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心遨游大自在
“宽”是不记他人的过错,“恕”则是原谅他人的过错,所以宽恕是忍辱及慈悲的积极表现。
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二年级∵见胆法师∵
宽恕是自利利他的善行
宽恕是自利利他的善行。“宽”是不记他人的过错,“恕”则是原谅他人的过错,所以宽恕是忍辱及慈悲的积极表现。所谓“怒”是心奴,“恕”是心如。嗔心一起,因为不能作主、无法宽恕他人,进而引发身口意三业造恶,就成为自己心的奴隶,将来更须承担种种苦报;相反地,如果知道回光返照,忍恶无嗔,这念心如如不动,且宽恕他人,作自己心的主人,如此就得大自在,不但自利亦能利他。
用佛法的智慧,涵养心量
了解宽恕的重要性,要如何透过思惟佛法的道理以扩大心量呢?首先需建立正确的知见,即佛法中的真理智慧——相信佛性本具、因果及缘起性空之理。我们的心量之所以无法宽大,首先可能对佛性本具的信心尚未建立,因为倘能肯定自己的佛性,则当下就能肯定众生的佛性,如此自然能宽容对待众生,不会与他人斤斤计较,所以古德云:“忍辱第一道,先须除我人,事来无所受,即真菩提身。”进一步深信因果的人,更能以慈悲心待人,如果我们无法宽恕他人,其实就是不能宽恕自己,最后仍是果报还自受。知道一切法因缘和合的道理,大众都是彼此互相依存,自然就能升起感恩之心,有了感恩的心,心量渐广,明白我们总是得之于人者太多,出之于己者太少,所以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发心也要以回馈大众为出发点。
建立正知见后,才能在正知见上起正思惟。思惟清楚佛法的道理,更进一步起而行,所谓知行合一、解行并重,结合佛法与修行,方能使行者获得最大的法益。
用宽恕取代心中的仇恨
过去一位富迦罗越长者有两个儿子,在他重病即将辞世前嘱付大儿子说:“你弟弟年纪小,今后希望你能够帮助他成家立业,不要让他受饥寒之苦。”富迦罗越长者往生后,依着父亲的遗言,兄弟俩和睦地共同生活。但禁不住妻子的不断怂恿:“等到弟弟长大后,一定会和我们分家产,我们本来拥有的东西都会被他拿走,为了防患未然,何不现在就将他赶出门呢?”时间久了,哥哥完全忘记了父亲临终前的叮咛,决定将弟弟带到城外的坟墓旁,然后杀害他。
有一天,哥哥佯言要带弟弟去城外走走,两人一路上有说有笑地来到坟墓边。哥哥二话不说,趁弟弟不注意的时候,拿起绳子将他绑在柏树上。此时,原本心中充满杀意的哥哥看着天真无邪的弟弟,想到毕竟是兄弟一场,实在狠不下心亲自杀他,于是决定让他由虎狼野兽吃掉或恶鬼害死吧!因此欺骗弟弟说:“你最近做错了许多事,今天就罚你一个人在这里过夜,让你有足够的时间反省自己的过错。明天一早,我再来接你回家。”于是头也不回地离开了。黑夜中,飞禽走兽的嘶喊声吓坏了无依无靠的弟弟,于是他放声大哭并对着天空叹气地说:“现在的我陷入极为困厄恐怖的境地,三界之中有什么人具足大慈悲心,能够让我依靠并解除心中的惧怕呢?”此时,佛陀即以禅定力大放光明,不但除去黑暗,也让弟弟身上的绳子自然脱落。慈悲的佛陀走到弟弟的面前问他:“你有没有什么愿望啊?”心中充满清凉的弟弟知道是佛陀的慈悲力量,使他能够解脱困境,心想该如何报答佛的恩泽呢?于是他当下发愿:“愿我发无上菩提心,将来成就佛道也能度脱一切众生,令离苦得乐!”佛随即为他宣说正法,弟弟蒙受法益后告诉佛陀:“虽然我的哥哥起恶念,违背父亲的嘱付而加害于我,但也正因为如此,才使我得以见佛听闻法要断除生死之苦,现在我应该回去报答他的恩德!”于是辞别佛陀回到了家中,兄嫂两人非常惭愧自己的恶行而无颜相见。弟弟告诉哥哥:“虽然您听信妻子的恶言将我囚禁在坟墓间,但是因为这个因缘使我今生能够听闻佛法,解脱烦恼而成就道业,实在太感恩您了!您实在是我的大恩人啊!”于是为夫妻二人宣说佛法,使其心开意解,当下就证得了初果。
心怀宽恕,得大自在
由是可知,宽恕能化解一切仇恨,不但自己得到利益,更能利益他人。其次,知恩、感恩、报恩之心能够长养我们宽容的心量,因为时时刻刻感念他人的恩德,想尽办法回馈都来不及,如何能起嗔心而无法原谅别人呢?古德云:“若逢知己宜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宽却肚皮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以慈悲柔软的心常行宽恕,任心遨游,得大自在,是我们立身处世乃至社会安定,及世界和平的活水源头,也是成就一切功德、自利利他的善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