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
说起大理,人们一定会想起《天龙八部》和《射雕英雄传》,也一定能脱口而出两个皇帝的名字:段正淳、段智兴,也一定知道大理皇帝“避位为僧”的传统。但却不一定知道的是,一代代的“段皇爷”落发为僧,很少为了忏悔,而是迫于世俗政治的威逼。
大理的前身,是著名的南诏国。150年后,当中原陷入五代十国的乱世,未来的统一者赵匡胤还是一介武夫时,西南边陲的南诏王也为权臣郑买嗣所杀,未来的统一者段思平,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当郑、杨、赵三家正忙着狗咬狗,走马灯似地换皇帝时,段思平只是区区一个副将。换了别人,胸无大志,早把大把时光消磨在官场上。可段思平不动声色,他对上,讨好当权的贵族;对下,聆听平民士兵的心声。一番经营,段思平不但被提拔为通海节度使,手握兵权,贤德的美名也在民间流传开了。公元937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一,段思平集结了弟弟段思良、郡守高方、滇东三十七部的援军,一举攻入下关城,平定西南全境,大理国建立。它比赵匡胤立宋早了23年。仅此一点,足以让同为职业军人的段思平深感骄傲。
大理,就是大治大理,这个至今仍充满了浪漫色彩的名字,起于段思平。在云南的民间传说中,段思平起兵时,找不到过河的渡口,情急之中,是一个“披缨浣纱妇”指明了道路:“人从我江尾,马从三沙矣,尔国名大理。”但真实的情况应该是,“大理”二字凝聚了段思平一生的政治抱负——改革政治,推行礼法,大治大理,强国安民。
段思平的确做到了。立国之后,他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大赦全国,免滇东三十七部徭役;同时,彻底废除六大家族纷争时期的旧制度,改革严苛的酷令。和西北大地的少数民族游牧四方、强悍尚武不同,大理深受中原的影响,在西南温暖宜人的气候里,人们世世代代农耕为生。段思平兴修水利,灌溉万顷良田,使百姓生活趋于富庶。大理马、云南刀,成为中原的畅销品牌。大理的商人,也和缅甸、越南、马来西亚、印度、波斯有了频繁的贸易往来。
段思平治国只有短短的6年,但这6年,却奠定了大理段氏22代帝王300余年的基业。
得不到权力得佛祖段思平一生充满了矛盾,作为职业军人,他建立了一个温文尔雅的国家。作为皇帝,他精于权力斗争,又倦于权力斗争,最后求助佛的力量。但作为一个佛的信徒,他仍然是矛盾的,既想向佛寄托心灵,抛却俗世,却又不得不利用佛钳制朝野,平衡权力。说到底,这一切,都归因于封建文明固有的缺陷。段氏登基,董、高两大家族出力尤多。按照古老中国的传统做法,段思平必须分封功臣。于是,董迦罗为国相、国师,高方为岳侯,所受赏赐不计其数。两大家族的势力,不可遏制地发展起来。
董迦罗是一个佛教僧人,段思平由此对佛教深信不疑。为了酬谢董迦罗,他岁岁建寺,年年铸佛。袅袅青烟、悠扬佛号,成了段思平逃避现实的温床。在他的晚年,他未尝不知董氏坐大、高家割据的危险,但他却不想再兴权力斗争。他把目光转向了佛,希望“佛儒合一”的文教礼治,能够净化大理,节制权欲,拯救段氏的子子孙孙。
段思平的弟弟段思良,自认是建大理国的第一功臣,对兄长“立子不立弟”深感忿恨。他狡猾地抓住了一个把柄:段思平的妻子来自六大家族中的杨家,太子极其尊敬母亲,一旦太子登基,必然威胁到一家独大的董氏。于是,段思良和董迦罗结成同盟。公元944年,段思平离世。太子在位仅一年,就被段思良伙同董迦罗废掉了,只好托庇于佛祖座下。这是大理皇族避位为僧的第一人。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被杀、被废、被逐,又或战死、投降都属正常结局,唯有出家当和尚是一种“不正常的美满”——它保全了帝王的性命,避免了血腥的宫变,也避免了国家的动荡。段氏传位22代,10代帝王为僧,这才是大理最让后世惊讶的地方。
来源:南京晨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