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非上人弃刀成佛文∵/∵甸甸

一亩闲田地,二公砌石台。

种瓜兼种竹,栽树复栽梅。

不共孤山隐,能招白鹤回。

红尘飞不到,寐语乱嘲诙。

读着这样的诗句,谁也想不到这首诗的作者曾经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军人,倒像是一位如同林和靖先生一般的隐逸之人。可惜都不是,这首诗的作者就是杭州灵隐寺的着名法师却非上人。却非上人的生年不详,圆寂时间是在1948年。福建人,青年时弃笔从戎,参加过北伐战争。1927年前后,国内的各路军阀连年混战,弄得民不聊生。尽管那时已经攻克了金陵(今南京),但山河破碎,积重难返。青年军人却非面对千疮百孔的中国,深感救国救民之志愿难酬,遂萌发了寻求解脱之念。

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却非来到了杭州灵隐寺,那时正是慧明法师主持灵隐。慧明法师见却非勤奋好学,才华横溢,颇有慧根,非常欣赏他,亲授临济宗之法脉。

却非进了灵隐寺之后,表现出非凡的管理才能。慧明法师本人是禅宗尊宿,以脱略着称,对具体的事务不怎么在行,遂把全寺事务均交给担任监院的却非打理。那时,着名的高僧太虚常来杭州,且每到杭州,必住灵隐。却非早年就与太虚有很好的交往。所以每当太虚住在灵隐时,却非常向太虚请教,并对佛理、佛规、佛法等进行相互切磋,商讨佛教的改革问题。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却非为了更好地保护灵隐寺这方古刹名胜,重新规制了灵隐寺寺规,使得灵隐道场再一次中兴。他的一系列建树,为杭城缁素竭力推崇。

在这之前,太虚法师出访到欧美各国弘法去了。说起他的出国,还与蒋介石有些关系。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8月,蒋介石被迫下野,在他的老家奉化溪口清度时日。翌年报月份,蒋介石到了杭州,慕太虚法师之高名,专程前来拜访他。却非亲自参与交谈并与他们一起摄影留念。那次交谈当中,蒋介石得知太虚法师有出国弘法之想,又苦于没有经费,蒋介石表示愿意资助他出国弘法。

太虚法师对却非的影响非常之大。太虚法师出国后,却非一直致力于佛教的改革。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慧明法师因病退院,第二年示寂,继承方丈的自然是却非了。那时。天王殿年久失修、梁柱腐朽霉烂。却非决定重新整新,用钢筋水泥翻建。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23年),又重新塑造了弥勒佛像、四天王像。并对寺外的春淙亭、翠微亭等进行了整修。使寺内寺外的面貌保持一致。天王殿前面的匾额也旧朽不堪,却非特地请了法友黄元秀居士重题匾额“灵鹫飞来”。

却非上人居住灵隐寺的年份较长,故对杭州的山山水水感情较深,这份感情时常在诗中流露,如《西湖怀古》诗曰:

武林佳镜西湖西,十里湖光苏白堤。

怪石清波相映碧,游人啼鸟总如迷。

六桥锁断三潭影,两岸分垂万柳齐。

却喜春风吹又至,数枝高舞数枝低。

《偶成》三首诗曰:

九里松间不二门,飞来怪石见今存。

呼猿洞口人何在,屐齿斑斑石上痕。

倏闻物在耳边鸣,扑落床头枕子声。

自觉不来还不去,方知无死即无生。

谁将天理鉴人心,苦海浮沉几浅深。

果是崖能勒马,风波险处好登临。

《冷泉亭客》一诗曰:

浮生各自有前程,亭下劳劳送客行。

莫道热肠冷如水,出山恐失在山清。

以上几首诗,清清晰晰地勾画出了却非上人在灵隐寺那段岁月中的一些行状与感悟。可以想象他在西湖山水之中,时而清逸出尘,时而忙于杂务。在尘外与尘内之间来回奔波。他本人也在佛、人与僧当中往来应酬。他爱与居士们酬答。如《和张宗载居士学佛原韵》一诗云:

真人无位孰称尊,终日旋乾复转坤。

一切众生原是佛,祗因埋没自灵根。

能在尘中不梁尘,何妨终日入沉沦。

不曾却来时道,莫向桃源更问津。

还有一首《和阳明探桃源原韵》诗云:

