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是才是人生的最大的真正的财富

财,在汉字的造形中,是左贝,右才。“贝”指的是“钱币”,“才”指的是“储备待用的”,“储备待用的钱币”就是“财”。正因为是储备待用的作用,所以财的威力相当强大。普通民众每天一开门,就要油盐柴米酱醋茶,这就需要财,所以财对普通民众,那是形影不离,所以都是在天天为钱财忙碌,有时甚至采取各种手段来获取,正如俗语所说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经济问题是首要问题,经济稳定,那就政治稳定,所以易经上说:“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成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财对民众,对国家,有如此重要,那佛家又是如何看待财富,如何去获取财富,又如何去支配财富呢?佛家认为,世间钱财,那都是身外之物,都是不究竟,都是无常的东西;而明心见性,自在解脱,成就般若智慧,才是最究竟的财富,真正属于自己的财富,也是最富的财富,永嘉禅师在证道歌中说:“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

什么是毒蛇?什么是净财?

世间钱财,虽然是无常的,不可靠的,只是必需的,佛教对物质财富既有毒蛇的提法,也有净财的说法。

这毒蛇的提法,来自佛教一个公案。有一次,佛陀和阿难等一起去外乞食,在乞食的途中,佛陀看到一块金砖,乞食的弟子都围上来看这金砖,佛就指着金砖对弟子说,这是毒蛇。弟子应和说是毒蛇。恰好有一个农夫从这里经过,看到这块金砖后,不但不认为是毒蛇,反而喜出忘外,以为运气好,发了财,于是就把金砖拿了回去。当他把金砖拿回去,去集市对换时,被官府抓住了。原来这块金砖是盗窃在宫中偷出,并丢在路边的。结果这个农夫,就被国王判了死刑。在临刑前,这个农夫才想到佛陀说这金砖是毒蛇的意义,但也后悔莫及了。

同样是财富,那什么情况下,会是毒蛇呢?如果是下列情况非法所得,那财富就是毒蛇。

一、窃取他物所来的财富是毒蛇

凡物皆有所主,未经主人同意,就占为己有,这就是盗。这样

盗来的财物就是毒蛇。在生活中,顺手牵羊,捡到的东西不还人,见人家的东西起盗心,小偷小摸,种种手段,这样的财富虽然到手了,但都是暂时的,最终会得到果报和惩处。

二、违法贪法所得来的财富是毒蛇

为政者,奉行有权不用,过期不用信条,贪脏枉法,权力寻租,

大肆贪污受贿;经商者,投机倒把,走私,偷税漏税,这样获来的财富就是毒蛇。一旦东窗事发,最终害人害己。

三、抵赖债物所得来的财物是毒蛇

明明公司开得好好的,但为了图财,故意申请破产;明明力不从心,但又高标姿态,开空头支票;借会员制,敛财,财到手,就人走楼空;等等,诸如此类的,都是属于抵赖债物,这样所获得的财富是毒蛇。

四、吞没寄存所得来的财富是毒蛇

人家把财物寄存在你处,凭强势或不正当手法,把人家寄存在你处的财物,吞没。这就是吞没寄存。在现在这个社会,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举不胜举。有的人,把财物寄存在你处,你以没有立字据为由,把人家财物吞没;或许人家在寄存时,没有标出具体名目,你以人家记不清,记不准为由而吞没财物。这样吞没的财物,都是毒蛇。

五、欺罔共财所获得的财富是毒蛇

所谓共财,也就是几个或团体所共同的财产。譬如祖先的财产,按理就是兄弟姊妹分家时,那就应当均等有份。如果有人自私,自己的分多,其它的分少;再如,现在很多人都是合伙作生意,那作生意所得的利益,应当按投资的多少来合理分配利润,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利润九成归己,一成归别人,这种情况也是属于欺罔共财。欺罔共财所得的就是毒蛇,这必然伤人伤己。

六、因便侵占的财富是毒蛇

利用职务之便,假公济私,挪用公款,索要回扣,虚报价差,等等。这些都是利用自己权力,自己职务的便利,而索贿的非分之财富,这样的财富也是毒蛇。这种行为,虽然自己得到暂时的好处,但对国家,对单位,对社会,对民众,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伤害。现在这种情况也越来越多。也有人因此而受到国家法律的惩处。

七、借势苟得的财富是毒蛇

利用自己的权势,利用自己的地位,利用别人求自己办事的方

便,故意找人麻烦,故意刁难人家,直到人家给自己红包,才肯方便人家。这也是借势苟得。还有的看到人家有钱,就去绑架,就去恐吓,直到人家给了钱财,才肯放人,才肯放手。这也是借势苟得。借势苟得的财富,也是毒蛇。这得到的财富不长久,最终会落入法网,受法律的制裁的。

