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韦驮菩萨道场感应故事

盛中成

在汉传佛教文化圈中,天目山是继普陀山(观世音菩萨应化道场)、五台山(文殊菩萨应化道场)、峨眉山(普贤菩萨应化道场)、九华山(地藏菩萨应化道场)之后的第五大佛教名山,为韦驮菩萨应化道场。

相传释迦涅盘时,诸天和众王把佛陀火化后的舍利子分了,各自回去建塔供养。韦驮也分得一颗佛牙,正准备回天堂。一个捷疾鬼混水摸鱼,偷走一对佛牙舍利,撒腿就跑。韦驮奋起直追,刹那间将捷疾鬼抓获,夺回了佛舍利。诸天和众王纷纷夸奖韦驮能驱除邪魔外道、保护佛法。于是,韦驮被人们称为护法菩萨。在中国的寺院殿宇内,原本属印度血统的韦驮已经汉化了,成了一名地道的中国武将,英俊威武。他身披铠甲,手持金刚杵,降魔去妖,威风凛凛。天王殿中所塑的韦驮,一般具有两种站立的姿态:一个是双手合十,横杵于腕上,直挺而立;一个是一手握杵拄地,另一手叉腰。前者双手合十,表示此地是十方丛林,欢迎来客,远游的行脚僧可安心住下。后者则示本寺不接待来僧挂单,行脚僧不要自讨没趣,最好另投山门。天目山是道场,在其他地方的韦驮菩萨都是站着的,只有天目山寺内的韦驮是坐着的,因为是到自己的家了,可以歇一歇。

有关韦驮菩萨在天目山的感应故事很多,都源出并盛行于民间的传说。现择取部分以飨读者。

韦驮菩萨与天目山的殊胜因缘

很久以前,韦驮菩萨化身行脚僧自九华山下来,途经龙飞凤舞、狮蹲象踞的天目山,顿时萌生在天目山结庐之念。没隔多久,这位特殊的“行脚僧”便在天目山募建了一座伽蓝。有一天,他同时在杭州、富阳、昌化等地出现,祈请各处高僧大德及善信于六月初三即韦驮菩萨圣诞之日光临天目山,届时将举行开坛升座的大法会。是日一早,钟鼓齐鸣,幢幡高悬,祥云绕殿。诸山大德、十方善信如约前来,座坛大法会也如期举行。法事圆满后,四众都缓缓散去。就在此时,座坛法师即那位"行脚僧"却突然失踪了!众人四处寻找,均不见其踪影。至晚,佛前灯点亮后,众人发现神坛上多出一尊菩萨。只见这尊菩萨全副戎装、手执宝杵、威武端庄地坐在那里。这就是韦驮菩萨的坐像!自此,天目山便被认为是韦驮菩萨显圣度众之应化道场,且屡显灵异,护佑一方。例如,梁昭明太子隐居天目山期间,因心血枯竭双目失明,感韦驮菩萨显灵,指引其取石池水洗而复明。如,宋末元初的临济宗大德高峰禅师,为了降伏睡魔,毅然置生死于度外,特意站到倒挂莲花峰之峭壁上参禅,先后两次坠崖,均得韦驮菩萨现身相救,毫发无损。又如,清光绪十五年,以韦驮菩萨祷雨灵应,德宗帝御赐“福佑潜城”额悬于寺中。近代,民国时期,梅兰芳每年六月初三都到天目山唱京戏供养韦驮菩萨。1936年,蒋介石遵其母命为韦驮佛加一红披,捐茶水费60块大洋。

韦驮护法救原妙

传说元代高峰原妙禅师,参禅时总要打瞌睡。他想:“这样几时才能成道啊?到倒挂莲花上去参!”倒挂莲花是个悬崖峭壁,立在上面,就要小心谨慎,偶一大意,就会掉下去,有粉身碎骨的危险。他想这样参禅,必会提高警惕,不再打瞌睡了。但他睡习很重,站在峭壁上还是打瞌睡,一下子卜隆冬掉下去了,“哎呀!不好了,这下没命了。”结果安然无恙!睁眼一看,一个金甲神拿着降魔杵站在他面前。“这不是韦驮菩萨吗?”他想。这位来者正是韦驮菩萨!他忽生一念,对菩萨说:“韦驮菩萨,你来给我护法,大概像我这样用功的人还很少吧!”韦驮菩萨说:“像你这样用功的多如牛毛,你发这种贡高我慢之心,我一百个劫也不来管你。”说完隐去了。他听了懊悔不及,只能坐在那里哭:“这下坏了!没菩萨保佑我,怎么修法?”哭了一阵,想:“我当初修道也没有想着依仗韦驮菩萨保护我,早把生死置之度外,我当他没有好了,再站上去修!”修啊,修啊,人一恍惚,又跌落下去了,以为这回可真没命了,结果又安然无恙。他睁眼一看,又是韦驮菩萨在面前。他斥责菩萨说:“哎呀!你这个菩萨打妄语,说一百个劫不来保护我,怎么又来了?”韦驮说:“你这个小子不懂事。‘楞严经’上说的‘一念顿超百万劫’,一念勇猛心可超过百万劫。你别说这一百劫,就是百万个劫早就过去了。”“噢,我糊涂!顶礼,顶礼。”高峰深自愧疚地谢罪,更精进用功,后来成为临济宗的元代大德。

