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

【文献属性】[***]国立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系,2003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3年

【文章标题】《撰集百缘经》及其故事研究

【文章作者】李昀瑾∵

【指导教师】郑阿财

【论文页数】179∵页

【中文关键字】撰集百缘经|佛教文学|譬喻|本生|因缘|故事|支谦∵

【中文摘要】《撰集百缘经》,凡十卷,译者记载为三国时吴˙支谦,省称为《百缘经》,现收录在《大正藏》第四册“本缘部”当中。《撰集百缘经

》全书分为十品,每一品各有十则事缘,共计百缘,以百则事缘来说明善恶因缘的果报。

∵本文第二章利用语言学的方法,将一般认为支谦所译的《撰集百缘经》与已经研究确定为支谦所译的《太子瑞应本起经》以及其它确定为支谦所译的佛典,参照对比,发现其与这些佛经在词汇的使用上,与译

文的语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应非同一人之译笔。从这些佛经经文的语言比对,可证《撰集百缘经》当非支谦所译。

∵本文第三章分析《撰集百缘经》的叙事模式分为三大类:授记故事、佛本生故事、果报故事。授记故事是信者对佛法深生信仰之后,发大

誓愿,而蒙佛授记将来得以成佛。佛本生故事则是由佛陀今生所得到的供养福报或是圣德之行,而溯及佛陀于过去世修行时所为的功德或菩萨

行。果报故事则是一般众生或是声闻弟子依其所种之善恶因缘而得到相应果报的故事。另有三则故事无法归入上述的三类叙事模式中,归为“

其它”于最后另立一节讨论。

∵本文第四章为关于《撰集百缘经》的内容研究,分为主题与思想两方面来探讨。《撰集百缘经》故事所呈现出的主题有:授记、佛本生、

饿鬼事、诸天生天因缘、佛弟子本事,以及无法归入上述主题的其余诸缘。而在故事中反映的主要思想是授记思想、舍身成道以及因果业报的

思想,其余的思想内涵尚有:五道轮回、广发誓愿、称念佛名、小乘思想、大乘根苗等。

∵本文第五章主要以与《撰集百缘经》故事内容高度相关的经典《贤愚经》、《杂宝藏经》,以及日本《今昔物语集》为比较研究,《贤愚

经》的故事和本经相关的有十六则,《杂宝藏经》和本经相关的则有七则,《今昔物语集》天竺部和本经相关的则有十六则。论证《撰集百缘

经》实乃一故事内容丰富,亦受到后世欢迎的佛经。

∵本文第六章除了总结前述,但是却对本经重新定位认为:《撰集百缘经》全经叙事模式化、程序化的情形,从文本阅读的角度来说,或许

不免让人觉得变化不大又有所重复,正如同有学者所言:“几乎都是循同一模式撰写而在用词遣字上,也常以同样的词语,同样的句法一

再出现在各则故事中,是以经中的大多故事,都缺乏文学的创造性与趣味性,给予人非常呆板枯燥,千篇一律的感觉。”然而从说法宣教的角

度来看,或许《撰集百缘经》本就不是为了作为阅读的经本而产生的,而是基于教化的目的,在通俗的宣教活动中,运用各种佛陀、弟子的本

生故事、因缘故事来作为说法时的例证,以达到劝善止恶的效果。是以它所呈现的面貌─套语的使用、模式化的叙述方式,是较接近于口传文

学的特色。从这种以宣教的作为主要目的的角度来看,所要宣扬的就是归依三宝、敬信佛僧这样的理念,既然要宣扬,那么反复的述说便是达

到强化观念、使之深入人心的有效方式。因为《撰集百缘经》当中的本生因缘故事,仔细品味,不但具有文学的趣味而富有宣教的效果,更为

后来的文学、壁画提供了许多素材与参考,虽然在某些故事中有着程序化的痕迹,仍无损于它的成就与价值。

∵由于笔者对佛教经典中的文学内涵深感兴趣,有鉴于此,故对《撰集百缘经》全经一百则故事作较为全面的整理探讨,以期能显现《撰集

百缘经》在佛教文学上的地位,并重新给予它应有的评价。∵

【论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绪论01

第一节∵研究动机与目01

第二节∵前人研究05

第三节∵研究范围与方法07

第二章∵《撰集百缘经》的成书及其∵相关问题∵09

第一节∵译者及翻译年代14

一、由经录看译者问题∵15

二、从语言风格来考察∵20

第二节∵历代的着录情形30

第三节∵版本概况40

一、写本∵40

二、刻本∵45

第四节∵基本组织与内涵48

第三章《撰集百缘经》的叙事模式∵51

第一节∵授记故事模式52

一、起信∵52

二、发愿∵55

三、授记∵56

第二节∵佛本生故事模式57

一、今生福报与圣德∵58

二、过去世修行∵60

第三节∵果报故事模式64

一、善报故事∵64

二、恶报故事∵67

第四节∵其它69

第四章∵《撰集百缘经》的内容研究73

第一节∵主题73

一、授记∵73

二、佛本生∵75

三、饿鬼事∵77

四、诸天生天因缘∵78

五、佛弟子本事∵80

六、其余诸缘∵83

第二节∵思想84

一、主要思想∵85

二、其它思想∵88

第五章∵《撰集百缘经》故事与∵相关故事之比较∵95

