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净影寺周边流传着许多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它们有的凄美婉转、有的惊心动魄、有的荡气回肠、有的正气可歌。它们的口口相传源自先民对净影寺及历代高僧大德的顶礼膜拜,源自古人对净影寺历史地位的高度认同,是研究净影寺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源。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那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净影古寺,走进那藏风聚气的世外桃园。
1、∵净影盆地的由来
净影寺坐落在一处袖珍型的天然盆地当中,盆地方圆几百亩,随山势蜿蜒曲折,宛如蟠龙之势。盆地内土壤肥沃,为太行山中最优质的土地之一,是无数高僧大德、文人雅士眼中的“世外桃源、修行圣地”。关于净影盆地,自古净影寺周边流传着这样一段传说。
许多年前,一位得道高僧来到此间,但见这里山峦雄奇、藏风聚气,于是便带了几十个徒弟在此起建寺院。可是渐渐他们发现这个地方的土地非常贫瘠,只能种植较少的几种农作物,僧人们的生活十分艰难。
于是有一天高僧腾云驾雾来到了因土地肥沃而闻名的武陟县木栾店村,在那里高僧施展出移山填海的大神通,将木栾店无人耕种的上百亩丰土都移到了净影盆地,并拿出随身至宝“避水珠”投入当地的一口井中,使得木栾店虽然地势较低,但千百年来始终没有被水淹没之忧。据说高僧在取土返回时曾在北邺村休息,倒了倒鞋内的土,使得现如今北邺村虽与净影盆地相隔较远,但其土质却极其相似。自此,净影盆地成了南太行山中最优质的一块土地,年年丰产,僧人们得以潜心修行,盆地内吸引了大量的流民百姓,并逐渐形成了村落,这也就是今后的影寺村。
2、∵金灯寺的由来
据清咸丰《重修青莲下院净影寺碑》记载,游人至此夜间焚香仰天虔心祝告,有圣灯自山头灯灯续出。因此净影寺在古时也称金灯寺。金代文学大家元好问便曾发出“一灯一灯续一灯,山僧失喜见未曾”的感慨。
传说高僧自取土回来之后,每天在寺院里念经,且经声朗朗,惹得灵猴在这里膜拜,仙鹤在这里起舞,人们感到这一切都是佛的保佑,逢初一、十五,纷纷向寺院进香祀佛,一时佛事蔚然成风,寺院香火鼎盛。
一天,高僧在寺内挑选自己合适的接班人,要求是必须在最高的山峰上生活三个月,冷了就烧自己大腿,饿了就烧煮石头。众僧皆不敢言。这时,一个刚入门的小和尚站了出来,并在全寺僧人的注视下攀上了山峰。
三个月后,僧人们在高僧的带领下去迎接小和尚,远远地便看见远处山顶金灯高照,气象非凡。众僧急忙赶到跟前,只见小和尚正在烧煮石头,大腿伸入火中,金光四射,拿出时却又完好无损。这时,大家才认识到这小和尚必是佛祖转世,忙忙上前叩拜,并迎接他做了寺院的新主持。
从此以后每天夜晚只要寺院的和尚一念经,远处山顶就发出通亮通亮的金光。金光耀眼的明,一直照到寺院的上空,并把整个寺院照的如同白昼。自此寺院就叫作金灯寺。
3、∵双姑峰传说
净影寺东有两座拔地而起的孤峰。孤峰一大一小,像两座天然的盆景,装扮着净影寺的美丽。一座大的孤峰曰皇姑峰,小的曰宫女峰,后人也称影寺双塔。说起皇姑峰与宫女峰的来历,在净影寺流传着这样一个经久不衰的传说。
很多年前,金灯寺(现净影寺)附近有一只很大的蚯蚓。它修炼了千百年,很快就要得成正果。谁知,一天一个小和尚在翻地的时候,不小心将它铲为两截。小和尚非常害怕,于是便找来了当时的主持大师。大师匆匆赶来,见蚯蚓还没死,急忙撕下一道袍袖将两段的蚯蚓缠裹好,然后念动真言,施起法术,使蚯蚓死而复生。大师掐指算来,知道此蚯蚓以后与寺僧仍有渊源,便嘱咐寺僧多家看护。后来,受到佛家真气影响的蚯蚓虽未能得列仙班,但也投胎到了皇宫大院,成了当世皇姑。