鸡血石韦驮佛显灵

据民国时天目山风景名胜管理处总干事介绍,始建于元、复建于明的西天目开山老殿,曾有三件镇山之宝:一是王羲之的字,二是昌化鸡血石雕成的韦驮佛,三是唐寅的画。

昌化鸡血石韦驮菩萨身高一尺五寸、宽五寸(约30cmX17cm)。据传,这尊佛像,由于采用通灵透亮的鸡血石材质,故特别灵验,进香者众。不知人们对韦驮佛的虔诚,还是对鸡血石的痴迷,不时传出鸡血石韦驮的神话。其中最为离奇的是,韦驮曾三次显灵,每次都出现一个神秘的小和尚。

一次,开山老殿一个挑运物资上山的小和尚,在山脚一个名叫双清庄的地方,看见一个貌似韦驮的小和尚,来回休闲信步,片刻即隐身不知去向。小和尚好生奇怪,心想:莫非韦驮意欲差使我这个小和尚传个信息,将殿宇从山上迁至双清庄?如果真的如此,也正合我心意,因为从山脚到老殿每趟上下走十多里山路,实在太累了。小和尚回到开山老殿告诉老僧。老僧半信半疑,信的是听说韦驮曾经同样显过灵;疑的是或许小和尚贪懒,借机生事,加上迁至山下费用没有着落,故未允许。

后来,小和尚另生一计,偷偷将鸡血石韦驮佛像抱到双清庄安放在一块巨石下面。时逢雪天,路上留下了他下山的脚印,如果再留下上山的脚印,众僧必生疑心。于是他将鞋倒穿着上山。翌日佛事开始,僧人见韦驮不见了,均迷惑不解。在四处寻找时,见大门外仅有下山的脚印。老僧便带着众僧沿着脚印下山寻找。小和尚故作镇静,与众僧一起随着脚印来到巨石下,找到了鸡血石韦驮。这才使老僧坚信,韦驮神秘到山下,看来,是到了殿宇迁址的时候了,于是发动众僧下山化缘,在双清庄兴建了韦驮殿。

之后,朝拜鸡血石韦驮的香火更加旺盛,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德宗皇帝以韦驮佛祈雨灵应,御赐“福佑潜城”额悬于寺中。可惜抗战期间,西天目山三件镇山之宝均被日机炸毁。

韦驮感应赐箬米

上世纪五十年代,西天目山一带,山地粮田欠收,有的甚至颗粒无收。当地的百姓上山找挖苎麻、葛藤、蕨草等植物的根茎,赖以充饥。但是,这些能够入肚的根根茎茎也是有限的,眼看这日子到头了,大家的肚子都顶不住了,这时,奇迹出现了。7、8月间,山上满山遍野的箬竹不抽叶子,头上长出一穗穗的稻米来。上了岁数的人都说他们从未看到过这般奇景。开始时,没有人敢采回来吃,生怕有毒。可细细一想,箬叶可以用来包粽子,那么箬竹上长出来的东西也可以吃。几个大胆的人试吃了以后,觉得味道不错,大家纷纷上山来采集。采回家后,双手揉搓几下,用嘴吹去外面一层薄壳,就现出一粒粒如麦粒般白色的米来,再将米碾成粉末,做成饼、团或煮以糊状吃。吃起来,香甜中略带一点点苦味。吃了后浑身通常、舒服。这一年的下半年,当地人们就是吃这种箬米才挨过了饥荒。

当时的人们把这一切都归功于韦驮菩萨显灵,感应送米来了。但也有说这是一种自然现象。箬竹与其它竹种一样,也会开花结籽,只不过如此景象可能是百年或千年才会有一次。这一次是凑巧遇上了灾荒年。

