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大菩萨与阿罗汉

其一∵中国四大菩萨

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代表中国佛教的特质。陀山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爱心),九华山地藏王菩萨代表大愿(孝道),五台山文殊菩萨代表大智(理性),峨嵋山普贤菩萨代表大行(落实),所以这四位佛教在中国佛教界的地位非常崇高,纵然不是在这四大名山,一般比较大的道场也都会供奉这四大菩萨。

大慈大悲观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不单是佛教徒,就连一般人也都知道,在一般民间信仰中也是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最受欢迎的一位菩萨。

在中国唐朝时候,为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讳,略去‘世’字而简称观音菩萨,相沿成习,所以现在世人多称观音菩萨。唐朝以后,观音菩萨多被塑画成女性形像,就像一位慈母一样,以此来表现观音菩萨的慈悲。希望用母性的大爱,来表达菩萨对一切众生若赤子的慈悲。所以,菩萨本无男女相的分别,而是为了度化众生,因此在很多观音菩萨的感应故事里,菩萨大多以女身示现,这是众生对无私之爱祈求的感应,是观音菩萨慈爱的象征,也是菩萨形像多是女众的原因。

观音菩萨慈悲心重,真正是不忍众生受苦难,时刻不忘为众生拔除痛苦而施予安乐,经上说:‘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

众生多苦,所谓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众苦煎熬,正希求一种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辅助与指导,而菩萨悲智双连,以其平等、普遍、广博的爱心,赢得了‘户户观世音’的信仰与尊敬。

观音菩萨在《楞严经》中,以耳根圆通,而被文殊菩萨称赞为二十五圆通中第一圆通,因为‘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特别敏锐,容易藉由听闻佛法或是梵呗唱诵而起信。

在《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观音菩萨是善财童子所参访的第二十位善知识,善财到补怛洛迦山的菩萨住处,观音菩萨为他解说‘大悲行法门’。

而《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则是叙述菩萨观世音度化众生种种苦难,随时随处,应以何身而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予以救济。凡是遇到危难的人,称念观音菩萨的名号,菩萨便会即时观其音声前往解救。

中国民间根据《华严经》‘五十三参’中,善财童子到补怛洛迦山观世音菩萨住处参访菩萨的说法,结合菩萨在浙江定海县东舟山群岛的诸多感应事迹,认定这里就是观音菩萨在中国的住处,名之为普陀山。沿袭下来,普陀山便成了信众朝拜观世音菩萨的圣地。

根据同样的典故,而有了‘童子拜观音’的形像。又有人把善财童子与《法华经》中的龙女,共同做为观音菩萨的左右协侍。现在我们最常见到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千手代表神通,千眼代表智慧,表示菩萨眼到手到,有能力随时随处应众生之所感而前往救助。

观音菩萨的慈悲,是真诚理性的爱心,视一切众生如自己的儿女,以爱心呵护之,以智慧调教之,是悲智双运的代表。

解救苦难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地’是大地,‘藏’是宝藏。大地能承载万物,含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是现代人所共知的事实,用来形容我们的心地也含藏无量的宝藏,要以孝道来挖掘。

在《地藏菩萨本愿经》里,为我们介绍地藏菩萨在忉利天宫接受释迦牟尼佛的嘱咐,在世尊圆寂之后、弥勒菩萨成道之前,在这一段没有佛法教化的时代,用孝道代替佛陀教化众生。并介绍地藏菩萨在无量劫前为婆罗门女、光目女时,为了救度生前造诸恶业而堕入恶道的母亲,而发大誓愿,所谓‘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地狱当然是实有其处,但是在这个地方,它也是一种表法,表世间最苦之处,所以凡是至极苦难的时间与处所,都是地藏菩萨救度众生的场所。所以,地狱是地藏菩萨救度众生的场所,因为这里是六道轮回中最苦之处。

其实,地藏菩萨教化之处并不仅限于地狱,在这世间中,凡有苦难的地方都有地藏菩萨的身影。比如世间的种种天灾人祸,常常被形容为人间炼狱,当此之时,所有来帮助这些受难者的人们,不都是地藏菩萨的化身吗?

