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明寺的传说
东明寺古刹在安溪桥北东明山,关于东明寺的来历,据《民国杭县志稿》记载:“相传建文帝遁迹至此,时旭日始旦,题曰东明。”对此,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死之后,皇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皇叔燕王朱棣谋反,夺取皇位,陈明成祖。建文帝欲自刎,少监王钺奏道:“陛下岂可就此轻生!太祖军师刘伯温曾留遗计:后宫有一对黑门,平时紧闭,说非到皇孙大难临头,不可打开。现该到打开的时候了!”建文帝命人打开黑门,只见墙上挂着一幅画,画着一条黑龙骑在黄龙身上;又看见一只铁柜,里面有藏着三张度牒,名写应文、应能、应顺,还有袈裟、僧帽、僧鞋、剃刀等物;另有红帖一张,上写“从鬼门穿地洞而出”。建文帝叹道:“命该如此!”这三人之名显系指建文帝和当时在旁的吴王教授杨应能、监察御史叶希贤。三人取刀剃发,换上袈裟,身藏度牒,纵火焚宫,一行九人,穿地洞而走。走出洞口,外为水道,登舟南行,翰林院编修程济改扮成道士,其它人都扮成和尚。
有一天,建文帝一行来到钱塘县安溪古道山,时正当晨曦微照,旭日始旦。环观此山,坐北朝南,气势雄伟,山间有古刹一座,名为古道寺,像一把金龙靠椅,稳置群峰之间,山下巨溪,即东苕溪,波光粼粼,如游龙奔腾。建文帝叹道:“柳暗花明又一村,又赐我一行宫也!”就拜寺内方丈为师,隐居为僧。后人因建文帝至此正值旭日始旦,就东方放明,预兆黑暗去光明现,就将山名和寺名都改为“东明”。程济则住在东明山后大遮山群仙观内当道士,昼夜守卫着东明寺后路。附近东尖峰后背半山腰有一块岩石,平坦如台,也称钓鱼台,建文帝和程济常在此密商要事。
建文帝在寺内种了一株丹桂,又倒插一株牡丹,并以侥幸的心情暗祝:“如有回朝之日让牡丹盛开,丹桂飘香。”后来居然成活开花,丹桂也满树飘香。牡丹白色千萼,分种它处即不活。
不久,明成祖派一姓孟的将军寻建文帝。孟将军果然追踪到古道山古道寺,打听到建文帝在此为僧。这时他想到自己身受太祖恩禄,建文帝又是正统嗣君,危害建文帝是助桀为虐的千古罪人,内心羞愧交加;又想到即使杀了建文帝,回朝后也难免会被明成祖杀人灭口。想到此,拔剑自刎而死。后人就在东明山麓建孟将军庙以资纪念。这件事,使建文帝和程济感到此处虽好,却非久留之地,于是继续逃亡。建文帝逃离后,寺僧才发现他的身份,就给他画了一幅像,头戴皇冠,身穿僧袍,朝夕为礼。
上面传说亦真亦假。但旧县志对建文帝为僧、山寺改名、手植牡丹、留有遗像等都有记载,而且东明寺也确实因此出了名。东明寺极盛于清康熙年间,有寺谱代代相传,惜毁于火。东明寺的规模宏丽,有殿宇三进,前有天王殿,中间是大雄宝殿,后有方丈殿(又名桂花厅),建有房屋七十余间,史载:“大雄宝殿之宏丽,埒于灵隐;佛像雕塑之活,且优于灵隐。”民国期间,时任浙江省省长的张载阳,曾为天王殿书写匾额。大雄宝殿内右侧原有建文帝塑像,殿柱上刻有如下对联:僧为帝,帝亦为僧,一再传,衣钵相授,留偈而化;叔负侄,侄不负叔,三百载,江山依旧,到老皆空。1941年8月1日,日寇放一把火将寺焚毁,火光两日不息,仅剩偏屋三间。
东明寺已局部修改。原焚余偏屋改建为观音殿,殿前的明代山茶花依然盛开,现又在其旁新种山茶数株。殿前小池,上架小桥,周铺卵石,俨成一景。山门围墙、上山石级皆已修,东庑建成楼房,上位佛座,下为茶室。还修建了康熙年间住持孤云禅寺墓塔及碑亭。建文帝亲手植之桂花,经过日寇焚烧,仅剩树干。但大难不死,第二年又绽新枝,现枝高叶茂,秋季花开,香溢四野,且金银双色各半,传为奇谈佳话。古玉兰、古桑树等名木古树也都枝繁叶茂生长很好。更有一泓清泉,汇成一井,并四周用石所砌的岸与沟,现都完好,保存着一处靓丽景点。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