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细心的记者,在一次去河北怀来县麻黄峪村采访时,偶然发现那里的小学有一个特别的庆祝活动,每逢六一儿童节,学校都会为同学发新书并组织大家集体阅读,这个活动持续至今,已经四十年了。通过进一步了解发现,这项传统活动的出现,竟与一位北京老人的感人善举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他的善举,小小图书成了联系几代人的情感纽带,老人的名字也开始在全村人中传颂开来。
这位北京老人叫赵拓,每逢六一都会寄来几十本书,作为节日礼物送给麻黄峪小学的同学们。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往这里寄书,一寄就是四十年。目前村里的孩子们已收到了几千本赵爷爷寄来的各种少儿图书,这成为麻黄峪小学图书室的主要阅览书目。最令全村人感动的是,赵爷爷每次寄书都附上一封信,信中「快乐」、「祝福」、「贡献」这样的字眼,无不流露着一位慈祥长者对下一代的谆谆教诲。
为什么要从遥远的北京往这里寄书呢?因为麻黄峪村地处偏远山区,属于国家级贫困村,至今还没有通向县城的柏油马路,手机也无法在那里使用,想买本书很不容易。学校的状况也不容乐观:不到10人的教职员工、居无定所的校舍课堂。学生除了教学课本外,没有其它图书可供阅读。所以,赵爷爷每年寄来精心挑选的儿童读物,对于渴望精神食粮的山里娃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全村男女老少都曾是这些书的受益者,很多人一家三代都是读着赵爷爷送的书长大的。每当赵爷爷的书寄来了,大伙都高高兴兴地来看,围聚在小小的学校里,翻翻这些散发着墨香的书,聊聊可敬的赵爷爷。大家都想见见赵爷爷,当面表达感谢之意,久而久之,这成为全村人的心愿。
但是,赵爷爷虽然每年都不忘在六一前夕给孩子们寄书写信,可却从来不曾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和所在单位,署名也大都是「你们的老爷爷」这样的称呼。为了寻找好心的赵爷爷,村民们给一些媒体写过信,但大都没有回音,单靠他们自己出去找,路途遥远,人生地不熟的,实在是太难了。
就这样,一个想见,一个不愿见。如此一来,老人的真实身份和相貌,成了麻黄峪村几代村民心中的一个谜。四十年来,对于赵爷爷这位好心老人也有了种种猜测。
有的村民说:我感觉赵爷爷应该是一位特别慈祥的老人。也有的村民说:在我们心里赵爷爷始终是很善良的一个人。在孩子们的心目中,赵爷爷是一位很伟大的无名英雄。善良、慈祥、伟大、英雄和赵爷爷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写作文时,赵爷爷成了很多孩子笔下的主角。许多同学在作文中写到:我最尊敬的人我从没见过,但是我看了他给我们捐来的书,我觉得他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他是我心中最敬爱的人,他就是赵爷爷。
赵爷爷的影响是如此的深入人心,麻黄峪村的孩子们都把赵爷爷当成了榜样,他们好学上进,不少人考上了城里的大学。小山村的第一个大学生,学习赵爷爷的无私奉献精神,毕业后回到家乡,当上了一名乡村女教师。
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北京电视台的记者来到麻黄峪村,想了解赵爷爷的故事,消息传开后,大家一时奔走相告,乡亲们一起找到记者,想通过电视实现他们多年的心愿。朴实的话语,道出他们的心声:「就想看看他老人家,哪怕是一张照片也行啊!」乡亲们推算,赵爷爷现在已经八十高龄了,而且从今年六一写来的书信笔迹来看,和以前的不一样,所以大伙对赵爷爷的身体非常关心,准备了山里的特产,请记者帮助他们,送给赵爷爷。
带着乡亲们的嘱托,记者踏上返程,去寻找这位只见其书,不见其人的赵爷爷。
寻找默默给农村孩子捐书的老人
麻黄峪的村民们提供了一条线索,据说有一位曾经在麻黄峪小学任教的张老师,知道一些赵爷爷的情况,并且早年还曾去北京找过他。张老师现在已经退休,并随儿女搬到了怀来县城居住。于是,记者赶到了河北怀来县,辗转找到了年近古稀的张老师。