八、经营非法所得的财富是毒蛇

明明是国家禁止的,为了发财,偏去经营;明明是不合卫生的

食物,为了个人私利,以损害大家的健康去经营。象前段时间的,奶粉事件,黑馒头事件,这都是属于非法经营。这样所获得的财富,都是毒蛇。这种行为必遭人人共愤,天理难容。

九、投机取巧所获得的财富是毒蛇

为了钱财,使用狡猾的手段去谋取个人利益。这就是投机取巧。

投机取巧的行为最终害人害己。现在这样的事例太多了。前不久,江苏镇江有一个农民自己种了近百亩西瓜,眼看收成在即,他为了让西瓜在市场前,变得更大,更重,以赚取更多的利益,他就用“膨大增甜剂”把田里的西瓜喷洒一次,结果西瓜没有喷大,反而近百亩的西瓜全部炸裂,以至损失巨大。

十、赌博淫业所获得的财富是毒蛇

用财物作注以一定方式争输赢,基常见的就是用斗牌、掷色子等形式。赌博对社会危害极大,赌会把人转至恶性循环,越赌越输,越输越赌,最后会把自己的性命甚至全家的性命搭进去。淫业的害处,也是相当大的。不但于伦理道德所不耻,同样对自己的身体,对社会的稳定也有很大的冲击作用。凡是赌博淫业所获得的财富,都是毒蛇。

上述种种,所获的财富,都是毒蛇,不但害自己,害国家,害众生,而且害社会。

那佛教里说的净财的说法,又是什么意义呢?净财,也就是清净的财富,也就是远离贪欲所得之财。净财,不但维持这个色身需要它,同时还可以造福社会,造福人类。正如佛经所说的:“净财非毒蛇,可成诸功德”。

那什么样的财富是净财呢?

第一、符合八正道的正命所获得的财富,就是净财。八正道的正命,也就是正确的谋生之道,也就是如何正确地工作,正确地获取财富之道。正命,有三个含义,首先是正确的职业,这个职业,这不伤害别人,也不烦恼自己。其次,要真正喜欢上这份工作,而不是把这份当负担,当包负,而是认份这工作是造福自己和造福社会、造福人类的工作;再次,在这份工作中要时刻保持正念,专注工作的全过种,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这份工作。这样是正命的事,所获得的财富就是净财。

第二、惜福的财富是净财。世间的财富,总是有限的。如果任意挥霍浪费,那财富最终会化为乌有;如果能奉行简朴节俭的原则,那就会节欲内观,就会无限开发心灵的智慧,就会广行善事,慈行天下;如果放纵身心,奢侈豪掷,那这欲如同无缰的野马,不可收拾。那最终也就会把自己的有限的福报耗掉,这样于身心无益,于别人也有害,这样会把自己的幸福的生活葬送。

第三、没有贪念的财富是净财。钱财,乃身外之物,不可贪恋。财多财少,都要处之泰然。如果对钱财有贪恋之心,那自己的身心就很疲倦,会因财少而烦恼,也会因财多,担心失去而困绕。我们要把钱财看空,看淡,不要被钱财所束缚,让心胸得到无限的自在。如果是这样的钱财,那就是净财。

财富,本身无好坏,关键要看如何使用。为富不仁者,可以利用手中的财富来作恶,仁慈众生者可以用这财富来行善。如果我们是正命获来的财富,又能合理使用,造福社会,造福人类,同时又没有贪着之心,这样我们就是钱财的主人,而没有被钱财所俘虏,我们所持有的财富,就是净财,而不是毒蛇。

有道德、有修行,正命所获的,那就是净财

说到财富,很多人会联想到道德、修行。以为讲修行,讲道德,就不能讲财富;讲财富,就不能讲道德,讲修行。其实道德高、修行高,也就会通过正命而活,所获得的净财亦多;道德差、修行低,也就会邪命而活,所获得的财富就是毒蛇。

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儒家思想中,把义与利相对立起来,认为取义是君子之所为,喻利是小人所取,似乎追求钱财是庸俗的代名词。同时儒家也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其实只要是合乎道义的钱财,是可以取的,也不与道义相违背。应当说儒家在钱财方面,只是较偏重道义而已,而不直言之。

在西方人则是直接肯定追求钱财的合理性,只要是合理合法,又不伤害别人的,那这种钱财是道义的,也是首肯的。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曾说:“一切人类社会的经济都依赖一普遍而又单纯的原则:我愿意幸福,但是我和别人一起生活,他们和我一样,也愿意幸福;让我们寻求使自己、同时也使别人幸福、至少不能妨碍别人幸福的方法。”

