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命鸟的故事说起
大慧
“共命”,亦译作”命命”,见《涅盘经》,《翻译名义集·畜生》章中说,“共命”传为西域雪山等处的二头鸟:“一身二头,识神各异,同共报命,故曰命命。”“共命”的意思就是两个生命因为果报相同而共有一个躯体,属于生物中的罕见现象。或译作“生生”,见《胜天王般若经》。
“共命鸟”的故事系佛陀介绍自己宿世的行业之一,详见于大正藏本缘部,《佛本行集经婆提喇迦等因缘晶第58下》:
尔时佛告诸比丘言。我念往昔。久远世时。于雪山下。有二头鸟-同共一身。在于彼住。一头名曰迦喽嵘鸟,一名优波迦喽噤乌。而彼二鸟。一头若睡。一头便觉。
其迦喽嵘。又时睡眠,近彼觉头。有一果树。名摩头迦。其树华落风吹。至彼所觉头边。其头尔时作如是念。我今虽复独食此华。若入于腹。二头俱时得色得力,并除饥渴。而彼觉头。遂即不令彼睡头觉。亦不告知。默食彼华。
其彼睡头。于后觉时。腹中饱满。咳哕气出,即语彼头。作如是言。汝于何处。得此香美微妙饮食。而瞰食之。令我身体。安隐饱满。令我所出音声微妙。
彼头报言。汝睡眠时。此处去我头边不远。有摩头迦华果之树。当于彼时。一华堕落。在我头边。我于尔时。作如是念。今我但当独食此华。若入于腹。俱得色力。并除饥渴。是故我时不令汝觉。亦不语知。即食此华,
尔时彼头。闻此语已。即生瞋恚嫌恨之心,作如是念。其所得食。不语我知不唤我觉。即便自食。若如此者。我从今后。所得饮食,我亦不唤彼觉语知。
后来有一次,二头鸟出去游玩,路过一个地方,忽然碰到一朵毒花。优波迦喽喳头想:“我吃下这花,情愿两个头都一起死掉。”于是它对迦喽喳头说:“你现在睡觉吧!我醒着。”
迦喽喳头听优波迦喽喳头这样说,就睡了。于是优波迦喽喳头吃下那朵毒花。迦喽喳头醒过来,打了一个嗝,觉得有毒气,对优波迦喽喳头说:“你醒着的时候,吃了什么不好的东西,叫我身子这么不舒服,好像快死了一样?又使我现在语言粗涩,想叫出声来,也堵着不通。”
优波迦喽喳头对迦喽喳头说:“你睡觉的时候,我吃了毒花。我情愿我们俩一起死掉!”
迦喽喳头回想:当时摩头迦树上的花朵随风飘落到我头边,我当时想,我如果独自享用这些美食,入于腹中,我们二头都能同时得到美味的滋养和增添身体的力量,并能解除饥渴,当时就没有忍心打扰、把你叫醒。于是就默默地吃下这些花。
迦喽喳头悲恼说地说:“你做的事,真是太荒唐!你怎么做出这样的事来!”便说偈言:“汝于昔日睡眠时,我食妙华甘美味。其华风吹在我边,汝反生此大瞋恚。凡是痴人愿莫见,亦愿莫闻痴共居。与痴共居无利益,自损及以损他身。”
很明显,共命鸟的损身之祸端源于优波迦喽喳头的贪瞋痴,即贪欲、瞋恚、愚痴。尤其是“瞋恚”之心。《说文夕中说,“瞋,恚也。恚:恨也。”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据《大智度论/卷三十一载,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生瞋恚,此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故称为痴。此三者为一切烦恼之根本,荼毒众生身心甚剧,能坏出世之善心,故称为三毒。
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瞋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瞋的危害更大。因瞋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瞋恚是贪和痴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瞋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瞋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
瞋恚:这是非常重的一种烦恼,果报也非常可怕,瞋恚是地狱道的业因。悭贪是饿鬼道的业因,愚痴是畜生道的业因。
