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盂兰盆会简介
【盂兰盆会】
盂兰是梵文音译,意思是“救倒悬”;盆是汉语,为盛供品的器皿。据说盂兰盆可以解先亡倒悬之苦。举行“盂兰盆会”是根据西晋竺法护译的《佛说盂兰盆经》而超荐历代祖先的佛事。
关于盂兰盆会的缘起,据西晋竺法护译的《佛说盂兰盆经》记载:佛陀住舍卫国低园精舍时,他的“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以道眼见其亡母生饿鬼道个,因没有吃的而瘦得皮包骨。目连为报母亲哺育之恩,心中难受极了。他便以体盛饭给母亲送去。可是,母亲左手抓钵,右手抢饭,饭还没有吃进口,就化成了火炭。目连悲号涕泣;跑去求教佛陀该怎么办。
佛陀对目至说:“你母亲罪很深结,不是靠你一人内力量所能够拯救的。你虽然是个孝心感动天地的大孝子,但天神和地祗对此也束手无策。我现在告诉你一个办法:你必须在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这天,以百味饮食、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等放在盆中,虔心供养十方大德僧众,只有靠他们的威力才可拯救你父母及六亲眷属的苦厄。”目连听后,即按佛陀所说的去办理。他的母亲果然脱离饿鬼之苦,往生天上,享受福乐。
目连又对佛陀说:“我的母亲脱离了苦厄,其他人也能办得到吗?”佛陀回答说:“无论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宰相大臣、三公百官、万民庶人,凡是行慈孝者,只要采取以上办法,都能使现在的父母无病无痛,亦无苦恼,长命百岁;使亡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边。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此法,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此后,目连四辈弟子,皆欢喜奉行盂兰盆法。
孟兰盆法的念诵式是有规定的。凡孝顺男女,欲报生身父母,从七月一日起,每天早晚都得燃香奉供。可修小弥陀忏或礼三十五佛。代为现在父母和亡世父母忏罪。同时念诵偈语:“我等同孝志。修行净土因。报答二亲恩,忏除三障罪。存者获福寿,亡者得超升。尽法界冤亲,同生安养国。”再念《佛说盂兰盆经》一卷,念“南无阿弥陀佛”百遍,最后念《回向偈》:
以此修行众善根,报答父母幼劳德。
存者福乐寿无穷,亡者离苦生安养。
四恩三有诸合识,三途八难苦众生。
俱蒙悔过洗瑕疵,尽出轮回生净土。
除此而外,晚上还要发愿:
愿所生父母,或今存在,或已终亡,随其所居,遂彼生处。唯愿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光明照公,愿力摄持。三障消除,五根成立。发菩提愿,修净土因。存者得满极龄,终归宝刹;亡者即捐诸趣,便托莲胎。伏愿我等孝顺之心,深入至道之法。∵当来诸佛会中,同作应身眷属。
在中国,依据《盂兰盆经》而举行仪,创始于梁武帝萧衍。他于大同四年(538年)在同泰寺没盂兰盆斋,此后上行下效,很快传播到民间。唐代,每年皇家送盆到官寺,献供种种杂物,并有音乐仪仗及送盆官人随行。民间施主也到各寺献供献盆及种种杂物。唐时盂兰盆供极为奢丽,往往饰之金翠。
到了宋代,改以盆供僧为以盆施鬼,求得先祖亡灵得度。在七月十五日前,印卖《尊胜咒》、《目连经》,上演《目连救母》杂剧,寺僧募化施主钱米为之荐亡,已成为民间风俗。以后,历代帝王及群众年年都要举行盂兰盆会。盂兰盆法事仪轨在《兰盆会纂》中有: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受食等诸种仪节,又附有《兰盆会约》21条,各寺院基本遵此而行。
盂兰盆会的仪式是在阴历七月十五日全天举行。在此数天前,即建立三坛:佛坛、普施坛和孤魂坛。佛坛上设有佛像及“导师”使用的如意尺(戒尺)等,普施坛上放有许多供品,孤魂坛上设有若干莲位牌。
