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图澄的传说

王照骞

两晋十六国时期,由于连年战争,我国北方地区的土地荒芜,尸骨遍地,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拯救这方苦难,一位神通广大的高僧,不远万里,穿越流沙,于西晋雍嘉四年(公元310年)来到武乡,在与石勒寨隔河相望的南山结茅修持,弘法传教,并与后赵的开国皇帝石勒结下了特殊的因缘。

这位高僧俗姓帛,法名叫佛图澄,是西域龟兹国(今***库车县)人,生于三国魏明帝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来武乡时已是八十高龄。他九岁时,就到乌苌国出家,后又两次到罽宾求法问道,这两个地方都在天竺国,就是现在的印度。他在那里悉心修持,妙通玄术,很快就成为西域的一位名僧。据《高僧传》说,他可以几天不吃东西,靠吸收空气中的养分保养身体;他善于念咒作法,役使鬼神,医治顽疾;他肚上有个小孔,平时用棉絮团塞着,饭后拔掉棉团,可挖出心肝五脏在漳河里洗净,然后再放回腹中;晚上拔掉棉絮,小孔中放出的光线可照亮整个屋子;他把手掌上涂上麻油和胭脂,千里之外可看的清清楚楚;他耳听寺庙和佛塔上的铃声,可以辩别祸福吉凶;同时他还善解文义,中国佛家和道家的经典,一过目便知了然,和当地的文人学士辩论,无人能够扳得倒他……因此被后赵政权尊为“大和尚”(相当于东晋以后的国师),并誉为“国之大宝”。佛图澄借此在民间大力传播佛教,先后建寺893所,前后门徒逾万,为当时的民族大融合和佛教在中华大地的传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武乡的古籍、碑碣、方志、题刻、壁画,都记载着这位“方外奇人”的种种神迹;南山的始祖崖、圣佛堂、望勒岗、澄金池、说法台、净脏石,都在向人们倾诉着这位得道高僧的神奇的传说……

插芦成泉碧池澄金

在佛图澄未来武乡之前,南山便来了个游方的小沙弥。小沙弥看南山景色优雅,就想在这里修一座寺院。于是他每天出去募化布施。但他一不化钱,二不化粮,化的全是砖头瓦块。他早出晚归,日复一日,转眼一年已过,他在南山攒下了一大堆砖瓦。

一天,小沙弥刚背着一摞化来的砖瓦回来,便见那棵盖天松下躺着一个衣衫褴褛,相貌清真的老和尚和几个小沙弥。这老和尚一见小沙弥回来,便迎上去讨饭吃,要水喝。这小沙弥每天出去化砖瓦,哪有工夫做饭吃呢?就是自己平时用水也得到山下漳河里去打。于是,小沙弥向老和尚深深行了一个弟子礼道:“师父,饭菜弟子全无,要饮水可待弟子下山取来!”不料这老和尚不依不饶,只是三拳两脚,便把小和尚化来的砖瓦打了个稀巴烂。小和尚口念:“善哉”,脸上流下了长长的两行热泪。这时,老和尚走过来对他说:“苦,苦,苦,口苦,心苦,到头不苦;碎,碎,碎,砖碎,瓦碎,原来不碎。”只见他把手中那根禅杖一挥,被打碎的砖瓦顿时变成了一堆新砖新瓦。

小沙弥见此情景,知道是***来了,急忙跪在地上叩拜为师。这时,老和尚弯腰折了一节芦根,转身往山崖上一插,一股珍珠般的泉水顿时汩汩流出,接着又把锡钵往泉头下一放,锡钵便变作一个水池,还听得他口中念念有词:“流金泉,澄金地,一天送你两石米;澄金池,流金泉,三月一座大寺院------”果然,泉水中夹着闪闪发光的金沙,在澄金池内沉下一层黄灿灿的金子。小沙弥把这些金子淘出来,正好每天能买两石米。老和尚和这几个小沙弥省吃俭用,不久,便盖起了一座小巧玲珑的圣佛堂,圣佛堂的山岩上还造了三尊石佛像。至今在南山的宋碑上,还有“山上有圣佛,山下有圣佛堂”的记载,圣师堂后的山崖上还有三尊石刻造像。

原来,这位神通广大的老和尚,便是高僧竺佛图澄,这位小和尚便是他后来的徒弟法和。

据说不知过了多少年,茅蓬寺里出了个违背佛图澄大师明训的贪心和尚。他嫌流金泉流的金子太慢,太少,就背着人,用一把铁錾凿呀凿,泉眼倒是凿大了,但以后再也没有金子流出来。

