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法的追求财富∵
圆来
在现代社会,个体生存和他人是分不开的,缘起的色身,也必须假衣食才能继续。没有农民提供粮食,没有各个行业的劳动者提供生活所需,个人将无法生存。一方面,个人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财富;一方面,又要通过财富去交换所需的产品。所以,学佛的人同样需要获得财富作为生存保障。
佛弟子应该如何追求财富呢?
明了因果
佛法认为“如是因感如是果”。世间的一切吉凶祸福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沿着因缘因果的规律在发展。佛教讲三世因果,认识人生也要从三世因果中去认识。贯穿着三世因果的力量为业力,善业有生乐果之力用,恶业有生恶果之力用。业力包括引业和满业。引业,是指如果宿世善业引发,生于人中,则得珍宝丰足,多享受快乐;如果由宿世恶业引发,生于人中,则感贫穷困乏,受诸苦恼。引业决定了生命的去向:或升天享乐,或堕落地狱,或继续为人。而满业,是指由宿世修一善业,感一生中大富多财,因此更修众善,展转生于官贵家,乃至圆满究竟善果,这就叫满业;如果由宿世造一恶业,感一生贫穷苦恼,因此更造众恶,展转生于贫穷家,乃至圆满极恶之果,这也叫满业,满业决定了一生中的穷通祸福。
所以,明了人生因果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懂得命运是由自身行为所决定,就可以主动把握自己的命运,就不会怨天尤人,更不会带着侥幸心理去为非作歹。
佛法认为,世间一切现象都由因缘因果决定,许多看似偶然的现象其实都包含着必然的因素,财富的获得也必然有它的因果关系。这个因,包括往昔种下的业力,也有今生付出的努力。此外,还有很多客观的因素,如市场需求、机遇等等。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同样是经商,有的人财运亨通,有的人却处处碰壁,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个人的福报,而福报又取决于自己的所作所为——
广种福田
“人天路上,修福为先。”有的人事事如意并不是上天的特别眷顾,也不是命运的特别垂青,而是他们往昔种下的福田原因。如果是土壤肥沃,无论种什么都容易获得丰收,而在贫瘠的土地上,同样的付出却不会有同样的收获——福报就像土壤。对每个人来说,福报都非常重要。
收获必须播种,想要在人生中拥有福报,就要在信解因果的前提下广种福田。
什么是福田?“田”是生长的意思,人如果行善修慧,就象在田里播种,能得福慧的果报,故称为福田。
出家人的福田有五种净德——
发心离俗。是说出家人,发勇猛心,脱离凡俗,习佛菩提,而能怀佩妙道,为世福田。这是为初净德。
毁其形好。是说出家人,剃除须发,毁坏相好,去掉世俗的尘衣,穿着如来的法服,具佛威仪,为世福田。这是为第二净德。
永割亲爱。是说投佛出家。割绝父母亲爱之情,一心精勤修道,以报父母生成之德,兼能为世福田。这是为第三净德。
委弃躯命。是说出家人能委弃身命,无所顾惜,惟务一心,求证佛道,兼能为世福田。这是第四净德。
志求大乘。是说出家人常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度脱一切有情,为世福田。这是第五净德。
《优婆塞戒经》说在家人的福田有三种——
报恩福田:指父母有养育之恩,师长有教诲之恩,如果能供养恭敬,非惟报答其恩,而且自然获福,这就叫报恩福田。
功德福田:指如果能恭敬供养佛法僧三宝,非但成就无量功德,亦能获其福报,这就叫功德福田。
贫穷福田:指如果见贫穷困苦之人,当起慈愍之心,以己所有资生等物而给施之,虽不求报,则亦自然获福,这就叫贫穷福田。
《本生心地观经》说“四恩”有:
父母恩。佛经中说:“父有慈恩,母有悲恩”。因为父母长养之恩,广大无比。如果有男女,背恩不顺,死即堕于地狱、饿鬼、畜生道;如果有男女,孝养父母,承顺无违,就常为诸天护念,福乐无尽。佛教认为:“纵能一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尚未能报一日之恩。”