关于地藏菩萨的故事,相传唐朝新罗国王族出身的僧人金乔觉,在玄宗时泛舟渡海来到中国。当他经过安徽池阳时,见九华山峰峦起伏,林木蓊郁,是修道的好处所,于是在山中择地而居,潜心修行,并得到当时山主闵公的护持。闵公之子又跟随他出家,法名道明,后来闵公又礼其子道明和尚为师出家。数十年后,金乔觉以九十九高龄示寂,肉身不坏,全身入塔。因为他生前笃行地藏菩萨的行愿,所以后人便把他当做是地藏菩萨的化身来尊敬。

现在九华山地藏菩萨的肉身宝殿,就是当年金乔觉的修道处。后人为纪念闵公护法之功与道明和尚传法之德,于是就把他们塑成一僧一俗作为地藏菩萨的协侍。

我们常见的地藏菩萨圣像有许多种,一般广为流传的是佛经中研形容‘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形’的出家人形像,左手持如意宝珠,右手执锡杖,或坐或立于莲花上,有些圣像头戴五方帽,这是我们所熟悉的地藏菩萨法相。

般若智慧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全称文殊师利,是梵语音译,意译为妙德、妙祥、妙吉祥。文殊菩萨是般若智慧的代表,经常出现在般若系的经典之中,与普贤菩萨同为华藏世界的上首。

经典中常说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诸佛之母,这是说般若智慧是诸佛的老师与母亲,众生非般若不能成就佛道,佛陀非智慧不能出现世间。但是般若智慧无形无相,不可触摸,经上常形容般若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很难用言语表达,故而用文殊菩萨做代表,给凡夫一个智慧形象的比喻,希望藉此而理解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中提到:在东北,有个叫做清凉山的地方,那里有菩萨叫做文殊师利,他和他的眷属及诸多菩萨共一万人,常在山中演说法理。而在中国山西的‘五台山’,因为终年积雪,夏天仍然寒冷,从来没有过炎暑,又叫清凉山,因此众人便以五台山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久而久之,这里便为信众们朝拜文殊菩萨的圣地了。

我们常见的文殊菩萨圣像,是脚跨青狮,手持如意(或宝剑、莲华等),头戴天冠,身披璎珞衣着,飘逸且雍容华贵,柔和中带若雅静的天人像。狮子是兽中之王,有‘狮子一吼,百兽胆裂’之说,因此经中常常将佛陀说法比喻为狮子吼,形容佛陀的法音对众生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把狮子作为文殊菩萨的座骑,则是表菩萨智慧猛利,能伏一切烦恼。

文殊菩萨的智慧落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就是要保持高度的理智,不可以感情用事。佛门有句话说‘慈悲用本,方便用门’;有智慧为先导的慈悲与方便,才能长养菩提,接引众生。

德行圆满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的梵文名称是‘三曼多跋陀罗’。他掌管一切诸佛的理德、行德,代表‘德’与‘行’。据说他有延命之德,发过十种广大心愿,决心要为佛教做弘法工作。

普贤菩萨的尊号是‘大行普贤’。白象是功德圆满的象征,所以普贤菩萨的圣像大都是头戴五佛冠,左手叉腰或执铃,右手执金刚杵,骑着六牙白象,这头白象是大圣天王的神体。

另外普贤菩萨的形象,在密教胎藏界是两手合掌,或左手执青莲,右手伸掌;而在金刚界则为右手执青莲,左手握拳。普贤在金刚界又称作‘金刚萨埵’,即金刚手菩萨,是佛陀的护法神,也是各种金刚的首领。

普贤菩萨,是华严会上的上首菩萨,是菩萨最高行门的代表。经中说菩萨的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而且纯一妙善,所以称作普贤。

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参访的第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是普贤菩萨。菩贤菩萨为善财童子说十种广大的行愿,善财童子因此而圆满成佛,所以称为大行普贤菩萨。

十大行愿是普遍面广大的修学原则,是佛法中一切行门的高度概括,是一切菩萨成佛的必修课程。一切众生依此行愿而圆成佛道,一切诸佛依此行愿而教化众生,因此在因地的菩萨称为位前普贤,位后普贤是倒驾慈航诸佛的称呼。由此可知,普贤菩萨是代表普遍而广大的修行方法,人人依之而行都是普贤菩萨,因此不能执定他只是一尊菩萨而已!

中国的信众根据《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中所说:西南有山名曰光明,普贤菩萨游处其中,便认定座落在中国西南四川省境内的峨嵋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我们常见的普贤菩萨像,大多是头戴宝冠,身披彩衣,手持莲花,华上置经,面如满月,乘坐六牙白象的天人像。象的特征是力大而稳重,所以常用来形容菩萨的修行勇猛而稳健,不急不躁,徐徐疾进。象是白色,表心地清净;表菩萨以六度含摄万行,牙尖破障,不畏一切障。菩贤菩萨和文殊菩萨,同为华藏世界的上首菩萨,与毗卢遮那佛,同称为华严三圣。

综观上述,我们可以了解观世音菩萨的仁慈博爱、关怀一切,地藏菩萨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文殊菩萨的甚深般若、广大智慧,要得到普贤菩萨的大愿大行,踏踏实实的做到,才算是真实的孝慈与智慧。所以四大菩萨代表着中国佛教的特质,也是佛弟子学习的典范。