昔阿耆达土,一生奉佛,坚持五戒。临终因侍者持拂子为他驱赶苍蝇蚊虫,久之侍者昏倦,致拂子堕其面,阿耆达土心生瞋恨,随即命终,因此一念,遂受蟒身。由此可知,修净土的人,临终一念,如果是瞋恨,那就决定不能往生。以阿耆达土宿世修行的福报之力,还能通晓其中的业障之因,于是就求沙门为蟒身说三归五戒等善法,阿耆达土即脱蟒身,生于天上。
《佛遗教经》上说:”瞋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
古德云:“一点瞋心起,火烧功德林。欲学菩提道,忍辱护瞋心。”
瞋恚或见遇事不顺,埋恨于心,发怒于形。甚至脾气爆发,可导致杀害灾祸。常人说:“火烧功德林”,这话是说一个人无论做多少善事,瞋恚之火一发,动怒于人,以至动武打斗,会发生种种不幸,因此曾做过的善事功德,便被它烧得净光。功德是清净心,功德是戒定慧。所以一个人修积功德非常非常之难,很不容易成就。这瞋恚之火很可怕,《华严经》云: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
功德能断烦恼、能破无明,如果瞋心不断,我们的烦恼、无明业障一定会增长。为了要拔除这个病根,菩萨修忍辱波罗蜜。
若凡夫人不瞋恚而慈忍积福,又欲维持世道,则居心固当如菩萨深慈大悲,无所不容;处事犹须依世间常理,或行扞御而摄伏之,或以仁慈而感化之。事非一概,其心断断不可有毒恚而结怨恨。
如来令多瞋众生作慈悲观者,以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故要以慈悲容忍对治瞋恚,即所谓“忍字上面一把刀,为人不忍祸自招,能忍得住片时刀,过后方知忍为高。”故要勤修慈悲忍辱美德,以远离瞋恚过患,是名不瞋恚,即可自利利他。
经论中说我们平时诵经和念佛的功德,“如食金刚,决定不消”。这就是说念佛和诵经所累积的功德,如同人吞食了金刚钻石,是决不会消失的。于是这句金言,便同“一点瞋心起,火烧功德林。”似乎完全矛盾了。那么,这相矛盾的两句话应如何来正确理解呢?
现在我打个譬喻。例如有人被法院冻结了他在银行中的存款,这笔钱他当时完全不能动用,就和没有这笔钱一模一样,这就是“火烧功德林”之原意。但是这笔钱并没有被没收,没收了,那才真是烧光了。现在只是冻结,仍承认这笔钱是他的,这就是“决定不消”之义。
这个譬喻,可从佛经中得到引证。佛在世时有一人因八万劫前遇虎,失声念了一句南无佛,八万劫后得遇释迦牟尼佛,因此一句念佛功德,得度为僧,而证得阿罗汉果。试想,此人在八万劫中应该生过多少气,发过多少瞠心火,但这句南无佛的功德“决定不消”,终于凭其功德而证阿罗汉果。同时根据这段经中开示,证明瞠毒等的可怕,所以把念佛功德的果报推迟了八万大劫。
又《阿弥陀经》说,”西方极乐世界”也有“共命鸟”:“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
此处,“共命之鸟”为六禽之一,表法,各有不同,系佛力化现而有,。“白鹤”表法身清净,无诸垢染。“孔雀”代表佛的报身相好庄严。“鹦鹉”专会模仿,表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舍利”鸟的眼光锐利、精准、清澈,教导末法众生修行念佛解脱之门。迦陵频伽是妙音鸟,表念阿弥陀佛之妙音无穷,得究竟解脱。
“共命之鸟”是一只鸟有两个头、两个神识,但共有一个身体,象征万法皆我身。它提醒我们看到任何同修堕落,都应助他一臂之力,有好东西要与大家分享。贫富太悬殊,是国家不安定之因,唯有大家安和乐利,自己才能得到安乐。共命之鸟也提醒我们,两和则兴,各执己见,则两败俱伤,应该多用理智,少用感情。所谓“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真想跳脱轮回,还是要学着放下、再放下。
《佛遗教经》上关于瞠恚烦恼障的对治说道:
“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忍辱仙人就是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时的前身,是佛在过去世行菩萨道时修忍辱的一段经历故事,在汉传佛教里流行非常广泛。这个公案原出自《六度集经》卷五。