二十年后,净影寺的一名小和尚好奇心重,他听闻皇姑美丽贤淑,便想要一睹风姿。一天他趁其他人午休之时,偷偷地翻动祖师留下的通灵经文,招来五郎神将,并命令他将远在皇宫大院的皇姑拘来净影。原本小和尚只想看过之后便送皇姑回去,谁知正在熟睡中的皇姑这时却突然醒来,她见自己身处和尚庙中,羞愧难当,恐遭侮辱,于是便吞金自尽。而其随行宫女也从舍身崖处跳下悬崖,以身殉主。此事一出,惊动了全寺僧人,高僧见小和尚闯下滔天大祸,掐指一算,原来今生的皇姑正为前世的净影蚯蚓精,于是连称“罪过、罪过”。他命人将皇姑与宫女安葬于寺庙东侧,并每日念经为她们超度,有的和尚更是每天念完经后在其坟头上加上一块石头以表尊敬之意,就这样过了几代、几十代,慢慢的这里便形成了两座盆景式的山峰。
4、∵七砍寨的传说
皇宫中突然不见了皇姑,皇帝大为震怒,经过天师一查,原来是被金灯寺的和尚拘了去。于是,皇帝下令发兵十几万,势必铲平金灯寺。
金灯寺四面有四寨四河,东有榛树寨,西有路陡寨,北有罗汉寨,南有石马寨;四河是东是白水河,西是白铁河,南是后河,北是傍水河。其他几面均是易守难攻之地!唯有东面的榛树寨是一座山岭,却也密密麻麻的长满了榛树,榛树像人群一样排列。不要说骑马了,就是空手也难通行。正当官兵们沿榛树寨艰难砍树前行之时,金灯寺的高僧施展法术,使得官兵这边刚刚砍倒一棵,立刻在旁边生长一棵比这棵还大,再砍倒,再生长一棵,官兵不分昼夜的砍,榛树不分昼夜的长,整整砍了七天七夜,榛树还是纹丝不动,官兵没有朝前迈动一步。
人困马乏之际,有人向皇帝出了一个主意:用黑狗血抹在砍倒的树上,砍一棵抹一棵,这样可以使榛树不再生长。后来官兵砍倒榛树后,立刻把狗血抹到榛树茬上,果然破了高僧的法术,榛树不再生长,很快的砍出了一条道路,因官兵在这里砍了七天七夜,所以这个地方改名叫作七砍寨。
5、∵影寺萝卜
去过净影寺的人都知道,那里出产的萝卜香脆可口,而且个个头顶开花,极其与众不同。就此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皇帝破了七砍寨后,大军长驱直入,直逼金灯寺。其实,很久以前,寺内的高僧就已有不好的预感,他早早的对寺内的事宜作了安排,发给小和尚们每人一根钢针,并教给他们咒语,使他们在紧急时刻可以遁入地下。当官兵来到之时,高僧飞上云霄,小和尚们遁入地下。官兵们面对一座空寺,气急败坏之下,一把火将其夷为平地。老和尚在空中眼见寺院的败落,黯然神伤,于是道了声“罢了,罢了”,便转身离去。谁知下方的官兵听到这一声后,以为是上天的神灵对自己的暗示,于是急忙找来几十盘铁耙,套上军马,赶着满寺乱跑。这下和尚们可遭了秧,只听耙下传来一连串“哎哟,哎哟”的惨叫声,遁入地下的和尚们全部被破了脑袋!从此后,影寺的萝卜全都开口,据说便是为了印证金灯寺的没落。
金灯寺被毁后,因当地百姓经常在雾气浓重之时看到原来寺院的影子,所以在恢复重建后便改名为净影寺。
6、∵蟠龙山的传说
在净影盆地中部有一座巍峨挺拔的山峰名叫蟠龙山,它宛如一条巨龙盘卧于此,是俯瞰整个盆地景观的绝佳观景点。
传说这里曾是武王伐纣时的古战场。当年周武王与商军在孟津大战,敌将邬文化骁勇善战、颇为了得,成为伐纣大业的绊脚石。姜子牙为除去邬文化,便让杨戬去寻一设伏之地。杨戬腾云驾雾经过此地时,但见青山弯环,如蟠龙之势,中有空阔,一条路蜿蜒而过,两岭可藏兵出兵。于是大喜,回报子牙。姜子牙便于此地设下火烧连营之计,并最终将邬文化引入彀中,成功杀死。但蟠龙山也被一场大火烧得面目全非。虽然后来姜子牙曾施展法术加以恢复,但直到现在山上那长势弯弯曲曲的白皮松仍是一副火烧过的样子,成为了那场战争的最好证明。