现在,南山的流金泉和澄金池依然还在,不过流得却是清澈的泉水,澄得只是一层薄薄的黄沙。

从此,一首悲歌在这一带流传开来:

佛图造化澄金池,

能解万千僧人饥。

如是贪心不随缘,

金化黄土僧无依。

茅蓬施法南亭建寺

佛图澄在南山居茅蓬,面石壁,良行善举,普度众生,远近轰传,奉者如云,朝山拜佛、听法诵经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火十分旺盛。

但是,佛图澄在南山首建的茅蓬寺,既放不下几尊佛像,又住不了多少僧人,更容纳不下成百上千的人来听大师讲经说法。所以,佛图澄看中了北原山下南亭川(今故县村)范财主家那所山环水绕、富丽堂皇的庄院。

这个范财主,有权有势,横行乡里,无恶不作,一处风景秀丽的所在,却被罩上了罪恶的阴影。

佛图澄想,恶人若不度化,众善难以奉行,若在此修一座佛教寺院,度化四方众生,岂不是再好不过的事了吗?但“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这范财主老奸巨滑,绝不会轻易让出;即使肯让,也得耗几多钱财,费若干口舌……想来想去,觉得倒不如请佛祖出面,亲自和范家做个交涉……

这天,佛图澄跏趺盘坐在蒲团上,双目微闭,手捻数珠,口中念起了咒语。刹那间,乌云翻滚,北风怒号,天下起了鹅毛大雪。

入夜,鸟不飞,狗不叫。范家的人们都躲在屋里烤火取暖,饮酒作乐,野外一片寂静。

这时,南山茅蓬寺的庙门“吱咛”一声大开,佛图澄背着佛祖如来的大石像走下山来。他跨过漳河,穿过树林,把佛祖的大像靠放在范家那紧紧关闭的朱漆大门扇上,然后将麻耳草鞋反绑在脚上──鞋的后跟朝前,脚尖朝后。然后,神不知鬼不觉地返回南山茅蓬寺去了。雪地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脚印。

次日佛晓,云散雾霁。范家大门一开,石雕的如来大佛像便一个翻身睡卧在他的院子里。这可把范财主吓了一大跳!他朝大门外一看,啊呀──雪地上的脚印清清楚楚,只有来的,没有去的……

消息传开,人们奔走相告,都说佛祖不愿在南山茅蓬寺住了,想到范财祖家那块宝地上栖身,昨夜显灵,冒着风雪上门找范财主交涉……

范家慌了手脚,连忙设香案,摆供品,念“阿弥陀佛”,叩头作揖告罪。心想,这佛主可不敢得罪,如不答应,难免大祸临头,乃至殃及子孙。于是,准备立即上南山茅棚寺找佛图澄大师讨教。

谁知佛图澄不请自到,已带几个徒弟出现在范家院内。佛图澄走上前去,双手合十,毕恭毕敬对范财主说:“范施主,恭喜你老人家福寿齐天!佛祖看上你这块宝地,亲自来和你商量。你让他在这里安身,可以保佑你子孙安荣,百世其昌……”

不久,范财主就搬走了。佛图澄就在他的庄院上,修起了一座宏伟壮观的普济寺。从此,佛图澄常由南山茅蓬寺来这里讲经说法,和他的门徒们普济苍生。

后来,历经“会昌法难”,茅蓬寺近乎毁祀,佛图澄的门徒们便将普济寺迁往南山茅蓬寺的旧址,使茅蓬寺的慧灯不灭,香火接续。

然而,佛祖如来那苔痕斑驳的丈八大石像,却再没有人能背上南山,至今仍孤零零地伫立在故县西关的寺垴上,俯视着这一方土地上的饥饱寒暑,闪烁着佛教文化艺术之光,记载着天竺高僧佛图澄在此弘法建寺的优美动人的传说……

宝锅传奇袈裟化井

相传,天竺高僧佛图澄来武乡南山时,给南山带来一口神奇的"聚宝锅"。这口聚宝锅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无时不在,无处不到,专门周济穷人,惩恶扬善。据说,它天天不停地转游,一天换一个地方,它可以使你倒霉,也能叫你发财,主要是看你安不安好心。