屐入桃源路转赊,征尘扑簌落轻纱。

花枝婀娜翻青浪,月色空氵蒙映紫霞。

别有洞天非宝所,却无余地着奢华。

百年一梦惊弹指,小憩何曾是我家。

这里得说一段佳话。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太虚法师欧美诸国弘法回国后出任奉化雪窦寺的方丈。那一年他又到灵隐寺小住。一日,侍者对他说:“师傅,有一位叫潘楚相的江阴人想来拜访您。”太虚法师约定时间与潘楚相见了面。原来潘楚相是个进步人士,正遭国民党省党部通缉,这次来算是逃亡的。到了灵隐寺,决意要效却非上人之举,出家为僧。太虚法师见他聪慧异常,悟性甚高,看上去确是一脉佛门龙像,遂向却非推荐为潘楚想剃度,让他皈依法门,取法名传戒、字定慧,不过后来改名为“巨赞”,并以此行世,成了当代的一位爱国名僧。

抗日战争前夕,杭州佛教界为成立佛教组织曾出现纷争,一时无法平息。最后由却非以佛门宗旨劝导各方才得以平息下来。故在后来成立杭州市佛教会时,除两派为首者外,同时推选却非亲自参与领导佛教会,并设三位常务主任协助他们工作。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冬,灵隐寺的罗汉堂不慎失火,尚未等修整,紧接着于第二年十一月,因抗战暴发后,五、六百名难民涌向灵隐寺避难,人多手杂的,半夜不戒于火,结果,客堂、伽蓝殿、东山门及梵香阁等处均被火烧一空,经寺僧奋力抢救,才保住了天王殿及大殿。一边是战乱,一边是灾难,加上佛教界内部的纷争一时无法解决,灵隐寺两度回禄,处境十分艰难,却非想:再这样呆下去于事无补,不如先去上海避一避难再说。到了上海闭门清修。当时灵隐寺里有巨赞代为管理。他在《答巨赞来书》一诗中说:

浮云逢未劫,据事应三斟。

破瓦伏凉鼠,瓜田避盗心。

立身同美玉,择木似良禽。

莫昧于来去,古人耻拾金。

这诗语重心长,颇有些长辈对晚辈的谆谆教诲。

抗战胜利之后,却非回到了灵隐寺,虽在方丈任上,但主持灵隐寺法业的主要任务已不是他了。他的主要精力是受太虚法师之嘱,整理杭州佛教并授法于弘妙、圆成、东林等弟子。却非上人先后担任过杭州市佛教会监事与理事长之职。但不久,他无意于世事,决意辞掉理事长一职,主动退居让贤,特地作《退居口占》诗表明心志:

了却人间事,随缘度此生。

念空心易足,爱伏自忘情。

来去一无碍,是非两不争。

仔肩今放下,更觉一身轻。

另有一首诗曰:

名山今后事,护法仰人天。

戒定慧为继,贪嗔痴了然。

沙盆日扶起,衣钵自相传。

感此书遗托,前贤让后贤。

却非的一生非常富有传奇色彩。先是从军,怀了满腔热情,一心欲救国救民于水火,拘挽大厦之将倾,辗转南北征战之后,四顾萧然,殆无生机。遂萌出家之志,以了生死大事。回顾他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自题画像》来说,是最能说明问题了。诗曰:

忆昔行军入下关,誓将殉国不生还。

两肩虚置头颅在,六尺空留天地间。

但得身心俱解脱,任他日月报循环。

自从放下屠刀后,是是非非了不干。

古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信然!却非上人真真确确地做到了!不容易!一介挥刀舞棒之军人,居然成了悟透佛法的高僧,确非易事。他的《赠懿晖居士》诗云:

祗因妄念纵贪嗔,失笑凡愚昧本真。

顽石点头疑见鬼,悟心芥子可通神。

天堂地狱原无碍,玉碗冰壶岂有尘。

处处唯心皆净土,衣珠何日不随身。

处处唯心皆净土,衣珠何日不随身!说得多好!一位拿得起屠刀放得下屠刀的军人,在人生的抉择面前,走上了解脱之途,立身如同美玉一般洁白清莹。给后人留下了一面透彻明亮的镜子。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却非上人示寂于他深深热爱着的灵隐寺。方丈之位由他的得意弟子弘妙继任。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