智慧第一的舍利弗

舍利弗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每当佛陀讲解佛法时,舍利弗都随侍在佛陀的身边。

舍利弗又叫舍利弗多罗。他母亲的名字叫做舍利,而弗多罗是儿子的意思,舍利弗多罗就是舍利之子。

舍利弗原来信奉别的教派,手下有一百名弟子。修行了一阵子之后,他忽然觉得茫然无所皈依,找不到人生的真义。正在傍徨苦闷的时候,巧遇佛陀的弟子阿说示比丘,阿说示是最初皈依佛陀的五比丘之一,他有庄严的态度,威仪的行止,舍利弗一见,心中非常惊奇,并向阿说示比丘请法。

舍利弗从阿说示的口中,听到佛陀及其教法,像天崩地裂一般,心中对宇宙人生积聚的疑云,也一扫而空,并且和阿说示比丘约定,一定要去拜访佛陀。

舍利弗回到自己的住处,又把阿说示口中的佛陀和教法转述给好朋友目犍连,不单是讲话的舍利弗自己边说边感动,就连听话的目犍连,都不禁感动得涔然泪下!

第二天,舍利弗和目犍连带领二百弟子,一同到竹林精舍皈投在佛陀座下,他们觉得自己遇到了真正的老师。

《阿含经》中说:‘智慧无穷,诀了诸疑,所谓舍利弗比丘是。’舍利弗在所有弟子中有智慧第一的美誉。

《大智度论》则是把舍利弗比拟成‘世世心坚不可动’的一条毒蛇。据佛陀说,以前有一个国王被毒蛇咬到了,生命垂危,四处求医诊治。医生认为要想解毒,只有让这条毒蛇亲自为国王的伤口吸毒,于是在地上设了一个火盆,里头烧着熊熊烈火,然后把这条蛇捉来,叫它吸吭国王的伤口,否则就把它投入火中烧成灰烬。不过毒蛇坚决不肯吸吮伤口,宁愿跳入火中烧死。舍利弗对于自己认定的事绝不反悔,哪怕烈火焚身也丝毫不动摇心志,的确是个意志坚定的人。

关于舍利弗,在经典上还有一则很有名的故事:

舍利弗,本来是一位小乘的阿罗汉,后来,他认为小乘属于自利,发出离心,只求自己了生脱死;而行菩萨道,救人救世,可以解除别人的痛苦。因此他发了大心,要修学菩萨行,利益众生,如果众生有什么苦难和需求,他一定要满足人家的要求。正如佛经说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他要实践菩萨的这种利他的精神。

舍利弗发了这个大愿,感动了天神。天神是有他心通的,于是他盘算一番,暗中道:‘好!舍利弗要做菩萨,我得去试一试他。’

于是这天人就从天上下来,摇身一变,变成一个孝子,在路旁嚎啕大哭。

舍利弗看见他哭得这么伤心,不禁生起了悲悯心,说:‘年轻人,你为什么这样悲伤呢?我是个修学菩萨道的人,你有什么困难,不妨跟我说,我一定尽力帮助你。’

‘不必说了,你没有办法做到的!’孝子说道。

‘你不妨讲一讲嘛!我能够做得到的,一定帮你的忙。’

这年轻人听到舍利弗说得如此诚恳,心中又是一阵抽痛,最后才说:‘唉!我妈妈得了绝症,看过了医生,但这医生问的药方好奇怪,什么药引子他不好放,却说需要人的眼睛,而且又是修行人的眼睛,我想:谁不爱惜自己的眼睛?谁愿意施舍给我呢?这件事怎么办得到呢?我只有眼睁睁地看着妈妈死掉,怎不叫我感到伤心痛苦呢?’

‘你可以想办法啊!这件事情虽然很困难,但是世尊说讲过:“我们要成佛,必须经过三大阿僧只劫的修持,要能够舍弃我们的头目髓脑。”你既然需要一只眼睛,我就布施给你吧!’

说着,舍利弗下了决心,马上把自己的左眼挖下,送上去说:‘年轻的朋友,这眼睛给你,带回去给你母亲治病吧!’

‘别急啊!我话还没有讲清楚哩!医生说我妈妈需要的是右眼,不是左边的那一只,你搞错了!’

啊!听了这话,舍利弗的心顿时冷了半截,但随着念头一转,我既然发了菩萨心,要行菩萨道,好吧!救人救到底,索性把右边的眼睛再挖下来给他。

为了要做菩萨,舍利弗就忍痛再牺牲右眼,送给年轻人,自己却成为瞎子。

这年轻人接过眼睛,马上用鼻子嗅了一嗅,说:‘哎呀!这眼睛怎么腥味这样重呀!’

