未通宿命耳。’诏直学士院朱昂撰塔铭,谓曰:‘儒人多薄佛,向中竺僧法遇乞为本国佛金刚座立碑,学士苏易简为之,指佛为夷人。朕恶其不逊,遂别命制之。’”“∵《大正藏》第49卷,第400页中。”元脱脱《宋史》卷四九〇〈外国列传〉:“(太平兴国)八年,僧法遇自天竺取经回,至三佛齐,遇天竺僧弥摩罗失黎语不多命,附表愿至中国译经,上优诏召之。法遇后募缘制龙宝盖袈裟,将复往天竺,表乞给所经诸国敕书,遂赐三佛齐国王遐至葛、古罗国主司马佶芒、柯兰国主赞怛罗、西天王子谟驮仙书以遣之。”
(6)北宋迦罗扇帝进献佛顶舍利
南宋志磐《佛祖统纪》卷四三〈法运通塞志〉:“至道元年,中天竺沙门迦罗扇帝来朝,进佛顶舍利、贝叶梵经。”南宋李攸《宋朝事实》卷一二〈仪注〉:“至道元年,贡佛顶骨。”此佛顶舍利,为中天竺沙门迦罗扇帝于宋太宗至道元年(995)进献。
(7)北宋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佛顶真骨
法主承天院住持圆觉大师赐紫德明述并书《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记》:“我大牟尼师,嗣贤劫第四之大宝也。总法界为化封,以教理为命令。垂衣利物四十九年,大事既周,提河示寂,碎黄金相为设利罗。育王铸塔以缄藏,耶舍手光而分布,总有八万四千所,而我中夏得一十九,为金陵长干寺塔即第二所也。东晋出现,梁武再营。宝塔参空,群生受赐。洎平陈之日,兵火废焉。旧基空列于蓁芜,峞级孰兴于佛事。每观藏录,空积感伤。圣宗之有天下,封禅礼周,汾阴祀毕,乃有讲律演化大师可政,塔就蒲津,愿兴坠典。言告中贵,以事闻天。寻奉纶言,赐崇寺塔。同将仕郎守滑州助教王文共为导首,率彼众缘,于先现光之地,选彼名匠,载建塼塔,高二百尺,八角九层,及造寺宇。进呈感应舍利十颗,并佛顶真骨、洎诸圣舍利,内用金棺,周以银椁,并七宝造成阿育王塔。次以铁“匣石”函安置。即以大中祥符四年太岁辛亥六月癸卯朔十八日庚申,备礼式,设阖郭大斋,閟于皇际,庶金名数,永镇坤维。上愿崇文广武仪天尊道宝应章感圣明仁孝皇帝天基永固,圣寿遐延;太子诸“王”,福昌万叶;宰辅文武,赞国忠贞;三军兆民,乐时清泰;同缘众信,利集无强;举事诸贤,功彰不朽。陵迁“谷变”,此善长存。地久天长,斯文永振。谨记:塔主演化大师可政,助缘管勾赐紫善来、小师普伦,导首将仕郎守滑州助教王文、妻史氏,十四娘男凝熙、规拯,孙男同缘,同会三哥、四哥、五哥、七哥、八哥、“九哥”,孙女大娘、二娘、三娘、四娘、五娘、六娘,新妇蔡氏、许氏、杨氏、杨氏,出嫁一娘、三娘、亡女四娘。先考二郎,“先”妣程氏,继母陈氏。寄东京王延旭,僧正赐紫守邈宣慧大师齐吉,赐紫文仲、僧仁相绍之舍。舍利施护:守正、重航、绍赟、智悟、重霸、守愿、尼妙善、宝性;砌塔都料:应承裕并男德兴、王仁规;施石函陆仁贞、仁恭。”
此佛顶真骨,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瘗藏七宝阿育王塔。然谓“佛顶真骨”,其意在别于“影骨”也。
该《石函记》为“承天院住持圆觉大师赐紫德明”所书。明明河《补续高僧传》卷一七〈明律篇〉:“圆觉律师,德明者,住金陵能仁寺。际遇太宗召见,赐紫衣并御容及罗汉像以归。律声振江以南,求法人望之而归。真宗嗣位,复赠以诗章,有‘精勤演律达真风,释子南禅道少同’之句。”
根据《石函记》所记,演化大师可政化募打造七宝阿育王塔,并将佛顶真骨瘗藏其中。然“佛顶真骨”应最为尊贵,为何排序却在“感应舍利”之后?撰述者通过一个“并”字,显然是为了突出“感应舍利”之特殊性。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五〈长干塔〉:“至南唐时,废寺为营庐。久之,舍利数表见感应。祥符中,僧可政状其迹,并感应舍利投进,有诏复为寺,即其表见之地建塔,赐号圣感舍利塔。”虽有修复寺塔之诏许,但朝廷并未拨款,故可政乃凭己力,募集民间资金而作功德。在塔建好之后,可政无力修整寺院,致使不久塔寺全都荒废破败。