南山每年春秋,各有一次庙会。每逢庙会,文武社火八家,外加两台好戏,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方圆来此赶会看红火的大人小孩,降香还愿的善男信女,把南山的坡坡洼洼挤得满格登登。这当中自然也少不了高声叫卖的小货郎和热气腾腾的小饭摊。

这年春季庙会,有个小心眼的光棍汉来南山卖饭。他看见赶会卖饭的人多,便打小饼,少挑面,挣昧心钱。离他不远,另有一家卖饭夫妇,人好心善,便不钻这个小头。他们菜炒得香,面挑得满,所以人们都争着来他们的饭摊上买饭吃。叫人们奇怪的是,只见他们煮了一次面条,却不知捞出来多少碗,然而锅里的面条却一点儿也不见少,只管挑,只管有。三天庙会,夫妇俩赚了好多钱。他们觉得很奇怪,逢人就说,见人就问,可谁也说不清是怎么回事儿。这事叫那个奸猾的光棍汉听说了,等到秋季庙会时,他便提早占下这块地盘。尽管他挑得面少,卖得价贵,可到头来还是赔了老本,而那家夫妇,在另外一个地方卖饭却又发了大财。这样人们才知道南山确实有个“聚宝锅”。

从此以后,来南山赶会卖饭的人更多了。人们在饭摊上酒足饭饱之后,总要对卖饭的人说:“你炒得香,挑得多,愿你碰上‘聚宝锅!’”

正因为佛图澄大师这个“聚宝锅”的优美传说,使得南山这块地方的民风变得异常敦厚。

佛图澄带着一班门徒,在南山结茅为蓬,潜心修持,过着“酒不逾齿,过中不食,非戒不履,无欲无求”的清苦生活。

但是,不知什么缘故,几个门徒浑身的皮肤奇痒难忍,遍生水泡、浓疮,乃至溃烂不止,导致食欲渐下,面黄肌瘦,四肢无力,眼看快要殃及到生命了。

一天,佛图澄摆开香案,熏沐打坐,在手上涂了麻油、胭脂,朝山拗里一看,原是有恶煞作崇。于是,便双手合十,念动咒语,然后将自己的袈裟朝空中抛去……

袈裟犹如一条凌空腾飞的巨龙,游游荡荡地在茅蓬寺前的草坪上落下来……

那袈裟落在草坪上,渐渐地,化作一口石砌的大井。其井形呈八角,泉水清冽,藻草碧绿,游鱼隐绰,可谓是天设神造,南山一绝!

患病的几个门徒见了,一时高兴,浑身来劲了。他们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跑到井边,捧起一掬又一掬的井水,狼吞虎咽般地喝了起来……水从他们的腮边、下巴上流下来……流在胸前,流到腰际,流在腿上,流至脚踝……喝着,喝着,他们都惊呆了。才一会儿工夫,身上的奇痒遏制了,浓泡消失了,苍白的脸庞也渐渐变得红润起来,一个个扔掉拐杖,高兴得奔走相告。

从此,神奇的南山石井,声名远播。人们纷纷施舍资财,在井上盖起了八角亭,在井南修建了龙王庙。周围数百里之内的人们都来这里焚香祈祷,治疾即愈,求雨立应;有时,皇帝还专派使臣来这里设坛焚香,乞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这眼水井,因为是由天竺高僧佛图澄抛袈裟而成,故后人将它称为“佛图井”。历代州县郡王又都给这口水井冠以“八角神井”、“神井奇观”等美誉而名扬于天下了。据传,女皇武则天崇尚佛教,还专为“佛图井”题写了“佛山神井”的金字大匾,高高悬挂于这八角井亭之上。

后来,“佛图井”列入南山24景之一。不少文儒名宦,商贾骚人,均为此吟诗作赋,或载于方志,或汇于诗集,或铭于碑碣,或刻于崖壁……“佛图井”均因此而久传不衰。

唐代朝议郎孙颙曾有诗赞曰:

昔有佛图抛袈裟,

顿作神井镇百煞。

每逢旱魃鱼化龙,

甘霖一滴润禾稼。

焚香驱盗锡卓成池

佛图澄在南山的“神通”广为流传,信奉佛教的人越来越多,朝山拜佛的成群结队,南山茅蓬寺门庭若市。所以,当地产的香火显得有些供不应求。为此佛图澄不断派他的徒弟们出去购买香火。

一次,佛图澄打发他的弟子法常到西域去买香。法常走后,佛图澄惦记他的安全,每隔三打五日,就要将手掌涂上麻油、胭脂,照着西方看上一番——看看徒弟行至何处,有没有遇到麻烦。

一天,佛图澄将法和叫去,法汰、法雅也一道去了。佛图澄伸出一只手掌对他们说“你们快来看呀,到西域买香的法常,在河西走廊碰上强盗,眼看快要被杀害,你们赶快来焚香念咒啊!”

