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狮子”

□∵刘汉杰《百科知识》∵2006年第16期∵

在中国文化中,“狮子”属舶来品。这一舶来之物进入中国本土后,在被民众崇信的漫长历史时段内,“狮子”既完成了自身形象的中国化改造,也实现了其为民俗标志物融入中国文化的过程。∵

“狮子”由来∵

狮子是原产于非洲、南美洲、亚洲西部等地的哺乳类动物,生性凶猛,有“兽中王”之誉。在我国现有文献中,没有发现出产狮子的历史记述。域外狮子进入中国最早可追溯至西汉时期。公元前138年,汉武帝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东西方交流的“丝绸之路”,狮子才开始以贡物的形式进入中国本土。班固《汉书·西域传》说到:“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宫,薄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巨象、师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其中称“狮子”等为“殊方异物”,这也进一步佐证了我国不产狮子的历史事实。其后,也多有外国进贡狮子的记录,如《后汉书·章帝纪》有月氏国献“师子”,《后汉书·和帝纪》有安息国献“师子”,一直到清康熙17年(1678年),仍有葡萄牙使臣进献非洲狮子。∵

在动物学意义的狮子进入中国本土稍晚些时候的东汉,人们已开始用石材凿刻狮子的形象。在四川雅安高赜墓前的石狮,建于东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狮,山东嘉祥县武氏祠前有一对石狮,其《石阙铭》明确记述了狮子凿刻的年代:“建和元年,太岁在丁亥,三月庚戌朔四日癸丑……孙宗作师,直四万。”其意是石狮子由石匠孙宗凿刻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价值四万。石匠孙宗雕刻之狮所依据的显然非西域贡狮,因为作为普通百姓的孙宗是很难见到圈养于皇家苑囿里的真狮形象的,肯定另有所宗。∵

在孙宗生活的东汉时期,佛教开始盛行,而佛教又以狮子为灵兽。《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载:“佛初生时,有五百狮子从雪山来,待列门侧”,《景德传灯录》记载“释迦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天上地下,唯我***”,狮子为佛座,《大智度论·七》:“佛为人中狮子,佛所坐处若床,若地,皆名狮子座”,又传文殊菩萨的坐骑就是狮子。同时,佛教讲究“以像设教”,所以佛教石窟大多刻有金刚、力士与狮子护法。随着佛教的盛行,与之相关的狮子信仰及狮子影像进人寻常百姓的视野应该是可信的。由此看来,东汉时石匠们所雕刻的狮子其主要依据应该是佛教的影像狮子,而非真狮。∵

宋末元初学者周密在他的《癸辛杂识》中曾有这样的记述“近有贡狮子者,首类虎,身如狗,青黑色,官中以为不类所画者,以非真。”出现了人们见惯匠人们创造的狮子形象,当一睹真狮反而不知是何物的怪现象。由此看来,出现在中国文化中的“狮子”更多宗法的是佛教狮子信仰与狮子影像,动物意义上的狮子与民众创造的狮子走的是两条并行不悖的道路。∵

“狮子”面相∵

以佛教狮子信仰为背景的狮子形象,在进人中国本土后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民众以佛教狮子信仰为宗,以中国文化为背景对其不断进行着文化改造。汉朝时的雕狮身上多生有双翼,古拙神奇,如在据传为曹操所筑的铜雀台旧址,曾发现一对附着于门柱上的石狮,这对石狮明显可以看到西亚文化的影响——狮身上长着双翼;其后狮子形象则多呈昂扬威猛形态,如在古都南京周围“六朝石刻”的石狮,线条简洁,高大威武,强劲有力,很好体现了护卫者的作用,隋唐时期,雕狮渐趋写实,体魄雄伟,工艺精巧,使狮子造型艺术出神人化,宋代以后,狮子造型渐趋秀丽、雅致:清末政治腐败,狮子尽显温顺柔媚之态,失去了原有的气势和神威,现代狮子造型生动逼真,千姿百态,有开口的、闭口的、含珠的、抚仔的、踩球的,卷毛的、长毛的、蹲姿的、卧姿的等等,刻工娴熟,线条圆润流畅,身躯雄浑威武,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在狮子形象发生变异的同时,狮子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意味。早期狮子是以镇物面目出现的,人们希望以狮子“百兽之王”的威猛吓阻四面八方的邪魔妖怪,这与其“天上地下,唯我***”的佛教圣兽意义是一致的。此时的狮子更多出现在陵墓、庙宇之前,以发挥其驱祟避邪的镇物作用。明代以后,许多宫殿、府第、寺院,甚至富贵人家的住宅,都置石狮子守门,以壮威观。后来就是在门枕、门楣、檐角、栏杆等建筑部位,也雕刻上姿态各异的石狮子,虽然具有建筑的装饰成分,但仍不失其魇镇意味。∵