第一节∵主题、情节相同,内容稍有变化者∵104

第二节∵主题、情节相同,内容不同者∵137

第三节∵部分情节相同者∵149

第四节∵小结∵151

第六章∵结论∵155

附∵录∵165

《法苑珠林》所收录的《撰集百缘经》故事165

参考书目169∵

【参考文献】

一、∵藏经类及目录

大正新修大藏经正编五五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吴∵支谦译∵梵摩渝经∵大正藏第一册∵

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大正藏第三册∵

吴∵支谦译∵太子瑞应本起经∵大正藏第三册∵

西晋∵竺法护译∵生经∵大正藏第三册∵

隋∵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大正藏第三册∵

宋∵绍德、慧询译∵菩萨本生鬘论∵大正藏第三册∵

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大正藏第四册∵

元魏∵慧觉等译∵贤愚经∵大正藏第四册∵

元魏∵吉迦夜共昙曜译∵杂宝藏经∵大正藏第四册∵

西晋∵法炬共法立译∵法句譬喻经∵大正藏第四册∵

姚秦∵道略集、鸠摩罗什译∵众经撰杂譬喻经∵大正藏第四册∵

姚秦∵竺佛念译∵出曜经∵大正藏第四册∵

后秦∵鸠摩罗什译∵大庄严论经∵大正藏第四册∵

后汉∵失译∵杂譬喻经∵大正藏第四册∵

后汉∵支娄迦谶译∵杂譬喻经∵大正藏第四册∵

唐∵义净译∵佛说譬喻经∵大正藏第四册∵

萧齐∵僧伽斯那撰、求那毘地译∵百喻经∵大正藏第四册∵

姚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大正藏第九册∵

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第一○册∵

后汉∵支娄迦谶译∵般舟三昧经∵大正藏第一三册∵

吴∵支谦译∵菩萨生地经∵大正藏第一四册∵

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大正藏第二三册∵

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毘奈耶∵大正藏第二三册∵

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出家事∵大正藏第二三册∵

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皮革事∵大正藏第二三册∵

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大正藏第二四册∵

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大正藏第二四册∵

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大正藏第二四册∵

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大正藏第二五册∵

唐∵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娑论∵大正藏第二七册∵

后汉∵安世高译∵阿毘昙五法行经∵大正藏第二八册∵

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大正藏第四九册∵

唐∵道宣∵续高僧传∵大正藏第五十册∵

唐∵玄奘口述、辩机笔受∵大唐西域记∵大正藏第五十册∵

梁∵慧皎∵高僧传∵大正藏第五十册∵

梁∵宝唱∵经律异相∵大正藏第五三册∵

唐∵道世∵法苑珠林∵大正藏第五三册∵

唐∵道世∵诸经要集∵大正藏第五四册∵

梁∵僧佑∵出三藏记集∵大正藏第五五册∵

隋∵法经等撰∵众经目录∵大正藏第五五册∵

隋∵彦琮撰∵众经目录∵大正藏第五五册∵

唐∵道宣∵大唐内典录∵大正藏第五五册∵

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大正藏第五五册∵

法宝总目录∵第一至三册∵

高丽大藏经高丽大藏经∵撰集百缘经解题∵第二十九册第三十册∵

国译一切经(印度撰述部)∵撰集百缘经解题∵第一五册∵

二、∵中文专书及论着∵

(东晋)法显撰,章巽校注1985,《法显传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唐)玄奘述、辩机撰,季羡林等校注1985,《大唐西域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

丁敏∵1991,《譬喻佛典之研究──撰集百缘经、贤愚经、杂宝藏经、大庄严论经》,《中华佛学学报》第四期,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页75~117。1996,《佛教譬喻文学研究》,台北:东初出版社。∵