7、∵镇寺神柱
净影寺西南角山腹中有一柱状奇石,它高十八米,巍峨挺立,相传为慧远大师禅杖所化。当地人都叫它镇寺神柱。说起镇寺神柱的由来,这里面还有一个这样的传说。
传说,有“隋代三大师”之称的慧远大师主持净影寺以后,每年的香火都很旺盛,拜佛者络绎不绝,一片升平景象。但不知何时,净影寺附近的山岭里,却出了一个松鼠精,他自封黄公子,平日欺男霸女,弄得百姓人心惶惶,苦不堪言。慧远大师听了百姓的诉苦,不禁暗暗发愿,一定要铲除松鼠精,还百姓一方净土,一片太平盛事。
慧远大师一方面让百姓们加强防范,另一方面则详细了解了松鼠精的情况及活动规律。一天夜里,松鼠精又来到当地百姓家为害,结果正遇到在此等候许久的慧远大师。双方直斗了三天三夜。在这期间,松鼠精用威逼利诱等多种手段拉拢慧远大师,请求放其一条生路,但都被慧远大师严词拒绝,在他看来,佛家自应慈悲为怀,但也不乏金刚怒目,给了松鼠精活路,那么千千万万的百姓今后将没有活路。松鼠精见慧远油盐不进,苦无他法,只好回复本相,妄图钻入地下躲过一劫。慧远见此,将随身多年的禅杖抛入空中并迅速化作一根石柱压在了松鼠精身上。
松鼠精被治服了。他在禅杖下永远不得翻身。百姓们知道了这个消息后,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这个巨大的擎天石柱,也就被称作了镇寺神柱。
8、∵千年白皮松的传说
净影风景区后河村的村头,有一棵秀丽挺拔的白皮松。它历尽千年风雨沧桑,但至今枝叶茂盛,郁郁葱葱。据《河南古树名录》中记载,这棵白皮松因其树皮似龙的鳞片一样剥落,因此也称为白龙松,是整个河南省冠幅最大的一棵白皮松。说起它,附近流传着这样一段故事。
公元587年,在泽州净影寺(今焦作净影寺)修行二十余年的慧远大师被隋文帝延请至西京(今西安)长居讲说,并另筑寺院,同名净影寺。大师日夜思念着泽州净影寺,而净影寺的僧人们也同样思念着慧远师傅。一日,一位净影寺的小沙尼来到后河村旁,在这条入山的必经之路上种下一棵高洁雅致的白皮松。那是慧远师傅最喜爱的树,也最能体现他不屈不挠的性格。小沙尼每天来到这里为白皮松浇水,每天在这里期待着慧远师傅的归来。就这样一直过了十几年的时间。公元604年,小沙尼终于等回了慧远,等回了那个用木匣装回的慧远舍利。小沙尼的脸上看不出悲伤,他仍是每天来到后河村口照料这棵白皮松,每天向着一个方向呆呆的观望。坐化前,他要求僧人们将他安葬在白皮松旁。而一夜之间,人们注意到这里的白皮松由一棵变为两棵,其中刚刚生长出来的那棵白皮松远远望去像极了那个一直在守望的小沙尼。两棵白皮松相依相偎达千年之久,直到解放后大炼钢铁时,才被当地村民伐掉一棵,从而成为一大憾事。
9、∵黄龙洞的传说
净影风景区有一处黄龙洞,洞内幽深迷离,洞中有洞,常年有水或渗或溢而出。传说黄龙洞为天上司雨黄龙凡间之居所。北周时高僧慧远大师在净影登台说法时,黄龙常盘附于蟠龙山听经,又因多有灵迹产生,后人便在洞口建阁立庙,常以祭祀,成为晋东南豫西北主要祈雨之地。
相传,黄龙原为上界司雨天神,为解救因干旱而流离失所的百姓多行了半分雨令,便被玉帝贬到人间,责令久居黄龙洞,保一方五谷丰登,受周边百姓供奉。黄龙满怀怨气的来到这里,为排解心中郁闷,他时常幻化人形在这峰山竞秀,溪瀑纵横的优美景色中畅游。一天,黄龙所化的“龙公子”在河边见到一个满面泪痕的的姑娘。黄龙最见不得别人受委屈,于是急忙赶过去询问。
原来姑娘姓钱,家就住在小河边的村落,取名钱妮。因她一生下来是个秃子,全家都不喜欢她。钱妮慢慢长大后,家中的一切事务都要她来办,就这还遭到全家人的白眼。
黄龙听了钱妮的诉说,十分同情她的遭遇,便自损十年修为,施展法术,助其生出了满头秀发。看着眼前这略显苍白的脸庞,体会着这从未有过的温存,钱妮打心底里感谢黄龙,并自愿成为他的妻子为他洗衣烧饭,哪怕黄龙表明了身份,钱妮也不曾改变心迹。
