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师《弥勒赞》赏评∵
常静
憨山大师(1546-1623),俗姓蔡,法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老人,安徽全椒人,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大师出家之后,极其精进用功,他曾广参诸方大善知识,得到许多高僧的指导。在修行方面,憨山大师主张解行并进、禅净***和儒释融合。憨山大师不仅对于修持有独到的见解,而且他在文学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对赞偈、颂文、箴言、铭文、序跋、诗歌等无所不精,而且对各种体裁都有很深厚的造诣。本文现拣选憨山大师的《弥勒赞》略作介绍,不当之处,希望能得到方家的批评指正。
憨山大师的《弥勒赞》共有四首,分别从不同方面赞颂了弥勒菩萨不拘小节、随遇而安、忍辱宽容、心无挂碍、随缘处世的形象,劝导世人要从弥勒菩萨的品格中受到启迪,作一位替人着想,宽容大度的人。关于弥勒菩萨的来历,民间传说他是唐代末年异僧契此和尚(?-917),师之俗家姓名生平皆不详,他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由于常荷担一布袋进入市镇行乞,因此又称布袋和尚。其身材肥胖,腹部甚大。所荷布袋,贮藏供身之具。无寺无家,随处偃卧。相传曾经睡卧在雪中,而雪不沾身。平素往往能预知人之吉凶、天候之晴雨。后梁贞明三年(917)在奉化县岳林寺东廊端坐示寂。由于布袋和尚示寂时,遗留一偈云:∵"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世人乃以之为弥勒菩萨的化现。后代江浙间流传的布袋图像,寺庙中往往视之为弥勒菩萨而膜拜供养。
憨山大师第一首《睡起弥勒赞》云:
终日沿街走,∵两脚不休歇。∵困来树下眠,肚里黑如墨。被谁唤醒来,∵梦语尚未彻。通身疲倦骨头酸,∵左右欠伸消不得。这等村僧懒断筋,∵如何唤他作弥勒?
这首赞偈描写了弥勒菩萨示现人间后,∵以一位乞讨僧的形象展示给世人。而且这位和尚经常不知疲倦的沿街化缘,瞌睡来时就倒在树下睡上一觉,而且一睡就是很长时间,有时他在地上睡眠时,被行路人见到唤醒,他嘴里还在不停地说着梦话,而后还站起来伸伸懒腰,∵活络活络筋骨。现出一个懒散成性的游方僧的形象。所以才有最后两句"这等村僧懒断筋,如何唤他作弥勒"的说词。
我们读过这首赞偈,一定会感到奇怪,大凡赞偈都是赞颂之语,而这首赞偈却展现给人的全是慵懒、消极的一面,何以值得赞叹?其实我们深入赞偈的内涵就可以明白,弥勒菩萨之所以展示给人懒散的形象,是让我们放下对世间人事的执着。我们很多人之所以每天被贪嗔痴等烦恼痛苦所缠绕,以致于席不安枕、食不甘味,就是因为我们看不破、放不下,所以永远找不到安然自在的心态。如果能做到像弥勒菩萨那样少欲知足、随遇而安,我们就少了许多忧愁烦恼了。这就是本赞的真意所在。∵
憨山大师第二首赞偈为《行脚弥勒赞》,赞云∵:
横担拄杖,挑个皮袋。一包破碎络索,∵当作奇货买卖。逢人就乞一文钱,∵不知都是来生债。指着龙华树下庄,折合将来还欠在。
弥勒菩萨平日为了度化众生,常扛着一个禅杖,背着一个大布袋,他逢人化缘,不拘多少,也不管别人给他什么,他都放入袋中,即使是一些污秽之物,他也都笑而纳之,丝毫不生起嗔恨之心。然后他又将这些所化之物全部发放给那些贫穷困苦的人,帮助他们改变贫穷的生活境况。弥勒菩萨示现人间,向人化缘的目的不过是为世间众生种福田,从佛教观点来看,以钱财等物布施于人,将来会得到富贵的福报,永远脱离贫穷下贱的命运。弥勒菩萨意在通过化缘这种方式,使更多的众生能够离苦得乐。憨山大师还以设问的方式来说明弥勒菩萨将来要通过在龙华树下说法度众生的方式来化缘时所欠的债还给大众。其实,菩萨化缘不但可以消受这些供养,而且还是为众生修福田的一种方式,更何况弥勒菩萨还将化缘所得之物都分施与人,也是在为自己培植福报。