除了魇镇作用之外,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狮子又被附着了诸如官阶、权力,等级等的文化意义。如旧时置于达官显贵门前的狮子,门左为雄狮,其脚边踏一只绣球,绣球象征权力,俗称“狮子滚绣球”,门右为雌狮,其脚下抚一只幼狮,寓意子孙昌盛,俗称“太狮、少狮”,这已成为一种习俗惯制。同时,狮子头部鬈毛疙瘩的雕刻也很有规矩,鬈毛疙瘩数量越多,则主人官位品级越高。一品官或公侯等府第前的石狮头部有十三个鬈毛疙瘩,谓之“十三太保”,一品官以下石狮的鬈毛疙瘩,则要逐级递减,每减一品就要减少一个疙瘩,七品官以下门前摆石狮即为僭越了。狮子底座花纹的雕刻也很有学问,正面雕刻瓶、盘和三支戟,象征着“平升三级”:右面刻有牡丹和松柏,象征“富贵长春”,左面刻有“文房四宝”,象征“文采风流”,背面刻有“八卦太极图”,寓其“镇妖驱邪”。∵

从造型狮子材质上看,石质最为普遍,民众以石为材创造了许多形态各异、特色鲜明的狮子造型。如北京天安门前的两对巨型石狮,庄严威猛,以其姿态之自然、形态之壮丽、雕刻之精致、身段之魁梧,成为造型狮子的精品。除了较为普遍的石材外,还有铁铸狮子、铜铸狮子等。如我国现存最大的铁狮子——沧州铁狮子,铸造于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其身高5.48米,长6.5米,宽3米,重达40吨,身负莲花巨盆,头顶及项下各有“狮子王”三字,前胸及臀部束带,头部毛发作波浪状,四肢叉开,昂首挺胸,巨口大张,仰天长啸。其势威武雄壮,给人以鼓舞。∵

狮舞民俗∵

出现在中国文化中的“狮子”,对中国民俗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除了作为守护神外,还对包括民间建筑、民间造型艺术、民间表演艺术、民间娱乐、民间文学等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如狮子形象历来作为民间雕刻艺术的重要题材而长盛不衰。在“狮子”的民俗影响中,“狮舞”这一独特民间艺术形式的出现又颇具代表性。∵

狮舞,又称“舞狮”,是一种模仿狮子形象、动作,融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于一体的民间舞蹈形式,流行于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据史书记载,我国早在原始社会已有模仿各种兽类姿势起舞的“百兽齐舞”,汉代列为“百戏之一”。北魏时,如逢佛像出行日,均由人扮辟邪狮子,在前导路,这应该是狮舞的雏型。唐代最着名的舞狮是“五方狮子舞”,据《新唐书·音乐志"己载:“设五方狮子,高丈余,饰以方色,每狮子有十二人,画衣执红拂,首加红抹,谓之狮子郎。”由人扮演五头不同颜色的狮子,各立一方,在狮子郎的引逗下,表演狮子的俯仰驯狎等情态。发展至宋代已与现代舞狮非常相似了。明清以后,狮舞之俗尤为盛行。由此看来,狮舞应该是脱胎于佛教狮子信仰的驱祟辟邪,如现在有些地方的狮队仍存沿门拜年辟邪之俗,只不过在后世的发展过程中信仰成分渐淡,仅存娱乐成分而已。∵

每逢传统喜庆节日,各地民间多有舞狮表演,相沿至今。现代狮舞,由于地域不同,表演式样有异:有一到二人耍,也有三人交叉耍。一般的程式是:二人合作,一人舞头,一人操尾,再有一人持彩球逗引。以锣鼓为乐表演“文狮”、“武狮”动作,“文狮”主要表现狮子温驯的神态,有搔痒、舔毛、打滚、抖毛等,以细腻见长“武狮”则演绎狮子勇猛的性格,有跳跃、爬高跌扑,腾转、踩球等动作,以奔放为主,有些地区还增加一只小狮,成为“狮子带仔”,表现大狮与小狮间相互依偎的情感。∵

各地风俗不同,艺术创造与表演形式带有明显的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在我国,就有江西“手摇狮’、“板凳狮”,广东“醒狮”,北京“单狮”,福建“抽狮”,河北“双狮”,四川“高台狮”,湖南“武打狮”等几十种独具特色的狮舞形式。现代狮舞已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舞蹈。∵

[责任编辑]姜∵冰∵∵∵∵∵∵∵∵∵∵∵∵∵∵∵∵∵∵∵∵∵∵∵∵∵∵∵∵∵∵∵∵∵∵∵∵∵∵∵∵∵∵∵∵∵∵∵∵∵∵∵∵∵∵∵∵∵∵∵∵∵∵∵∵∵∵∵∵∵∵∵∵∵∵∵∵∵∵∵∵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