(8)北宋志瑜、志津、法顺进献佛顶骨
北宋吕夷简《景祐新修法宝录》卷一七:“(天圣四年)夏四月,沙门志瑜、志津、法顺自天竺还,贡梵经十夹、佛顶骨,并赐紫衣束帛。”此佛顶骨,为赴天竺求法僧志瑜、志津、法顺于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进献。
(9)北宋天竺摩伽陀国不动护进献佛顶骨
北宋吕夷简《景祐新修法宝录》卷一八:“(天圣八年)冬十月,天竺摩伽陀国沙门不动护,与其门弟子释吉祥、明护,贡梵经十四夹、佛顶骨、雕镂佛像。不动护者,天竺义学沙门也。”此佛顶骨,为天竺摩伽陀国沙门不动护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献。
(10)北宋龙兴寺大悲院地宫藏佛顶骨
《邓州龙兴寺大悲院地宫记》:“挂姓名如后:顺阳县施主张君太施石椁一座,妻李氏,男张守迁、男张谦、男张颙、男张信,新妇王氏、蓝氏、田氏、全氏。许州阳翟县施主元勋、功德主僧法□、师弟惠宣,比丘广香,管内僧正赐紫惠谈,施主宋光厚、弟宋光晏、母亲何氏。顶骨一尊,佛牙一支,舍利一瓶。大宋天圣十年二月二十五日记。”此佛顶骨,于宋仁宗天圣十年(1032)入藏河南邓州龙兴寺大悲院地宫。该顶骨来源不明,依考古报告记述:“佛顶骨,1件,象牙质,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底部磨平,高7厘米。”
(11)北宋兖州兴隆寺塔地宫藏世尊金顶骨真身舍利
地宫出土碑记:“中书门下牒兖州。兖州奏:当州昨准中书劄子。兖州奏:据《龙兴寺泗洲院西天于阗国帘前赐紫光正大师法藏状》称:‘先于开宝三年(968),自离于阗本处,亲往西天取得释迦形像、世尊金顶骨真身舍利、菩提树叶,及进奉本处白玉叁佰玖拾斤、细马叁疋。寻蒙圣恩帘前赐紫及师号、回宣御马两匹、闹壮金鞍辔、驿劝请俸。自后乞于国内巡礼圣境,奉宣云游西川至峨嵋、代州五台山、泗洲,逐处斋僧壹万人,各送金襕袈裟一条。
此世尊金顶骨真身舍利,乃法藏于唐开宝三年(968)“离于阗本处,亲往西天取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建塔瘗藏。所谓“金顶”,指佛顶相。
(12)西夏承天寺佛顶骨舍利
《夏国皇太后新建承天寺瘗佛顶骨舍利轨》:“原夫,觉皇应迹,月涵众水之中;圣教傍辉,星列周天之上。盖□□磨什、钝道澄图,常表至以化随机,显洪慈而济物,纵经尘劫,愈自彰形。崇宝刹绵亘古今,严梵福则靡分遐迩。我国家纂隆丕褠,鋹启中兴,雄镇金方,恢拓河右。皇太后承天顾命,册制临轩,厘万物以缉绥,俨百官而承式。
此佛顶舍利,乃“西天达士”进献,于夏英宗谅祚天祐垂圣元年(1050)建塔瘗藏。所谓“西夏皇太后”,指夏英宗李谅祚(1047—1068)母没藏黑云(1047—1056),其曾出家为尼。
(13)辽涿州云居寺塔藏释迦如来二顶骨
崇教寺沙门行鲜撰《大辽涿州云居寺供塔灯邑记》:“昔我释迦氏出世也,声教被于大千之界。垂方便门,饶益众生,天上天下,世出世间,罔不受赐。灭度之后,迨今二千余载,惟窣堵波以置舍利。俾见闻之种,能殖梵福,永出迷津,遄臻觉岸。其大抵也,自炎汉而下,迄于我朝,城邑繁富之地,山林爽垲之所,鲜不建于塔庙,兴于佛像。
此二粒释迦如来顶骨,乃西土高僧藏于左臂带至辽地,后经百法上人秘藏。辽天祚帝耶律延禧乾统十年(1110),涿州云居寺僧文密化钱建塔,将二佛顶骨瘗藏塔下。
自唐至宋于文献可查者,中土当有佛顶骨十四枚,但大多只见于史籍记载,而无实物留存。自宋以后,则不见再有佛顶骨传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