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据《晋书》中《孟嘉传》载,九月重阳这天,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观赏山景,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

南朝时,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一个神异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费长房要他在重阳这天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饮菊花酒,才可免祸。桓景照办了,才逃脱灾祸。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出重阳时人们的避邪除灾心理。

重阳节为什么是一个登高的日子呢?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閑。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农民们把这种采集活动叫做“小秋收”。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于登高望远。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重阳在民众生活中还成为秋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度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是在秋寒新至、人们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的说法。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还包含有祈福的含义。

古代中国人喜欢登高,登高必要发思古之幽情,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不禁“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王勃面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知盈虚之有数”最后发出“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的感叹。杜甫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感受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峰回路转;左思“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是何等的豪迈;王维更是留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绝唱。在秋高气爽的日子,登高仰望天上的流云,俯瞰江河大地,想一想过去,想一想未来,胸襟会变得开阔,志向会变得更加高洁,正所谓“沐春风神飞扬,临秋云思浩蕩”,重阳节又是一个娱目骋怀的日子!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