佛家的道德内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善,其实佛家的道德内涵中也有对利益的说明。《成唯识论》卷五曰:“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这个善行,不但对自己当前有好处,同时对自己未来也有益处;不但对别人有利益,同时对社会,对国家,都有祥和的作用。如果只为利益,而不顾善义,不顾国家法律,为绳头小利而不顾别人的死活,那这种情况下所追求的财富,就与道德相违。佛教有这样一首偈:“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非法获得的财富,那是毒蛇,这种财富不会长久的。

作为一个佛教徒,在获取财富时,不但在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还要遵守佛教戒律,凡事国家法律法规所不允许的,我们要坚决不作,与佛教戒律所违背的,要尽量不作。只有这样,所获得的财富才是真正的利益。也只有这样的财富,才能真正的净财。

在道德范围内,所追求的财富才是真正的财富,这样所得到的利益其实就道德行为所带来的果实与收获。

相当多的人,有一种误解,以为讲修行与追求财富是水火不相容的。其实,讲修行,与追求财富,也可以统一起来。《六祖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法华经》也说:“一切资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这说明修行与谋财,没有多大的冲突的。一般的人认为,修行就是念佛、拜佛和打坐、诵经及讲经等等。其实这种理解修行有点偏面。其实,修行,就是对错误的行为的修正。我们的行为包括三个方面,即意业,身业,语业。意业,就是思想的行为;身业,就是身体的行为;语业,就是语言的行为。因为我们凡夫,无始以来被无明所蔽,身口意不清净,造种种不善之业。我们修行,就是要身口意清净,以戒定慧内薰,熄灭贪嗔痴,证得空性智慧,从而灭却种种杀盗淫妄之业。如果把修行这样来行持,那追求财富就没有错,所得的财富,是净财,而非毒蛇。

佛教徒追求财富错吗?

既然追求财富与修行,与道德,没有冲突,那佛教徒追求错吗?我们不能简单肯定或否定这是对还是错,因为佛教徒中分有出家众和在家众,也有唯求自我解脱的声闻众,还有发愿度脱众生的菩萨众。不同的发心,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身份,也有不同的愿力。

在家居士追求财富,合情合理合法。

作为一个在家居士,如果是组成家庭了的,那不但要解决自身的生活问题,还要解决家庭成员的生活问题,如果有长辈,还要赡养父母。也只有解决好自己的家庭亲戚问题,才有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如果自己的和家庭的生计都解决不了,那如何谈利益别人,造福社会呢?如果这都解决不好,也让让社会的人去误解佛教徒,人家会说,你整天谈修行,自己和家庭的生计都解决不了,何谈修行和利益社会啊?

同时,我们还必需看到,作为一个佛教徒,助人为乐,慈济众生,只要自己有能力,那就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当今社会贫富分化严重,还有很多老少穷的地区,还有很多温饱都没有解决。这都需要我们都献爱心。也只有自己有足够的财力物力,才能资格和能力去行之。所以说在家居士追求财富,合情合理合法。

出世修行解脱,不汲汲于财。

修出世法解脱,则不汲汲于财,而是少欲知足。原始僧团,佛陀就制定了四依生活:日中一食、树下一坐、穿粪扫衣、吃腐烂药。再外能拥用的,出家的,不过是三衣一钵而已。这是因为出家主要是解脱生死,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不再是把物质享受作第一,而是全身在体悟佛法,修证佛法中了。

简单的物质条件,能让修行更精进,更能减少贪欲,让环境来改变心境,从而早证菩提,获得解脱。正因为这样,佛教有八头陀的修法,现在还有很出家的僧侣在修头陀行。

广聚资粮,以为众生所需。

菩萨道与解脱道的修法有所不同,解脱道是自我解脱,菩萨道不但要自我解脱,还要广度众生。生死道中念佛第一,人天路上作福为先。也就是说在菩萨的六度四摄中,以布施为先。而布施,又有财施,法施和无畏施。

药师经里有句药王佛十二愿一愿,这样说的:“应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可见,给众生物质,也是一种广度众生的一种法门。所以只要发了菩提心,如果又没有贪欲之心,而是为了众生,那可以去赚钱的。

财布施,只能满足众生物质所需,而真正在度化众生,让众生一同解脱,那就得法布施。法布施,包括生存技能和佛法真谛。有一句俗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那鱼就是财布施,渔就是法布施。只有授以渔,才能让众生自强自力,才能让众生闻受法喜,契入佛法,∵“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学佛人要不要追求财富,主要看自己的发心,自己在哪个层次修行。如果是单独求出世解脱,作自了汉,那就不需要对财富太大的追求。如果想行大乘菩萨道,以财富饶益众生,那追求财富也是应当的。

如何求得财富?

上面我讲了如何是净财?财富与道德与修行,并不违背,也是我们生活所需,那我们佛弟子应当如何去求得财富呢?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