小野玄妙着、杨白衣译1983,《佛教经典总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敦煌学研究小组1993,《伦敦藏敦煌汉文卷子目录提要》,台北:福记文化图书有限公司。∵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编1982,《国外学者看中国文学》,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

方立天1988,《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方广锠1989,《佛教典籍百问》,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89,《佛经中的民间故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佛教大藏经史(8~10世纪)》,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文颜1984,《佛典汉译之研究》,台北:天华出版事业公司。∵

王邦维编译1985,《佛经故事选》,重庆出版社。∵

王重民、刘铭恕1985,《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王晓平1990,《佛典.志怪.物语》,江西人民出版社。∵

王树英等译1984,《印度民间故事》,北京大学出版社。∵

加地哲定着、刘卫星译1990,《中国佛教文学》,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

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北京大学藏敦煌文献》(1~2),上海古籍出版社。∵

瓦尔特.翁2000,《基于口传的思维和表述特点》,《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增刊,页20。∵

印顺导师1992,《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台北:正闻出版社。1994,《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台北:正闻出版社。1994,《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台北:正闻出版社。∵

曲金良1995,《敦煌佛教文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朱庆之1992,《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吕澄∵1991,《中国佛学思想概论》,台北:天华出版社。1991,《吕澄佛学论着选集》,济南:齐鲁书社。∵

李永炽2000.5《日本佛教故事的集大成─《今昔物语集》》,《人生杂志》第201期,页105。∵

李扬1996,《中国民间故事型态研究》,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

周一良1987,《论佛典翻译文学》,收于郁龙余编:《中印文学关系源流》,湖南文艺出版社,页103~104。∵

周叔迦1978,《漫谈变文的起源》,收录于《现代佛教学术丛刊》19《佛教与中国文学》,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页183~188。∵

周新2000,《民间故事的叙事方式与语言策略》,《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年第1期,页11。∵

季羡林∵1982,《中印文化关系论文集》,北京:三联书店。∵1987,《印度文学在中国》,收于郁龙余编:《中印文学关系源流》,湖南文艺出版社,页115~117。1991,《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江西人民出版社。∵

金荣华1997,《民间故事论集》,台北:三民书局。∵

俄罗斯科学出版社东方文学院、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997,《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分所藏敦煌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

柳无忌1986,《印度文学》,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胡士莹1980,《话本小说概论》,北京:中华书局。∵

胡万川1998,《变与不变──民间文学本质的一个探索》,《***民间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投:***省***文化处。∵

胡适1988三版,《西游记考证》,收于《胡适作品集》10《西游记考证》,台北:远流出版社,页39~84。∵

郁龙余编1987,《中印文学关系源流》,湖南文艺出版社。∵

孙昌武1985,《唐代文学与佛教》,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关于佛典翻译文学的研究》,见于《文学评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页16~17。∵

马世长1996.6,《胁比丘与在母胎中六十年》,《佛教文化》,页14~15。∵

高名凯、石安石主编1963,《语言学概论》,北京:中华书局。∵

高辛勇1987,《形名学与叙事理论》,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常任侠∵1987,《佛经文学故事选》,台北:木铎出版社。∵

张曼涛主编1987,《现代佛教学术丛刊》19《佛教与中国文学》,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7,《现代佛教学术丛刊》38《佛典翻译史论》,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梁启超1966年台二版,《佛学研究十八篇》,台北:***中华书局。∵

梁晓虹1993,《佛典的譬喻》,《文化知识》1月号。1994,《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北京大学语言学院出版社。2001,《从语言上判定《旧杂譬喻经》非康僧会所译》,《佛教与汉语词汇》,高雄: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页133~147。∵

梁丽玲1998,《《杂宝藏经》及其故事研究》,台北:法鼓文化。2002,《《贤愚经》研究》,台北:法鼓文化。2003,《《撰集百缘经?饿鬼品》研究》,收于《冉云华先生八秩华诞寿庆论文集》,冉云华先生八秩华诞寿庆论文集编辑委员会,台北:法光出版社。∵

郭立诚1978,《小乘经曲与中国小说戏曲》,收于《现代佛教学术丛刊》19《佛教与中国文学》,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页159~170。∵

郭良鋆、黄宝生编译1987,《佛本生故事选》,台北:汉欣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陈竺同出版年不详,《汉魏六朝之外来譬喻文学》,《语言文学专刊》第2卷第1期,广东:中山大学,页47~77。∵

陈寅恪1987,《《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收于郁龙余编:《中印文学关系源流》,湖南文艺出版社,页63~64∵

