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有一种说法,说给王稼句先生去信,不用写详细的地址,只要写“苏州王稼句”就能收到,可见他真是“吴中名士”了。而我最羡慕的是王先生“城南小筑”内汗牛充栋的书房,据说也是当地的一大景观。三万多册的藏书,对任何一个爱书人来说,看见了都是要双目顿时发光的。王先生就在这一方旁人看来的寂寞书房里,凭借源自本心的热爱,钻入故纸堆里点校、策划、撰写、编纂各种文化书籍。

王稼句先生属于那种真正能够和文字做交流,不隔阂生疏的读书人。他不仅看书,也写书。读前人的墨迹,每有会心处,王先生自己的笔墨也就想缓缓流动一番。看书和写书在爱书人这里是不分家的,如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着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积年累月下,王先生用文人闲淡的情致颇写了些“书话”。我手头的《看书琐记(一)》、《看书琐记(二)》、《秋水夜读》等都是他的妙笔。一看就知作者是博览群书,且广收杂取之后融会出的文字:从“博戏”的雅趣观测古时官场;从小说版本写到各色绣像;对刻书装帧方面的内容介绍起来更是行家里手;新旧百美图写得纵深有度、意趣相谐;还有从陆文夫先生小说《美食家》里引出关于厨娘的文字……那是寻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风雅,这些都是带有浓厚历史文化气息的话题,叫人读来如清风拂面,素馨绕鼻。阅之放手,隔几日后重新捧读,依旧如新。我相信这是文字的力量,更是文化的力量。王先生的文章看似随意,还是有“取法”的,借唐弢先生的话,是:“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

有人说读书辛苦,皓首穷经,坐冷板凳。王稼句先生却一直记得“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的真意。在他这里,读书强调的是趣味主义。一方面是做学问,一方面也是自得其乐。他在《看书琐记》第一册中说“几乎每天午后,我常常拿一本书倚着软榻,随便翻翻,自己是当做休息的。特别是从天高云淡的凉秋,到那暖风烂漫的杏花天,晴朗的日子,看着看着也就有点迷迷糊糊,前人所说的负暄之乐,大概就是这样得来的。”在一点心心念念、难以舍弃的爱好中渐渐琢磨出大学问的人自古就有,古代的李渔、袁枚且不详说,王世襄、黄永玉、周汝昌等也是如此。王稼句先生是个书的玩家,这位玩家的考据文字读来没有钱钟书、金性尧、扬之水等人的专业、艰深,若读者自己不是专家,可能还是喜欢他的文章,不会感觉太专业,不会嫌弃文气重,也不会因自己学有不逮而觉得阅读起来力不从心,读完不留宝山空回的遗憾。王先生的文章挥洒得开,内容丰赡,叙述从容,文字清雅简约,短句多,娓娓而述,余味袅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孕一方文化,“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王稼句先生的文字风格乃典型的江南文化之体现。既不乏烟雨濛濛的蕴藉抒情,也充满湖山初霁的空灵清透。这和与之齐名、长年生活在北方的止庵先生的文字截然不同。当然,我作为南方人,总是更喜欢江南一脉的文笔与情调。

听说最近中华书局又出版了王稼句先生的《听橹小集》,还是精装本。那么就不妨择一个好天气,书窗坐定,展卷徐览,读几篇王先生的“书话”,清欢以娱心,也称得上是人间快事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