十五日早晨,在以唢呐为主的僧人乐团吹奏声中,六人一队的行法僧人出现。带头的是持手铃的“导师”;即仪式主持入;后面五位分别手执大鼓、木鱼、引碧、铛于、铪子、小手鼓等。他们先净坛后开坛。其步骤是首先“演静”,即对佛坛诵《大悲咒》、“十小咒”、《心经》等,再念用红纸写好的疏文,求佛菩萨下界来指导。净坛后行“引魂”仪式,读黄纸写好的疏文,引鬼魂入坛。读疏文后,诵《心经》、《往生咒》、“三真言”最后,由主办盂兰盆会的功德至在“会榜”上用朱笔一点,开坛完毕。
开坛后拜忏,多依《慈悲水忏》中所载仪礼施行。拜忏时间很长,一直延续到下午,共分三次进行,其间穿插着中午前的上供与斋僧。
晚上“普施”开始,常延续到深夜,活动以放一台“焰口”为主,最后烧法船、烧灵房、放河灯。
法船原是一个佛经中常用的譬喻词,比喻佛法能使众生渡过生死轮回之苦海以达涅盘之彼岸。盂兰盆上,可用纸扎成中国式楼船,连桨带舵一应俱全。
灵房也是纸糊的一整套房子模型,连带车、马、丫头、仆人。新式的还有自行车、收音机、彩电、冰箱、汽车等。总之是亡人需要什么和喜欢什么就糊什么。此外,常加一个纸人骑纸马,与真人真马大小相等的“赦马公”。这位纸人是亡灵的先遣,提前到天帝那里报告亡灵将到,请求赦免一切罪行的。为让它跑得快∵点,每每在纸马口中塞上真正的草料。
河灯又名荷花灯,一般做成荷花瓣形,灯笼内点上蜡烛。:放河灯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与孤魂,无∵数盏河灯放入缓缓流动的河水中,星星点点,闪闪烁∵烁,生动有趣,给盂兰盆会留下不尽之思。
【法会】
(一)佛教仪式之一。又作法事、佛事、斋会、法要。乃为讲说佛法及供佛施僧等所举行之集会。即聚集净食,庄严法物,供养诸佛菩萨,或设斋、施食、说法、赞叹佛德。印度古来即盛行此类集会,其种类名目甚多。兹分印度、中国、日本等三方面叙说如下:
(一)印度:十诵律卷五载有纪念佛陀五岁时剪顶髻之般阇婆瑟会(梵pan~ca∵-va^rs!ikamaha∵)。玄应音义卷十七译之为般遮于瑟会、五年一大会,意即五年举行一次之无遮大会。无遮,即不分圣贤、道俗、贵贱、上下,无遮平等行财法二施之法会。大唐西域记卷五羯若鞠阇国条即记载该国五年一度举行无遮大会。娑婆瑟会(梵sad∵-va^rs!ikamaha∵),则为纪念佛陀六岁时顶髻再立之集会,每六年一会,又称六岁会。此外,尚有庆祝一般人民剪顶髻之二月会。
摩诃僧只律卷三十三则举有佛陀诞生、成道、初转***等法会。佛生日大会又称灌佛会(一般称浴佛节,星马一带称卫塞节),为纪念佛陀诞生之集会。菩提大会,即成道会,乃庆赞佛陀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成就正等正觉之会。转***大会,为纪念佛陀于鹿野苑对五比丘说法初转***之会。另有供养佛陀弟子罗侯罗、阿难等之罗侯罗大会、阿难大会。据高僧法显传摩头罗国条载,在印度,从罗侯罗、阿难、文殊、观音,乃至经、律、论三藏及般若波罗蜜等,均设有诸种供养法会。因布施乃祈福之要道,故帝王、富豪长者,每向广大群众行施舍大会。
(二)中国:后汉时即有皇帝行斋会之事。历代三宝纪卷四载,光和三年(180),后汉灵帝于洛阳佛塔寺饭诸沙门,悬缯烧香,散花燃灯。或设会讨论佛义、讲经等,以达祈福增慧之目的。斋请僧侣之法会称为千僧会、万僧会。南朝梁武帝中大通元年(529),于同泰寺设救苦斋;中大通五年,又于同泰寺设无遮大会,帝亲自讲金字般若经。此外,行于我国之法会尚有水陆会,即设斋食供养水陆有情之法会;梁武帝时,始行于金山寺。放生会,乃由他处买进受捕之鱼鸟牲畜,于三宝前为其说法,授三皈五戒,再放之于山野沼泽、泉池河水,此即放生会。华严会,乃讲赞华严经之法会。盂兰盆会,即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以百种物供养佛法僧三宝,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狮子会,九月重阳,诸僧皆坐狮子座,作法事讲说。此外,据荆楚岁时记龙华会条载,四月八日诸寺各设斋,以五香水浴佛,以为弥勒下生之征,称为龙华会。