汤用彤1997,《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黄永武∵1981~1986,《敦煌宝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敦煌遗书最新目录》,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敦煌丛刊初集》,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年不详,《库车库木吐拉石窟》,***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遇笑容、曹广顺1998.2《也从语言上看《六度集经》与《旧杂譬喻经》的译者问题》,《古汉语研究》(总第39期),页4~7。∵

台静农1978,《佛教故实与中国小说》收录于《现代佛教学术丛刊》19《佛教与中国文学》,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页61~126。∵

裴普贤1968,《中印文学研究》,台北:***商务印书馆。∵

赵朴初、任继愈等1988,《佛教与中国文化》,台北:国文天地出版社。∵

刘介民1990,《比较文学方法论》,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

刘守华∵1984,《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故事学纲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比较故事学》,上海文艺出版社。∵

刘崇棱1979,《日本文学欣赏─古典篇》,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乐蘅军1969,《宋代话本研究》,国立***大学文学院。∵

潘重规1994,《敦煌变文集新书》台北:文津出版社。∵

蒋述卓∵1990,《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12,《《经律异相》对梁陈隋唐小说的影响》,《学士》卷二,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页45。∵

蔡运辰编着1983,《二十五种藏经目录对照考释》,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鲁迅出版年不详,《中国小说史略》,台北:谷风出版社。∵

卢前1978,《中国戏曲所受印度文学及佛教之影响》,收录于《现代佛教学术丛刊》19《佛教与中国文学》,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页143~157。∵

钱仲联1987,《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收录于《东方比较文学论文集》,深圳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主编,湖南,中华书局、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页176~198。∵

糜文开∵1970,《印度文学欣赏》,台北:三民书局。1984再版,《印度文化十八篇》,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7,《中印文学关系举例》,收录于《中印文学关系源流》,深圳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主编,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页248~269。∵

谢生保1998,《敦煌石窟壁画中的佛教故事画概述》,载《敦煌研究》1998年第2期,页29~38。∵

魏承恩1991,《中国佛教文化论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罗钢1994,《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

关德栋1978,《谈“变文”》,收录于《现代佛教学术丛刊》19《佛教与中国文学》,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页189~214。∵

释永祥1990,《佛教文学对中国小说的影响》,高雄:佛光出版社。∵

释依淳1991年三版,《本生经的起源及其开展》,高雄:佛光出版社。∵

释道安1978,《中国大藏经翻译刻印史》,台北:中华大典编印会。1978,《中国大藏经雕刻史话》,台北:中华大典编印会。∵

镰田茂雄着、关世谦译∵1985,《中国佛教通史》第1卷,台北:佛光出版社。∵1986,《中国佛教通史》第2卷,台北:佛光出版社。∵1986,《中国佛教通史》第3卷,台北:佛光出版社。∵1991,《中国佛教通史》第4卷,狮子吼杂志社印行。∵

三、学位论文

丁敏1989,《佛教譬喻文学研究》,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

张瑞芬1995,《佛教因缘文学与中国古典小说》,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

梁丽玲1994,《《杂宝藏经》及其故事研究》,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贤愚经》及其相关问题研究》,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

刘美英(释依淳)1984,《本生经的起源及其开展》,文化大学印度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

罗媛邦(释永祥)1986,《佛教文学对中国小说的影响》,文化大学印度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

四、日文论着及期刊∵

小野玄妙着、小野玄妙著作集刊行委员会编1977,《佛教文学概论》,东京:开明书院。∵

干舄龙祥1954,《本生经类的思想史的研究》,东京:东洋文库。∵

今野达校注1999,《今昔物语集》,东京:岩波书店。∵

出本充代1995.5,《“撰集百缘经∵”的译出年代》,《学佛教文化学》第8期,页99~108。∵

加地哲定1979,《中国佛教文学研究》,京都:同朋社。∵

池田温1990,《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东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

岩本裕∵1957.3,《RatnavadanamalaRatnamalavadana,∵Ed.∵K.∵TAkahata,∵Tokyo∵1954を见》,《东洋学报》第39卷第4期,页89~100。∵1962.4,东洋学报》第44卷第4期,页94~107。∵1967,《佛教说话研究序说》,京都:法藏馆。1978,《佛教说话研究?第2卷?佛教说话的源流和展开》,东京:开明书院。∵

东元庆喜1968.12,《佛典に见える譬喻的种类》,《印度学佛教学研究》7卷1号,页374~377∵。∵深浦正文1952,《新稿佛教文学物语》(上、下卷),京都:永田文昌堂。∵

泽田瑞穗1975,《佛教和中国文学》,东京:国书刊行会。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