故事是说,从前有一位在深山苦行的行者,每天靠着野果泉水充饥裹腹。由于不断地精进用功,所以身心清净,烦恼消除,一切诸天鬼神都对他非常赞叹和恭敬,整个国家也都因此富饶安乐,风调雨顺。
有一天,国王到山里打猎,循着足迹来到了修行人的地方。国王询问着鹿群的去向,但修行人默默思惟着:“众生无不贪生怕死,如果我告诉大王真相,不就和他一样残暴不仁;但如果不说,就是欺骗大王。”
心中正在犹豫之际,国王认为行者是在藐视他,竟敢不回答,心中不禁一股怒气上升!国王问:”你是谁?”修行者回答:”我是忍辱仙人。”
国王说:”既然你是忍辱仙人,我就看你忍不忍得了!”丧失理智的大王,说着便拔出刀,砍下行者的右手!鲜血汨汩地自忍辱仙人被砍断的手臂流出。然而,忍辱仙人此时却思惟着:“我上求佛道、与世无争,大王对我尚且忍心下手,更何况是对老百姓呢?”于是心中暗暗发愿:”有朝一日,我成道后,一定要先来度大王,不让人民牵连受害。”
国王见他如如不动,觉得奇怪、又感愤怒。再一次问他的名字,他仍然坚毅地回答:“我是忍辱仙人。”就这样,在一问一答之际,忍辱仙人不但手全被砍断,连脚、耳、鼻都被砍下,血流如注,痛苦非常。这时,忽然天地震动,众神愤慨,可以说是天怒人怨,鬼神们都想要来毁掉这个国家,以谴责国王的罪行。但,忍辱仙人却劝阻着,说道:“这是由于往昔无数劫中,我因不奉行佛教,残害过他,所以今日才会有这样的果报,如果今日报复,冤结就没有结束的一天啊!”
百姓们知道了这件事情,都非常痛恨大王的暴行。忍辱仙人却说:“虽然大王这样待我,但其实我’内心却是十分哀愍他,就如同慈母,冷念自己的孩子一般,我的心中对他不曾怀有怨怼。若我所说真实不虚,我的身体将即时平复!”当下,忍辱仙人的身体真的回复如往昔一样,毫无损伤。众人对于其德行,莫不称叹钦仰。
据《大唐西域记》卷三记载,北印度乌仗那国瞢揭厘城东四五里有大塔,极多灵瑞,是佛过去作忍辱仙人时,在此被歌(羯)利王割截肢体的地方。
关于佛本生故事中为忍辱仙人,《金刚经》中有如是说:“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瞠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六祖口诀注解说:如来因中,于五百世修行忍辱波罗蜜,以得四相不生。如来自述往因者,欲令一切修行人,成就忍辱波罗蜜。行忍辱波罗蜜者,不见一切人过恶,冤亲平等,无是无非,被他打骂残害,欢喜受之,倍加恭敬。行如是行者,即能成就忍辱波罗蜜。
所有烦恼都是因四相而有,若无我相,何来有贪瞠痴的烦恼?着我相,便起分别心,即有人相;众生就是生灭心,所谓众生相者,是指众生的八万四千尘劳烦恼,众生相空,八万四千尘劳烦恼亦空;我相、人相、众生相,相续不断,名寿者相;四相中,但有一相都不得了脱,有一相则招无量烦恼,即如大海但有一边风起,大海波涛便不能止息。
菩萨无我相,即如大海无东风,海水无波浪,菩萨无人相,即如大海无南风,海水亦无波浪,菩萨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即如大海无西风,亦无北风,海水无波浪。若大海无四边风起,则波浪止息,还归大海。菩萨无四相之无明风,涅盘性海现在眼前:清净、不生不灭、无余。
四相空,菩提心现前,菩提是觉,觉即无生,觉一切众生无生,是为不灭度而灭度一切众生,亦为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若想见佛性,一定要离四相,四相,是烦恼的根本。
苏东坡“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说过。有一天,苏东坡自认在禅方面已有很大的收获,遣仆送一首偈呈对江的佛印禅师,禅师打开一看“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干,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禅师阅后在原纸上批”放屁”二字。仆人把信带回给主人,苏东坡一见禅师批了此二字,立刻过江来质问。苏东坡之所以过江去和禅师算帐,表示他生了气,所以虽然自以为“八风吹不动”了,还是被一“屁”打过江,这就是因为着了我、人、众生、寿者四相。