又依敕修百丈清规、幻住清规等所制,禅宗例年应修之法会如下:庆祝圣寿万岁之祝圣会,纪念佛陀诞生或成道等之佛降诞会、成道会、涅盘会,帝王忌日所修之国忌会,祈求晴雨之祈祷会,祈安居如意之楞严会,祈禾苗生长之青苗会。其他尚有∵观音菩萨圣诞会、达摩忌会、百丈忌会、开山历代祖忌会等。
目前一般较常举行之法会为光明灯会、报恩会、金刚禅坐会、妇女法座会、念佛会、消灾会、福寿会等。此类法会大多于农历初一、十五举行;其进行程序,先由僧众讽诵经典,信徒随众礼拜,再由有德师僧开示佛法,其后并于寺院中用斋。又有传授三坛大戒之法会,每年由各寺院轮流承办。此法会之目的在使有志于深入经藏,或从事弘法利生之佛子,经三师七证为授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等三大戒,俾使成为正式之出家人。戒期由一个月至五十天。另有祈求国泰民安之仁王护国法会(由中国佛教会举办)、纪念先总统∵蒋公逝世纪念法会。
从农历元月至十二月,正式之佛教法会如下:元月一日弥勒佛圣诞法会、元月九日供佛斋天法会、二月十九日观音菩萨圣诞法会、四月八日佛陀圣诞法会、六月十九日观音菩萨成道纪念法会、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供僧会、七月二十九日地藏菩萨圣诞法会、九月十九日观音菩萨出家纪念法会、九月二十九日药师佛圣诞法会、十一月十七日阿弥陀佛圣诞法会(举办弥陀佛七)、十二月八日佛陀成道纪念法会。
(三)日本:宫中常修御斋会、仁王会、季御读经等。平安时代,有所谓南京三会(宫中御斋会、兴福寺维摩会、药师寺最胜会)与北京三会(法胜寺大乘会、圆宗寺法华会、圆宗寺最胜会);其他,诸大寺年中之行事,从正月之修正会、御斋会、比睿忏法、温室、布萨,以至年终之佛名会,其间尚有各种法会。这些法会多为祈皇室及国家之安泰而修,采用说镇护国家的金光明最胜王经、仁王般若经等,前者于御斋会、最胜会;后者于仁王会上讲说。并且,除了临时、例时之仁王会外,亦有天皇在位中一度所修之一代一度仁王会(大仁王会)。
修供养经论之法会,有大般若会、华严会(知识供)、唯识会、俱舍会等。讲说经典之法会,称为讲;而后世广指讲说经典以外之法会,例如舍利讲,又称舍利会,为供养佛遗骨之法会。遗迹讲,为供养佛足石等,以示渴仰释尊遗迹之讲会等。讲说法华经之法会,一般有将八卷分八座而讲之法华八讲,或加开结二经(无量义经、观普贤经)为十座之法华十讲,以及讲二十八品加上开结二经,而为三十座之法华三十讲。
法会之仪式每视其性质而有不同,一般进行之方式乃以各种法物幢幡庄严佛殿,复于佛前献上香华、灯烛、四果等,并行表白、愿文、讽诵经赞等。
又参列法会,从事赞呗诵经等职者,称为职众。一般谓七僧系指导师(讲师)、读师(读诵经论者,与导师合称讲读师)、咒愿师、三礼师、呗师、散华师与堂达(传达愿文者)等。凡具此等七众之法会,均称为七僧法会。此外,导师、咒愿师、呗师、散华师、梵音师、锡杖师、引头、堂达、衲众等合称九僧(大法会三九僧)。司掌法会一切行事之职者,称作会行事,密教则称坛行事。而梵呗、散华、梵音、锡杖等四者,合称四个法要。[摩诃僧只律卷三、卷二十七、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十四、卷三十三、卷四十、有部目得迦卷八、卷十、佛祖统纪卷三十三、东大寺要录卷三至卷五]
(二)(1500~1579)明代僧。浙江嘉善(嘉兴西南)人,俗姓怀。字云谷。初习儒业,博通经史,后剃染于大云寺,专习天台小止观法门。时值法舟济禅师于杭州天宁寺掩关,师乃前往参叩,法舟示以止观要旨,并令参‘念佛者是谁’之话头,师依教而行,日夜参究。一日,受食之际,食器堕地,豁然有省,蒙法舟之印可,遂入天界毗卢阁隐居三年,笃志励学。复至镇江栖霞山千佛岭下结庵寓止,久之,名士达贵多往护法,兴建禅堂,江南丛林之兴起于焉肇基,四方风从者不计其数,憨山大师与明代通儒袁了凡等,皆从师受教悟旨。师平日常坐不卧,四十年如一日。开示学人时,特以‘唯心净土’法门为修行之要。每至一道场讲习,必先举扬百丈规矩,时人称为禅道中兴之祖。万历七年示寂,世寿八十,法腊五十五。[摄山志卷三]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