黄龙带钱妮回到了自己的洞府,并开始过上凡人一样的生活,没有了不平、没有了抱怨,只在平淡中享受着快乐,就这样,人们渐渐知道黄龙洞内多了位黄龙奶奶。
10、∵石马寨石马的传说
石马寨为净影寺周边村落之一,因曾立有一尊极通灵性的石马而得名。石马寨村民世代以耕种净影山场田地为生。解放后才陆续迁往它地。
传说有“隋代三大师”之称的净影寺慧远大师在净影寺讲经说法的二十余年时间里,白日登台讲法,夜间释义立说,与净影寺和周边的山山水水结下了非常深厚的感情。公元587年,隋文帝仰慕大师高义,将其延请至长安大兴善寺讲法,并希望大师能长随身边,特于长安别筑净影寺供大师居住,以解大师思乡之情。但时间一长,大师思乡之情日益迫切,几次请回都被隋文帝拒绝。一日,大师找来许多大型石块,并将自己关在屋子里七天七夜,终于凿刻出一匹栩栩如生的石马。从这以后,白天慧远仍留在长安为皇帝答疑解惑,晚上则施展法术,使得石马背生双翼,一夜之间便可往返于泽州与长安两个净影寺。由此既解了思乡之情,又全了忠义之心。后来慧远圆寂后,石马被立于此地加以纪念,虽然无人能够驱使,但人们还是希望能够沾染石马的灵气,纷纷搬来这里居住,渐渐就形成了今后的石马寨。而石马则因年代久远,不知所踪。
11、∵仙猴拜寺
净影寺东北面的山峰上,有一尊石猴面向净影寺方向,它双手合拢胸前,神情惟妙惟肖,似对着古寺朝拜,这就是有名的仙猴拜寺。
相传,净影寺的香火很盛,小和尚每天都早起念经,朗朗的读经声传出寺院,越过山野,惊动了在野山上的猕猴。当时有一群猕猴,它们听到了和尚的念经,都纷纷跑来观看,见小和尚们都静静地坐着,经声沸沸扬扬,猕猴们见了好笑,也立在山崖上模仿小和尚们念经。到底猕猴性野,它们坐一会儿就闲不住了,有的嘻笑打闹,有的上窜下跳。有的从树枝上窜上树梢,又猛地一下子窜上另一边山崖,样子灵活,敏捷,可爱极了。
但其中有一个年长猕猴,却不和其它猴子一样,它一天到晚的和小和尚们一样,小和尚们念多长时间,它就念多长时间,而且天天如此,风雨不断,主持和小和尚见了,都非常喜欢它,叫它为念经猴。
念经猴就这样跟小和尚念啊念啊,天长日久的变成了一座石猴,昼夜不息地参悟着净影寺传出的妙法梵音。
12、∵狮踞峰
在净影风景区内有一处说法台,相传为有“隋代三大师”之称的慧远大师讲经说法之地。据记载,慧远在此讲经说法时,寺院内聚集僧众200余人,使之成为了享誉全国的古刹名寺。明代弘治进士王守仁游览后呤远公讲经台诗云:“远公说法有高台,一垛青莲云外开。台上久无狮子吼,野狐时复听经来”。而在说法台的西侧则有一座狮子山,他面朝说法台方向,惟妙惟肖,似乎正在潜心地对梵音妙法加以领悟。在净影寺现存的明万历年间碑刻中便有“狮子山狮子蹲踞授记”之说。
相传一日文殊菩萨骑着青狮驾临净影寺,见慧远佛法高妙,于是便化作一癞头和尚与之进行辩论,而青狮则卧于此处对二人的禅音妙语加以记录,如此不眠不休三天三夜,文殊、慧远各有所得,而青狮则因佛法高深之处无法参悟,便将其分身留下一个,以便长期领受大师法悟。
13、∵慧远与鹅
慧远大师主持净影寺时,一日外出化缘。见一白鹅被黄狗所逐,浑身伤痕累累,眼看就要命丧当场。大师慈悲为怀,当即将黄狗逐走,携白鹅回到净影寺,并细心的加以照料。
一月之后,白鹅伤势痊愈。慧远曾将其送与附近的农家,但不过一日,白鹅又自行返回寺院。慧远见其颇具灵性,也就任由它留在寺院之中。每日,慧远于殿堂内讲经说法,白鹅则卧于殿堂外听讲悟道。慧远起身巡视,白鹅则紧跟其后。一人一鹅,相处甚欢,此也为时人津津乐道。