佛图澄说完,就摆起香案,焚起香来。自己念着咒语,几个徒弟也帮着念……念了一会儿,佛图澄又看看手掌,对徒弟们说:“好了,好了!强盗们现在都走开了!”

过了好多天,去西域买香的法常回来了。和弟兄们谈到这次买香的事,他说:“刚进入河西走廊,迎面就有几个强盗,举着大砍刀朝我跑来,他们‘呜哩哇啦’地喊着,将我围起来说要杀我。我当时真是吓坏了!可正在这时,忽然闻到一股香气,那群强盗喊着:‘救兵来了,我们快跑啊!不然,捉到官府会被杀头的!’一阵惊扰过后,那些强盗就跑光了。然后,我才爬起来再走。我真不明百,当时没有焚香,哪来的香气?没有人来,怎说来的救兵?”

法和、法汰、法雅听了,恍然大悟。

法和对法常说:

“你说的这些都是师父的神通啊!那天我们都在场,是师父为你焚香念咒而驱盗的……”

相传西晋永嘉五年春,南神山一带大旱,茅棚寺缺水。在此禅坐修持的天竺高僧佛图澄,将手掌上涂了麻油、胭脂,朝西南方向望去,方知原是只孽龙作怪。它吸干漳河的水后,已飞回沁县檀山的孽龙洞去了。

为了夺回水源,佛图澄大师飞锡前往檀山,来到孽龙洞前。

望着妖气弥漫的洞口,佛图澄想道:“佛家有好生之德,吾焉可滥行玄术而随便杀生!”于是他正襟危坐在一块岩石上,双手合十,两目微闭,口中念起佛经来:“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以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施己身。……不顺圣道,名士恶行。士恶若止,名士善行耳……”

这只孽龙,被佛图澄大师念诵的佛经所感化,遂变为一只仙鹤,飞出孽龙洞,然后驾着佛图澄向南山徐徐飞来。

在佛图坡下,这只仙鹤刚一落地,竟变作一只金灿灿的禅杖。佛图澄手执禅杖,往地下轻轻一叩,金禅杖便入地三尺。继而,在禅杖叩处便涌起一泓池水。其水池与佛图坡左侧的澄金池两两相对,形呈八角,清凉甘甜,终年不涸。因为这个水池是佛图澄大师锡杖卓出而成,故后人称之为“锡卓池”。唐人孙颙曾有诗赞曰:

山围茅棚锁云霓,

正是佛图禅坐时。

当年仙鹤归何处,

至今犹传锡卓池。

洗心净脏缘遇哈略

南山之北,一峰雄峙,名曰北原山,山上有石勒兵寨,与南山隔河相望。这天,石勒的大将军郭哈略,正站在北原山下演武场的点将台上,挥动令旗,操练兵马,刀光剑影,杀声震天……

这时,佛图澄手扶锡杖,下得山来,坐在漳河边的一块石头上,双足涉在水里,解开上衣,袒露出右臂和胸脯。在他的右肋下,正是与右乳约四寸的部位,有一个用棉絮团塞着的孔。佛图澄将棉絮团拔出来,放在身边的石头上,用手指轻轻地将那个孔拉开。这一切被正在河里游泳的郭哈略的几个士兵看见了。他们都一哄而上围过来,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这位老和尚的举动。

悠闲自在的佛图澄对他们说:

“这没有什么奇怪,你们只是在洗身体的外表,我却要洗身体的内部。”

说毕,佛图澄用右手从洞口伸进胸腔里,把一颗绯红而热腾腾的心儿取了出来。他右手捧着心,左手拂着水,不慌不忙地在那里洗着。

几个士兵怔着问:

“老和尚,你为什么要这样洗呢?”

“当然要这样洗的,只有常常清洗,体内才不会有肮脏的东西;你们中国人常说‘洗心革面’,不也是一样的道理吗?”佛图澄说着,把洗过的心照原样放回胸膛里去,又把肝脏取出来清洗。

还是那几个士兵问:“老和尚,肝脏也要清洗吗?”

