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正忙着读《百喻经》。经中生动有趣的微妙故事与极为确切恰当的譬喻,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此经是佛在王舍城鹊封竹园说法时,因在坐的五百异学梵志的启问佛法因缘而说的,佛陀悲心切切,为了使异学梵志能明悟深奥的佛理,伟大的佛陀洞鉴时机,善巧权变,就借以既简短而饶有兴趣,又明白易懂的种种譬喻故事,说明了微妙幽深而难懂的真理。可谓说是佛陀观机施教的恰到好处吧!余经细细的品读,觉得此经人人很有必要抽暇一读,定能开启吾人智慧之门,从而能更好地意识到“格物致至,诚意正心”的重要性,乃至到后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于佛事门中,不废一法,战战兢兢,深信因果,不作诸恶,奉行众善,净化己灵,从而恢复自己的清净本性。
经中共列举了一百则譬喻故事,而我对其中的一则——《人效王眼眴喻》特感兴趣。认为此则譬喻,言简意该,意喻深远,它说明了一个如何亲近善知识,如何向他人学习,用来增长自己的智慧,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的深刻道理。实在是太重要了,所以就不惜自己的笔墨,也不顾他人的嗤笑,在这里就用自己拙朴的文字略述如下,还望慈悲笑纳。
佛说:“昔有一人,欲得王意,问余人言:‘云何得之?’有人语言:‘若欲得王意者,王之形相,汝当效之’。此人即便往至王所,见王眼眴,便效王眴。王问之言:‘汝为病耶?为着风耶?何以眼眴?’其人答王:‘我不眼病,亦不着风,欲得王意,见王眼眴,故效王也。’王闻是语,即大嗔恚,即便使人种种加害,摈令出国”。
纵观世间,芸芸众生,莫不如是。于佛法王,欲得亲近,求其善法,以启发自己的灵明妙智,增长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于是不远千里,不辞劳苦,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寻求明师开导。但往往因自己不能彻底如实地理解如来教化众生的真实意旨,而错用心机,弄巧成拙,未受实益,反遭其害,岂不悲哉!要知如来法王为令一一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依众生种种根性之不同,观机施教,随缘示现种种权巧方便,或现其短缺。如释迦文佛为了调治刚强难伏之众生,示现大威德金刚之身;又如观音菩萨的普门示现,应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所有这些都是佛陀慈悲心的流露,其目的就是巧用性恶法门,任意摄持性善,使刚强难伏的众生能够当下断恶修善而已矣!
无奈时至末运,法弱魔强。芸芸众生,不顾孔老夫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名言训诫。不听从善知识的“看一切人为菩萨,惟我一人是凡夫”,“只学好样子,不学坏样子”,“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的慈悲开示。不解诸佛诸祖权巧方便的良苦用心,而行掩耳盗铃之事。学佛之人,或闻佛法,见有字句不正,便生讥毁,效其不是;或亲近知识,不但不能效法知识之长,反而效其短缺。更有甚者,不问自己根机而效法大人作风,学济公***而饮酒吃肉,效南泉禅师而大开杀戒。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真是令人痛心刺骨。由是之故,于佛法中,永失其善,堕于三恶,正如“欲得王意”之愚痴人也,可谓诸佛之所怜悯者也。
不要说学佛之人有此弊端,即就是世间学人亦复如是。往往因在家不能听父母的逆耳忠言,在学校不能听老师的谆谆教诲。终于导致自己一事无成,贫困潦倒,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电视报纸上的种种报道,真是令人忧心忡忡。所以,我们不能不意识到“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的重要性,要牢记孔老夫子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明讯。要牢记佛说的这则譬喻故事,彻底打破自己以往的“学人短缺”的坏习气,培养自己的只学“出水莲花”的好习惯,争取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大好人,为净化心灵,庄严国土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004/5/6。灯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