关于"指着龙华树下庄"的意思,据《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记载,弥勒出身于婆罗门家庭,后为佛弟子,先于佛入灭,上升兜率天(弥勒)净土)内院。后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得道成佛,向天人说法,广度上、中、下三根众生,谓之"龙华三会。"所以赞偈中所说的"龙华树下庄"就是说弥勒菩萨将来要下生人间得道成佛,广度有缘众生。由此可见,本赞偈是在赞叹弥勒菩萨的处处为众生着想的愿心。
憨山大师第三首为《坦腹弥勒赞》,赞云:
为甚开口,∵大笑不歇。∵坦腹赤肚,∵想是怕热。
弥勒菩萨所展示给人的形象通常是袒胸露乳,笑颜常开。汉传佛教寺院通常将弥勒菩萨供奉于寺院的第一层殿堂中,意在使我们世间众生来到弥勒菩萨面前应该学会像弥勒菩萨那样忘掉世俗中那些不开心的事,见到别人时要生起欢喜心。当你处处对别人以笑脸相迎时,才能得到别人善意的回报。憨山大师之所以以疑问的口吻开头,就是让我们时常想想弥勒菩萨慈颜常笑的心情,对人事纷尹和世态人情看淡一点,看开一点,则自己的烦恼困惑就会消除很多。大师赞偈最后两句以幽默的笔调猜度弥勒菩萨之所以随意自然,定是因为天热的缘故。其暗含的意思是在启示我们,人活在世上,不过百年时光,对世事看淡一点,处世随缘一点,你就能过得心宽体胖。如果你把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当作大事来看待,任何事情都放不下,你就是在自寻烦恼,背着思想的包袱,你自己就永远没有轻松的时候。人活在世上要学会给自己减压,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尽量往好处想,常怀知足之心,你就不会患得患失了。另一方面,做人也不能太过于清高,有时候与人相处自然随和一点,你就会赢得好的人缘。所谓"地之秽者多生物,水至清者常无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你若能够如弥勒菩萨一样,平时能够常怀欢喜心,过一种任运随缘的生活,你就会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
憨山大师的第四首赞为《布袋和尚赞》,赞云:
谛观心中不有,看来手中不无。生成如此褦诫,翻却笑人糊涂。肩头横担拄杖,脚跟自在无拘。若不被小儿搬弄,则可称雄猛丈夫。
憨山大师这首赞偈描述了一个整天背着大布袋,到处化缘的疯癫和尚形象。这个形象在当时一般人看来似乎是个怪人,没人愿意理他,即使理睬他的人也是在拿他寻开心。对这种遭遇,布袋和尚就有一首《千家饭》诗偈描写这种情况:"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诗中既描写了自己逍遥自在、不为物役的洒脱自然的生活,又对世态炎凉感到无奈,人之无情乃至于此,令布袋和尚也懒得以正眼相视。
可见,布袋和尚在化度众生的过程中并不是那么顺利。憨山大师在赞偈中描述的就是这样一种情况,布袋和尚对佛法的体悟从表面来看似乎没有,但仔细观察他的行为举止又对佛法具有深知妙悟。布袋和尚给人的表象是一个疯癫不晓事理的形象,但就看世人能否真正认识布袋和尚的无上誓愿,不识的人与他擦肩而过,能识的人就能够得到度化。正因于此,布袋和尚在示寂前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对那些不受教化的众生感到遗憾。所以憨山大师赞偈前四句正是对布袋和尚大智若愚的赞叹。后面的几句诗赞叹了布袋和尚为了度化众生到处奔走,从来不知道休息,同时也对布袋和尚所表现的和蔼可亲、忍辱宽容的品格给予高度的评价。
憨山大师的四首弥勒赞分别从不同方面赞颂了弥勒菩萨示现世间,向世人所展示出来的随缘欢喜、少欲知足、随遇而安、忍辱宽容、随缘处世的形象,意在启发我们世间众生,应当学习弥勒菩萨的各种优秀品格,做一位随缘处世、善待他人的人,这样你就会成为一个善缘具足,很有人缘的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