“是的,只有洁净的心肝,才有干净的行为啊!”

佛图澄把心、肝、脾、肺都洗过了,最后他还要洗肠胃。

他把肠子取出来,大肠、小肠都一一检查过,清洗过,又把胃端了出来。佛图澄的胃与常人不同,在胃膜外面,有一个孔,他把胃里的脏东西,都从这个孔里翻出来,倾倒在河中,把河水还污染了一大片。

佛图澄一边往肚子里安放肠胃,一边说:“这些脏东西,不弄干净不行。人的外表都是美观清洁的,但内部却总是污浊的,应该常常清洗内部,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外表,而且要有一个美好的心灵……”

这时,从演武场跑来几个骑马的人,在佛图澄的跟前停了下来。

士兵们急忙走过去行礼:“拜见郭将军!”

这位郭将军,是在演武场练兵布阵的石勒部将郭哈略。

原来,佛图澄在河边洗心的时候,有个士兵便跑回演武场,把佛图澄洗心的情况如此这般地报告了郭哈略。郭将军听了,觉得这老和尚定是一位得道高僧,便亲自出来迎接。

佛图澄的肠胃都已清理好,放入肚内,用棉絮团把洞口塞上。郭哈略来到他的身旁时,他便扶着禅杖站了起来。

郭哈略一见佛图澄面部那端庄、威严而又仁慈、宽厚的表情,不知不觉便跪在地上。其它士兵见郭将军下跪,便一个个都跪了下来。

“郭将军,快起来,大家也都起来。”佛图澄上去边扶郭哈略边说:“我很感谢你们──感谢你们与佛的缘分!”

“不知大和尚法驾光临,非常抱歉;现请你到敝军营内,以便弟子们朝夕供奉!”

佛图澄来到郭哈略的军营后,郭哈略即皈依“三宝”,受了五戒。从此郭哈略遇事都向佛图澄请教,佛图澄每次都要向他预卜胜负。

没几天,石勒来了命令,要郭哈略向壶关西南的封田(今山西省壶关县东南)、西涧(今山西省长治市西)一带设伏,白天在山林里隐蔽,晚上不许点灯,以免露出光线被敌人发觉。

可是到宿营地的那天晚上,佛图澄的帐篷里却放射出光线,有人报告了郭哈略。

郭哈略跑来察看,只见佛图澄手捧着书,对着由乳下孔内放射出来的光线,聚精会神的看书,光线竟是那样的亮!

郭哈略看着,看着,不仅惊讶地“啊”了一声。佛图澄回头一看,见是郭哈略,便说:

“对不起,不知将军到来,快请坐!”

郭哈略说:“石大帅早有命令,军中不许张灯,怕引敌军前来袭击!”

“我正要敌军看到灯光──他们一见灯光,便会立即撤退的。这样免得双方交战,又要枉杀多少性命!”佛图澄诚恳地解释着说:“这叫作‘不战而屈人之兵’啊!”

郭哈略把佛图澄的话变成自己的话给石勒说了,石勒也觉得不无道理。果然,在那天夜里,敌军真的来偷袭郭将军的兵营。敌前锋部队一看到佛图澄帐篷里放出的强烈的光线,便全军撤退了;接着敌军的后续部队也停止了前进。这件事郭哈略看的清清楚楚,石勒却一无所知。

还有一回,晋国的部队,经严密策划,准备用闪电战来袭击石勒,这是军事秘密,根本无人知晓。

就正在这时,佛图澄和郭哈略从石勒寨下的普济寺前经过,听寺角上的铃声突然响了起来。佛图澄对郭哈略说:

“这铃声告诉我们,晋国的军队快要动作了!”

“那怎么办呢?”郭哈略试问。

“现在应该使敌人知道,他们的军事秘密,我们全部知道了。”佛图澄回答说:“这是‘制敌于机先’啊!你想,我们何必让他们来打仗杀人呢!”

郭哈略又把佛图澄的话,变作自己的意见,及时报告了。于是,石勒派出许多喊话队到前线喊话,告诉晋国的军队:

“你们那些高度的军事秘密,我们全都知道了,不怕死的就来吧!”