张老师说,她记得大概在1970年前后,学校就开始每年六一收到赵爷爷寄来的书了。听说赵爷爷是怀来县武装部的,后来没过几年,老人就调到北京工作了。为了表达对老人的谢意,此后的几十年里,她曾两次去北京找过,想见见这位未曾谋面的老人。但遗憾的是,她只见到了赵爷爷的妻子李奶奶,而赵爷爷一次出差,一次生病,都没有见到。
于是,张老师给赵爷爷寄了一张别有寓意的毕业照,照片上,同学们手捧着赵爷爷赠送的书,以这种方式向老人家表示感谢。此后,因为通信不便,张老师和赵爷爷失去了联系。
听了张老师的介绍之后,记者随即决定马上赶回北京,经过一路跋涉,在夜里近十一点钟,赶到了赵爷爷信封上注明的地址。经过打听,这里属于北京第三干休所,工作人员非常热情地帮助记者查询,果然在通讯录上发现了赵爷爷的名字,并且找到了老人的电话和门牌号。
据工作人员介绍,赵爷爷是这里的一名老干部,今年已有86岁高龄了,最近几年身体不太好,时常住院,平时都睡得很早。记者决定抄下赵爷爷家的电话,明天再来看望这位近四十年未曾露面的好心老人。
第二天,记者终于找到了赵爷爷的住处,在一栋普普通通的住宅楼里,住着这位被麻黄峪村全体村民称之为英雄的老人赵爷爷。
来开门的是满头银发的李奶奶,一见到赵爷爷,慈祥、朴素这几个词迅速在记者脑海中涌现出来。虽然家中的赵爷爷、李奶奶和记者第一次见面,不过因为麻黄峪村的缘故,老俩口很快便和记者攀谈起来。
两位老人头一句话,就关切地询问麻黄峪村现在的情况。记者送上乡亲们捎来的特产,说到那里的山路不好走,小学校里只有一位老师时,赵爷爷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提起当年,赵爷爷记忆犹新。那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赵爷爷在河北省怀来县武装部当副政委,负责当地的一些文化宣传工作,所以经常有去山区农村的机会。一次下乡的经历,让他和麻黄峪联系在了一起。
当时,他看到小山村还很贫穷,简陋的学校里没有课外读物,淳朴的孩子们看到赵爷爷来了,恭恭敬敬地鞠躬,问候:「爷爷好!」目睹书籍的匮乏情况,赵爷爷感觉很伤心,这一声「爷爷」,更是牵动了他的心弦。是啊,手心手背一样亲,天底下的孩子都是一样的啊!不能只顾自己的儿子孙子,也要为这里的孩子考虑,他们同样是国家的下一代啊!
就这样,赵爷爷便和当时还在怀来一所中学任教的妻子李奶奶商量好,每年六一都给麻黄峪的同学们寄书作为礼物,没想到这一寄就是近四十年。慈祥的李奶奶说:「经济条件允许,体力也还行,咱们就坚持寄吧,给孩子们希望。」
这一本本小小的图书,宛如一粒粒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上。每逢六一前夕,无论刮风下雨,赵爷爷和李奶奶都会去书店,花上两三天的时间,专门给孩子们买书。要适合儿童特点,还要分配到各个年级能看懂,尽量不能重复,至少保证人手一册,光是挑书,就少不了花一番功夫。
年轻力壮的时候,图书的搬运、邮寄不成问题,随着二老年事渐高,这少说30多本,多则80多本的图书搬运,成了他们最大的障碍。为此,两位老人想了不少办法,开始是用自行车带,后来买了一辆小推车,买书、邮书,都推着车去。虽然累在身上,二老却甜在心里,每年的六一儿童节似乎也成了他们的节日。
赵爷爷说:「我还能走,还能看的时候,我自己亲自买,亲自寄。病了,住院了,老伴代我买。」即使躺在病床上,他仍然念念不忘麻黄峪的孩子们,和老伴念叨着:「快到六一了,该给孩子们寄书、写信了。」
因为二老的可贵善举,山里的乡亲和孩子们好多次对赵爷爷发出邀请,想见一见他,当面答谢他。可赵爷爷却一直没有回应。他质朴地说:「叫我去,我没法去。去了以后,附近的人比较轰动。」老人不愿给大伙添一丁点麻烦。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没想到刚开始的不想去,变成了后来的不能去。1984年,一向爱好运动的赵爷爷被诊断出直肠癌,从此,这位一米八几的部队篮球健将,常年和病床打上了交道。2000年的一场突发心血管病,又将他永远留在了轮椅上。因为逐日退化的视力问题,读书写字更成了一种奢求。尽管如此,疾病虽然停住了老人行走的脚步,却并没有停住图书包裹向山区行进的脚步。