韦驮化缘应迹

相传,有一年闹灾荒,方圆几十里连野菜都被吃光了。天目山寺庙里只有几位老僧守庙,其余和尚都云游四方去了。

这天,几位老僧因为数天未进一粒粮食,都快饿得奄奄一息了,在这关键时刻,有人来报,说是山门外来了挑粮队,有七、八个挑夫每人挑了满满一担粮食正往寺庙而来。是谁雪中送炭?据送粮者讲述,前几天,天目山寺庙一名岁数不太大的和尚去化缘,请求我家员外施舍几担粮食赈灾,并申明他能治好我家小姐身患半身瘫症,小姐长期卧床,百医无效。吃了你们这位和尚的两副药,病已痊愈。为感谢医病之恩,我家员外特送这些粮食。众僧听闻甚为震惊:我们寺院几名年轻和尚前几天才离寺,再说他们也都没有行医本领呀!问送粮者:“长相如何?”送粮者对众僧说:“我们刚才经过山门殿,看见韦驮菩萨像时,都觉得很象那位化缘的和尚”。众僧立即意识到,这是韦驮菩萨化缘应迹,于是,在韦驮面前“合十”,感谢韦驮救命之恩。

韦驮佛祷雨灵应

天旱求雨是中国古代由来已久的习俗。清光绪十五年春始,於潜地区数月无雨,旱情非常严重,连全县赖于生存的天目溪源头深不可测的西关龙潭都快干枯见底了。眼见着全县栽下的数万顷庄稼将颗粒无收,於潜知县心急如焚,除了向上呈报灾情外,只好祈求老天爷开眼、开恩。于是知县就率领地方大小官员、禅源寺僧人及四乡百姓数千人到西关龙潭求雨。在龙潭坝口设祭台,烧纸钱,并从四里八乡搜集纸伞、蓑衣、斗笠等抗雨用具,日日在龙潭焚烧。接连半月,该烧的东西都烧光了,该求的都求了,天空仍无片云滴雨。大家都开始绝望时,寺庙里的小和尚发现韦驮菩萨满身出“汗”,脚下流水。主持和尚知道后跑来一看也纳闷,莫非韦驮也在求雨?于是,第二天一早,钟鼓齐鸣,幢幡高悬,寺内众僧七手八脚将韦驮菩萨抬到了西关龙潭,求韦驮佛施法祷雨。结果,不出几个时辰,天降甘淋,接连下了三天三夜。此事后来传到京城德宗皇帝耳里,光绪十五年,以韦驮菩萨祷雨灵应,德宗帝特御赐“福佑潜城”额悬于天目山寺中。

韦驮菩萨生脚逃离火灾

这个故事听上去很离奇,但确是天目山发生的真实事件。1941年4月15日,日军战机七架飞临天目山上空,事先通过汉奸放火指引目标,向禅源寺投下了30多颗燃烧弹,将禅源寺变成了一片火海。由于突遭空袭,寺内一片混乱,僧人都奋力投入扑火当中。供奉韦驮菩萨的韦驮殿的火苗也窜得老高,僧人无法进入殿内搬出韦驮佛像。不料,腾腾的火海、烟雾中,有人亲眼目睹韦驮佛自己长出一双脚来,逃离了火灾现场,一时不知去向。等火灭了的第二天一大早,发现韦驮佛又完好无损地、恭恭正正地安坐在被烧毁的韦驮殿内,众僧都十分惊讶,纷纷顶礼膜拜。此举成为天目山寺庙自古以来一大谜团。1945年抗战胜利结束后,当地***及民众为感念韦驮佛像的灵应,慷慨解囊又重修了韦驮殿。

笔者注:天目山禅源寺韦驮殿(道场)在经历1941年日军战机轰炸后,于1945年重修。2001年,禅源寺恢复建设,实现天目重辉,韦驮殿又进行了重建,现已基本建成。据民间传说,又经笔者考证。天目山韦驮菩萨每次祷雨十分灵念的原因是:原来塑韦驮佛像,用的是大樟木,塑前将大樟木浸泡于咸水中若干年,捞起后雕刻、塑成佛像。这样,佛像具有“预报”气象的功能,久旱下雨前,佛像身上会出“汗”,寺庙主持就可乘机让韦驮施法祷雨,一祷即灵。另外,韦驮佛生脚逃离火灾的秘密是:偌大的韦驮佛像腹内是空的,当日发生火灾时,主持和尚偷偷钻到佛像内,托着佛像逃离,当晚又偷偷放回到了原位。实际上,寺庙在塑韦驮佛像时,先用泥土做成像,在泥像上浇上厚厚一层桐油,将佛像浸泡在水中,等泥湿脱离佛像后,剩下一层桐油空壳,捞起再塑彩成像。所以,这尊韦驮佛像看上起硕大无比,其实内空,分量很轻,人在里面可以“顶”着跑。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