晋国的这次秘密的军事行动,又只好作罢。

一次,郭哈略征伐石门山中(传说今沁县羌营村一带)的羌人。因羌人设伏,郭哈略被包围。

这时,佛图澄和弟子法常正在佛堂上打坐。忽然,佛图澄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郭将军陷入羌兵的包围了!”他让弟子们为郭将军祈祷,自己也口诵咒语。一会儿,佛图澄又说:“郭将军如果从东南方向突围,就能成功,其它方向却绝对不成!”说完之后,他照样念咒作法,过了好大一阵才说:“好啊──郭将军脱险了!”

郭将军从前线回来说,他那次被羌军包围后,跟着大伙往东南方向跑,当他的马跑的筋疲力尽时,忽然有人牵过一匹马给他,说:“您快骑我这匹马跑吧,能不能逃脱,这要看你的命运!”郭哈略得到那匹马,朝着东南方飞奔疾驰,杀开一条血路,终于突出了重围。一推算时间,正是佛图澄为他念咒的时刻。

佛图澄的智能和神通,使郭哈略真是打心眼里起信,崇拜的五体投地。

至今,当年石勒皇帝和大将郭哈略在北原山(后改鼙山)南亭川(今故县村和魏家窑村之间)的演武场、点将台、旗杆石等旧址还在;佛图澄大师洗心处的遗迹尚存。据传,佛图澄的洗心处,原曾刻有唐潞洲别驾李隆基(及后来的唐玄宗)的隶书“洗心”二字和明末清初三晋名士傅山先生草书的“净脏石”。更有十岁为诗、后及神童第的杨德修,所写《净脏石》一诗,亦涉其典故:

峻层磊落天工裁,

回澜漳水过壁崖。

我劝游人且留步,

亦学佛图净脏来。

圣师从化奇迹颇多

石虎建太武殿初成,在墙上绘了古贤圣,忠臣、孝子、烈士、贞女壁画,可是不久皆变为羯人的样子;又越旬余,头皆缩入肩中,惟留髻冠微露。佛图澄回到寺院,看着佛像说:“很遗憾,我未能维护佛祖的庄严。”接着自语道:“还能有3年吗?”“不能,不能”。“有2年、1年、100天、1个月吗?”“都不能。”于是佛图澄不再说话,默默地走回僧房,对弟子法祚说:“戊申年祸乱兴起,己酉年石氏当亡,我要在未乱之前,先从羽化(园寂)。”同时,他又写信向石虎辞别,信中写道:

“万物之理在于变迁,自身生命不能永保。贫道焰幻之躯,从化之期已到。既往蒙恩殊重,故特奉告。”

“未听和尚有病,怎么突然告终!”石虎看了佛图澄的信,十分悲伤,立即出宫,亲自去寺院看望。

佛图澄对石虎说:“生与死都是正常的事。各人生命有长有短,不是谁能说了算的。‘道’重于行为圆满,‘法’贵在永无懈怠,如能做到事业操守无亏,虽死犹存。违背这些而去延长寿命,非我所愿。如今意有未尽的是,国家心存佛理而全力奉法,兴起的寺庙崇显庄丽,堪称德政,应享神佑;然而,施政苛刻,刑酷罪滥,显然有违于圣典,有背于法戒,如不自省而革除,终当无佛保佑。若能改变心思,施慧于民,国运得以延长,道与俗皆因有了依赖而庆贺;贫道命尽寿终,死无憾恨!”

石虎听了佛图澄的遗训,悲痛欲绝,潜然泪下,知其必逝,立即在西门外的紫陌建筑坟场,准备棺椁,安排后事。

果然,正是东晋穆帝永和四年、后赵建武14年(公元348年)的12月初8,年届117岁的佛图澄,功德圆满地园寂于邺城(临漳)的邺宫寺。当石虎殓葬的时候,把佛图澄生前常用的手杖、锡钵都放在他的棺内。

不久,有一沙门从雍州(陕西西安市西北)来到邺城,听说赵王石虎奉佛好施,因而求见。

石虎见到这位沙门,闷闷不乐地说:“朕自佛图澄大师升天之后,不胜悲怆,欲求与大师再会,怎奈不能一见。今你暂退,改日朕设素斋相请!”暂退,改日朕设素斋相请!”