众生恩。佛经中说:“即无始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于多生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以是因缘,诸众生类,亦有大恩,犹如现在父母等无差别也。”(五道,指天道、人道、鬼道、畜生道、地狱道。)
国王恩。佛经中说:“国王福德最胜,虽生人间,得自在故,于其国界,山河大地尽属国王,一人福德,胜过一切众生之福;又以正法治世,能使众生悉皆安乐。若王国内,一人修善,其所作福,七分之中,修善之人自得五分,国王常获二分,以依于王而得修善故也。王若以善法化世,诸天善神,常来守护,若有恶人,而生逆心,于须臾顷,福自消灭,命终当堕地狱,备受诸苦。所以者何?是诸众生,由不知国王恩故,起诸恶逆,得如是报。若有人民,能行善心,敬辅仁王,尊重如佛,是人现世安隐丰乐。所以者何?一切国王,于过去时,曾受如来清净禁戒,常为人王,安隐快乐。以是因缘,违顺果报,其速如影随形,如响应声也。”
三宝恩。三宝即佛法僧,可尊可贵,名之为宝。佛经中说:“三宝利乐众生,无有休息,功德宝山,巍巍无比;福德甚深,犹如大海;智慧无碍,等于虚空。一切众生,由烦恼业障,沉沦苦海,生死无穷;三宝出世,作大船师,能截爱流,超升彼岸,故恩难报也。”
广种福田,首先是恩田——对有恩于我们的一切,都要怀着感恩的心去报答,包括父母恩、师长恩、国土恩和众生恩。
父有慈恩,母有悲恩,他们不仅给予我们生命,并将我们养育成人,为三界中最胜之福因。在人生过程中,师长的教诲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文化知识,专业技能,都来自师长的教育。国土恩也是要铭记在心的,因为国家提供了生存的空间,提供了安全和福利的保障。再就是众生恩,世间生活是缘起的,要依赖各种条件,对一切有恩于我们的众生,都要知恩报恩。不仅对人类要怀有感恩之心,对哺育我们的大自然也要心怀感恩。
其次是悲田,就是从慈悲心出发,尽己所能帮助别人,帮助救济所有贫病交加及穷苦受难的人。在菩萨道中,利他与自利是一体的。帮助他人时,所付出的爱心和努力,就播下了善的种子。这不仅使他人获得利益,同时也能完善自己的道德,升华自己的人格。
第三是敬田,就是恭敬一切应当恭敬的,这里主要是指佛、法、僧三宝,恭敬供养献身于净化人类心灵的宗教师和有德有智的贤圣。因为有佛陀作为修行的榜样,有佛法作为修行的指南,有僧团作为修行的依怙,我们才能在生死流转中获得真实的依靠和解脱的途径。因此,三宝对我们可谓“恩同再造”。当以至诚的心来礼敬三宝,有一分虔诚,获得一分佛法的受益。
因此,想要获得财富,首先要培植福田。只有通达人生的因缘因果,广种福田,按上述以上几种获得人生福报的正确途径行为,明了财富的源泉,才能够事半功倍。
生存技能
福报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体现出来,除了广种福田外,还应重视今生的努力。佛法所说的因缘,包括内因和外缘两个部分,内因需要外缘来成就。在今天,这就是教育和职业培训。
佛陀在《善生经》中,为善生童子开示生存之道时说:“先当学技艺,而后获财富”。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要有谋生之道,即使拥有福报,也还要通过努力工作劳动才能实现。如果受过专业教育,或有一门实用的手艺,就业机会也就多。同时,还能以己之长为众生提供服务,为社会作出贡献:“若诸菩萨,求诸世间工巧明处,为少功力,多集珍财,为欲利益诸众生故。”∵没有生存技能,即便拥有福报,也像有田而不种一样,何来收获。
工巧明为五明之一,包括一切正当的技术技能,能够使人更好地创造财富。在《华严经?十地品》中,佛陀对此作了详尽的说明:
“所谓文字、算数、图书、印玺、地水火风,种种诸论,咸所通达;又善方药疗治诸病:癫狂、干消、鬼魅、蛊毒,悉能除断;文笔、赞咏、歌舞、伎乐、戏笑、谈说,悉善其事;国城、村邑、宫宅、园苑、泉流、陂池、草、树、花、药,凡所布列,咸得其宜;金、银、摩尼、珍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等藏,悉知其处,出以示人;日、月、星宿、鸟鸣、地震、夜梦吉凶、身相休咎,咸善观察,一无错谬;持戒、入禅、神通无量、四无色等,及余一切世间之事,但于众生不为损恼,为利益故,咸悉开示,渐令安住无上佛法。”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解释工巧明有:
“五明之一。又作巧业明。工巧者,工艺也。明者明显之义。即言关于伎术,机关,阴阳,历数等之学艺也。西域记之印度总说曰:“工巧明伎术机关,阴阳历数。”瑜伽论三曰:“一切世间工巧业处,名工巧明论。”瑜伽师地论十五举营农工业,商估工业,事王工业,书算计度数印工业,占相工业,咒术工业,营造工业,生成工业,防那工业,和合工业,成熟工业,音乐工业之十二。演密抄四曰:“文笔赞咏,歌妓乐悉善其事。国城村邑、宫宅园苑、泉流陂池、草树花药、凡所布列,咸得其宜;金银摩尼、真珠琉璃、珊瑚等藏,悉知其处,出以示人;日月星宿、鸟鸣地震、夜梦吉凶、身相休咎、咸善观察,一无错谬,工巧明也。”
由此可见,专业技能不仅是生存的必要保障,也是菩萨利益众生的增上缘。∵“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果我们有福报并且努力的话,无论学习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只要奉公守法,都有致富成功的机会和希望。
如法地追求财富
一方面,获得财富是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就世俗生活而言,法律是维护公民共同权益的契约,也是每个公民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佛教徒,除了遵守法律,还应自觉地受戒并持戒。受戒是在内心种下防非止恶的种子,而持戒的过程就是培育这种子,使它长成强大的止恶行善的力量。对于在家人来说,戒律的基本内容有五条,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教徒应以此作为衡量行为的标准,检验所从事的职业是否符合戒律。
佛经中对善恶是这样定义的:
《菩萨璎珞经》:以顺理为善,违理为恶。
《唯识论》:以顺益此世他世的有漏无漏行法为善,于此世他世违损的有漏行法为恶。
《净影》立三种善恶:
一为顺益为善,违损为恶。如果依此义,则上通佛菩萨,下极人天,其所修之行,都叫善。招三途之因和人天中苦果的别报业,叫做恶。
二为顺理为善,违理为恶。“理”是指无相空性,例如行布施,有所施者、能施者、施物的三轮,有物存在于意中,是违背无相空性之理的有相行布施,如果行布施时不存三轮之相,就是顺于“理”的无相行。因此顺理为善,违理为恶。
三为体顺为善,体违为恶。“法界之真性,为己自体,体性缘起而成行德,所行自体无如心不缘理,所谓随心之欲而不超轨之境界也,是名为善。”
简单的说,善行从自身来说,包含着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从社会关系来说,包含着自身利益和他人利益。善行不仅能使自己获得眼前利益,还能带来长远利益,这长远的利益,又贯穿着生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佛教的角度来看,自利与利他是统一的,利人才能利己,害人必然害己,这种财富与道德的关系是建立在三世因果的前提上,是必然的,比起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的人本思想,更为究竟。
(节选自:《佛法与财富》作者为慧恩书院执委)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