后来慧远大师被隋文帝延请至西京(西安),白鹅留于本寺,每日里鹅“栖宿廊庑昼夜鸣呼”。僧人别无他法,只得将其带至西京。刚到西京净影寺门口,白鹅便挣脱束缚,鸣叫欢腾直奔慧远常居讲说之室,俯于大师身边,颇显亲昵。从此,白鹅不分早晚听讲如常,遇到大师所讲精妙之处则发出悦耳长鸣之音。六年后的一天,白鹅突然鸣叫着不肯入堂,其声甚悲。二十多天后,慧远大师即于净影寺中坐化。白鹅俯于其身侧水米不尽,悲鸣而亡。后人送慧远大师遗骨于泽州净影寺起塔,将白鹅葬于塔侧,以长随大师。
14、∵慧远抗诏护教
公元578年,北周武帝宣布全国范围内废除佛教。为此,他还特地聚集了全国各地高僧,当堂宣布了这个敕令。慧远大师此次就在众高僧之列。
在庭堂上,周武帝诏曰“朕受天命,抚育万民。三教不同,难以施化。然六经儒教,文弘治术,故须存立。其余二教免罢”。众高僧听到这个敕令,眼见上百名大汉将军手持刀枪斧钺分列两旁,虽怒但皆不敢言。这时,慧远挺身而出,他对周武帝说“佛法之入中国,生民赖以修善去恶。陛下恃势力,而破灭之。其无乃已甚。且陛下奉天,奉天而行,天奉佛而行。陛下如此,宁不畏天乎?不畏天则不畏地狱?地狱诸苦,吾知陛下之不能辞矣”。此言一出,身侧的众高僧全都惊出一身冷汗。有的大臣提出将无礼的慧远“煮以鼎镬”,但周武帝并未采纳,只是对慧远怒目而视,他也不得不为大师的勇气所折服。
后来慧远被时人尊称为“护妙法菩萨”,而他自己则在周武灭佛后,隐于太行深山,诵《法维》《摩耶》各一千遍,以期遗法之不堕。
15、∵猿拳传说
猿仙通背拳,是我国的着名拳种之一,始创于北宋年间,后来,该拳传至少林寺,少林寺僧人又不断完善、增补。清道光年间刊行的《少林寺刀、枪拳术图谱》中,关于此拳有“源于净影,精于少林”之说。该拳又因威力巨大,后与“少林大悲拳”一起被少林寺定为仅有的两种秘传拳种。明代中叶拳术名家董成来净影寺与寺僧交流,将猿拳系统化,使其套路清晰、拳理完备,拳法更具威力而不失轻灵之态,并传入晋豫两地民间。现该拳已广泛传播于河南、山西一带,习练者众多。据说猿仙通背拳的创始人就是在这里得到仙猿的点化,从而使得通背拳得以完善的。
传说通背拳的创始人是净影寺的一名叫做亨的高僧,他十分爱好武学,根据寺庙流传下的武学秘籍,每天勤于习武。闲暇时看到猴子在山林树梢间腾挪跳跃十分灵活,便想要模仿猴子创立一种拳法。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与摸索逐渐有了初步架势,但仍得不到融会贯通,好像缺了神韵。一天,亨跟着一老猴移转腾挪不经意来到这山峰之巅,谁知这老猴竟在这山峰上演练起亨日常所练武功,那一招一式看似与自己所练相同,但老猴在关键处的神来之笔却使得亨大为触动。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亨受益良多,对着老猴纳头便拜,老猴则颇为得意,端坐受礼,之后便扬长而去。据说董成来此也曾受到猿仙点化。后来有人说,这老猴是孙悟空的徒弟,也有人说这老猴是天天听经的石猴,但具体怎样,现在我们是不得而知了。
16、∵净影寺的蝈蝈不会叫
来过净影寺的人都注意到,在这里是听不到蝈蝈的叫声的,至于为什么,自古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净影寺建寺之初,周边的蝈蝈很多,一到夏天它们便昼夜呱噪,吵得满寺的僧人无法潜心修行,时常暴躁不安。后来,一位得道高僧腾云驾雾经过此地时,眼见山环水绕、藏风聚气,正是潜心修行的佳地,但令他疑惑的是这样的宝地却仍未出得高僧。一打听,原来是蝈蝈的叫声使得大家根本无法安心修行。于是,高僧站在云端大声念道:“山前叫,山后叫,来到净影不呱噪!”自此后,净影寺方圆五里范围内的蝈蝈依然很多,但从不叫出声,而恢复了安详宁静的净影寺千百年来则高僧辈出,成为享誉全国的古刹名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