当然生气有轻有重,皱皱眉头,心里不高兴也是生气,这是轻的;可是,是谁在皱眉头呀?是我在皱眉头,即有我相。为了谁而皱眉头呀?有了人相。是什么原因在皱眉头呀?乃是众生相。皱了一秒钟的眉头叫寿者相。所以皱眉头虽然是极轻微的生气,也着了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怒发冲冠、拔枪相见,这是重的生气。怀恨在心、寻求报复,这是更重的生气,都一样的羞了我、人、众生、寿者四相。
总之,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实在包括了人生的一切,而这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我们却沉醉在这四相之中,跳不出来,把它认为实有、执着不放,一切烦恼苦痛都由此而生,一切无明流转也由此而起。所以佛陀在《金刚经》中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又说“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又说“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即是“则名诸佛”。由此可见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不仅重要,而且是学菩萨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必经之途,非将四相彻底破除,不得圆成佛道。
您如果在怨人或责备人的时候,是不是往往会生气?而且可以因为生气,就愈怨人愈责备人;而愈怨愈责备,气就愈大。反之,责已往往会自己原谅自己,一下子就忘了,气也生不起来。古人说”以责人之心责己”确实是经验之言,破除了人、我分别心的对待,就是从人、我相破起,可以减少生气瞠恨。
“共命鸟”的寓意是:“凡是痴人愿莫见,亦愿莫闻痴共居;与痴共居无利益,自损及以损他身。”(《佛本行集经》卷五九)
毒品,曾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极大、极深重的灾难,使中国人民蒙受了近百年“东亚病夫”的耻辱。如今,毒品犹如洪水猛兽,仍时时刻刻威胁着我们。并成为近20多年再度死灰复燃的社会公害。毒品,如那共命鸟吃毒果子的头,不但毁了自己,而且毁灭了一个美好的家庭。毒品,让人失去了做人的本性和亲情善良。多少人铤而走险走上了毒品衍生下的犯罪道路。古人就有“盗窃出于赌博、命案出于奸情”的说法。赌博输了钱,哪里来?有很多赌徒就是因赌博而走上贪污、受贿、盗窃的犯罪道路。
毒品、赌博,更是引发犯罪根源的罪魁祸首……是危害众生鸟身的那只头。
正如一首偈语所说:“众生本同体,智士均其益。痴者图自利,害人又害己。”
天地和合,则和风细雨泽被生灵,大地上万物茂盛。天地不和,则时运不顺,四季乖谬,旱涝洪魔横行肆虐。天职生覆,地职形载,所谓皇天后土,其实已包含了极丰富的内涵。天地间的所有生灵都是这对夫妻的子女,人只是其中最聪明最顽劣的一个。
佛典《杂宝藏经》卷三亦有关于”共命鸟”的记载,雪山上有一种鸟,有两个脑袋,两个脑袋里的意识不一样,面孔也不一样。一个脑袋一个想法,于是经常东拉西扯左右为难。但两个喙叫出的声音却一样,都发”命”音,所以人称“共命鸟”。这种鸟虽然两个脑袋,意识差异很大,但感受却相同,这个脑袋受了伤,那个脑袋一样疼,那个脑袋若遭致命打击,这个脑袋也照样不能独活。
天下地上是所有生灵的家园,人是高级智慧动物,应明白天地人及一切生灵都是共命同运的,人如果因自己多了几分能耐就横行无忌,不惜以残害其他生命和肆无忌惮地破坏自然环境而掠夺财富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最终人的命运也就岌岌可危了。天地和众生灵组成的生命家园也必然露出败象来,最终遭殃的能是谁?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