近些年来,老人嘱托老伴和孩子代他寄书写信,祝福那些山里孩子。他说:「不能停啊,孩子们都盼着呢。又到六一了,孩子们会想赵爷爷可能又快邮书给咱们了。这是精神食粮,不能断了。我如果不行了,就让我的老伴寄,我老伴也动不了了,我还有孩子,得接下去。」
听记者说,麻黄峪的乡亲们认为自己是英雄的时候,赵爷爷淡淡地笑了,他说:「我哪是英雄,我做这么点事,就成了英雄,我心里不安。我是个老军人。战争年代,牺牲的、残废的,多了,没有怨言,没有要求,连他们的后代都不知道谁是谁。我们做这么点事,这是应该做的。」
终于见到了赵爷爷
从赵爷爷家出来,为了让乡亲们尽早知道这个好消息,看到赵爷爷的照片,记者立即驱车迅速赶往了河北麻黄峪村。
乡亲们听说记者要来,早早就已经在村口等候了。大家见到记者,纷纷高兴地鼓起掌来。他们几十年来想见而不能见的老人,终于找到了!看着赵爷爷的照片,乡亲们详细地询问老人的情况。当大家得知老人的身体近况不是太好时,想见赵爷爷成了全村人的一致呼声。
由于车辆有限,讨论来讨论去,最终村民们决定推选几名代表,跟随记者一同前往北京与赵爷爷相聚。小山村三代人的愿望即将实现了。就在教师节的晚上,六位村民代表带着乡亲们的嘱托,经过600多里地的长途跋涉,终于在赵爷爷的家中圆了他们近四十年的相聚梦。
三代人的日夜期盼,四十年的漫长等待,都在这一刻化作了欢笑和拥抱。在这难得的相聚时分,条条鲜艳的红领巾,双双紧握的手也让赵爷爷和他的三代小读者的心紧紧靠在了一起。
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麻黄峪村第一位大学生李老师一见到赵爷爷,便拉着老人的手,讲起了自己儿时的一段经历。李老师说:「有一件事我一直没跟别人说,我小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特别不想读书,那时候我就看赵爷爷的书,后来就特别想学习,最后才继续上学。要不是那样,我估计自己也考不上大学。」
听着乡亲们动情的诉说,赵爷爷倍感欣慰,尤其当他听到孩子们优秀的考试成绩后,脸上更是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因为知道赵爷爷是军人,麻黄峪小学的同学们还特地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献给自己心中的榜样。「团结就是力量……」在响亮的歌唱声中,系着鲜艳红领巾的赵爷爷,给同学们打起拍子,大家沉浸在无限的喜悦之中。
当大家依依不舍地离开赵爷爷家的时候,赵爷爷和李奶奶又将一本本图书和自制的手工艺品送给了乡亲们,同时也附上了一份希望:希望孩子们好好学习,将来能够回村去建设。
尾声:爱的延续
赵爷爷四十年如一日为山区默默捐书的感人事迹,引起了社会上很多人的反响,也掀起了捐书的热潮。几天之内,社会各界为山区孩子们捐赠了4000余册图书。这些琳琅满目的爱心图书,让乡亲们惊喜,孩子们都争着抢着搬运图书。在每捆图书包裹的封面上都写着「赵爷爷赠」的字样,这是赠书的人特意写上的。他们说:这是一种爱心的延续,希望有更多的人来表达爱心。
为了保存好这些爱心赠书,村民们特地选了一间小房子,挂起了「赵爷爷图书室」的牌子,这里将成为全村人的图书阅览室。就在同一天,麻黄峪所属孙庄子乡中心小学里也建起了一间「赵爷爷图书室」,人们捐赠的千余册图书,让越来越多的山里娃娃拥有了更多的读书机会。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赵爷爷的故事,使人想到了一句话: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如果不是记者的发现,这位可敬老人的善举可能永远不为人所知,但是他崇高无私的精神,一定会留在一代又一代村民的心里。
没有任何的承诺,没有喝彩,不求回报,却默默坚持了四十年,多么善良的老人啊!在我们的身边,有多少这样默默奉献的老人,他们关爱社会、珍惜资源,散发着最美的光辉。「家有一老,胜有一宝」,这些可敬的老人们,是国家之宝,民族之宝,是我们茁壮的深根!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