又说道:‘人家说一个真正有修行的人,他的眼睛一定是很香的,我闻到你的眼睛,真是腥得要命,我妈妈怎么可以吃呢?’

于是,他把眼睛往地上一摔,按着又用脚把它踩碎。

舍利弗虽然已经是个瞎子,看不到他的动作,却可以听得到他的举动,心也被他踏碎了,非常感叹地说:‘众生真是难度啊!要做菩萨,可没有那么简单,我的两只眼睛都施舍丁,他居然还嫌弃,说是腥味重。啊!我不当菩萨了,还是做小乘人,自己了生脱死算啦!’

这时候,天人现出原形,说:‘啊!舍利弗***,你真是太伟大了!你真正是为了救众生啊。你有这一份慈悲心,佛菩萨和龙天护法,会保佑你的,你的眼睛一定可以复明。’

就这样,舍利弗的双眼顿时就复明了,又继续地发大心,行菩萨道。

在佛陀十大弟子中,舍利弗有着「智慧第一’的美誉,因为舍利弗在理解佛法教义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在教导解脱道的能力上,仅次于佛陀。虽然在佛教经典中并没有关于舍利弗的完整传记,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分散在各经典和论与中,所提到的有关舍利弗的种种事迹,而对舍利弗有所了解。因为舍利弗的生活与佛陀及教团的生活密切关联,他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此外,在许多场合里,舍利弗就是扮演着领导的角色,他是位能循循善诱的教师和优良的楷范,也是位仁慈与体贴他人的朋友,是僧团的守护者,更是佛陀教诲的忠实保存者,这些特性为他赢得‘佛法护卫’(Dhamma-Senapati)的头衔。

舍利弗,有着深选的智慧与高贵的本性,是佛陀的真实弟子。

神足第一的目犍连

目犍连是佛陀的大弟子,佛陀讲经的时候,他随侍在佛陀的左边。佛陀成道的最初两年中,舍利弗和目犍连就皈依佛陀,从他们皈依佛陀起,目犍连就站在佛陀的左面,舍利弗则站在佛陀的右面。除非他们到别的地方去弘化,否则不会离开佛陀。

目犍连这名字的意思是极大的赞美称诵。他原来信奉别的教派,和舍利弗是非常要好的师兄弟。他曾经与舍利弗互相约定说,哪一日如果谁先成佛,应当互相度化照顾。而当舍利弗皈依佛教后,目犍连照着约定,也带领它的一百多名弟子来皈依佛门。他与舍利弗的加入,使得佛教的声势大增,所以在佛陀所有弟子里头,他们两人备受推崇敬仰,是佛陀座前数一数二的大弟子。

舍利弗随佛陀出家半个月后才断尽诸漏结使,而目犍连只有七天的时间,即断尽结使神足第一的目犍连诸漏,现神通力,证得阿罗汉的神通智波罗蜜。

《阿含经》记载目犍连是‘神足轻拳,飞到十方’,所以他有神足第一的称号。目犍连***不但常游诸国,并且也常乘神通到地狱中观察众生受善恶的果报。

佛陀的比丘弟子中,有神通的弟子非常多,而目犍连被推为神通第一,就是因为他在教化中常显神通。目犍连的神通,耳朵听声音,不论远近都能听到;眼睛看东西,不受物体的阻碍都能看到;无论多远的路程,刹那间即至。他更常常显些神通变异,助佛宜扬。佛陀虽不许弟子显异惑众,但对目犍连的神通却常常称许。

目犍连为什么会有神通?关于这点,是他过去生中有着一段微妙的因缘。

目犍连过去生中本是一个以捕鱼为业的渔夫,常在海边捕捉鱼虾出卖,以这样的方法来求财生活,日复一日,终于天良发现,觉得这种求财的方法是大苦业。他觉得一个人今生应作来生的功德,由于这一念向善之心,他就决意改业为生。没有多久,他见到城中有一位辟支佛,每次走在街上,那静止安然的行为,威仪庠序的风度,他见到以后,很是恭敬。因此就把这位辟支佛请到家中供养膳肴。可是这位辟支佛虽然外现威仪,遗憾的是不善于说法,唯有用神通化世,不用其他的法门。这位辟支佛接受供养后就跃身升入空中,或左或右,或前或后,上下自如。目犍连一见,生大欢喜,发愿来生要求得神通。目犍连***就因为这样的因缘,今生能皈依佛陀,在佛陀的弟子中被誉为神通第一!

关于目犍连,还有一个有名的典故,那就是‘盂兰盆会’的由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