沙门听石虎这么一说,觉得非常奇怪,诧异地说:“我从雍州来,明明见大师入西关(指滏口陉,位于邺城西十五里处太行山余脉的鼓山上,是太行八大关口之一。从滏口陉过太行山可直达并州上党武乡南山之佛图澄道场。)而去,怎么说他死了呢?那天正是腊月初八,百姓们都在过‘腊八节’。当时,我还问他:‘大和尚,你一个人要到哪里去呢?’大和尚回答说:‘我要回西方道场去了’。我又追问:‘皇帝为何不派人护送你呢?’大和尚回答:‘呵,你回到都城就知道了。’这实在是太玄乎、太奇怪了!”

后来,有一郭门守吏,听了沙门传言,也忽然忆起“腊八”那天,见佛图澄大师曾手提一只靴子出城去了。当时疑为目眩,今又有沙门所见,莫非大师真在人间,确是未死!”

这件奇事,很快传遍邺中,石虎暗中惊异,派人到紫陌墓场,把佛图澄的坟墓挖开,启其棺椁,一看,里面竟没有了佛图澄的尸体,只有一根禅杖,一个锡钵和一块石头而已,其余什么东西也没有。石虎叹道:“石者,朕也,大师葬我而去,吾将死矣!”至此,石虎闷闷不乐,坐卧仿徨,饮食无味,面黄肌瘦,不久便谢世了。

至于佛图澄大和尚,雍州来的沙门说他没有死,邺都郭门守吏说他没有死;后来的人们也都说他没有死——按《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佛理,怎么能够说他死了呢?按照他不屈不挠、弘法济世的伟大精神,按照他所传给后代且又发扬光大的佛理,按照他在我国弘扬佛法志愿的实现,按照他门人逾万、高徒满坐的传法盛况,按照在我国佛教史上彰明昭着的功绩,怎么能够说他死了呢?

东晋穆帝永和五年,即后赵建平15年(公元349年)正月27日,是佛图澄园寂后的第49天。他们照着永州沙门所说的方向,翻太行,过西关(滏口陉),来到佛图澄经营多年的弘法道场——武乡南山茅棚寺,为圣师做七七念经超度会法。这第一,是因为南山是师父到中原后首辟的说法道场,后来又从这里往返于襄国(今邢台市)、邺城(今临漳县)之间;第二,是雍州沙门见师父出西关西行,说要到南山道场;第三,是石虎启棺,棺内无尸,则紫陌坟场乃为虚葬,师父之真身定已回到南山……

这天,钟盘声声,梵音不绝,香烟缭绕,高徒满座——这中间有光大佛教的道安,有通达内外行的道进,有弘教江南的法汰,有授徒西北的法和,有创立格义的法雅,有行化妇女的安令首尼,还有硕学渊通、尤明气伟、五帝争供的僧朗以及法首、法佐、法祚、法常……

佛图澄的弟子们聚集在一起,回忆着,思索着,议论着,寻觅着师父的足迹。他们礼瞻了净脏石、佛图井、锡卓池、流金泉、说法台、望勒岗、始祖崖,然后来到茅蓬寺的方丈室前,焚香上供,虔诚叩拜,为大师念经超度。时至巳时,忽有人惊呼一声:“快看天上——”,弟子们循声仰视,只见南山晴朗的上空,出现了一朵五彩祥云。

“圣师显灵了!圣师显灵了!”人们异口同声地说着,连连三称三拜。

不久,由众弟子们发心,在南山茅蓬寺修了一座祖师殿,名曰“圣师堂”。圣师堂的对联是:

南山初祖天竺高僧佛图澄;

堂前宾客后赵圣帝石世龙。

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4月,22岁的李隆基,以临淄王封爵,卫尉少卿的四品官级,兼任潞州别驾。他礼贤下士,巡行州县,延揽人才,爱护百姓,显示了杰出的政治才能。

次年初春的一天,李隆基只带了王毛仲和李宜德两个心腹,微服巡行乡县(今武乡县),由县令李宁陪同,首先上南山朝山拜佛。

李隆基一行四人,穿树林,过沙滩,涉漳河,来到南神山前。他一面观赏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南山风光,一边由李宁指点着那些星罗棋布的人文景观:“那是佛图澄的洗心净脏处,那是佛图澄卓杖而成的卓锡池,那是佛图澄的望勒岗,那是佛图澄的说法台,那是佛图澄首建的茅蓬寺……”

李隆基看着,听着,不禁吟起了常州慧宣法师游南山时写的《咏竺佛图澄》诗:

大誓悯涂炭,

趁机入生死。

中州法既弘,

葛坡暴亦止。

乳孔光一室,

掌镜彻千里。

埋石缘虽谢,

流沙化方始。

李隆基看着,念着,玩味着,憧憬着……,智能超群,身怀绝技佛图澄大师的“道咒莲花,太子回生”,“面壁禅坐,竹叶传经”,“敕龙取水,洒酒灭火,”等一幕幕弘法治世的画面,叠印着,变幻着……忽然,他看见茅蓬寺的上空,显现出一个闪闪发亮的白色光环,在青山绿树的映衬之下,显得格外醒目。

“啊,佛头上的光环——此乃瑞兆!此乃瑞兆!”李隆基连连叩拜。然而王毛仲、李宜德和李宁却都没有看见。

不久,当大唐王朝面临女后篡权乱政的危机时,李隆基卸任回长安,以皇侄身份起事,诛除韦后及其党羽,拥立他的父亲睿宗,方使李唐王朝转危为安。之后,李隆基积极推行三教并重的政策,亲自选《金刚经》加以注释,颁行天下。三年后,李隆基即帝位,手创了与“贞观之治”齐名的“开元盛世”。

唐玄宗李隆基拜谒佛图茅蓬之行,李宁曾留诗以记:

南山清幽古木森,

今随殿下谒茅蓬。

来日若邀群仙会,

主人定赖佛图澄。

在南山西十里的武乡段村(今武乡县城关),矗立着一座工艺精湛,结构严谨,造型优美,秀丽端庄的千佛塔。

正是这座巍峨壮观的千佛宝塔,记载着大慈大悲、为民造福的阎和尚与半神半人、智能超群的天竺高僧佛图澄的一段佛缘。

阎和尚,河北肥乡人,三十二岁出家,先住武西长庆庙,后移段村净业庵。他时时发慈悲之念,处处开方便之门,凡闻者见者不指为圣僧,即敬如***,远近轰传,施舍如注。于是造殿塑像,饰彩装金,庙貌大有可观。然而,他善愿未了,又筹建工程浩瀚的千佛宝塔。历时八年,当千佛塔修至第八层时,因塔身过高,脚手架难支,工程只好暂停。

为此,阎和尚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天刚朦朦亮,便独自一人在塔下散步,但百思而不得其解。

正在这时,前面过来一位老僧。只见他手持禅杖,身着袈裟,古香古貌,鹤发童颜,举止端庄,非同一般俗家弟子,定是一位得道高僧。阎和尚见貌,立即上前顶礼迎请,口念“阿弥陀佛”,并陈说建塔所遇疑难,恳请圣师度化指点。

高僧听毕问道:“你造塔之意何居?”

阎和尚回答说:“俗家时立愿削发后,盖庙造塔,塑佛装金,以及修桥铺路,劝善行好,乃为推广佛教,方便众生。兹塔修建,并非夸塔之高出层霄而愚民惑世耳……”

高僧点头称是。

阎和尚继而又道:“余思佛法无边,慈悲救苦虽无止无休,而毕生岁月岂无尽期?今俗家愿力未酬,问心有缺。是塔合尖告竣,亦犹吾毕生之功法圆满也!”

听了阎和尚的一番陈述,那高僧口念“善哉”,脸上露出慈善详和的微笑,沉思片刻后说:“老衲年事已高,行将土掩,无力相助;你悉心禅悟,定可解疑团……吾将南山去也。”高僧漫不经心地说着,翻身欲走。阎和尚急忙跟上去,好向还要说些什么,然而高僧却已杳无影踪。阎和尚知是南山圣师佛图澄显灵点化,忙对着南山连叩三拜。

回到禅堂,阎和尚合掌打坐在蒲团上,反复回味着圣师的禅语:“……年事已高……行将土掩……”“噢,对了──土掩!”阎和尚终于顿悟而得其解,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千佛塔又行施工了。人流滚滚,车水马龙,一筐筐沙土,如泥浪一般向千佛塔涌来……掩一层沙土,砌一层塔身……

阎和尚又经历了五个年头的艰辛,十三级攒尖的千佛塔终于合尖告成。

为铭记高僧佛图澄与阎和尚这段优美动人的佛缘,清人魏佩曾写赞诗一首:

宝塔巍峨天地参,

胸腹容大度人宽。

恰似佛图禅心铸,

合尖功德万古传。

尽管这是一段不见史志的传说故事,但它足可表达武乡众生对佛图澄大师的仰慕与崇拜之情。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