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师对律学的贡献
济群
今年是弘一律师诞辰一百一十周年,闽院学报要出专刊,纪念这一代律学高僧,希望在此律学衰微之秋,觉醒人们的戒律意识,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弘公是南山律中兴之祖,一生持律严谨,对律学的弘扬贡献巨大,笔者曾发心学过戒律,读过一些大师的著作,从中获益匪浅,故藉此诞辰纪念的机会,略述大师对戒律的贡献于后,聊表我的景仰之情。
一,学律因缘
弘一大师,俗名李叔同,出家前是一位蜚声艺坛的大家,对诗词、书法,金石,绘画,音乐,话剧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三十九岁在杭州西湖虎跑定慧寺出家,礼了悟和尚为剃度师,同年九月入灵隐寺受具足戒,因阅读马一浮居士所贻《毗尼事义集要》和《传戒正范》,感到按照戒律规定,当时所受的戒法是不得戒的,因此研习戒律,并在佛前发愿弘扬戒律。
戒律在中国的流传:古译有《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祗律》,《五分律》。到了唐代,义净从印度留学回来,又译出《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后人称为新律。大师出家的第三年夏天,住在新城贝山,借得律藏三帙,韭南山《戒疏》、《羯磨疏》、《行事钞,》及灵芝三记,拟掩室山中,专门研究,因故未能如愿②。
次年在温州庆福寺阅藏,得见义净三藏所译的《有部律》及《南海寄归内传》,认为较旧律为善。在当时所编的《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第一、二次草稿中,屡以义净所传,纠正南山旧说。后来自觉轻谤古德,有所未可,才涂抹之,但对于三大部还是投有用心研习。着重学习有部律,编有《有部犯相摘记》,《自行抄》及《学有部律入门次第》⑧。
当时有徐蔚如居士,在天津创办刻经处,专刻南山律疏,以光复千年绝学。听说大师宗有部而轻南山,写信规劝,以为我国千百年来秉承南山一宗,现在弘扬戒律,应该继承前人事业,不宜另辟蹊径。
大师以为然,才渐渐放去有部律,研习南山律。韭在佛前发愿,弃舍有部,专学南山,尽力弘扬,以赎昔年轻谤之罪,从此大师由新律家变为旧律家了④。
二,严持律仪
在佛教的许多宗派中,律宗是最重实践的一宗。根据戒律规定,一个人出家受了戒后,必须五年学戒,不离依止,如此才能在僧团里独立生活,因此戒律是每位僧尼必须学习和遵守的。大师按照佛制,学律持律,以自己严格的持戒行动,为教界树立模范。
戒律的实行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具体的说,不外乎衣,食,住,行的如理如法。大师受戒后,严格实践过午不食,每日只食二次,第一次大约在上午六时左右,即明相出后,第二次是上午十二时。对饮食的要求非常简单,从不浪费。生活用品都是出家时物,二十六年来,未尝一易。一领衲衣,补钉二百二十四处,青灰相间,褴褛不堪。在泉州的弘一大师纪念馆中,这些遗物还可以见到。出家原力解脱,要想解脱,首先必须远离贪着,所以佛陀在戒律中规定,比丘不得重操旧业,以免妨碍修道。大师出家后,几乎放弃了一切世俗学问,唯以书法接引众生。在居住方面,佛制比丘当常易住处,勿于一处贪着不舍。大师的出家生涯,居无定所,一衲一钵,行云流水,动止安祥,威仪寂静,充分体现出无挂无碍的解脱心境。大师持律非常严谨,从其日常小事中就能看出。在《丰子恺散文集》的《我与弘一大师》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纸去,请弘一法师写佛号,宣纸多了些,他就来信问我,余多的宣纸如何处置?又有一次,我寄回件邮票去,多了几分,他把多的几分寄还我。·以后我寄纸或邮票,就预先声明,余多的送与法师。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见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他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坐下去,妤让它们走避’。这二件事,前者是预防犯盗戒。按戒律规定:任何东西没有征得物主同意,私自取来使用,都要犯盗戒的,后者是预防犯杀戒。在我们平常人看来,这些行为简直可笑,对于一个既使学过戒律的人,也很难注意到这些。大师的做法,正体现了他的持戒是极其认真的。大师一生不作住持,不畜徒众,不传戒,不乐名闻利养。因为担任住持,外应俗务,内治生产,泪没身心,妨害道业,所以大师和印光法师一样,都以不作住持为真实办道的第一条件。而大师的在家弟子及友人有为特辟兰若,大师也不接受,始终过着孤云野鹤似的生活。传戒,剃度是绍隆佛种,续佛慧命。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